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3)(第3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3)(第3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10-06 22:3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6~47页的例4、“想想做做”第1~6题。
1.使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掌握两种平均分的操作方法,能从不同角度说明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2.通过比较两种分法,加深认识平均分的不同过程和结果,感受不同分法的内在联系,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通过平均分的操作,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从不同角度说明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圆片、小棒。
▍流程一:复习引入
谈话:回忆前两节课的内容,我们主要学习和研究的是什么知识?
怎样才是平均分?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平均分。(板书课题)
▍流程二:初步感知
1.出示8根小棒。
(1)把它们每2根一份地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2)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根。
2.学生操作,并交流过程和方法。
交流:刚才各是怎样分的?
请学生到黑板上演示过程和方法。
请小朋友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的过程和结果,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小结归纳。
说明:一种是按每几根一份地分,看分成几份;另一种是按几份平均分,看每份几根。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
▍流程三:领会感悟
1.教学例4。
引导:看到小朋友们表现这么好,老师想把12支铅笔平均分给大家,可以怎样分呢?
请小朋友用12根小棒代替铅笔,想想可以怎样平均分,再分一分。
2.自主尝试。
(1)学生利用手中小棒操作,尝试平均分。
(2)说一说想法和分的过程。
  教师先请上台展示的这位同学说一说,然后继续提问:其他同学的想法是不是都与他一样呢?不一样的说一说。
(3)小组内交流。
①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组内交流。
②小组讨论:除了小组内的几种分法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分法?
③小组内总结:你们小组共发现了多少种分法?把它们分别贴在小黑板上。
(4)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是每一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
分法:每几个一份地分按几份平均分
结果:可以分成几份 每份有几个
▍流程四: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操作、填空。
交流每次怎样分的,根据交流演示分法和结果。
提问:这里两种分法摆的圆片结果一样吗?分法有什么区别?
说明:这里平均分摆出的相同结果,可以用两种分法得到:一种可以每2个一份地分,另一种可以按5份平均分。
2.做“想想做做”第2~5题。
让学生看图,互相说说每题要求按怎样的分法分,然后看图填空。
交流结果。
提问:看图说说,按哪几种分法来平均分的,结果怎样。
追问:这几种分法不同在哪里?
3.做“想想做做”第6题。
说一说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兔是怎样分的,鸡是怎样分的?同桌先说一说。
交流:你看出兔是怎样分的,鸡是怎样分的?
追问:每幅图都可以看成几种分法?哪几种分法?
指出:这两种小动物都是几个几是多少的情境,用平均分来看,都可以看成按每几个一份地分,分成了几份;也都可以看成按几份平均分,每份有几个。
▍流程五:全课小结
1.引导:小朋友反思一下学习过程,今天学均分的什么内容?
2.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