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7 19:48: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九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商山早行
走近作者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
诗词诵读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duó

zhǐ

黎明起身,套子驾车铃声叮当。踏上征途,游子不禁思念故乡。
残月高挂,村野客店传来声声鸡叫;板桥清霜,先行客人留下行行足迹。
槲树枯叶,飘落山路;枳树白花,映亮店墙,触景伤情。
不由想起夜回长安的梦境。野鸭大雁,早已挤满堤岸曲折的湖塘。
诗词赏析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
“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课堂小结
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难点)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素养)
学习目标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唐代诗人。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世人尊为“诗圣”。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因此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传世。
作者介绍
知识备查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望岳》等。
代表作: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杜甫客居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分散在河南、山东等地,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shù
shè
整体感知
月夜忆舍弟①
【唐】杜甫
戍鼓②断人行③,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④,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⑤未休兵。
①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杜甫兄弟五人,他是长兄。 ②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③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④露从今夜白:意思是恰逢白露时节。 ⑤况乃:何况,况且。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恰逢白露时节,更怀念家中的亲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虽有弟弟,但都离散各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何况天下依旧战乱不太平。
整体感知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首联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断人行”交代背景,表明战事频繁;“边秋一雁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为“月夜”渲染一种压抑气氛。
精读细研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露从今夜白”交代时令,即“白露节”,表明天气渐凉,地面水汽凝结,使人顿生凄凉之感。“月是故乡明”融入诗人主观想象,点明主旨,突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本来一样洁白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苍白;本来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在故乡最为明亮,这完全是诗人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的主观想象,是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精读细研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颈联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诗人由望月怀乡自然引出对弟弟的思念,绵绵愁思中夹杂着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
精读细研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尾联流露不满,深化主题。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化主题。
精读细研
本诗通过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而自己只能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表达了诗人对弟弟深深的思念与担忧,以及对国家处于战乱之中的现状的悲痛之情。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刘长卿(?—789),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为官两度遭贬,最后官职是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诗多写官场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风格简淡。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
知识备查
贾谊是西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为被权贵中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来虽然被召回京城,但是得不到重用,之后担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亦抑郁而终。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第一次迁谪在公元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公元773年(唐代宗大历八年)至777年(大历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
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想到
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吟咏出这首七言
律诗。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整体感知
zhé
huàn
①过:拜访。
②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③三年谪宦: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
④栖迟:停留,居留。
⑤惟:只,仅仅。
⑥楚客:这里指客居楚地的贾谊。
⑦汉文:指汉文帝刘恒。
⑧吊:凭吊。贾谊在长沙曾写
《吊屈原赋》凭吊屈原。
整体感知
三年谪宦③此栖迟④,
万古惟⑤留楚客⑥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⑦有道恩犹薄,
湘水无情吊⑧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
怜君何事到天涯!
长沙过①贾谊②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你被贬至长沙,寂寞地住了三年,历史上只留下你客居楚地的悲哀。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踏着秋草独自寻觅你的足迹,只有黯淡的斜阳映照着寒林。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汉文帝算是明君,却对你恩疏情薄,湘水无情,如何理解这凭吊的深意?
整体感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江山已经冷落,草木已经凋零,可怜你究竟何故被贬此地呢!
首联点出本诗诗眼“悲”,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作者借贾谊政治失意,抑郁而死,留下千古悲怆忧愤,表现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精读细研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精读细研
颔联围绕题目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秋草”
“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
的景色。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去“独寻”,一种景
仰向慕、寂寞兴叹之情,油然而生。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精读细研
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 。一个“犹”字,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更谈不上恩遇;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了。这就是所谓“言外之意”。反语和双关的巧妙运用,极尽诗人的感伤之情。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精读细研
尾联刻画出诗人好像就站在读者面前。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一阵秋风掠过,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这幅荒村日暮图,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尾句有意设问,自怜之意溢于言表。
作者通过对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自己被贬的悲愤和痛苦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愤懑之情。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原文注释
诗歌理解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①朝奏②九重天③,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④除弊事⑤,肯将衰朽惜残年⑥!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⑦,好收吾骨瘴江边⑧。
诗歌理解
【注释】
①封:这里指韩愈的谏书《论佛骨表》。
②朝(zhāo)奏:早晨上奏。 ③九重天:这里指皇帝。
④圣明:指皇帝。 ⑤弊事:有害的事,指迎奉佛骨的事。
⑥肯将衰朽惜残年:意思是哪能以衰老为由吝惜残余的生命呢。
肯,岂肯、哪能。
⑦应有意:应该有所打算。
⑧瘴(zhàng)江边:指岭南。潮州在岭南,古时说岭南多瘴气。
诗歌理解
【译文】
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去。
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以衰老为由吝惜残余的生命呢!
阴云笼罩着秦岭,我的家在哪里?在白雪厚积的蓝田关外,马也停住脚步。
知道你远道而来应该有所打算,正好在岭南收殓我的尸骨。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谥号文,故又称“韩吏部”“韩文公”。后人尊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有《韩昌黎集》传世。
作者·背景
诗歌理解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唐宪宗派人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宫供奉,韩愈上书劝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这首诗作于被贬途中。蓝关,即蓝田关,在今陕西蓝田东南。
诗歌理解
主旨点拨
此诗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诗人叙述了自己遭贬的原因,描绘了“云横秦岭”“雪拥蓝关”,云雪茫茫、道路险恶的画面,抒发了忠而遭贬的悲愤忧伤之情。
诗歌赏析
诗歌赏析
名句赏析——“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真是胆气过人。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这样一来,诗人的刚直不阿之态便跃然出现在读者的眼前。
诗歌赏析
1.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遭贬,但仍念念不忘为国效力的愿望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中“横”“拥”两字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在线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横”“拥”两字分别从广度与高度两个层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同时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