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课件(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课件(共5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7 11:47: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朝花夕拾》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这是一副挽联,悼念的是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作品,其中以小说、杂文为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上联: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副对联吗?这幅对联是关于谁的呢?
学习目标
1. 指导学生通过寻找共鸣、知人论世、探究疑问,消除与经典的隔膜。(重点)
2. 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引领学生提高阅读全书的能力。(难点)
3. 引导学生阅读过程中丰富人生感受和体验、思考人生问题、增强文化积累。(素养)
出生在浙江绍兴,原名周樟寿,字豫才。
发表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作《娜拉走后怎样》演讲。
最后的创新之作《故事新编》出版。同年10月病逝上海。
知识备查
1881
1936
1923
1918
1926
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作《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抨击段祺瑞政府屠杀学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难期间笔耕不辍。
作者简介
《朝花夕拾》于1928年出版。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先后避居于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苦,还是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一起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其中散文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构成了《朝花夕拾》。
知识备查
“朝花夕拾”的含义是“晚上拾起早晨的花”,即“旧事重提”的意思。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朝花夕拾》是关于鲁迅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早年鲁迅的完整形象。这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是他中年以后回忆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的历程而作的。
知识备查
题解
《朝花夕拾》阅读指南
这十篇散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前七篇(《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 )写作者童年时代在故乡绍兴的见闻和受教育的情景。
后三篇( 《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写作者青年时代离开故乡绍兴到南京、日本求学,再回到故乡绍兴教书的经历。
知识备查
《朝花夕拾》的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每一篇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角。从主题思想上看,《朝花夕拾》中的作品大致有如下两种分类:
知识备查
文章主要内容
《狗·猫·鼠》——对猫的讨厌和仇恨及原因
《阿长与<山海经>》——怀念长妈妈 
《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五猖会》——描绘封建家长对儿童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
作品内容和思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童年生活的有趣与读书生活的乏味
《父亲的病》——揭露庸医害人的实质
《琐记》——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
《藤野先生》——写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 
《范爱农》——写一个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的故事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
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述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同时也揭露了中国儿童的可怜处境。
老莱娱亲
郭巨埋儿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本文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白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之情。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分类一
1. 以议论为中心线索,同所描述的生活片段穿插在一起,有较浓的杂文色彩:《猫·狗·鼠》《<二十四孝图>》《无常》。
2. 以描写一个人物为中心,同描述个人的感受密切结合,有传记文的特点:《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
3. 以叙述一段生活为中心,同描写穿插起来,将议论、抒情寓于描述之中:《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
知识备查
1. 抨击正人君子的:《狗·猫·鼠》《无常》。
2. 控诉封建孝道虚伪残酷的:《<二十四孝图>》。
3. 批判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摧残的:《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4. 表现童年的乐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又有批判封建教育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分类二
知识备查
5. 对庸医误人的愤慨,批判迷信,弘扬科学的:《父亲的病》。
6. 写家道衰落,饱受人冷眼。表现世态的炎凉,与封建主义决裂的:《琐记》。
7. 追念师恩的:《藤野先生》。
8. 怀念友人的:《范爱农》。
知识备查
整体感知
1. 阅读文本, 把握整体内容;
2. 小组讨论, 畅谈喜爱篇目;
3. 代表演讲, 发表独到见解。
方法指导
合作探究
阅 读 方 法
一、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
二、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三、做点读书笔记。
四、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
①概括大意
②画出关键字词
③入情入景
④品味语言(批注/摘抄等)
⑤读书心得
《朝花夕拾》篇目
整体感知
   小引
《狗·猫·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 阿长与<山海经>》  《父亲的病》
《<二十四孝图>》    《琐记》
《五猖会》     《藤野先生》
《无常》      《范爱农》
   后记
作品分类
第一类:《狗·猫·鼠》和《二十四孝图》都以议论为中心。将散文和杂文糅合在一起,穿插童年时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主要目的是讽刺和批判旧道德。
第二类:《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主要挖掘普通人身上的朴实、善良、高尚的情操。
