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高效培优同步精品学案)(原卷版+答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高效培优同步精品学案)(原卷版+答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07 11:37:4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历史上册高效培优同步精品学案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新课标】
2022年课程标准:
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
【学习目标】
1.知道西汉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
2.掌握汉高祖及继任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内容;
3.掌握“文景之治”的表现;
4.通过对“秦亡汉兴”的学习,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教学重点:
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难点:文景之治。
1.立足史料实证,认识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目的、措施和作用。(史料实证)
2、立足历史解释,理解“文景之治”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历史解释)
3、立足唯物史观,探究秦亡汉兴的原因,认识施仁政得天下,施暴政者失天下,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启迪统治者要重视民生,以民为本,减轻人民的负担。(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1.史料研读法——收集汉初社会状况的史料,分析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并归纳治国措施。
2.表格对比学习法——用表格的形式对比学习汉高祖和汉文帝、汉景帝的统治措施,从而更好地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
西汉建立
1.西汉的建立: 年, (即汉高祖)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社会状况: 。
(1)原因:由于 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遭到严重破坏。
(2)表现: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人民得不到温饱。恢复和发展 ,
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修养生息政策
目的: 和稳定社会局势。
措施:
(1)下令“兵皆罢归家”,让 们还乡务农。
(2)将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 ,以增加 。
(3)鼓励人民致力于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 。
(4)相应地减免 和兵役。
作用:使汉初的 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文景之治”
时期: 和汉景帝时期。
措施:
(1)政治上:注重农业生产,提倡 ,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
(2)经济上:进一步减轻 ,把田赋降到 。
(3)刑法上:重视 ,废除了严刑苛法,如 ,
(4)政策上:提倡 ,反对奢侈浮华。
表现: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 。
材料 西汉初年,牲畜奇缺,连皇帝要配四匹一色的马来拉车也办不到,丞相和将军只好坐牛车。
探究 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为解决这一问题,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
【例1】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有( )
①秦朝的残暴统治 ②秦末的战乱 ③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④轻遥薄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秦朝的残暴统治、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而轻摇薄赋是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
答案:A
跟踪训练
1.下列措施中为汉高祖刘邦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的是( )
A.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B.重视“以德化民” C.提倡勤俭治国 D.下令“兵皆罢归家”
2.汉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是对以下哪条历史经验的总结?( )
A.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B.实行“马上治天下” C.采取高度集权措施 D.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3.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
A.力倡节俭 B.大兴文治 C.休养生息 D.平抑物价
材料 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文景二帝采取“轻摇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随着生产日渐恢复并且迅速发展,汉初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汉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帝国时代君主集权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到来,这也为后来汉武帝北击勾奴莫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探究 “文景之治”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
【例2】“文景之治”是指( )
A.西汉初年的清明政治统治局面
B.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统治局面
C.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安定局面
D.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
解析:该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某一历史时期出现的重大历史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题干中的“文景之治”是一历史事件,选项给出四个解释以供选择。回归教材内容分析可知,A项在时间指代上不明,C、D两项分别从社会状况和经济方面说明,说法不够全面,故不选。B项既指明了时间,又指明了概念的内涵,是唯一正确的说法,因此应选B项。
