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诗词三首(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4 诗词三首(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课件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7 18:3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行路难
李白
行 路 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 斗十千,玉盘珍羞 直万钱。
停杯投箸 不能食,拔剑四顾 心茫然。
欲渡黄河 冰塞川,将登太行 雪满山。
闲来垂钓 碧溪上,忽复乘舟 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 会有时,直挂云帆 济沧海。
“诗眼”
请围绕“行路难”,用“从 的诗句中,我读出了一个 的李白”来说话。
——行路难
行 路 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李白离开长安后,仍一直关心
国事,希望能重新得朝庭重用。十
三年后,安史之乱,李白怀着恢复
国家安定的志愿,加入永王李璘幕
府,却因获罪又流放,时年五十九
岁,但李白仍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流放归来后,又一度准备参军,不
幸得病去世,时年六十二岁。
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
笑对红尘,走着辞别故乡。
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
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
渴望建功,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
岂是蓬蒿人”
翰林遭贬,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
入名山游”
他一生坎坷,但从未停步,因他坚信: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教师寄语
写 作 背 景
这首诗是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离开长安时所写,天宝元年,李白被征召入京,受皇帝重视,一时春风得意,自以为可以大展宏图,但没等到他“功成”,便被“赐金放还”,实际上就是被皇帝下令驱逐出朝,在朋友为他送行的宴席上,他写下了这首诗。
行 路 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斗十千”、“值万钱”极言宴饮的丰盛。
写出了这是一种欢乐的场面。
以“乐”衬“悲”。
行 路 难
修改:
胸中惆怅不能食,眼中无路心茫然。
原文: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行 路 难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是虚写,作者借黄河、太行隐喻人生之路艰险。
行 路 难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含义:希望自己也能得到朝庭的赏识重用。
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行 路 难
请从句式、语气等角度对该句作赏析。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行 路 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引申为相信总有一天会实现理想施展抱负,虽然苦闷但不失去信心,给人以激励。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理 读
1.说说你眼中的作者
2.说说诗歌题目的意思
3.译读全诗
小组活动一
赏 读
诗歌每联各写了什么?
抒写了怎样的情感?
小组活动二
诵 读
总结诗歌内容
背诵比赛
中考试题再现
小组活动三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贞元九年中进士。任监察御史,与柳宗元等人参加了王叔文、王伾领导的革新运动,旋即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历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后入集贤殿学士、太子宾客。与柳宗元相交甚厚,世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人称“刘白”。有《刘梦得文集》传世。他的诗大都自然流畅,简炼隽永。
唐代诗人、著名作家刘禹锡,洛阳人,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贞元九年考取进士,任监察御史等职。由于他对当时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曾参与了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人生坎坷,多次受贬。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豁达的胸襟,身处逆境,心忧天下。
永贞元年,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一度奉诏还京后,他又因赋诗《游玄都观》(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此诗通过人们在玄都观看花的事,含蓄地讽刺了当时掌管朝廷大权的新官僚。此篇诗语讥忿,触怒当权者,作者因此又遭贬逐。)触怒当朝靠阿谀逢迎上来的权贵而被贬为连州刺史,后历夔州、和州刺史。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和宦海的沉浮。
在被贬至安徽省和州时,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策知县是个见利而为的小人,目光势利,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自无好处,便多方刁难。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在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特撰写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他这个举动气坏了策知县,又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房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这一间半房子位于德胜河边,附近还有一排排杨柳树,自是别有一番风趣。刘禹锡见了这个环境,也没有计较,依然安心住下,又写了一副对联贴在新居: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见他自是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他仍然读书作文并写下了《陋室铭》请人刻于石头上,立在门前。
刘禹锡和白居易是同年,在贬居的日子里二人因为机缘而成了好友。后来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白居易为他的长期遭受贬谪抱不平,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其中有“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一方面在称赞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的同时也为其不幸的命运而感叹,因刘禹锡的两度被贬一共是23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答,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的领悟也深深影响了白居易晚年的生活。
后来,刘禹锡回朝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他一到长安,就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此诗作于大和二年(828年),前两句写出玄都观经过繁盛以后的荒凉景色,后两句由花事之变迁,关合到诗人自己之升沉进退。全诗用比拟的方法,对当时的人物和事件加以讽刺,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随后任集贤学士、礼部郎中及苏、汝、同三州刺史。他关心百姓疾苦,以大济天下苍生为己任。
在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当时苏州发生水灾,哀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题解
此诗选自《刘梦得文集》。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召还京城。同时,白居易也从苏州返回洛阳。两人在扬州相逢。筵席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赠给刘禹锡,对刘禹锡的才名表示赞美,对他长期被贬的遭遇表示无限感慨,刘禹锡写下了这首诗作为酬答。酬,酬答,回答。乐天,白居易的字。席,酒宴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
怀旧:怀念老朋友
病树:枯朽的树
万木春:万树争荣,一片春色
君:白居易
暂凭:暂且凭借
长:振作、增长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思旧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回顾自己贬谪生活
交待了诗人被贬谪的地点,时间,环境。表达了诗人的积愤之情和辛酸。
从“凄凉地、弃置身”两词可以看出。
感慨人世间的变迁
典故“闻笛赋”的作用是:悼念王叔文等被政治迫害的故人;
典故“烂柯人”的作用是:抒发对岁月流逝,人事全非的感叹、怅惘。
用 典
预示未来发展前景
作者自喻“沉舟、病树”,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达了一个“新的事物必然代替旧的事物,社会、人类必将发展”的观念。作者的胸襟十分豁达,乐观。
蕴涵哲理
听歌举杯振作精神
叙述了诗人与白居易共勉,对白居易的感激,也突出了诗人坚韧不拔的气概。
首联 被贬远久
颔联 借典抒情
颈联 借物喻意
尾联 长志酬答


