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八上数学期中期末复习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13章 轴对称 章末复习
精品复习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课件
目录
考点一: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
01
考点二: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
02
考点三: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
03
考点五: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应用.
0
5
考点六: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的应用.
06
考点四: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04
学习目标:
了解轴对称的概念,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判定,会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
轴对称的性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轴对称
等腰三角形
轴对称图形
垂直平分线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轴对称的性质
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
轴对称作图
性质和判定
性质
判定
性质
判定
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轴对称
考点一 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
例1 下列“禁止行人通行、注意危险、禁止非机动车通行、限速60 km/h”四个交通标志图中,为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B
针对训练
1.在等腰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直角三角形中,一定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个
A. 1 B. 2 C. 3 D. 4
D
2.如图,∠3=30°,为了使白球反弹后能将黑球直接撞入袋中,那么击打白球时,必须保证∠1的度数为______.
60°
考点二 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
例2 按要求完成作图:
(1)作△ABC关于y轴对称的△A1B1C1;
(2)在x轴上找出点P,使PA+PC最小,并直接写出P点的坐标:
x
y
O
A
B
C
解析:(1)先找出点A、B、C关于y轴的对称点,再依次连线即可;
(2)找出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A',连接A'C,A'C与x轴的交点即是点P的位置.
A1
B1
C1
A'
P(-3,0)
1
1
3.在直角坐标系中,点P(a,2)与点A(-3,m)关于y轴对称,则a,m的值分别为( )
A. 3,-2 B. -3,-2 C. 3,2 D. -3,2
C
针对训练
方法总结
坐标轴中作轴对称图形,一般先根据点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特征,找出对称点,而后连线即可.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考点三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
例3 在△ABC中,AD是高,在线段DC上取一点E,使BD=DE,已知AB+BD=DC.
求证:点E在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上.
解析:要证明点E在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上,即要证明AE=EC.根据题意及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得出AB=AE.而后根据AB+BD=
DC,进行等量变换,可到AE=EC.
证明:∵AD是高,∴AD⊥BC.
又∵BD=DE,
∴AD所在的直线是线段BE的垂直平分线,
∴AB=AE,
∴AB+BD=AE+DE.
又∵AB+BD=DC,
∴DC=AE+DE,
∴DE+EC=AE+DE,
∴EC=AE,
∴点E在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上.
A
B
C
M
N
4.如图:△ABC中,MN是AC的垂直平分线,若CM=3 cm,△ABC的周长是22 cm,则△ABN的周长是 .
16 cm
针对训练
方法总结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一般会与中点、90°角、等腰三角形一同出现,在求角度、三角形的周长,或证明线段之间的等量关系时,要注意角或线段之间的转化.
考点四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例4 如图,在△ABC中,AB=AC,BD⊥AC于D.
求证: ∠BAC=2∠DBC.
A
B
C
D
)
)
1
2
E
解析: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作顶角∠BAC的平分线,来获取角的数量关系.
A
B
C
D
)
)
1
2
E
证明:作∠BAC的平分线AE,交BC于点E,如图所示,则
∵AB=AC, ∴AE⊥BC.
∴ ∠2+ ∠ACB=90 °.
∵BD⊥AC, ∴ ∠DBC+ ∠ACB=90 °.
∴ ∠2= ∠DBC.
∴ ∠BAC= 2∠DBC.
方法总结
在涉及等腰三角形的有关计算和证明中,常用的作辅助线的方法是作顶角的平分线,而后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以实现线段或角之间的相互转化.
例5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另一个内角的2倍,求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
解:设该等腰三角形中,小角的度数为x,则大角的度数为2x.
当x为底角时, x +x+ 2x=180°,
解得 x=45°,则2x=90°.
当x为顶角时, x +2x+ 2x=180°,
解得x =36°.
故该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为90°或36°.
方法总结
在等腰三角形中,常用到分类讨论思想,一般有如下情况:(1)在求角度时,未指明底角和顶角;(2)在求三角形周长时,未指明底边和腰;(3)未给定图形时,有时需分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针对训练
5.如图,△ABC中,∠A=36 °,AB=AC, BD平分∠ABC交AC于点D,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共有 个.
3
B
C
D
A
6.如图,已知等边△ABC中,点D、E分别在边AB、BC上,把△BDE沿直线DE翻折,使点B落在B1处,DB1,EB1分别交边AC于M、H点.若∠ADM=50 °,则∠HEC的度数为 .