答案:B
跟踪训练
4.下列不属于“文景之治”内容的是( )
A.定田赋为三十税一 B.让士兵还乡务农 C.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 D.提倡以农为本
5.“文景之治”包括的局面是( )
①政治清明 ②经济发展 ③人民生活安定 ④国力增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6.今天我们国家提出“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西汉时期提出“以德化民”是在( )
A.汉高祖时期 B.文帝和景帝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文帝时期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2)影响
“休养生息”一词出自唐代韩愈的《平淮西碑》。下列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实行的原因是秦末农民战争动乱、楚汉之争,生灵涂炭
B.汉高祖实行的政策,在汉高祖死后废止
C.主要措施是奖励农耕、减租减摇役等
D.实行的结果是使汉初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考查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故选B项。
B
“秦亡汉兴”的原因和启示
(1)原因:“秦亡汉兴”的根源在于秦朝实行暴政,奴役百姓,而汉朝实行“仁政”,与民休息。具体表现如下:
朝代 赋税 徭役 刑罚
秦朝 赋税沉重,农民要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 徭役繁重,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不下300万人 严刑峻法,死刑有10多种,有族株、连坐等
西汉 减轻赋税,汉文帝和汉景帝定田赋为三十税一 汉高祖让士兵还乡务农,将部分奴婢释放为平民,相应地减免徭役和兵役;文景时期,进一步减轻徭役 汉文帝和汉景帝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
(2)启示:
秦始皇为修建骊山陵墓,征发大量民力,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汉文帝修建陵墓要求从简,减轻遥役,使人民生活安定。这给我们的直接启示是( )
A.秦始皇生活过于奢华 B.秦朝国力远胜于汉朝 C.儒家思想高于法家思想 D.成由勤俭,败由奢
秦朝短命,亡于暴政,秦始皇的奢侈浪费是暴政的一个表现。汉文帝奉行节俭治国,是休养生息政策的一个表现,是“文景之治”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综合分析,材料给我们带来的直接启示是D项。A项只是对材料现象的一种叙述;B、C两项说法不科学,也可排除。
D
1.“汉并天下”瓦当(见下图)是为纪念西汉建立、统一天下而作。那么,西汉的建立时间及建立者分别是( )
A.公元前202年 汉高祖
B.公元202年 汉高祖
C.公元前206年汉文帝
D.公元206年 汉景帝
2.西汉建立之初,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及其继承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下列措施中属于汉高祖时期的有( )
①让士兵还乡务农 ②将部分奴婢释放为平民 ③轻遥薄赋 ④废除一些严刑苛法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治霸陵(汉文帝陵寝)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该材料说明汉文帝( )
A.注重农业生产 B.重视“以德化民” C.主张减轻赋税 D.反对奢侈浮华
4.西汉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稳定,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这一统治局面得以出现是因为汉文帝、汉景帝( )
①减轻赋税 ②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③重视“以德化民” ④废除严刑苛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文帝令地方官吏务必促使人民回归农业生产,各郡国要劝民进行农桑生产,对劝农成绩差者给以处罚;借贷种子、口粮给贫民,对其中确有困难而不能按期偿还的贫民,都赦免还贷,遇到了自然灾害则开仓放粮以贩济灾民。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
根据材料,概括汉文帝治国理政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文帝及其继任者施行这些措施的结果。
1.下列是四位同学排演的“文景之治”课堂剧中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农民张三因为努力耕作受到政府奖励 B.县令王二因为关心农桑受到汉景帝提拔
C.汉文帝的殡妃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 D.汉文帝命人依照阿房宫修建宫殿
2.《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汉高祖时期曾经大量减轻民众的田税,汉文帝甚至一度取消了田税。汉初统治者这样做的原因是( )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重视“以德化民” C.皇帝的励精图治 D.社会上人心思安
3.有人做诗曰:“新朝建立忧患多,百姓疾苦谁人知。文景齐心来努力,百姓同声谢皇恩。”下列不属于汉初“文景齐心来努力”的是( )
A.吸收秦亡教训,减轻农民谣役、兵役和赋税负担 B.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
C.兴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 D.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4.从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到汉景帝时“都鄙廪庚皆满,而府库余货财”,是汉初几代统治者坚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其中,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不包括( )
A.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 B.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
C.汉高祖让子弟到地方建立侯国 D.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材料二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汉文帝
材料三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景帝
材料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景象?造成这一景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汉文帝和汉景帝的什么思想?在实践中,他们的哪些措施体现了这一思想?历史上称他们的统治是什么?