奠定本诗感情基调的词是:
后转化为:
凄凉伤感
积极乐观
总结:
在整首诗中,都透着淡淡的伤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改前面低沉的情调,作者自比像一只快要沉没的破船,而身旁却有千百只帆船疾速驶过;又像一株枯老的病树,没有生气,而前面的各种树木却欣欣向荣。在“沉舟”、“病树”与“千帆过”、“万木春”的对照中,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感慨。这两句诗深刻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给读者以新的意境,说明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春”字是整句乃至整首诗的亮点之一。“春’与“病树”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使得整句诗于惆怅之中展现了诗人豪放、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浙江绍兴中考:古诗名句填空。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企业出现了暂时的困难,但我们相信“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困难总会过去的,前途必定是光明的。(请用刘禹锡的诗句作答)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中考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5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标题中的“乐天”是指诗人__________。(2分)
(2)用“/”划分下面的诗句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1分)
巴 山 楚 水 凄 凉 地,二 十 三 年 弃 置 身。
(3)这首诗的颈联蕴涵了什么道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
白居易
/
/
蕴含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水调歌头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成就很高。其词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具有豪壮、雄浑的风格。有《东坡全集》传世。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预习资料速查
知识链接
苏东坡改对联
相传苏东坡年少时,博览群书,学识丰富,受到了众人的称赞。别人夸他才智过人,他也自认为无人可比。一天,他写下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贴在门上。没过几天,一位白发老者手拿一本书登门求教。苏东坡接过来一看,上面的字竟没有一个认识的,顿时面红耳赤,不知要讲些什么,只好向老者道不是。老者走后,苏东坡连忙提笔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职,政治上失意,与其弟苏辙也多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遂作此词。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文体知识
预习资料速查

词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每首词都有一个词牌名,如“菩萨蛮”“沁园春”等。词牌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词大都分为两段。词的韵位是依据音乐上的停顿决定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词的句式长短不一,因而又称长短句。
 常见的还有“忆江南、渔歌子、虞美人、清平乐、卜算子、浣溪沙”等。
低绮( )户 琼( )楼玉宇
chán( )娟
必考字词梳理
重点字

qióng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必考字词梳理
名句积累
这首诗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词中有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赏析。
体会情怀
赏析名句
学习技巧
预习思考问题
这首诗词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
导思
1
导思
3
关键词:豁达乐观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初读感知
读法指导
《水调歌头》中,上片开篇问月,宜用升调读出对月亮的向往之感。“我欲”句宜用升调读出期盼之感,“又恐”句宜用降调读出担心之感,“起舞”两句感情已升华,应读得缓慢一些,读出知足常乐的感情。
课文初读感知
层次结构
小序:交代写词的时间及缘由。
上阕(①):叙述了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下阕(②):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课文整体感知
1.这首古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写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下阕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课文整体感知
2.诗人是围绕什么主题来写的?表达了什么感情?
诗人围绕“积极乐观”的主题来写,表现了作者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把酒问天 不知何年
板书设计
欲归又恐 起舞弄影
月照无眠 不应有恨
人有离合 千里婵娟
由月感发
追求美好生活
感月怅别
表达思念情怀
上阕
下阕
胸怀旷达
情景交融
水调歌头
课文细读品味
1. 作者为什么把幻想乘风上天说成是“归去”?欲去却“又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
把乘风上天说成是“归去”,是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的精神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时,作者又犹豫了, “又恐”,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课文细读品味
2.你是如何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
这三句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月亮的阴晴圆缺,人的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既如此,就不必感叹和悲伤了。表现了作者心胸开阔、胸怀旷达的一面。
1.《水调歌头》中,为什么把“上天”说成“归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想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
把“上天”说成“归去”,是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的精神家园。上阕末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两阕之间的过渡句,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课文全篇探究
2.[发散思维] 试分析《水调歌头》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提示:可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构思方面简要分析)
思想内容上:作品情感曲折变化,作者对人生别离的思考,容易激起各类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成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愿望,表现出乐观、豁达的情怀。
艺术构思上:结构精巧、想象奇特。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天上人间虚实并述,以自然的深远澄静映衬自己胸怀的超脱开朗,并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形象地展示了出来。
课文全篇探究
多种表达方式相融合。
全词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天上、人间虚实并述,层次结构跌宕起伏,感情抒发曲折变化。作者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表现了自己豁达的胸襟和豪迈乐观的情怀,语言朴实无华、含义深刻。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赏析】李白的这首宫怨诗,题目中虽有“怨”字,诗作中却全不见“怨”字。夜深,主人公禁不住幽独之苦,由帘外回到帘内,拉下帘幕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怜人,似人怜月;而如果人不伴月,则又没有什么事物可以伴人。月无言,人也无言,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语,月也解此无限言语,而写来却只是一味望月。这正是“不怨之怨”,所以才显出愁怨之深。
课文拓展积累
 月亮的雅称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 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传统文化
课文拓展积累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课文拓展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