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检查预习,巩固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理解课文对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攀爬过程的描写,品味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了解准确生动的表达与作者观察之间的联系,体会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
3.通过阅读资料袋,了解观察日记的两种记录形式,选择一种方式学写观察日记,为单元习作做准备。
4.感受爬山虎的顽强生命力,从而树立保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品味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了解准确生动的表达与作者观察之间的联系,体会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
【教学难点】
了解观察日记的两种记录形式,选择一种方式学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导语:近期北京市组织了中小学生植物栽培大赛,为响应此号召,咱们班也会举办一次植物观察日记的展览活动。
活动一:眼力比拼,明确观察主题
1.看拼音写词语。
PPT出示看拼音写词语。
2.对照大屏幕自行订正。
3.眼力大比拼,引出本课主题。
①观察“隙” 右半部分两个“小”的区别(上面的“小”没有钩)。
②“占、操、固”三个“口”字的大小区别(占了一大片地方,所以口最大)。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考考大家的眼力。“隙”这个字,字中有两个相同的部件,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上面的小没有钩。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所以同学们应该了解到,想要把字记准,写对,就一定要细致地观察它。
4.PPT出示名人故事。
师:说到观察,就不得不提两个人。
①鲁班砍柴的时候被茅草长叶的一排小齿将自已的手指割破了,以此为原型发明了锯子。
②瓦特在烧水的时候,发现茶壶在水烧开之后会跳动,以此发明了蒸汽机。
师:正是这些细小的观察发现,带来了影响甚大的伟大发明,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讲:“处处留心皆学问。”
活动二:回顾课文,了解观察内容
1.出示学习提示。
学习提示:读课文,想一想,叶圣陶爷爷观察爬山虎有哪些发现?试着用几个词语简单概括一下。
2.思维导图梳理课文内容。
活动三:细读段落,感受作者观察细、表达准
过渡:上节课,我们通过作者笔下爬山虎的叶感受到了这是一篇观察佳作。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读读文章写“爬山虎的脚”这部分内容,边读边思考:叶圣陶爷爷有哪些发现?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1.通过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体会作者观察细致,表达准确生动。
(1)PPT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2)了解作者是从位置、形状、颜色三个方面写爬山虎的脚的样子的,通过“反面”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
预设:作者不但观察到爬山虎的脚在茎上的叶柄上,还观察到是在叶柄的反面,从这里我感受到作者观察非常细致。板书:观察细致
(3)对比读(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出细丝,细丝和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感受作者准确、生动的表达。板书:表达生动、准确
(4)PPT出示爬山虎的脚、蜗牛、蛟龙爪子图片,通过对比,借助朗读感受作者表达准确、生动。
2.通过爬山虎的攀爬过程体会作者观察连续、细致。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1)圈出攀爬过程中的动词(触、巴、拉、贴)。
(2)小组合作,边读边表演“触、巴、拉、贴”的不同力度。
(3)观看“爬山虎生长”视频,感受作者观察的连续性。板书:连续观察。
(4)思考:“一脚一脚”可不可以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
3.思考这样的表达与观察之间的联系。
(1)组织交流:作者要怎样观察才能表达得如此准确?
(2)朗读,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活动四:对比资料,初步学写观察记录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了解了叶圣陶爷爷是如何观察爬山虎的,同时感受到了他准确、生动的表达效果。现在,让我们学着像叶圣陶一样,也去观察一种事物,并尝试着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
1.出示两份观察记录,对比异同。
2.交流讨论。
同:两份记录都显示出记录者进行了长时间连续观察,并发现了观察对象在状态、颜色方面的变化,用简洁语言记录。
异:图文结合更加形象直观;表格让事物的变化过程一目了然。
3.布置观察记录任务,提出要求。
评价标准: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