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08 23:1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十八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
一学科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认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中国人民肩负的反侵略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客观辩证评价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
2.时空观念:结合教材和课件等,掌握1898年成变法运动,190年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高湖,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的特定时空环境。
3.史料实证:运用教材相关文献史料,研思戊成变法的影响,义和团“扶清灭洋”的ロ号,《辛丑条约》的严重后果。
4.历史解释:运用历史材料和历史表述,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和《辛丑条约》签订的影响。
5.家国情怀:认识义和团运动反对列强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和影响。
【难点】《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危害;义和团运动的救亡意义与局限性
三课前预习
1.戊戌维新运动背景
(1)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2)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_____》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
(3)以______、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
2.义和团运动评价
(1)进步性: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______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迫使列强改变了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
(2)局限性:义和团运动存在明显的______行为;由于没有______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______的深渊。
3.戊戌维新运动过程
(1)拉开序幕: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______”。
(2)正式开始:1898年6月11日,______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变法正式开始。
(3)推进:变法开始后的103天里,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______”。
(4)阻力:清政府中的______势力以种种理由阻止变法的开展。
(5)失败: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______、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______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4.戊戌维新运动评价
(1)意义
①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__体制(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②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选必1)
(2)局限:由于守旧势力仍很强大,而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______,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导致这场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以失败告终。
(3)启示: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______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选必1)
5.八国联军侵华
目的 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概况 顽强阻击 1900年6月10日,第一批联军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
保卫天津 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____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
清朝宣战 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
形势恶化 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仓皇出逃
妥协失败 ①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并指定奕劻和李鸿章为全权代表与列强议和;②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____”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影响 八国联军侵华,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6.内容
惩办官员 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高额赔款 向各国赔款白银____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设使馆区 将北京____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军事控制 拆除____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惩办人民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性质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四自我检测
1.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如麦孟华著文称“中国宜尊君权抑民权”;谭易鼎号召“尊君权与民权两重”;谭嗣同把西方议员等同于中国先秦时期的“代议士”,主张用学会来执行地方议院职能。这反映出( )
A.君主立宪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B.维新派对民主思想理解有限
C.维新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 D.维新变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1902年,梁启超围绕如何铸造“新民”这一国民性改造问题,在体育方面形成了“进化、尚动的生命观”“爱国尚武的体育道德观”等思想。梁启超把具有尚武精神的“新民”视为国家强盛之基础,并将体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由此可知,梁启超的体育思想( )
A.强调了个人的尚武精神 B.顺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C.冲破了封建伦理的桎梏 D.体现了人人平等的民权意识
3.论及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有学者指出:“从这时开始,中国才比较正规地迈进到自觉理智地向外国学习的历史进程。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也从感性的‘力’的浅层次,深入到理性的‘智’的层次,表现出对近代文化精神——近代人文主义和启蒙精神的觉悟,并进而引起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该学者评及的是( )
A.开眼看世界 B.“中体西用” C.维新思想 D.民主科学
4.19世纪八九十年代,梁启超主张对孔子进行宗教化塑造,认同孔子是“托古改制”的教主;而1902年他在《新民》上发表的《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中认为孔子是哲学家、教育家,而非宗教家。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国近代教育的进步 B.封建迷信思想逐步瓦解
C.对孔子评价标准转变 D.时代变迁影响历史解释
5.近代翻译家严复认为:“西人所谓法者,实兼中国之礼典。中国有礼、刑之分,以谓礼防未然,刑惩已失。而西人则谓凡著在方策,而以令一国之必从者,通谓法典。至于……刑罚,乃其法典之一部分,……而非法典之全体。”这一论述( )
A.有利于突破对法的旧有理解 B.强调中国法律的适用范围比西方广
C.批评西方法律制度不够健全 D.认为中国古代法律是礼仪制度集大成
6.1861年以后,清政府的关税征收主要由户部、工部管理的常关和总税务司控制的洋关组成。1901年《辛丑条约》后,列强以常关税抵还赔款,规定洋关口岸五十里以内的常关划归税务司管理。晚清关税征收体制变化的结果是( )
A.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清政府彻底地失去了税收的管理权
C.关税征收极大提高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D.列强进一步加强对中国财政的控制
7.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廷决议设立经济特科,以选“务实之才”,最后保举者达200余人。同年,这些被保举者却不得不狼狈离京,“经济特科”随即“停罢”。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设立经济特科违背历史潮流 B.维新变法缺乏知识分子认同
C.经世致用思想遭到清廷摈弃 D.政局变动影响科举制度改革
8.1900年9月,上海一家外国报纸评论说:“中国的被发现,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如果上海不是在1842年,而是在1742年就被占领,那么,今天就不会有义和团……不会有过去几个月里面中国所蒙受的永恒耻辱。”这一观点( )
A.深刻地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源
B.全面评价了西方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C.大肆渲染中国的闭关锁国而否定其近代转型
D.片面宣扬西方的文明而掩盖了其侵略的实质
9.严复认为:“有一道于此。是以愈愚矣,且由是而疗贫起弱焉,虽出于夷狄禽兽,犹将师之,等而上焉者无论已。何则?神州之陆沉诚可哀,而四万万之沦胥甚可痛也。”这一思想观念( )
A.冲破了华夷观念的藩篱 B.洞察中国落后的历史根源
C.表达了改良政体的诉求 D.饱含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感
10.1896年,梁启超发表《古议院考》,提出“议院之名,古虽无之,若其意,则在昔哲王所恃以均天下也”,同时认为汉代有与议会相似的制度,“汉制议员之职有三:一日谏大夫,二日博士,三日议郎。”这表明( )
A.梁启超为变法寻找历史依据 B.中国汉朝制度尚有民主遗风
C.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D.汉制为议会的实施提供基础
参考答案:
三课前预习
1. 马关条约 康有为
2. 反帝爱国 盲目排外 先进阶级 半殖民地
3. 公车上书 光绪 百日维新 守旧 谭嗣同 京师大学堂
4. 旧式官僚 严密的组织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
5. 大沽 东南互保
6. 4.5 东交民巷 大沽
四自我检测
1.B
2.B
3.C
4.D
5.A
6.D
7.D
8.D
9.D
10.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