(3)通过对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的分析,我们应该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4)结合材料四,请你为当前的农村振兴提一项建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历史上册高效培优同步精品学案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新课标】
2022年课程标准:
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
【学习目标】
1.知道西汉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
2.掌握汉高祖及继任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内容;
3.掌握“文景之治”的表现;
4.通过对“秦亡汉兴”的学习,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教学重点:
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难点:文景之治。
1.立足史料实证,认识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目的、措施和作用。(史料实证)
2、立足历史解释,理解“文景之治”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历史解释)
3、立足唯物史观,探究秦亡汉兴的原因,认识施仁政得天下,施暴政者失天下,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启迪统治者要重视民生,以民为本,减轻人民的负担。(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1.史料研读法——收集汉初社会状况的史料,分析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并归纳治国措施。
2.表格对比学习法——用表格的形式对比学习汉高祖和汉文帝、汉景帝的统治措施,从而更好地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
西汉建立
1.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2 年, 刘邦 (即汉高祖)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社会状况: 残破荒凉 。
(1)原因:由于 秦朝 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社会生产 遭到严重破坏。
(2)表现: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人民得不到温饱。恢复和发展 社会生产 ,
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修养生息政策
目的: 为了巩固政权 和稳定社会局势。
措施:
(1)下令“兵皆罢归家”,让 士兵 们还乡务农。
(2)将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 平民 ,以增加 农业劳动力 。
(3)鼓励人民致力于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 赋税 。
(4)相应地减免 徭役 和兵役。
作用:使汉初的 经济 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文景之治”
时期: 汉文帝 和汉景帝时期。
措施:
(1)政治上:注重农业生产,提倡 以农为本 ,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
(2)经济上:进一步减轻 赋税 ,把田赋降到 三十税一 。
(3)刑法上:重视 “以德化民” ,废除了严刑苛法,如“ 断残肢体的肉刑 ”,
(4)政策上:提倡 勤俭治国 ,反对奢侈浮华。
表现: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
材料 西汉初年,牲畜奇缺,连皇帝要配四匹一色的马来拉车也办不到,丞相和将军只好坐牛车。
探究 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为解决这一问题,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
提示 西汉初年经济凋敞。秦朝的暴政和秦末的战乱。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
【例1】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有( )
①秦朝的残暴统治 ②秦末的战乱 ③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④轻遥薄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秦朝的残暴统治、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而轻摇薄赋是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
答案:A
跟踪训练
1.下列措施中为汉高祖刘邦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的是( )
A.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B.重视“以德化民” C.提倡勤俭治国 D.下令“兵皆罢归家”
2.汉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是对以下哪条历史经验的总结?( )
A.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B.实行“马上治天下” C.采取高度集权措施 D.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3.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
A.力倡节俭 B.大兴文治 C.休养生息 D.平抑物价
材料 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文景二帝采取“轻摇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随着生产日渐恢复并且迅速发展,汉初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汉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帝国时代君主集权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到来,这也为后来汉武帝北击勾奴莫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探究 “文景之治”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
提示 可以从减轻赋税、重视“以德化民”、提倡节俭等方面进行回答。
【例2】“文景之治”是指( )
A.西汉初年的清明政治统治局面
B.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统治局面
C.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安定局面
D.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
解析:该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某一历史时期出现的重大历史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题干中的“文景之治”是一历史事件,选项给出四个解释以供选择。回归教材内容分析可知,A项在时间指代上不明,C、D两项分别从社会状况和经济方面说明,说法不够全面,故不选。B项既指明了时间,又指明了概念的内涵,是唯一正确的说法,因此应选B项。
答案:B
跟踪训练
4.下列不属于“文景之治”内容的是( )
A.定田赋为三十税一 B.让士兵还乡务农 C.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 D.提倡以农为本
5.“文景之治”包括的局面是( )
①政治清明 ②经济发展 ③人民生活安定 ④国力增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6.今天我们国家提出“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西汉时期提出“以德化民”是在( )
A.汉高祖时期 B.文帝和景帝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文帝时期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①主观上,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认识到与民休息的重要性。因此,统治者废除秦朝的一些弊政苛法,对农民实行轻摇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以稳定社会局势。
②客观上,由于秦的暴政和长期战争(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影响,到西汉初年,社会残破不堪,经济凋敞,国家贫困,民众大量流亡。统治者只有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恢复经济,才能稳定其统治。
(2)影响
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使西汉自建立到汉武帝即位前几十年间,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比较稳定,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盛世局面——“文景之治”。“文景之治”为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休养生息”一词出自唐代韩愈的《平淮西碑》。下列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实行的原因是秦末农民战争动乱、楚汉之争,生灵涂炭
