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素质评价(二) 同步练习 (教师版、含解析+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素质评价(二) 同步练习 (教师版、含解析+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07 15:09:27

文档简介

单元素质评价(二)(第二单元)
(60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用图示法厘清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如图图示厘清的是( B )
A.五四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朝内外交困,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在洋务运动第二阶段中,虽然国防工业仍然是主要的着眼点,但也有更多的关注投向了发展一些追求利润的企业。下列各项中属于“追求利润的企业”的是( B )
A.福州船政局 B.湖北织布局
C.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D.安庆内军械所
解析:通过材料“更多的关注投向了发展一些追求利润的企业”可知这是“求富”思想的体现。在洋务运动的第二阶段中,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企业,湖北织布局就是其中之一。A、C、D均为军事工业。
3.(2022·武汉硚口期中)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中国自强运动的领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的举动是( A )
A.为“求富”创办了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
B.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向西方学习
C.为“自强”创办安庆内军械所等民用工业
D.学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解析:从“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可知此题考查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对应材料中“国防近代化”;洋务运动以“求富”为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对应材料中“再进一步”。此题考查在洋务运动不同时期口号变化及对应内容,而非器物学习后,转向戊戌变法的制度学习,D为干扰项。
4.如图是洋务派创办的京师同文馆课程计划表,这体现了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目的是( D )
A.学习西方 B.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C.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 D.培养翻译、科技人才
解析:从课程计划表中出现的“翻译”“译书”“机器”可知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主要是培养翻译、科技人才。
5.经我国考古专家考证鉴定,在辽宁丹东附近海域发现的一艘沉船就是北洋舰队的致远舰。这一考古成就可直接用于研究( A )
A.黄海海战 B.辽东半岛战役
C.威海卫战役 D.廊坊阻击战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中,致远舰在黄海海战中被击沉。
6.(2022·武汉武昌期末)1895年5月15日《申报》报道:“一律预备与倭(注:古代称日本)人决死一战,不愿将全台归于倭人,众志成城,有死无二。”与此报道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B )
A.戚继光抗倭 B.《马关条约》签订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辛丑条约》签订
解析:从题干中“1895年”“倭”“台”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7.四位同学分析表中清政府大举借款的原因,合理的是( A )
借款时间 借款对象 借款额(白银)
1895年7月 俄、法 9 868.8万两
1896年3月 英、德 9 762.2万两
1898年2月 英、德 1.128亿余两
A.小明:为了缴付对日赔款 B.小华:为了建设北洋水师
C.小玲:为了重新修建圆明园 D.小强:为了绞杀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根据表格中借款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大举借款的原因,合理的是为了缴付对日赔款,1895年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规定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8.陈旭麓说:“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由1 300多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是( C )
A.鸦片战争的炮声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之后,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9.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最可能是( B )
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 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D.扶清灭洋、反帝爱国
解析:从题干中“1898年”“康有为”可知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点。A是禁烟运动,C是洋务运动,D是义和团运动。
10.(2022·武汉武昌期中)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而戊戌变法的参与者谭嗣同临终前愤慨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这两个不同的事件却有着相类似的结局,主要说明( D )
A.他们失败的相同根源在于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B.他们都没有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
C.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D.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自救运动和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
解析: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旨在维护腐朽的清政府统治,是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戊戌变法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度,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但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加上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导致了失败。
11.《清议报》(1898年12月创刊)在第16册发表的时政评论中说:“岂不知寡不可敌众,弱不可敌强哉!然出于爱国之心,忍无可忍,故冒万死以一敌八,冀国民之有排外自立之一日也。”其评论的是( C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三元里抗英
解析:根据材料“爱国”“以一敌八”“排外”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评论的是义和团运动。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义和团运动兴起,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抗击八国联军。
12.(2022·武汉江岸期中)在中国近代一次战争中,侵略者一开始就明确地表明,他们进兵北京并不是与清朝政府为敌,而是要来拯救清政府,使其不至于在“暴乱”的人民群众的挟持下继续干自己并不想干的事情。这场战争是( D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据材料“‘暴乱’的人民群众”分析可知,考查的是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实为扩大侵略权益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在同一个理由(保护使馆)下,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海口(山海关)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据材料信息,与这一现象出现有关的是( D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D符合题干表述。
14.《辛丑条约》签订时慈禧太后曾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D )
A.符合当时国际外交形势 B.说明中国综合国力强大
C.中国必须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 D.反映了清王朝腐败无能
解析:《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对列强没有将她作为“祸首”来惩办,感激涕零,表示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反映了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和清王朝腐败无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5题16分,第16题16分,共32分)
15.(2022·武汉汉阳期中)“中国梦”与中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史紧密相连。阅读以下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天朝愚梦】
材料一 清朝大学士徐桐对有人把美国翻译成“美利坚”十分恼火。说我们中国什么都是美的,美国还有什么“美”的 我们中国什么都顺利,美国还有什么可“利”的 我们帝国军队的兵器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坚”吗
——刘成禺《世载堂杂忆》
(1)根据材料一,你怎样评价当时的清朝统治者 (3分)
答:盲目自大,愚昧、落后,影响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
【破碎之梦】
材料二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2)依据前面信息补充完整材料二中A的内容,完成B的内容、C所代表的事件。 (6分)
A:大大加深;
B: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C:戊戌变法。
【追梦时分】
材料三 农民阶级的抗争、地主阶级的探索、资产阶级的追寻、新思想运动的兴起……这一个个熟悉的事件,在中国近代这段多灾多难的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3)材料三中的历史事件,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不同阶级阶层为近代化所作的努力,其口号或主张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地主阶级探索有何意义 (4分)用史实说明地主阶级的探索并没有使清王朝摆脱困境。(3分)
答:意义:①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②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③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④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史实: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解析:第(1)题,联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可知,清政府统治者盲目自大,愚昧、落后,影响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言之成理即可。第(2)题,两条时间轴,分别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和中国人民的反抗与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大大加深;B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C戊戌变法。第(3)题第一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地主阶级的探索是洋务运动,答出洋务运动的积极意义即可;第二问用史实说明洋务运动的破产,即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6.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近代史上两次著名的农民运动。阅读下列材料,分析解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外国对华商品倾销,使国产棉布、棉纱遭受排挤。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费用和对外赔款,加紧搜刮人民的财物。战后清政府威信大失,弱点暴露,各地民穷财尽日趋加剧,社会剧烈动荡,民众暴动不断。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争夺中国的步伐大大加快。英、法、俄、日等国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严重冲击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和漕运业。清政府财政拮据,为应付对外赔款,各级官员横征暴敛,苛捐杂税不断加码。加上水旱灾害,人民挣扎在痛苦的深渊中。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两次农民运动兴起的背景。据材料概括导致这两次农民运动发生的相同因素。(4分)
答: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重税,农民生活困苦等。(任意两点即可)
材料三
 