70 °
A
B
C
D
E
B1
M
H
7.如图,在△ABC中,AD是角平分线,AC=AB+BD.
求证:∠B=2∠C.
证明:在AC上截取AE=AB,连接DE.
E
∵AD是角平分线,∴∠EAD=∠BAD.
又∵AD=AD,∴△EAD≌△BAD,
∴DE=DB,∠AED=∠B.
∵AC=AB+BD=AE+DE=AE+EC,∴CE=ED.
∴∠AED=∠C+∠CDE=2∠C,即∠B=2∠C.
想一想:还有别的证明方法吗?
提示:延长AB至F,使BF=BD,连接DF.
8.如图,△ABC中,AB=AC,∠BAC=120°,AC的垂直平分线EF交AC于点E,交BC于点F.
求证:BF=2CF.
证明:如图,连接AF.
∵AB=AC,∠BAC=120°,
∴∠B=∠C=30°.
∵AC的垂直平分线是EF,
∴CF=AF,
∴∠FAC=∠C=30°,
∴∠BAF=∠BAC-∠FAC=120°-30°=90°.
在Rt△ABF中,∠B=30°,
∴BF=2AF,
∴BF=2CF.
例6. 如图,△ABC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其中BC⊥AC,∠A=30°,
AB=10cm,CB1⊥AB,B1C1⊥AC,垂足分别是B1、C1 ,
那么B1C1的长是多少
考点五: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应用.
解:∵BC⊥AC,∠A=30°,AB=10,
∴BC=5,∠B=60°.
∵CB1⊥AB,
∴∠BCB1=30°.
∴B1B=2.5.
∴AB1=7.5.
∵B1C1⊥AC,∠A=30°,
∴B1C1=3.75.
答:B1C1的长是3.75cm.
考点六: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的应用.
②
例7. 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E在AB上,点D在CB的延长线上,
且AE=BD. 试探索以下问题:
(1)当点E为AB的中点时,如图① ,求证:EC=ED;
(2)如图②,当点E不是AB的中点时,过点E作EF∥BC,交AC于点F,
求证:△AEF是等边三角形;
(3)在(2)的条件下,EC与ED还相等吗?请说明理由.
①
例7. 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E在AB上,点D在CB的延长线上,
且AE=BD. 试探索以下问题:
(1)当点E为AB的中点时,如图①,求证:EC=ED;
(1)证明:∵等边三角形ABC中,E为AB的中点,
∴∠ABC=60°,AE=BE,∠ECB=∠ECA=30°.
∵AE=BD,
∴BE=BD.
∴∠BED=∠D =30°.
又∵∠ECB=30°,
∴∠D=∠ECB=30°.
∴EC=ED.
①
例7. 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E在AB上,点D在CB的延长线上,
且AE=BD.试探索以下问题:
(2)如图②,当点E不是AB的中点时,过点E作EF∥BC,交AC于点F,
求证:△AEF是等边三角形;
(2)证明:∵EF∥BC,
∴∠AEF=∠ABC=60°,
∠AFE=∠ACB=60°.
∵∠A=60° ,
∴∠AEF=∠AFE=∠A.
∴△AEF是等边三角形.
②
例7. 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E在AB上,点D在CB的延长线上,
且AE=BD.试探索以下问题:
(3)在(2)的条件下,EC与ED还相等吗?请说明理由.
解:EC与ED还相等. 理由如下:
∵AB=AC,AE=AF,
∴BE=FC.
又∵AE=BD, AE=FE,
∠AFE= ∠ABC=60°,
∴FE=BD,∠CFE=∠EBD=120°.
∴△CFE≌△EBD(SAS).
∴EC=ED.
是
不是
是
是
是
是
1.下列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如果是,找出它们的对称轴.
巩固练习
解:如图所示.
2.画出下列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证明:如图,连接 BC.
∵点 D 是 AB 的中点,CD⊥AB,
∴ AC = BC.
同理,AB = BC,
∴ AC = AB.
3.如图,D,E分别是AB,AC的中点,CD⊥AB,垂足为D,
BE⊥AC,垂足为E.求证AC=AB.
解:点 A 与点 B 关于 x 轴对称;点 B 与点 E 关于 y 轴对称;点 C 与点 E 不关于 x 轴对称,因为它们的纵坐标分别是 3,–2,不是互为相反数.
4.如图所示的点A,B,C,D,E中,哪两个点关于 x 轴对称 哪两个点
关于 y 轴对称 点C和点E关于 x 轴对称吗 为什么?
