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分子和原子
【课时目标】
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粒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3.学习一些类比、模型等科学方法,培养抽象、想象、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重点:1.分子的基本性质、原子的概念;原子、分子之间的相似、相异及相互关系。
2.应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
难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学习活动】
任务一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科学技术的进步证明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___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如水是由大量的_________聚集而成的,硅由_________构成。
2.下列物质直接由原子构成的是( )
A.铁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氯化钠
3.下列实验不能证明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是( )
A.水中放糖,糖不见了,水却变甜了
B.一杯澄清的食盐水加热时析出了少量的食盐晶体
C.水中放入暗紫色的高锰酸钾固体,振荡后水变成了紫红色
D.石头沉入大海中不见了【变式1】对下列教材图片的认识错误的是( )
A.苯和硅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只有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才能观察到分子和原子
C.品红在水中扩散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D这些图片均说明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任务二 分子的性质
4.(1)分子的_________和_________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_________,温度越高,运动速率_________。
(3)分子之间_________,物质由固态、液态变为气态时,分子间间隔_________。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_________,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_________。
5.在水转化为水蒸气的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
A.分子间距 B.分子大小 C.分子数量 D.原子大小
6.一九一五年为纪念巴拿马运河开通100周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中国首次参加,把山西汾酒带去参展,展期过半,门庭冷落,无人问津,伤心至极的汾酒商人,高举一瓶汾酒摔在展厅,片刻酒商、酒鬼闻风而来……这与下列化学原理相关的是( )
A.分子的质量很小,分子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粒
B.分子的体积很小,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
C.分子之间有间隙,因此造成了物质的三态变化
D.分子的体积、质量都很小,但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7.科学家用单个分子制戚的“纳米车”能在人工操纵下运输药物分子到病源处释放,杀死癌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之间有间隙
C.分子是肉眼不能够直接看见的
D.分子在人为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
8.以下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分子不断运动
B 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水分子体积变大
C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分子很小
D 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 分子间有间隔
【变式2】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里加热冰,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水分子间的间隔:②>③
B.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①>③
C.水分子的质量:①=②=③
D.②→③的过程中水发生了分解
任务三 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9.(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_________的最小粒子。原子是_________的最小粒子。分子是由_________构成的,如1个氧分子由_________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_________构成。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_________,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_________。即化学变化中,_________的种类会发生变化,而_________的种类不会发生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变化前后_________是否发生了改变。
(3)从宏观看,只由_________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由_________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从微观看(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由_________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_________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10.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的事实是( )
A.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B.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
C.水结成冰
D.固体碘受热变为碘蒸气
11.下到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B.相同的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
C.气体可以压缩是由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D.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12.下列各种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分子的是( )
A.空气B.液化气C.冰水D.糖水
13.用分子的观点分析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了
B.一种物质的分子运动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间隔之中
C.分子的运动速度明显加快了
D.分子改变了,由一种分子变成另一种分子
【变式3】从下图水分子的合成示意图中获得以下信息,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在一定条件下,氢气和氧气能化合生成水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C.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个数都不变
D.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课后作业】
1.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
A.分子运动速率快,原子运动速率慢
B.分子大,原子小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D.分子可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2.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蔗糖放入水中溶解一一蔗糖分子分解了
C.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D.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3.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氢气球在高空膨胀——分子体积变大
B.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水和过氧化氢性质不同——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D.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4.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A B C D
5.(1)在化学晚会上,冬冬同学表演了一个小魔术,她将两个“空瓶”中间的毛玻璃片抽去,两瓶均由瓶口向瓶底逐渐充满红棕色气体,其奥秘如图所示。请从微观角度解释魔术中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2)常温下,将体积大致相等的水和酒精(密度为0.789g/cm3)依次缓缓注入如图所示的“细颈”容器(容量瓶)中,注满后立刻塞紧塞子振荡,静置片刻,容量瓶细颈上部有空柱形成。
实验发现,若水和酒精的注入先后顺序不同(其他条件相同),形成空柱的长短也不同。哪一种加液顺序形成的空柱较长?为什么?
6.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实验”。图1是按课本上的实验,但是在实验结束揭开大烧杯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2,并进行如下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2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与B、C中的酚酞溶液做__________。
(2)进行b操作时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B试管中的溶液__________(选填“很快”或“慢慢”,下同)变成红色,C试管中的溶液__________变成红色。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
①能够防止__________扩散到空气中,污染大气;
②能够得出在不同__________下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的差异。
【评价与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学习活动】1.分子 原子 水分子 硅原子 2.A 3.D 【变式1】A 4.(1)质量 体积 (2)不断地运动 越快 (3)有间隔 变大 (4)相同 不同 5.A 6.B 7.D 8.B 【变式2】C 9.(1)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化学变化中 原子 2个氧原子 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 (2)原子 分子 分子 原子 分子 (3)一种物质 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 同种分子 不同种分子 10.B 11.D 12.C 13.D 【变式3】C
【课后作业】1.C 2.B 3.A 4.B 5.(1)分子不断运动,一氧化氮分子和氧气分子接触后分成原子,(每2个)氧原子和(1个)氮原子重新组合成(1个)二氧化氮分子 (2)先加水后加酒精的空柱较长 当水向酒精中缓缓注入时,由于水的密度大于酒精,水分子可以比较快地渗入酒精分子间的间隙中,所以振荡后形成的空柱较短 6.(1)对比 (2)慢慢 很快 (3)分子在不断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4)氨气 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