B.汉高祖实行的政策,在汉高祖死后废止
C.主要措施是奖励农耕、减租减摇役等
D.实行的结果是使汉初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考查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故选B项。
B
“秦亡汉兴”的原因和启示
(1)原因:“秦亡汉兴”的根源在于秦朝实行暴政,奴役百姓,而汉朝实行“仁政”,与民休息。具体表现如下:
朝代 赋税 徭役 刑罚
秦朝 赋税沉重,农民要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 徭役繁重,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不下300万人 严刑峻法,死刑有10多种,有族株、连坐等
西汉 减轻赋税,汉文帝和汉景帝定田赋为三十税一 汉高祖让士兵还乡务农,将部分奴婢释放为平民,相应地减免徭役和兵役;文景时期,进一步减轻徭役 汉文帝和汉景帝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
(2)启示:实施暴政,不恤民情,则国家衰亡;实施“仁政”,关注民生,则国家强盛。
秦始皇为修建骊山陵墓,征发大量民力,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汉文帝修建陵墓要求从简,减轻遥役,使人民生活安定。这给我们的直接启示是( )
A.秦始皇生活过于奢华 B.秦朝国力远胜于汉朝 C.儒家思想高于法家思想 D.成由勤俭,败由奢
秦朝短命,亡于暴政,秦始皇的奢侈浪费是暴政的一个表现。汉文帝奉行节俭治国,是休养生息政策的一个表现,是“文景之治”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综合分析,材料给我们带来的直接启示是D项。A项只是对材料现象的一种叙述;B、C两项说法不科学,也可排除。
D
1.“汉并天下”瓦当(见下图)是为纪念西汉建立、统一天下而作。那么,西汉的建立时间及建立者分别是( )
A.公元前202年 汉高祖
B.公元202年 汉高祖
C.公元前206年汉文帝
D.公元206年 汉景帝
2.西汉建立之初,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及其继承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下列措施中属于汉高祖时期的有( )
①让士兵还乡务农 ②将部分奴婢释放为平民 ③轻遥薄赋 ④废除一些严刑苛法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治霸陵(汉文帝陵寝)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该材料说明汉文帝( )
A.注重农业生产 B.重视“以德化民” C.主张减轻赋税 D.反对奢侈浮华
4.西汉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稳定,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这一统治局面得以出现是因为汉文帝、汉景帝( )
①减轻赋税 ②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③重视“以德化民” ④废除严刑苛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文帝令地方官吏务必促使人民回归农业生产,各郡国要劝民进行农桑生产,对劝农成绩差者给以处罚;借贷种子、口粮给贫民,对其中确有困难而不能按期偿还的贫民,都赦免还贷,遇到了自然灾害则开仓放粮以贩济灾民。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
根据材料,概括汉文帝治国理政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文帝及其继任者施行这些措施的结果。
1.下列是四位同学排演的“文景之治”课堂剧中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农民张三因为努力耕作受到政府奖励 B.县令王二因为关心农桑受到汉景帝提拔
C.汉文帝的殡妃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 D.汉文帝命人依照阿房宫修建宫殿
2.《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汉高祖时期曾经大量减轻民众的田税,汉文帝甚至一度取消了田税。汉初统治者这样做的原因是( )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重视“以德化民” C.皇帝的励精图治 D.社会上人心思安
3.有人做诗曰:“新朝建立忧患多,百姓疾苦谁人知。文景齐心来努力,百姓同声谢皇恩。”下列不属于汉初“文景齐心来努力”的是( )
A.吸收秦亡教训,减轻农民谣役、兵役和赋税负担 B.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
C.兴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 D.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4.从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到汉景帝时“都鄙廪庚皆满,而府库余货财”,是汉初几代统治者坚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其中,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不包括( )
A.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 B.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
C.汉高祖让子弟到地方建立侯国 D.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材料二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汉文帝
材料三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景帝
材料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景象?造成这一景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汉文帝和汉景帝的什么思想?在实践中,他们的哪些措施体现了这一思想?历史上称他们的统治是什么?
(3)通过对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的分析,我们应该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4)结合材料四,请你为当前的农村振兴提一项建议。
基础通关
1.A【解析】西汉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202年,建立者是汉高祖。
2.C【解析】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及其继承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主要有:让士兵还乡务农、将部分奴婢释放为平民、轻往薄赋等。废除一些严刑苛法是文景时期的措施,C项符合题意。
3.D【解析】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增加。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该材料说明汉文帝反对奢侈浮华,故选D。
4.D【解析】汉文帝、汉景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废除严刑苛法,重视“以德化民”,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故选D。
5.措施:令地方努力劝民农桑,鼓励农业生产,扶助贫民,账济灾民。结果:出现“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能力提升
1.D【解析】“文景之治”时期,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提倡勤俭治国。因此,A、B、C三项均符合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汉文帝反对奢华,并以身作则,故D项不符合史实。
2.A【解析】本题考查汉初统治政策调整的原因。秦朝因为暴政导致速亡,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巩固统治,吸取了秦朝速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癌薄默。A项符合题意。
3.C 【解析】兴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的是汉武帝,故选C项。
4.C 【解析】本题考查休养生息政策。C项是政治方面的措施,不属于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
5.(1)时期:西汉初年。景象:经济萧条,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原因:秦朝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
(2)重视农业(或者以农为本)。汉文帝、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出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遥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等。“文景之治”。
(3)统治阶级要想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一定要轻摇薄赋,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提倡勤俭节约。
(4)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素质;坚持实施富农政策;等等。(答出一条且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