解:∵ DB = BA,CE = CA,
∴∠D = ∠DAB = ∠ABC = 25°,
∠E = ∠CAE = ∠ACB = 40°.
∴∠DAE = 180° – ∠D – ∠E = 115°.
5.如图,在△ABC中,∠ABC=50°,∠ACB
=80°,延长CB至D,使DB=BA,延长BC
至E,使CE=CA,连接AD,AE.求∠D,∠E,
∠DAE的度数.
证明:∵AD = BC,AC = BD,AB = BA,
∴△ABD ≌ △BAC (SSS).
∴∠ABD = ∠BAC.
∴EA = EB,
即△EAB 是等腰三角形.
6.如图,AD=BC,AC=BD,求证:△EAB是等腰三角形.
证明:∵∠ACB = 90°,∠A = 30°,
∴ BC = AB.
∵ CD 是高,
∴∠BCD = 90° – ∠B = ∠A = 30°.
∴ BD = BC = AB.
7.如图,在△ABC中,∠ACB=90°,CD是高,∠A=30°,
求证
解:等边三角形有 3 条对称轴,正方形有 4 条对称轴,正五边形有 5 条对称轴,正六边形有 6 条对称轴,正八边形有 8 条对称轴,正 n 边形有 n 条对称轴.
8.试确定如图所示的正多边形的对称轴的条数.一般地,一个正n边形有多少条
对称轴
解:(1)(4)是轴对称,(2)(3)是平移.(1)的对称轴是 y 轴,(4)的对称轴是 x 轴;(2)中图形 I 先向下平移 3 个单位长度,再向左平移 5 个单位长度得到图形Ⅱ;(3)中图形 I 先向右平移 5 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 3 个单位长度得到图形Ⅱ.
9.如图,从图形I到图形Ⅱ是进行了平移还是轴对称 如果是轴对称,找出对称轴;
如果是平移,是怎样的平移
证明:∵ AD 是 △ABC 的角平分线,DE,DF 分别垂直于 AB,AC,
∴ DE = DF,∠DEA = ∠DFA = 90°.
又∵ DA = DA,
∴ Rt△ADE ≌ Rt△ADF (HL).
∴ AE = AF.
∴ AD 垂直平分 EF.
10.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DF分别是△ABD和△ACD
的高.求证:AD垂直平分EH.
证明:∵△ABC 是等边三角形,
∴ AB = BC = AC,∠A = ∠B = ∠C = 60°,
又∵ AD = BE = CF,
∴ BD = CE = AF.
∴ △ADF ≌ △BED ≌ △CFE (SAS).
∴ DF = ED = FE.
即 △DEF 是等边三角形.
11.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的三边上,分别取点D,E,F,使AD=BE
=CF.求证:△DEF是等边三角形.
解:这五个点为正五边形的 5 个顶点,如图所示.
12.在纸上画五个点,使任意三个点组成的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
这五个点应该怎样画
证明:在等边 △ABC 中,∵ BD 是中线,
∴ BD 是 AC 边上的高,且 ∠ACB = 60°.
∴ ∠CBD = 90°– ∠ACB = 30°.
∵ CE = CD,
∴∠E = ∠CDE = ∠ACB = 30°.
∴∠CBD = ∠E.
∴ DB = DE.
13.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BD是中线,延长BC至E,使CE=CD.
求证DB=DE.
证明:在等腰△ABC 中,∵ AC = BC,∴ ∠CAB = ∠CBA.
∵△BDC 和△ACE 都为等边三角形,∴ ∠CAE = ∠CBD = 60°.
∴ ∠CAB – ∠CAE = ∠CBA – ∠CBD,即∠FAB = ∠FBA.
∴ FA = FB.
又∵ CA = CB,∴ CF 垂直平分线段 AB.
∴ G 为 AB 的中点.
14.如图,△ABC为等腰三角形,△BDC和
△ACE分别为等边三角形,AE与BD相交于
点F,连接CF并延长,交AB于点G,求证:G
为AB的中点.
解:如图,作点 A 关于 MN 的对称点 A′,再作点 B 关于 l 的对称点 B′,连接 A'B',交 MN 于点 C,交 l 于点 D,则 A→C→D→B 即为所求的最短路径.
15.如图,牧马人从A地出发,先到草地边某一处牧马,再到河边饮
马,然后回到B处,请画出最短路径.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