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课文,培养诵读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导入新课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一文中高度评价了两篇文章,他说:“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他说的其中一轴精品只有84个字,特别精妙的一段全段在写月,但全段无一个“月”字,这就是我们上一期学过的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另一轴精品(板书:精品)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明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全文只有159个字(学生数一数)。
湖心亭
湖心亭看雪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湖心亭看雪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
西湖美景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中间,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边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湖心亭在西湖中央,在湖心亭极目远眺,湖光尽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有“湖心平眺”之称。清乾隆帝在亭上题有匾额“静观万类”和楹联“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
湖
心
亭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朝灭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走近作者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西湖书社1982年版)。张岱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明亡以后,他避居于山中,专注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皆写于他入山以后,书中缅怀昔日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刻意突出湖中人是“金陵人”,主要是为了表达对明朝兴盛繁荣时期的怀念与追思。
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西湖景区由以下景点构成。
一山(孤山)
两堤(苏堤、白堤)
三岛(阮公墩、湖心亭、小瀛洲)
十景(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苏堤春晓、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苏堤
断桥残雪
读准下列加下划线字的音:
崇祯
是日更定
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
铺毡对坐
焉得更有此人
余强饮三大白
喃喃
(chónɡ zhēn)
(ɡēnɡ)
(cuì)
(sōnɡ) (hànɡ) (dànɡ)
(zhān)
(ɡènɡ)
(qiǎnɡ)
(nán nán)
(ráo)
(jiè)
挐
芥
根据图片理解文意
根据图片理解文意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 西湖。 大雪三日, 湖中人
崇祯五年十二月,
鸟 声 俱绝。
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初更时,
是日 更定矣,
余拏 一小舟,
我划着一叶扁舟,
拥毳衣
穿着毛皮衣服、
炉火,
带着火炉,
独 往 湖心亭看雪。
雾 凇 沆 砀,
独自前往湖心亭 看雪。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
都
穿着
消失
这
火炉
撑(船)。
湖中行人、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
我住在西湖。
舟中人两三粒 而已。
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影子,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
惟 长堤一痕、
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
湖心亭一点、
一点湖心亭的轮廓,
与余舟一芥、
和我的一叶小舟,
只有
小草,形容船小
痕迹
到 亭 上,
到了亭子上,
有两人 铺 毡 对 坐,
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
一 童子 烧酒炉 正 沸。
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见 余
。(他们)看见我,
大喜 曰:“湖中 焉得更有 此人?”
非常高兴地说:
非常高兴
哪里能
还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趣)的人呢!”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问他们的姓氏,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拉余同饮。
拉着我一同饮酒。
余强饮三大白 而 别。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船夫嘟囔道:
及 下船,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
像
不要
勉强
等到
客居,名词作动词
酒杯
“不要说相公您痴, 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
.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正住在西湖边。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一条小船,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空与白云、与山峦、与湖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的两三个人罢了。
翻译课文
来到湖心亭,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正沸腾。(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到像你这样(有闲情雅趣)的人呢?”(随即)拉我共饮。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告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这里客居。下船后,船夫自言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痴,还有像我们相公一样痴的人啊。”
导思1.从第①段中找出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的句子,说一说醉翁亭所在地琅琊山有着怎样醉人的山景。
景之醉
导思3.请思考文中所写的几种乐之间是什么关系,太守究竟以何为乐。
情之乐
关键词:
与民同乐
导思2.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哪些与 人有关的画面?想一想写这些图 景的作用是什么。
人之醉
初读感知
进入课文,整体感知
赏析“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点明时间和地点。文章写于明朝灭亡之后,但用的仍是明朝的纪年,说明在作者的心中明朝始终没有灭亡,故国之情仍在。
大雪过后的寒冷夜晚,作者为什么独自一人去赏雪,他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一个“独”字,写出了作者有着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当他一个人面对寂静广漠的雪景时,应该是孤独寂寞,遗世独立的感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有对故国的怀念,和普通人无法理解的独特审美倾向。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句话连用了三个“与”有什么效果?
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色。
“雾凇沆砀……上下一白”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山、湖水一片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 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一句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运用白描的手法,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却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西湖的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与自己相似的经历。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本以为自己的怀恋之情 ,隐逸之趣是无人理解的,但遇到知己时的欢欣只有自己明白。
舟子说张岱“痴”,舟子竟然说张岱“愚笨”“傻”吗?
可以看出张岱的与众不同;也可以看出舟子对张岱的不理解;还可以与前文中的“独”字照应,表现张岱不被人理解的孤独
本文张岱的“痴”表现在哪些地方?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去看雪;
(2)“是日更定”去看雪;
(3)独自去看雪。
湖心亭看雪
总结延伸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王维《山居秋暝》
寄情山水的诗句:
请通过下面的材料,联系课文,加以思考。
作者的“痴”是如何体现的?
探“痴”中情味
三
1632年(崇祯五年):作者到“湖心亭看雪”。
1644年(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
1644年(顺治元年):张岱参加抗清斗争,失败。之后消极避世,居住在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1647年左右:作者写《湖心亭看雪》。
材料一
材料二
《西湖梦寻·自序》:“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
《陶庵梦忆·序》:“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室不敢与接。”“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材料三
请通过上面的材料,联系课文,加以思考。
在《陶庵梦忆》中,凡是记载往日游览的作品,作者大多都会标上明朝的纪年。作为明代遗民,张岱有着沉痛的亡国之恨。他以“梦忆”“梦寻”为自己的书命名,并在书的自序中流露出繁华过眼、旧游如梦的感伤。
“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客此”等,读出作者精神的苦闷、家国不在的孤独无依与深沉忧叹,体现出作者遗世独立的情趣和怀念故国的感伤之情。
梦
忆
梦寻
金陵人,客此
探“痴”中情味
三
在写景的时候,作者抓住了夜色朦胧中景物的特点,用“痕”“点”“芥”“粒”等字来称量雪的世界,捕捉景物的特点。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请通过补充的材料,联系课文,加以思考。
探“痴”中情味
三
知识积累
白 描 手 法
白描是一种描写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特征,以简练朴质、不加渲染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
湖心亭看雪
品读课文
1.《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的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韬《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 (抽象、概括)
中心思想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表现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痴行
上下一白
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
喜—知己之乐
痴—醉情自然
痴景
(奇景)
(白描)
湖心亭看雪
痴
人
痴情
(雅趣)
雪夜到湖心亭看雪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课堂小结
今天咱们赏了雪、品了雪、悟了雪,雪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文学世界。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透不过气来,就在大自然的风雪中来舒展自己,在景中来寻找心灵的依托。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大地是其归宿,凌寒独立是其人格。
云山苍苍,白雪茫茫,读山品水,意味深长。
痴中自有天地
痴中自有世界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