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1~52页的练习八第l~8题、“思考题”。
1.通过练习,能从不同角度说明同一情境表示的意思,能根据平均分的情境和问题正确列出除法算式,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进一步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熟练读、写除法算式。
2.使学生通过看情境说明列式理由,体会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不同角度,强化除法和平均分的联系,加深理解除法含义,初步体会乘法和除法的内在联系。
3.使学生能主动参与观察、思考等认知活动,感受实际生活里的除法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
从不同角度观察情境列出相应的算式。
师生各准备小棒若干。
▍流程一:揭示课题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除法,能根据平均分的情境列出除法算式。今天,我们就来进行练习(板书课题)。
▍流程二:理解除法含义
1.做练习八第1题。
(1)学生读题。
要求:请同桌两人互相合作按要求摆一摆、想一想,完成填空。
交流:第(1)题怎样分的,结果是几份?(教师演示,数一数分成几份)算式怎样列的?(板书算式)
为什么用除法算?
第(2)题怎样分的,结果是什么?(教师演示,数一数每份几根)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板书算式)
为什么也用除法算?
(2)比较:请小朋友观察分的小棒,用10根两次平均分摆成的小棒是一样的,不过分法不同。你能说说刚才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吗?
根据刚才的分法,你能说一说这两道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吗?
小结:两次分小棒的过程、结果不同,一种是按5根一份平均分,结果是分成2份,除法算式是10÷5=2:另一种分法是按2份平均分,结果是每份5根,除法算式是10÷2=5。所以,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或者是按几份平均分,都可以写成除法算式,但算式表示的意思不同。
2.做练习八第2题。
数一数图中一共有多少个棉桃?分成了几个几?
同桌根据两种分法说说,可以看成怎样分的,并交流不同说法。
让学生填空。
交流填空结果和算式,呈现学生的练习。
追问:为什么都能列成除法算式?
12÷3=4表示什么意思?12÷4=3呢?
指出:把12个棉桃每3个一份地平均分,可以分成4份;把12个棉桃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
3.做练习八第3题。
提问:从图里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读题填空、列式。
交流填空和算式,让学生说说列式是怎样想的。
指出:根据平均分写除法算式,要根据图意先想是怎样分的、结果是什么,再根据分法想算式怎样写,然后正确写出算式。
4.做练习八第4题。
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把10条金鱼平均分,可以怎样分?
让学生列出算式,同时指名板演。
交流:为什么要列成除法算式?这两道除法算式是怎样想的?
指出:平均分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列式时要联系分法想算式。
5.做练习八第5题。
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第2小题的除法各部分叫什么?
6.做练习八第8题。
让学生看式子说出几乘几等于多少,说说想的哪句口诀。
▍流程三:感悟乘、除法联系
1.做练习八第6题。
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每一小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学生自己读题填空、填算式。
交流填空和算式,教师板书算式。
提问:为什么可以写成乘法算式?说说你是怎样看图的。
你在图里是根据什么列出两道不同除法算式的?
现在看一看,这幅图可以列出几道算式?怎样的三道?
让学生集体读一读三道算式。
引导:上面列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算式时,每次是怎样观察这幅图的?讨论好了把你们的观察方法告诉大家。
学生交流观察方法,明确每次观察方法怎样看的。
指出:像花坛这样几个几的图,可以看成“有几个几,一共是多少”,列出乘法算式;也可以看成“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列出除法算式;还可以看成“按几份平均分”,列出另一道除法算式。所以,根据这样有几个几的图,可以列出一道——(乘法算式)、两道——(除法算式),这三道算式是有联系的。
2.做练习八第7题。
观察:请小朋友仔细看第7题里的图,柜台上有些什么蔬菜,每种蔬菜是怎样摆的。
提问:黄瓜是怎样摆的?能说出哪些算式?(口答、板书)
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两道除法算式各是怎样想的?
引导:你能根据图里蔬菜说出哪些算式,在小组里说一说。
交流算式,注意让学生一组一组地说,教师板书。
追问:这里每种蔬菜都可以写成几个乘法算式和几个除法算式?
让学生集体读一读每组三道算式。
3.尝试、拓展。
引导:我们看到上面每组里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是有联系的。你能试着根据下面的算式,说出有联系的除法算式吗?
2×4=8 5×3=15
4.思考题。
让学生看思考题,明确有3个圆圈,要画8个△,每个圆圈里都有4个。
学生先自己画一画,再交流怎样画的,看看是不是符合题目的要求。
▍流程四:全课小结
引导:这节课练习了许多题目,能说说你有哪些收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