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1)(第4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1)(第4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10-06 22:24: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8页的例3和“想想做做”第1~4题。
1.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经历将两种物体的数量摆成“同样多”的过程,从而得到并正确使用“去掉多的”“添上少的”或者“移多补少”这几种方法,将两种物体的数量调整成同样多。
2.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到“动手操作”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感受和积累数学操作的经验;同时认识到同一个问题,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体验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在操作和思考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培养独立思考和分享交流等学习习惯。
理解并掌握使两种物体数量同样多的不同方法。
在操作过程中,体验解决这类问题的重点是抓住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相差数,并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使两种物体的数量成为同样多。
学生准备12个红花片、12个蓝花片和24根小棒,教师准备36个红花片、36个蓝花片和24根小棒。
▍流程一:新课教授
1.操作感知,寻求方法
教师课件出示主题图,并提问: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回答:小军穿了8个彩珠,芳芳穿了12个彩珠。
教师:让我们用红圆片代表小军的彩珠,用蓝圆片代表芳芳的彩珠,你知道各需要摆几个吗?
让学生明确:红圆片摆8个,蓝圆片摆12个。
教师:为了让别人一眼看出圆片数量的多少,我们在摆的时候还要注意什么?
明确:摆圆片时要注意一个蓝圆片对着一个红圆片摆,也就是要做到“一一对应”。
师生共同摆出红圆片和蓝圆片。
提问:看图,比一比小军和芳芳穿的彩珠,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小军的彩珠比芳芳的少4个”“芳芳的彩珠比小军的多4个”或“两个人穿的彩珠相差4个”。
教师:小朋友们说得都很正确!
(课件出示)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先用圆片摆一摆,再和同学交流。
教师:谁来读一读茄子老师的问题和要求?
指名读一读。
教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动手操作就能使两种颜色的圆片同样多了,好吗?
教师板书:动手操作
学生独立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操作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
教师:大家一定想出了自己的方法,就请你在四人小组中说一说吧!
学生分组活动。
教师:谁愿意给大家说说你是怎样动手操作的?
指名汇报方法,教师配合学生的方法摆放圆片进行展示。
引导学生汇报出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小军再穿4个彩珠。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相应的圆片,并再添上4个红圆片。
提问:为什么要小军添上4个彩珠?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小军比芳芳少4个彩珠,所以小军就要把少的4个彩珠添上。
(板书:添上少的4个)
方法二:芳芳拿走4个彩珠。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相应的圆片,并去掉4个蓝圆片。
提问:为什么要芳芳要去掉4个彩珠?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芳芳比小军多4个彩珠,所以芳芳就要把多出的4个彩珠去掉。
(板书:去掉多的4个)
方法三:拿出芳芳的2个彩珠给小军。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相应的圆片,并移动2个蓝圆片放到红圆片的后面。
提问:为什么从芳芳的彩珠里移动2个给小军?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芳芳比小军多4个彩珠,就把多出的4个彩珠平均分成两份,每人拿一份,也就是2个。
教师说明:像这样把多出的部分平均分成两份,把其中的一份移动给少的,我们就叫它“移多补少”。
(板书:移多补少)
提问:同学们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请学生继续发表不同操作方法,只要合理就予以肯定。)
教师小结:无论是哪种方法,只要能使两串彩珠同样多,这样的方法就是可以的。
2.整理方法,体会联系
提问:谁来说一说,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操作,使用了哪些方法使小军的彩珠和芳芳的彩珠变成同样多的?
引导学生回答: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小军的彩珠比芳芳的少4个,我们就可以给小军添上少的4个;也可以说芳芳的彩珠比小军的多4个,我们还可以从芳芳的彩珠里去掉多出的4个;我们还发现两个人穿的彩珠个数相差4个,就可以把这相差的4个平均分成两份,每人拿其中的一份,也就是从多出的4个里拿出2个给小军,也就有“移多补少”。
(板书:不同的方法)
提问:小朋友们仔细想想,这三种方法看上去并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是抓住了哪一部分的彩珠来进行思考的呢?
