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
一学科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隋唐制度完善对国家统一、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时空观念:通过“时空定位”环节,认识中国古代制度的演变,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
3.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历史材料、“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等,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解读印证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隋唐时期制度的含义及特点,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 “情景再现”、“课外探究”等环节让学生认识到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作用,让历史照亮现实,培养爱国爱家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建立;两税法的影响。
难点:通过科举制,理解隋唐时期选官方式变化的进步意义;分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影响;理解这一时期赋税制度的演变对中国古代经济产生的影响。
三课前预习
1.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1)形成和完善
①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____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②隋炀帝时,始建____,考试方式为命题写作诗、赋,录取不易,因此也最受重视
(2)影响:科举制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____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____,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朝前期:租庸调制
发展 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____”
影响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3.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
创立时间:曹魏时期
内容
(1)中央委任____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 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2)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_____,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影响
(1)将评议人物的权力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2)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____的工具
4.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
(1)创立:魏晋南北朝。
(2)构成:________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
(3)职责:三省共同辅助________和行使权力。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1)确立:________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2)发展: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________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3)职权:________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________、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4)办公场所:宰相议事的地方叫________,后改称中书门下。
(5)影响
①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________,有利于加强皇权。
②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________的趋势。
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5.法律与教化
魏晋
(1)特点:律令________化。
(2)表现
①魏明帝在朝廷设置________,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
②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唐朝
(1)编纂《唐律疏议》
①律在唐初经过多次删繁就简,唐高宗永徽年间,修订颁布《永徽律》,后又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
②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________确立的标志。
③唐律是________的典范。
(2)提倡礼治:732年,颁行________,这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是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3)重视________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6.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选必1)
(1)背景:东汉末年政治和社会秩序大乱,________控制地方选人权。
(2)开始:220年,魏王________推行九品中正制。
(3)内容: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将州、郡士人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资品的________,由吏部授官。
(4)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________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5)影响:将________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科举制
(1)背景:南北朝以来,________地主势力上升。
(2)创立
①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________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建________,科举制度形成。
(3)发展
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________为主。
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________。
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4)特点:________选拔人才。
(5)内容:分为制举和________。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6)影响: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________,加强了中央集权。
四自我检测
1.下图反映了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君相矛盾基本解决
C.专制皇权得到强化 D.选官制度趋于完善
2.宋朝社会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下列属于这一现象产生原因的是( )
A.科举制的完善 B.九品中正制的确立
C.察举制的发展 D.八股取士制度形成
3.如表为古代中国不同时期对官员选拔与管理的规定。它反映了这三个时期( )
时期 概况
西周 以“六德”(即知、仁、圣、义、中、和)与“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
秦朝 秦律中规定了考课原则——“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
唐朝 唐玄宗时制定的监察法规——《六察法》,六察中的第一察便是“察官人善恶”。
A.细化考察标准,凸显以德为先 B.选拔官员唯德取人,任人唯贤
C.儒家伦理观始终居于支配地位 D.重视官员道德品行,知刑懂法
4.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规定无论主户、客户,均按田亩资产多寡交税,而且贵族官僚、富商地主也得交纳。由此可知,两税法( )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延续了租庸调制
C.扩大了收税对象 D.加强了人身控制
5.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纷纷指责主考官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出现这种考试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考试制度不公平 B.南方经济优势明显
C.门第观念的淡化 D.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6.唐初,经常在政事堂举行宰相议事会,但也常常出现“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云不决”或中书、门下两省官员“阿旨顺情,唯唯苟过”的现象。这说明( )
A.政令执行通道不畅 B.宰相才干严重不足
C.集中议事不得人心 D.机构之间协调欠佳
7.如表是南宋部分州府解试赴试人数(终场者)及录取比例。据表可知,当时( )
地区 时间 赴试人数 解额 录取比例 资料来源
资刑 庆元初 5000 32 156∶l 《鹤山文集》
福州 开禧年间 18000 54 333∶1 《漫塘集》
温州 开禧年间 8000 17 470:1 《万历湿州府志》
严州 景定间 7000 18 388:l 《景定严州续志》
A.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B.政府意图优化官僚队伍
C.南方成为经济文化中心 D.科举制录取程序更规范
8.据统计,西汉210年间有宰相45人,而唐代290年间则有370位宰相,多出西汉七八倍。且唐代三省权力的总和,还不如一个汉朝的宰相。相较于西汉,唐代
A.外朝宰相的权力被削弱 B.中央政府的工作效率提高
C.封建统治基础得到扩大 D.皇帝加强了对朝政的控制
9.两税法推行后,有人评论:“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该评论主要想表达( )
A.分夏秋两次征税从而简化了税收名目 B.扩大收税对象以增加财政收入
C.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有利于农民人身自由 D.制度缺陷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10.下表是南宋嘉定(宋宁宗年号)六年(1213年)“四选”官员(吏部铨选的四类官员)人数统计表。据此可得出的史实是,南宋
A.冗官现象最终得以解决 B.平民入仕受到一定阻碍
C.科举制发展到成熟阶段 D.士大夫阶层的日益固化
参考答案:
三课前预习
1. 分科考试 进士科 相对公平 文化素质
2.庸
3. 中正官 家世、道德和才能 士族特权
4. 尚书台 决策 隋文帝 宰相 中书 刑 政事堂 彼此制约 一体化
5. 儒家 律博士 中华法系 礼法结合 《大唐开元礼》 家训
6. 豪强大族 曹丕 士人 西晋 选官权 寒门庶族 分科考试 进士科 明经两科 殿试 分科考试 常举 文化素质
四自我检测
1.C
2.A
3.A
4.C
5.B
6.D
7.B
8.D
9.D
10.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