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10 页的例4和“想想做做”第1~5题。
1.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结合学过的加、减法的含义,自主探索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正确的算式解答。
2.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的重要性,并能用语言表述出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并通过学具的直观操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得到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解题方法。
正确理解并表述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师准备44个圆片,学生准备25个圆片。
▍流程一:复习铺垫
1.出示
第一排:
第二排:
教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与同桌同学说一说。
全班交流,可以说:第一排的花比第二排的少4朵;第二排的花比第一排多4朵;第二排的花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第一排同样多的8朵,另一部分是比第一排多的4朵;……
2.揭示课题
教师:小朋友们对于两种物体的数量比较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今天我们还要利用这个知识,来研究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
▍流程二:新课教授
1.出示例4,理解题意
教师:小朋友,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主题图,指名回答:小英做了11朵花,小华比小英多做3朵,小平比小英少做3朵。
提问:根据图中的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课件出示第8页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汇报。可以问:谁做的花最多?谁做的花最少?小华做了多少朵花?小平做了多少朵花?……[根据学生的提问,课件出示相应的问题,并板书:(1)小华做了多少朵?(2)小平做了多少朵?]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提出了不同的问题,我们就重点来研究这两个。(指板书说)
2.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操作研究:小华做了多少朵?
教师:小华做的花是和谁比的?要用到哪两个信息?
指名回答:小华做的花是和小英比的,要用到的信息是“小英做了11朵花”和“小华比小英多做3朵”。
提问:根据这两个信息,你知道谁做的花多,谁做的花少吗?
明确:小华做的花多,小英做的花少。
课件出示:先用圆片摆一摆,再想想怎样解答。
指导:你觉得先摆谁做的,摆几个圆?我们来一起摆一摆。
师生边摆边数,共同摆出11个圆片。
提问:表示小华的圆片怎么摆?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同桌讨论。
集体交流:小华的圆片摆在小英的圆片下面,摆的时候要注意和小英的圆片对齐,做到“一一对应”。
教师:请小朋友们自己来摆一摆。
学生尝试摆放,教师巡视。
集体交流:你是怎样摆的?
引导学生回答:摆小华的圆片时,可以分成两部分去摆。先一个对着一个摆出小华和小英同样多的11个,再摆出比小英多的3个。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相应操作,并追问:哪部分是小华比小英多出的部分?我们可以怎么表示?(教师在11个和多出的3个之间画上虚线)
提问:谁再来说说我们是怎样摆出小华的圆片个数的?要求小华的圆片个数可以怎样想?
学生交流,明确:我们是先摆出和小英同样多的11个圆片,再摆出比小英多的3个圆片。要求小华摆了多少个圆片,就是把这同样多的11个和多出的3个合起来。
教师:现在你能试着列出算式吗?
学生独立列式,教师板书:11+3=14(朵)
追问:求小华做了多少朵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小华做的花多,就要把与小英同样多的部分和比小英多的部分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提问:算出的14朵对不对呢?可以怎样检查?
学生交流并汇报,明确:可以把算出来的得数“14”和小英的“11”比一比,看看是不是多了3朵。
学生独立检查,确认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2)操作研究:小平做了多少朵?
教师:小朋友们刚才通过摆花片,解决了小华的问题。我们再来看看小平的问题。
引导:小平做的花和谁比?谁做得多?谁做得少?你能自己摆一摆圆片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你是怎样摆圆片的?
指名回答,教师同时在黑板上摆出圆片,带领学生明确:先摆出小英的11个圆片,然后先在小平这一行一一对应地摆出和小英同样多的11个,再从这11个圆片中拿走3个,剩下的就是小平的圆片的个数。
追问:为什么表示小平的圆片个数与小英相比,会少了3个?
明确:因为小平比小英少做了三朵花。
提问:根据刚才操作的过程,你知道怎样求出小平做了多少朵吗?自己尝试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算式,教师板书:11-3=8(朵)
提问: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结合圆片图理解:要求小平做了多少朵花,就是从同样多的11朵中去掉小平少做的3朵,用减法计算。
提问:你可以怎样检验?
引导学生进行检验,并确认结果。
3.归纳总结,提炼方法
教师:小朋友们观察我们摆出的两幅图,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什么计算的方法也不一样呢?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先找到这两个数相同的部分是多少,如果比相同的部分多,就用相同的部分加上多出的部分,如果比相同的部分少,那就用相同的部分减去少了的部分。做完之后,我们还要主动把得到的结果与告诉我们的数比一比,看看是不是符合题目中的条件。
▍流程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题目,明确要求。
教师:你知道这题有几个要求吗?分别是什么?
明确:本题有两个要求,先在横线上画出规定的图形个数,再列出算式。
(2)学生独立画一画并列式计算,教师巡视。
提问:第(1)题你画了几个△?你是怎么想的?算式怎样列?
指名回答,使学生明确:第(1)题画了7个△。因为△比○多2个,就把同样多的5个和多出的2个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提问:第(2)题你画了几个□?你是怎么想的?算式怎样列?
指名回答,明确:第(2)题画了3个□。因为□比○少2个,就从同样多的5个里面去掉少了的2个,用减法计算。
(3)教师归纳:在解决这类问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找准同样多的部分是多少,再利用同样多的部分与多出的部分或少了的部分相加减,得到另一个数是多少。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课件出示题目,提问:你能看懂这幅图吗?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要我们求的问题是什么?和同桌交流。
学生交流后指名说出图意:杨树有19棵,松树的棵数比杨树多8棵。松树有多少棵?
提问:你能自己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集体订正,教师出示算式,并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明确:要求松树有多少棵,就是把与杨树同样的部分和比杨树多的部分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解决。(配合手势说明)
集体检查:我们来检查一下算出的松树“27棵”是不是比杨树的“19棵”多“8棵”。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出示题目,指名说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明确:题中的条件是李宁走了32格,刘芳走的格数比他少6格。问题是刘芳走了多少格。
提问:两个人相比,谁走的格数多,谁走的格数少?要求刘芳走了多少格,你要怎样分析呢?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要求刘芳走了多少格,就是从同样多的32格里去掉刘芳少走的6个,所以用减法计算。
学生独立列式,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
集体检查:刘芳走了多少格?与李宁走的格数相比,是不是比李宁少走了6格?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课件出示,学生读题。
提问:两只小兔相比,哪只小兔拔的萝卜多,哪只小兔拔的萝卜少?你能先独立分析题目,再列式解答吗?自己做一做。
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你检查的结果符合题目的意思吗?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课件出示,学生读题。
提问:你从题中获得了几个信息?分别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要解决“小玉浇了多少盆”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几个条件?哪个条件是没用的?
教师说明:解决这个问题时,需要用到“冬冬浇了36盆”和“小玉比冬冬少浇12盆”这两个条件,“小玉比南南多浇4盆”这个条件在这里是没有作用的,我们把它叫作“多余条件”。
带领学生将多余条件划去后,集体读题。
提问:你知道谁浇的盆数多,谁浇的盆数少吗?怎样去求小玉浇了多少盆呢?
指名分析题目,说出解题思路。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流程四:全课小结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知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用了什么方法?这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学生分组交流后,全班汇报。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研究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在研究这类问题时,我们先通过操作学具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我们根据操作的过程整理出解题思路,明确了我们首先要找到两个数同样多的部分是多少,利用同样多的部分加上多出的部分,或者去掉少了的部分,得到另一个数是多少。在得到结果之后,还要记得主动检查,验证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