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题:3.1.1 函数的概念(二)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课标要求: 体会集合语言和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能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
学习目标: 1、用函数的概念描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以及反比例函数,体会集合语言和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能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会判断两个函数是否相等。
重点:能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
难点: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描述问题情境。
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探究式相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温故:(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函数的概念,你能用自己的话再描述一遍吗 (生)一般地,设A、B是非空的实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 ,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y和它对应,那么就称 :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 y= (x),. 其中, x叫做自变量, 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 与x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 (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知新:1、我们熟悉的一次函数y=ax+b 的定义域 是______,值域是_____,对应关系f把R中的任意一 个x,对应到R中唯一确定的数ax+b. 2、二次函数的定义域为__________, 值域是B,当a>0,B=___________;当a<0,B=___________. 对应关系f把R中的任意一个x,对应到B中唯一确定的 数__________ 设计意图:学生对函数的定义已经有一个具体的了解,但具体的描述还是有所欠缺;学生对简单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对一类函数比较恐惧。所以教师应该给出图形,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两类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二、牛刀小试 思考 (师)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各是什么?请用函数定义描述这个函数。(5分钟时间给学生思考)(生)认真思考并动手操作。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利用图形描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做铺垫,这里学生能够很快联想到数形结合的方法,但是教师应该给学生时间思考,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直观想象核心素养。 三、典例分析 教师口述1:函数的解析式是舍弃问题的实际背景而抽象出来的,它所反映的两个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广泛地用于刻画一类事物中的变量关系和规律。请大家一起来完成例题1: 例1:构造可以用下列函数描述其中变量关系的问题情境 y=kx; y=x(10-x) 分析:对于(1)中的正比例函数,生活中有很多例子,比如匀速运动中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周长和边长之间的关系,圆的周长与半径关系等等。对于(2)中的二次函数,除了书上给的面积和边长的关系,还有典型的抛物运动模型。 设计意图:此处从一般到特殊,把函数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由于学生惯性思维,总觉得数学是抽象的,反而找不到生活中的例子,所以此处教师应多加引导。 区间的概念 教师口述2:通过函数的概念,我们知道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都可以用集合来表示,如果集合表示的范围是连续的,为了书写更加简洁,我们也可以用区间来表示。 设a,b是两个实数,而且a设计意图:为了更方便的表示集合,我们必须引入区间的概念。此概念看似非常简单,但书写起来容易出错,所以教师应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体验书写过程。 例2:已知函数 求函数的定义域; 当a>0,求f(a),f(a-1)的值。 分析: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就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 变式训练: 函数的定义域是( ) A. B. C. D. 函数的定义域是( ) A. B. C. D. 设计意图:本例主要用于让学生学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并会用区间和集合表示定义域,同时在求函数值时,自变量一定要满足定义域。 函数的相等 教师口述3:由函数的定义可知,一个函数的构成要素为: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因为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而且对应关系完全一致,那么,它们的值域也相同,那么这两个函数是同一个函数。 辨析正误: (1)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都相同,那么这两个函数相等, ( ) 解析:错误,比如y=x和y=-x,定义域和值域都是R,但却是两个不同的函数 (2)如果两个函数对应关系和值域都相同,那么这两个函数相等, ( ) 解析:错误,比如,值域都是,对应关系也相同,但不是同一函数。 (3)函数是同一函数。 ( ) 解析:正确,虽然两个函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所用字母不一样,但是对应关系和定义域都一样,所以是同一函数。 对于函数的相等,学生很容易理解,但对于具体不相等的情况,学生还是比较陌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 例3:下列函数哪一个与y=x是同一函数? 设计意图:本例用于巩固两个函数相等的概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动手练习,亲身体验函数相等所需要的条件。 四、总结升华 至此,我们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运用集合语言和对应关系刻画了函数,并引进了符号y=f(x),明确了函数的构成要素,比较函数这两种定义,你对函数有什么新的认识? 解析:(1)初中的定义本来就是用对应关系刻画的,运用集合语言使得概念更加的细致和精确,但这意味着我们要去研究定义域和值域; (2)引入y=f(x),使得我们在不知道函数解析式的时候也可以研究函数; (3)明确了函数的构成要素,那我们就要去探索函数的相等。 总之,新的知识意味着新的问题,我们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路上。 设计意图:此小结是对本节课的一个升华,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得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解决,给予学生学习下一节课的动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