第三类:《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主要记叙作者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与片段,夹叙夹议,表达了作者对旧日美好的眷恋。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人物形象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对他父亲强烈的爱。
陈莲河——绍兴城的“名医”,道貌岸然,拿药引作为诈骗手段,贪婪而又谨小慎微,时时变换花样,置医德、医风于不顾,肆意敲诈,卑鄙无耻。
衍太太——灵魂卑琐,自私奸猾。
一、阅读《朝花夕拾》,完成练习。
1.《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共收录了他的十篇回忆散文。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一篇是( )
A.《藤野先生》 B.《琐记》
C.《社戏》 D.《五猖会》
C
2. 学校要组织读书会,需要你阅读一本名著,与大家分享心得,你想借阅《朝花夕拾》。下列不能作为借阅理由的一项是( )
A. 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先生的一些往事,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给人很多启发,值得一读。
B. 我喜欢这本书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讲了鲁迅先生入学前后富有童趣的往事。
C. 这本书可有意思了,比如鲁迅先生小时候和伙伴们半夜看完戏后偷罗汉豆,很好玩。
D. 这本书像人物画卷,其中有迷信而善良的保姆长妈妈,还有严谨而正直的老师藤野先生……
C
3. 读《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到鲁迅小时候最喜欢在______________(地点)玩耍,在迎神赛会上他最喜欢看的是______________。他曾经渴慕、最终得到,并引发了他更大的收集书本的兴趣的图书是《______________》,这本书是__________________送给他的。
百草园
无常
山海经
阿长(长妈妈)
4. 读完《朝花夕拾》这本书后,你有怎样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不少于50 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朝花夕拾》这本书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具有对封建教育、封建道德、封建顽固派的批判意识。鲁迅在书中还表达了对亲友和师长的崇敬、怀念之情。
自主阅读推荐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12岁开始接受新文学,受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影响很大。
一、孙犁《白洋淀纪事》
作者简介
《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小说、散文选集,曾被评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包括作者从1939年到1950年所写的绝大部分短篇小说、散文、特写、通讯等,其中共收录短篇作品近百篇,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荷花淀》与《芦花荡》这对“姊妹篇”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作品。
作品简介
小说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主要内容
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烽火燃遍冀中平原,燃遍白洋淀,根据地的人民是那么顽强。房子是烧了,但还有炊烟;草是枯萎了,但花还开着;淀是围了,但人们还在打渔;冷月虽然是凄清的,但还照着人们前行的道路。作家没写酷烈的战斗,没写血火拼杀,他就写根据地人民的坚韧执着,写苦难中的人民生生不息的斗争。
作品共刻画了六十多个性格鲜明的妇女形象,每个短篇虽然只刻画了一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但总起来看,就勾画出了根据地妇女的生活,和她们在战斗中锻炼成长的过程。
【沈从文】(1902-1988)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与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二、沈从文《湘行散记》
作者简介
他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融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创作风格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精品,有种民间活泼的味道。1934年,沈从文返回故里,眼见满目疮夷,美丽乡村变成一片凋零景象,悲从中来,一路写下这些文字,抒发他“无言的哀戚”。书中,作者细织密缝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远行中船头水边的见闻。其间散落数十封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往来情书。该书文笔自然淳朴,有如行云流水,迷人的“湘西世界”,质朴的风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主要内容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练习。
小说主要反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抗战、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情景。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烽火燃遍冀中平原,燃遍白洋淀,根据地的人民是那么顽强。房子是被烧了,但还有炊烟;草是枯萎了,但花还开着;淀是被围了,但人们还在捕鱼;冷月虽然是凄清的,但还照着人们前行的道路。
作家没写残酷的战斗,没写血火拼杀,他只写根据地人民的坚韧执着,写苦难中的人民生生不息的斗争。吴召儿带领八路军在山里打游击,她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八路军有她当向导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秀梅在白色恐怖下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成功配合原生从伪军手中夺下枪支,之后又帮助原生的父母渡过重重难关。刘兰作为一个八路军护士对革命军人有着很深的感情,她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就是对病人尽职尽责,嘘寒问暖,一有空就给病人唱歌讲故事,用自己的热情和善良救治着每一个伤病员。
1. 材料所叙内容出自______________(填作品名称),该作品是_______(填作者名)的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小说、散文的结集。
2. 该作品中写得最多的是哪一类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该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目是哪两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洋淀纪事》
孙犁
写得最多的是妇女形象,勾画出了抗日根据地妇女的生活和她们在战斗中锻炼成长的过程。
一是《荷花淀》,二是《芦花荡》。
二、阅读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完成练习。
1. 简要概括《湘行散记》的语言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简述《湘行散记》中的作品《鸭窠围的夜》与《辰河小船上的水手》的主要内容。
语言清丽,风格隽永,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鸭窠围的夜》写沿河游行的情景,着力写出了人们的生活,特别是水手们劳累一天之后的夜生活,怀着对劳苦人民的关注去追寻人性的美。《辰河小船上的水手》主要描写了水手们勇敢强悍、不畏艰险的气魄。辰河上今昔的对比,则又令作者不能不思考民族衰败的原因和前途的希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