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送东阳马生序
1.积累词语,了解名词用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等词类活用现象,了解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固定句等句式现象。(重点)
2.理解文章的内容层次和正反对比的手法。(难点)
3.学习作者刻苦求学、自励奋进的精神。
朗读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合作探究法。
2课时
第1课时
【情景导入】
导入新课:古人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想学有所成,想成就一番事业,不经一番磨砺是很难成功的。追思古人那凿壁偷光的专心,闻鸡起舞的恒心,悬梁刺股的决心……抚古思今感慨良多,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明学士宋濂,看看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最终学有所成的。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早年家境贫寒,因能刻苦自学,终以文名称世。元末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隐居山中,潜心著述。明初应聘到应天(今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后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参与明礼制重建,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器重。后因事牵连被贬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作品有《宋学士全集》。
2.文体简介
序是古文的一种文体。古文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来,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叫赠序。本文就是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
3.字词积累
嗜学(shì) 砚(yàn) 逾约(yú)
加冠(guān) 叩问(kòu) 叱咄(chì duō)
俟(sì) 负箧曳屣(qiè xǐ) 衾(qīn)
皲裂(jūn) 媵人(yìng) 容臭(xiù)
烨然(yè) 缊袍敝衣(yùn) 廪稍(lǐn)
裘葛(qiú) 遗(wèi) 馁(něi)
谒(yè) 贽(zhì)
【阅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难解的词句,读准节奏。
2.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把握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1)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2)一词多义
以:
无从致书以观(目的连词,可译为“来”)
计日以还(表修饰,可不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第一个“以”,介词,因为;第二个“以”,介词,把)
以衾拥覆(介词,可译为“用”)
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可译为“因为”)
之:
弗之怠(指代“抄书”这件事)
走送之(代词,指书)
益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古今异义
日再食(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继续)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熟后所得的汤水)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尝趋百里外(古义:疾走,跑。今义:常用表趋向)
录毕,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行走)
(4)词类活用
录毕,走送之(动词作状语,跑着)
腰白玉之环(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余立待左右(动词用作状语,站着)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名词用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赠序,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期读书的艰苦,劝马生利用便利的条件,虚心求教,认真读书。
二、理清课文层次关系。
第一部分(1-2):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第二部分(3):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
第三部分(4):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三、读了本文,你认为我们该学习作者哪些品质或者方法?
1.勤奋好学,不怕吃苦;
2.持之以恒;
3.诚实守信。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
第2课时
【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宋濂在艰苦环境中刻苦学习的精神,本节课我们将从细节上探究宋濂的勤学。
一、分析第一部分。
1.课文用怎样的关键词概括作者读书求学经历的特点?
嗜学、勤且艰。
2.“嗜学、勤且艰”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1)幼时求学:
致书之难——借书抄录;(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2)成年后求师:
①叩问之难。遇到问题,没有老师指导,要“趋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而“遇其叱咄”时,只能“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②旅途之艰。要“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冒“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以致于“足肤皲裂而不知”;“穷冬”“烈风”“大雪”,从季节、环境、气候着眼,渲染外界条件的艰苦。“足肤皲裂”“四支僵劲”直书了身体承受的苦难,反衬了天气的严寒和行路的凄苦。
③生活之苦。“主人日再食”,吃的“无鲜肥滋味之享”,穿的则是“缊袍敝衣”——“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被、戴、腰、佩、备”一系列动词,直接描写了富家子弟衣着的华美,显示其物质条件的优越。“烨然若神人”,比喻生动,光彩艳丽。
“略无……以中有足乐者”,完成了由生活贫苦到精神愉悦的升华,突出乐以忘忧的精神境界。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从衣、食、住、行几方面将自己的贫苦与富家子弟的奢华比较,对比强烈,形象鲜明,充分表现作者勤奋刻苦,热衷于读书的形象。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朗读第3段。
2.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衣食:廪稍之供、裘葛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3.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这些内容前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以说明其用心不专。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第4段。
2.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作进一步阐述。
进一步勉励马生利用有利条件,刻苦学习。
四、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圉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知识拓展】
创设情境对话。
A.“我”是宋濂——
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B.“我”是老师——
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C.“我”是同学——
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