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设计
1.学习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和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1.领悟本文写景的手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重点)
2.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2课时。
第一课时
◆任务一:导入新课
引导语: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都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今天我们就伴随着这首优美的乐章,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播放歌曲《童年》罗大佑)
◆任务二:初读课文,梳理结构
一、积累字词,夯实基础
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确凿záo 菜畦qí 蟋蟀 shuaì 缠络luo 竹筛shāi 觅食mì 鼎沸 dǐng
锡箔bó 鉴赏jiàn 脑髓suǐ 盔甲kuī 蝉蜕tuì 秕谷bǐ 倜傥tì tang
拗ǎo
二、默读课文,梳理结构
(一)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出示默读要求:
不出声、不动唇,一气呵成读完全文。
留意关键语句、语段,可以边读边做记号。
限时5分钟。
1.揣摩标题的含义: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文章讲了什么?
明确:“百草园”“三味书屋”,点明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写的。
2.文章按照“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空间顺序写了两部分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部分的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第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第二部分(第9—24段):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3.画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和过渡段。
明确:
①百草园部分
起句: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止句: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②三味书屋部分
起句: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
止句: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③过渡部分——第9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任务三:品读课文,感受百草园之乐
引导语:作者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一部分,去发现作者的乐趣。
明确:有趣的景物(2段)——不同季节景色不同;神奇的故事(3—6段)——美女蛇的故事;别样的活动(7—8段)——雪地捕鸟。
一、百草园之“有趣的动植物”
1.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分别从哪些感官角度、哪些顺序描写这些景物?体现了百草园的什么特点?
明确:
景物:①视觉上: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
②听觉上: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③触觉上:“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首乌的“拥肿的根”。
④味觉上: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有静态的事物,如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有动态的景物,如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等。
顺序:采取了从整体到局部、由低到高(写静物)、由高到低(写动物)、从植物到动物、从动物到植物的顺序。
特点:体现了百草园的生机勃勃、趣味无穷。
2.这些景物是通过什么句式连在一起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把诸多景物连在一起。 以“面”烘托“点”,又以“点”映照“面”,既完整,又生动。
“不必说”为了撇开一些东西,是为了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这一点已经趣味无穷了,那么园中的乐趣比比皆是了。这样写,突出了百草园的无穷乐趣。
3.第二自然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①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②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油蛉”“蟋蟀”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它们发出的悦耳声音,充满童趣,表现出儿童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4.文章第2段这一段有哪些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地抚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的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出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二、百草园之“神奇的传说”
思考:第4段中“美女蛇”的故事是不是闲笔?可以删去吗?
不是闲笔,不能删去,“美女蛇”的故事看似“闲笔”,实则独具匠心。这个故事符合儿童的好奇心,深深地吸引着“我”,引起了“我”的担忧、幻想,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从而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因此,写“美女蛇”的故事,实际上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从记叙顺序看属于插叙。
三、百草园之“雪地捕鸟的乐趣”
1. 品读划线的字,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明确:捕鸟动作的词: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
作用:准确、生动、真切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2.阅读第7段,思考下列问题: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明确: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3.写冬天的捕鸟活动有何意义?
明确:前边写了春、夏、秋三季的景物,这里再单写一下冬天的捕鸟活动,正构成一幅百草园四季图。
教师小结:第1—8段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4.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段,思考:“似乎”“确凿”连用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看似矛盾,其实不然。这是为了表达两种意思。对最末次的相见来说,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故用了不肯定的语气;然而追忆童年生活,百草园带给“我”的快乐却又历历在目,故用肯定语气。两者连用只是曲折地传达出作者对百草园的情感。
5.请同学们默读第9自然段,怎么理解三个“也许……”句?这一段起什么作用?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明确:三个“也许”句,表达了“我”对“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原因的反复猜测,说明“我”极不愿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
这一段是记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过渡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布置作业
1.朗读并背诵第2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
2.仿照第2段“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段文字,描写一下你的“乐园”,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任务一:复习导入
引导语:上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又将如何?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三味书屋。
◆任务二:品读课文,走进三味书屋
引导语:三味书屋是绍兴城内新台门寿怀鉴先生寓所内的一间房子,用作书塾,在鲁迅家附近,鲁迅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图片展示鲁迅曾经就读过的三味书屋和教过他的先生)
要求:默读课文第10—23段,思考以下问题:
1.这部分写了发生在三味书屋里的哪些事情?
