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3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7 09:21:4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5张PPT)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解 题
月夜:点明时间,说明是晚上写的。
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就是我的弟弟。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月夜思念自己的弟弟。
忆:就是想,思念。
“家大舍小令外人”
“家大”:是自称长辈和平辈家人的谦称,如“家父”、“家母”或“家兄”等等。
“舍小” :则完全是谦卑的自称,即当着别人称呼比自己辈份小或年龄小的家人,如“舍弟”、“舍妹”等等。
“令外人” :令,美好的意思。凡称呼别人的家人,无论辈份大小,男女老少,都冠以“令”字,以示尊敬,如称别人的父亲为“令尊”、母亲为“令堂”、妻子为“令阃”、哥哥为“令兄”、妹妹为“令妹”、儿子为“令郎”、女儿为“令嫒”等。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有《杜工部集》。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诗人简介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创作背景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shù
shè
sàn
诵读诗歌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读出这份离散、这份牵挂、这份思念。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防驻军的鼓声。
指实行宵禁,禁止行人行走。
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意思是恰逢白露时节。
诗意:边防驻军的鼓声禁止人行走,边塞的秋天里有孤雁在鸣叫。
诗意:恰逢白露时节,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理解诗意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到。
何况,
况且。
诗意:虽有兄弟却都分散了,已经没有了家,无法探问亲人的生死。
诗意:平时寄的家书尚且常常不能送到,何况现在战乱还没有停止。
1、请你选一个词来形容你读到这首诗时候的那份情绪,那份感受,你想到的是哪个词?
品诗悟情
忧伤、悲伤、思念
2、请概括每联的主要内容
首联:更断雁啼,浓重悲凉。
颔联:清露盈盈,乡情依依。
颈联:弟兄离散,天各一方。
尾联:思亲忧国,无限深情。
3、“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鼓”是指戍楼夜时所击的更鼓。“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就是禁止夜间活动。这说明什么呢?
这说明此时正是仍然频繁,道路仍然被阻隔,一幅战乱景象。
拓展:
在《月夜忆舍弟》中的这个“雁”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雁的意象大约有五种,同学觉得哪个更符合本诗?为什么?
雁的意象:
(一)触发乡情、亲情,抒写游子思妇的绵绵思念;
(二)代指书信、音信;
(三)比拟自身,表现落寞孤单之苦;
(四)状写景物高远寥廓;
(五)渲染气氛,写悲壮凄凉之景;
①我觉得是触发乡情、亲情,抒写游子思归的绵绵思念。因为题目就叫《月夜忆舍弟》,这是一篇怀念亲人的诗歌啊。
②也可以是比拟自身,表现落寞孤单之苦。杜甫此时很寂寞,没有弟弟在身边,觉得自己就是离群的大雁。
③还可以是渲染气氛,写悲壮凄凉之景。因为诗歌是写他思念弟弟,所以要先渲染气氛,然后才能将他的思念写出来。
④状写景物高远寥廓也可以啊,人在辽阔的环境中容易感受到忧伤。
“一雁”就是孤雁,古人常用“雁行”“雁序”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就像离群的孤雁。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这两句采用移情(借景抒情)的手法,既实写白露时节的清寒,又在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4、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因为他爱自己的故乡,觉得故乡里的东西都是最好的。
故乡里有记忆,有童年、有家,有美好。诗人书写有悖常理的语句恰恰符合了人之常情。
5、“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颈联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资料链接
杜甫是个有情有义的男人,他不但对妻子孩子很好,而且他有四个弟弟,兄弟之间的关系也一直非常融洽。公元759年安史之乱已经持续四年了,杜甫辞官带着全家老小到了秦州,此刻,他的几个弟弟都在山东,河南一带,而那里正是战乱最多的地方。白露节这天夜里他睡不着,牵挂兄弟,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月夜忆舍弟》。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安史之乱在当时对于每一个普通百姓来说,都是一场噩梦,唐朝从此有盛转衰。
6、“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
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本诗通过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而自己只能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表达了诗人对兄弟深深的思念与担忧,以及对国家处于战乱之中的现状的忧虑悲痛之情。
课堂小结
诗人担忧的仅仅是他的弟弟吗?
天下的百姓。
安史之乱中所有背井离乡的人。
担忧国家。
诗人写的是自己的忧虑、担心,更是整个乱世人民流离失所的心理状态。诗人想得到弟弟的消息,更是想得到休兵的消息。这是一个48岁流落他乡士子的心声,更是全天下想要骨肉团聚的百姓的心声。正因为有这样的胸怀,他才能写出《春望》,写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出《石壕吏》……
诗歌中书信与战争的关系: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的《春望》)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3、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的《逢入京使》)
4、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正是因为音讯不通,更显书信的可贵,尤其是在战争年代,书信中表达了对亲人安微的关心,也表达了对战争无情的控诉。
一、理解性默写
1、《月夜忆舍弟》中,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夜忆舍弟》中,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夜忆舍弟》中,借景抒情,表达思亲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课堂练习
二、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1)“月是故乡明”抒发了思乡之情;
(2)“有弟皆分散”“寄书长不达”抒发了思亲之情;
(3)“况乃未休兵”抒发了对战乱的忧虑之情。
板书设计
杜甫
兄弟
身在他乡
心忆对方
思乡忆弟
忧虑和惆怅
借景抒情
抒思亲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