明确:这三种方法都是抓住了两串彩珠相差的部分,也就是小军比芳芳少的4个去进行操作的。
教师总结:是啊,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两个人的彩珠个数相差4个,于是我们就从这相差的4个入手,想出了不同的方法让两串彩珠变得同样多了!
3.回顾反思,交流收获
提问:小朋友们,回顾刚才我们得到这些方法的过程,你有哪些体会或者收获呢?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
指名汇报各自的想法。
教师总结:同学们刚才说了很多自己的感受,老师听明白了,你们主要想表达的就是“动手操作”(指板书:动手操作)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候它可以让我们更快更方便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还发现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这样可能会找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指板书:不同的方法)。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数学时的经验!
▍流程二: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谁来给我们读一读题?
教师:请小朋友们拿出小棒,按要求摆出这两行小棒。
提问:摆小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明确:要使上下两行的小棒做到“一一对应”)
师生共同摆好小棒:说一说,两行小棒的根数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回答:第一行的小棒比第二行的小棒多6根,第二行的小棒比第一行的小棒少6根或两行小棒相差6根。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用虚线将第一行小棒分成两部分。
提问:你知道怎样才能使两行小棒的根数变得同样多吗?自己试一试,填一填。
学生独立操作小棒,并完成教科书第7页的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汇报:你是怎样使两行小棒同样多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操作,同时在课件上出示相应的答案。
提问:同学们刚才使用的不同方法,都抓住了这两行小棒之间的什么关系?
明确:我们都是根据这两行小棒相差6根来想出各种方法的。可以从第一行拿走多出的6根,也可以在第二行添上少了的6根,还能把第一行多出的6根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3根,就从6根中移出3根补给第二行。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教师: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样的图表示的题目[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的第(1)题]。
提问:你能看懂是什么意思吗?先和同桌说一说。
指名汇报题意:苹果有10个,梨子有17个。
出示:梨比苹果多( )个。
梨拿走( )个就和苹果同样多。
苹果添上( )个就和梨同样多。
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几个填空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2)教师:再来看看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呢?[出示第(2)题]和同桌再说一说。
指名说明图意:明明有29枚邮票,大力有9枚邮票。
出示:大力比明明少( )枚邮票。
明明送给大力( )枚后,两人的邮票枚数同样多。
提问:你能自己填一填吗?
学生独立填空,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追问:还有什么方法也能使两个人的邮票枚数同样多?
引导学生说出:“明明去掉比大力多的20枚”或“大力添上比明明少的20枚”。
(3)对比,体会三种方法适用的题型。
提问:小朋友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使苹果和梨子的个数相同的?为什么没有使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呢?
使学生明确:这是两种不同的水果,只能用“去掉多的”或“添上少的”这两种方法,“移多补少”是无法做到让这两种水果个数同样多的。
提问:在解决第(2)题这样的题目时,是不是三种方法就一定都可以使用呢?
学生讨论并明确:在相差数是单数的情况下,没办法平均分成两份,所以“移多补少”的方法也不能使用;如果题目中要求物品的总数不能改变时,“去掉多的”和“添上少的”这两种方法也是不能使用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教师出示题目,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条件。(公鸡有18只,母鸡有35只,鸭有26只)
独立思考第(1)题:要求一共养了多少只鸡,就要怎么想?(指名分析数量关系)
要怎样列式?
学生填写算式,集体订正。
解决第(2)题:要求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求什么?(明确:就是求鸡和鸭只数的相差数)你觉得要怎样想呢?(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第(1)题。
集体订正,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要求学生先说出算式,再说一说这题的数量关系)
教师出示第(2)题。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抓住哪个数?这个数是多少?
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
明确:要解决“让学校大门两边花的盆数同样多”这个问题,可以有三种方法。
追问:如果要求花的总盆数不能改变,要用哪种方法?
学生思考后明确:只能使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流程三:全课小结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指名学生汇报。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动手操作,研究了使两种物体数量同样多的方法,我们也知道了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有不同的方法,我们要结合具体的题目,选择合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