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学案
一学科核心素养
1、时空观念:利用时间轴与地图,了解辽夏金元各少数民族政权建立与发展的过程,明确各政权的统治区域,能够掌握并简述其中重要的时间节点与人物事件。
2、史料实证:结合地图和文字史料概括元代地方管理的行省制度、民族政策等基本内容,剖析行省制的特点与意义。
3、家国情怀: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合理评价少数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作用,认识到中华文明是一个整体,从而培养起对于同一个中国的深厚感情。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辽、夏、金、元诸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
难点: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元代民族关系
三课前预习
1.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①多____政权并立,____战争频繁
②民族交融是____,边民内迁,互市贸易
③元朝____,推动民族交融出现新高潮。(民族迁移、____族形成)。
2.元朝的民族关系
形成新民族
(1)蒙古族:原是________的一个游牧部落,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形成了蒙古民族。
(2)回回: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元朝的民族政策
(1)________
①目的:为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
②内容:元朝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措施,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依次为________、色目人、汉人、南人。
(2)元世祖封________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3)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元朝灭亡
(1)原因: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日益严重;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
(2)灭亡:________年,元朝灭亡。
(3)元亡后的民族去向
①以________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
②大批留居内地的________、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1)演变
①秦朝:____制
②西汉:____制
③东汉:州—____—县
④隋朝:州、____二级制
⑤唐朝:____、州、县三级制;战略重地设节度使
⑥宋代:州(府、军、监)县二级→____、州(府)、县三级制
⑦元代:设置行中书省(简称____),行省之下设路、____、州、县
⑧明朝:废行省,权分三司(____司、____司、____司),后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
⑨清朝:清承明制,____成了一省长官,又设____掌管数省军政大权
(2)特点
①经历了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五级制的演变,其中____制占主体地位,层级的增加体现了____的不断强化。
②最稳定的是____,它始终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
③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变化最大,同时最为频繁。
④随着州、道、路等____区转化为一级行政单位,原有的郡、州、道、路等一级行政单位的级别不断下降,沦为二级或者三级行政单位。
⑤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变革是绝对的,____是相对的。
4.北宋的变法:庆历新政
(1)背景: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____低下。
(2)内容:整顿____
(3)结果:由于触犯了____的既得利益而失败。
5.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内容、特点及影响
内容 具体措施 特点 影响
收精兵 ①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____②____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③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统兵权归“____” ①强干弱枝,____②分化事权,相互制约③____,文人治国 ①铲除了唐末以来藩镇林立的局面,加强了____。②推动____政治(文官政治)形成。③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助长____风气。④导致地方____。
削实权 ①中央:设____,三分相权____掌军政,____掌财政,增设____为副相;统调分离。②地方:文官任____,节度使虚衔化;设____,与知州彼此制约。____(路)对各州进行监控。
制钱谷 ①中央:三司②地方:设____,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6.辽、西夏、金的统治
项目 辽(契丹族) 西夏(党项族) 金(女真族)
起源 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____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 党项族是古代____的分支,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 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____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建国 916年,契丹族首领____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辽。 1038年,党项首领____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史称西夏 1114年,女真族首领____举兵反辽,1115年建立金朝。
制度 职官分为____,分掌汉人为主的____民族事务和契丹等____民族事务 中央机构除____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并实行“兵农合一”的____制。
民族关系 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____局面。 北宋灭亡后,西夏向____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 1125年金灭____1127年灭____,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四自我检测
1.元朝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同时,在财赋、刑名等庶务方面行省具有一定自主权。这种制度设计( )
A.导致了冗官冗吏问题的突出 B.扩大了地方的职权范围
C.体现了集权与分权的双重性 D.凸显了管理上的复杂性
2.1268年,忽必烈设御史台,任用亲臣与近臣出任御史台官员,规定中书省、枢密院有事进奏,必须有御史台官员同奏。他下诏强调:“台官职在直言,联或有未当,其极言无隐,毋惮他人,朕当尔主。”这说明忽必烈( )
A.沿用前代的中央官制 B.赋予御史独立的地位
C.纠正自身的不当之处 D.注重监察机构的作用
3.许衡在《时务五事·立国规模》的上书中写道:“国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下列关于“国朝”的统治措施,叙述正确的是( )
A.首次设立御史台主管监察
B.管理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地方官署是宣政院
C.实行刺史制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
4.元代,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行省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汉军万户府等要接受朝廷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行省官朝觐述职和不定期迁调,朝廷遣官钩考、巡察等,或经常举行,或成为定制。这说明元代( )
A.实现了对行省的有效监察 B.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隐患 D.官员素质大大提高
5.对于西藏地区,设立直属中央政府的机构宣政院进行管辖是在(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6.元朝统一后,在原金、宋的领土上划分行省时,大胆打破自然地理的界限,不顾既有区域经济联系,令各省北向门户洞开。这一做法( )
A.反映了专制权力的下移 B.成为农民起义的导火索
C.阻断了经济资源的流通 D.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7.元朝统一完成后,忽必烈下令:“除集贤大学士、国子祭酒,衡纳还旧俸,诏别以新俸给之。命设国子学,增置司业、博士、助教各一员,选随朝百官近侍蒙古、汉人子孙及俊秀者充生徒。”这一命令
A.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趋势的增强 B.证明统治者放弃了游牧传统
C.反映了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认同 D.提升了统治集团的文化素养
8.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
A.疆域拓展 B.民户管理 C.文化认同 D.政权认同
9.有学者指出“从历史的角度看,成吉思汗的征服拉开了人类近代史的帷幕。蒙古人带着东方的先进文化和科技,踏碎了黑暗时代的欧洲中世纪美梦,唤起了全球性的人类觉醒,正是 在这种军事征服的推动和刺激下,欧洲开始了空前的技术、贸易和思想革命”。下列项中,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蒙古西征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 B.蒙古西征促进了工业化时代的到来
C.蒙古西征客观上推动了欧洲近代化 D.蒙古西征引发了科学革命的产生
10.元行省官员通常由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表明元代( )
A.坚持中央集权制原则 B.削弱了地方的权力
C.给予了地方部分权力 D.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参考答案:
三课前预习
1. 民族 民族 主流 大一统 回
2. 漠北 四等人制 蒙古人 八思巴 1368 宫廷贵族 蒙古人
3. 郡县 郡国并行 郡 县 道 路 行省 府 布政使 按察使 都指挥使 巡抚 总督 三级 中央集权 县 监察 稳定
4. 行政效率 官僚机构 官僚集团
5. 禁军 更戍 三衙 守内虚外 崇文抑武 中央集权 士大夫 因循守旧 积贫积弱 二府三司 枢密院 三司 参知政事 知州 通判 四监司 转运司
6. 辽河 羌人 松花江 耶律阿保机 元昊 完颜阿骨打 南北面官 农耕 游牧 汉式 猛安谋克 和平 金 辽 北宋
四自我检测
1.C
2.D
3.D
4.B
5.B
6.D
7.C
8.C
9.C
10.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