明确:行礼拜师;问“怪哉”虫;课间玩耍;师生共同读书。
2.鲁迅具体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寿镜吾老先生?从中可看出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老师?找到文章中描写寿先生的句子,进行分析。
明确:
外貌描写,如“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写出了他的年老,从侧面反映出他的学识渊博;
神态描写,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表现出他的古板严肃;
动作描写,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表现出他对好文章的热爱。
从中可以看出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位方正、质朴、博学;严厉而不失温和;对待学生比较开明的老师。
寿镜吾老师的人物形象分析:
由“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可以看出先生很少体罚学生,说明先生是一个和蔼、严而不厉的老师。
由“我”问“怪哉”虫看出他的方正、质朴,由远近的人都送孩子到他的私塾来读书,可见他是学识渊博的人。
去后园玩,去的多了不可以,一同回来也不行,可以看出先生是一个对孩子教育有方的人。(开始对“我”严厉,后来好多了)
由不断增加教学内容可以看出先生是一个教学认真的老师。
3.“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学生?
“我”是一个好奇心强的学生,由“我”问“怪哉”虫的事件和拔何首乌根可以看出来。
“我”是一个努力认真的学生,从老师对“我”的态度由原来的严厉到变好可以看出。
“我”是一个贪玩的学生,从“我”在后园中折蜡梅、寻蝉蜕等可以看出。
“我”是一个有天赋才情的孩子,由“我”会描绣像可见。
4.童年的鲁迅对他的老师是什么态度?
明确:主要是敬慕先生,信服他渊博的知识;同时也很爱先生,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5.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请简要概括,并说说你的评价依据。
明确:三味书屋的生活苦中有乐。
“苦”:①先生严肃,要求严厉,不自由。②规矩多:拜师行礼,不准提问。③生活单调:读书、习字、对课。④读书苦:难读,难懂。
“乐”:①新鲜乐。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对未脱童稚的“我”来说充满着奇异的新鲜感。
②读书乐。增长了见识,学习内容“渐渐加多”,“人声鼎沸”的场景,更是乐趣无穷。
③游戏乐。小园里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趁先生读书入神时偷描小说绣像、在指甲上做戏等都别有情趣。
④收获乐。学到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东西,“画的画儿也多起来”,“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还用画换了钱。
6.刚才我们分析了三味书屋的具体情况,那么作者对三味书屋又有怎样的感情?
明确:倾注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思想感情。
◆任务三:深入分析,探讨课文主题
引导语:在三味书屋学习了几年之后,鲁迅顺利考入江南水师学堂,继而入南京铁路矿务学堂学习,1902年又获得公费留学日本的资格,这一切都离不开鲁迅在三味书屋里打下的基础。
1.“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百草园 三味书屋 “我”的变化
相同点 充满趣味,有快乐的童年回忆 伴随着成长的过程,逐渐适应有限制的生活
不同的 无拘无束,随意而充实 有趣味但也枯燥、有限制
小结:随意而充实的童年生活是宝贵的财富,而生活的种种限制也是成长要付出的代价。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有什么变化?结合你的阅读体会,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__________到__________的__________”的句式回答。
明确: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幼时玩乐到少年读书的过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天真顽皮到成熟懂事的成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偏隅一园到走向世界的跨越。
小结: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鲁迅而言,不仅仅只是童年时期两个玩乐的场所,它们是两个时间段的跨越,是鲁迅生命成长中的两个重要空间。因此,它们成为成年鲁迅终其一生守护的精神家园。
3.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7—1935年期间的杂文,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热风》《坟》《且介亭杂文》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这是鲁迅人生中充满变动的一年。当时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平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而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他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文章最初发表在1926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上,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文章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中。
4.本文写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是“对比说”。两部分是对比关系,把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适合儿童心理和发展的乐园,表现了儿童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妨碍儿童身心发展的私塾生活,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第二种是“批判说”。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第三种是“儿童心理说”。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串全文的是甜美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课堂小结
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童年生活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既写出了三味书屋生活的枯燥,称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写出了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戏、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而学生乘机偷玩的乐趣,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玩乐天性。
◆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朝花夕拾》另外九篇文章,试着按我们学习本文的方法对名著内容圈点勾画、做批注,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同时为本单元的名著导读做准备。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