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4~65页的例5、“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6题。
1.使学生通过观察、比画等学习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能比画、说明1米的大概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作单位估计一些简单物体的长度,学会用米作单位的测量方法,能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2.使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测量等数学活动,体会“米”的必要性,形成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在估计长度的活动中,发展初步的估计意识。
3.使学生积极参加观察、测量等活动,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人体上有一些可以使用的“尺”,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建立“米”的概念,能在生活中灵活应用。
师:米尺、20厘米彩带、1米多的彩带。
生:学生尺、米尺、彩带、标签等。
▍流程一:复习铺垫
1.复习长度单位“厘米”
同学们,我们身体的各部分都很神奇!你知道你的食指宽大约是多少吗?(1厘米)这是一拃(课件出示),小朋友的一拃大约有多长?小朋友量一量,说说怎样量的。
小结:是的,一端对准0,另一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食指宽、一拃长,量这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用什么作单位?(厘米)
2.激发学习“米”的需求
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和我用各自的尺子比赛量黑板长,好吗?我们来比一比,看谁量得又快又准。
学生先量,教师指导量一次,做一次记号。
学生量一半时,老师用米尺量。
质疑:咦?我让你们先量,为什么你们倒比我量得慢?
小结:对,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学生尺量不太合适,要用米尺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流程二:引入新课
1.建立1米的概念
(1)观察米尺
在每个同学的桌边都有一把和老师一样的尺,它就是米尺。请大家仔细观察,你在米尺上看到了什么?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在米尺上有刻度线,有0到100这些数,通常我们把0刻度线作为起点,从0刻度线到100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就是1米。
1米有多长呢?谁上来指着米尺说一说,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是1米?同桌互相指一指米尺从哪儿到哪儿长1米。
说明:量比较长的物体长度,通常用米作单元。“米”用字母“m”来表示(板书:m)1米可以写成1 m。(板书:1 m)
请同学们看一看米尺,1米有多长,闭上眼睛想出1米的长度,把它牢牢记在心里。
(2)感知、认识1米长度
①剪一剪:剪出1米的彩带。
刚才我们借助米尺,知道了1米有多长,下面我们还是利用米尺,来剪1条1米长的彩带,请同桌一个同学将彩带的一端对准米尺0刻度线按住,另一个同学拉直彩带对准米尺另一端100刻度线,然后剪断。
学生操作。
同桌的两位同学捏住彩带两端,把彩带拉直举起,看看1米的彩带有多长。(把学生剪的彩带贴在黑板上。)
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彩带做的学生尺,它的长度是20厘米,估计一下,1米里面有几个这样的长?
用彩带做的学生尺拼接验证。
1米有几把这样的学生尺长?(5个)
②比一比:和身体比较。
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知道是从哪儿到哪儿的高度吗?
想一想从地面到老师的身体的哪儿的高度是1米呢?猜一猜,在你认为老师身上高1米的地方贴上标签。(两名学生猜并贴标签。)
到底谁猜得准,我们用米尺来验证。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站直,靠着身体的一侧。)哪一位同学猜得比较准?(把标签贴到准确的位置。)
同桌合作找到自己身体的1米处,学生量并贴标签。学生展示自己的1米处。
质疑:哎,怎么老师的1米处在腰上,小朋友的1米处却到了胸口?
小结:是啊,身高不同,标签的位置也不同,但是地面到标签的高度都正好是1米。
比画1米。
刚才我们找到了一把竖在身体上的“米尺”,身体上还藏着一把横着的“米尺”!
比画:手臂张开多大,两手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米呢?请小朋友手臂张开,手掌撑住米尺的两端,看看两手之间1米有多长,再用双手比画出1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想1米有多长,再用手比画1米,同桌用米尺验证。
2.找一找:寻找生活中的1米
其实感受1米的方法很多,带着你们的米尺,在教室里找一找,量一量,看看从哪里到哪里长大约1米。
学生活动。
交流汇报。(课桌长大约1米,从门口走到××大约1米……)
3.再次剪彩带
现在同学们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好,请小朋友拿出剪刀,不用米尺剪出你心中的1米。
学生活动。
和之前剪的1米长的彩带比一比,看看剪得准不准。
你觉得你剪得准吗?评价一下自己。
▍流程三:认识“1米=100厘米”
1.看一看
我们第一次剪的一根1米长的彩带,你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吗?
学生用直尺量一量,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彩带的一端对准0刻度,另一端对准100,这根彩带长100厘米。
2.数一数
拿出米尺,我们一起来10厘米10厘米地数一数。
师生一同数。
小结:10个10厘米就是100厘米,100厘米是1米。
板书:1米=100厘米
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等于多少米?
▍流程四:建立几米的概念
1.教学“试一试”
我们已经认识了米,你觉得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门的高度、黑板的长度……)
(1)估一估
估一估黑板长几米呢?
请一生用手臂米尺先来量一量。
指名学生先比画出1米,再1米1米地量。
(2)量一量
学生用米尺来验证,与估计的和用手臂尺比画的结果对照。
2.做“想想做做”第2、3题
先估计门的高度,再测量。
估计教室的长和宽大约几米,填在“想想做做”第3题里,再请两个小朋友测量实际长度。
小结:生活中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常用米作单位,小朋友要能准确运用,学会估计,准确测量。
▍流程五: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4题
示范一位小朋友量身高和一庹长,强调先量出1米,做上记号,再接着量出还有多少厘米。
同桌合作测量。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一个人一庹的长,大约等于他的身高。
2.做“想想做做”第5题
生列式计算,集体核对。
3.做“想想做做”第6题
生口答谁走的路近,说说自己怎样想的。
追问:从科学实验室到气象观测站的最短路线还能比85米少吗?
小结:沿着科学实验室到气象观测站间的线段走,路程是最短的。
▍流程六: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