(2)据图一、二内容,分析两次农民运动的奋斗目的有何不同。(4 分)
答:太平天国运动希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生活;义和团运动反抗侵华列强或扶清灭洋。
(3)两次农民运动有着怎样的相似结局 (4分)你如何看待其历史进步性 (4分)
答:都是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或都以失败告终。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推动了动荡时期的社会变革,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义和团运动彰显了中国民众反抗外来侵略的顽强斗志,客观上打乱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步伐。
解析:第(1)题,材料一中“鸦片战争”后的农民运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太平天国运动;材料二中“甲午中日战争”后的农民运动,应是1895年以后,可知是义和团运动。对比两次农民起义,均发生在列强侵略之后,再联系材料中“加紧搜刮人民的财物”“苛捐杂税不断加码”等可得出: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重税,农民生活困苦等。(任意两点即可)第(2)题,图一中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希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生活;图二中义和团揭帖,反映了其朴素的爱国情感,反抗侵华列强。第(3)题,联系所学,太平天国运动被湘军、淮军、华尔洋枪队等中外势力镇压;义和团运动遭到八国联军和清军的绞杀,故相似结局是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或都以失败告终。历史进步性即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推动了动荡时期的社会变革,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义和团运动彰显了中国民众反抗外来侵略的顽强斗志,客观上打乱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步伐,言之成理即可。
- 10 -单元素质评价(二)(第二单元)
(60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用图示法厘清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如图图示厘清的是( )
A.五四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
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在洋务运动第二阶段中,虽然国防工业仍然是主要的着眼点,但也有更多的关注投向了发展一些追求利润的企业。下列各项中属于“追求利润的企业”的是( )
A.福州船政局 B.湖北织布局
C.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D.安庆内军械所
3.(2022·武汉硚口期中)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中国自强运动的领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的举动是( )
A.为“求富”创办了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
B.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向西方学习
C.为“自强”创办安庆内军械所等民用工业
D.学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4.如图是洋务派创办的京师同文馆课程计划表,这体现了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目的是( )
A.学习西方 B.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C.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 D.培养翻译、科技人才
5.经我国考古专家考证鉴定,在辽宁丹东附近海域发现的一艘沉船就是北洋舰队的致远舰。这一考古成就可直接用于研究( )
A.黄海海战 B.辽东半岛战役
C.威海卫战役 D.廊坊阻击战
6.(2022·武汉武昌期末)1895年5月15日《申报》报道:“一律预备与倭(注:古代称日本)人决死一战,不愿将全台归于倭人,众志成城,有死无二。”与此报道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戚继光抗倭 B.《马关条约》签订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辛丑条约》签订
7.四位同学分析表中清政府大举借款的原因,合理的是( )
借款时间 借款对象 借款额(白银)
1895年7月 俄、法 9 868.8万两
1896年3月 英、德 9 762.2万两
1898年2月 英、德 1.128亿余两
A.小明:为了缴付对日赔款 B.小华:为了建设北洋水师
C.小玲:为了重新修建圆明园 D.小强:为了绞杀太平天国运动
8.陈旭麓说:“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由1 300多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是( )
A.鸦片战争的炮声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最可能是( )
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 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D.扶清灭洋、反帝爱国
10.(2022·武汉武昌期中)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而戊戌变法的参与者谭嗣同临终前愤慨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这两个不同的事件却有着相类似的结局,主要说明( )
A.他们失败的相同根源在于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B.他们都没有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
C.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D.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自救运动和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
11.《清议报》(1898年12月创刊)在第16册发表的时政评论中说:“岂不知寡不可敌众,弱不可敌强哉!然出于爱国之心,忍无可忍,故冒万死以一敌八,冀国民之有排外自立之一日也。”其评论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三元里抗英
12.(2022·武汉江岸期中)在中国近代一次战争中,侵略者一开始就明确地表明,他们进兵北京并不是与清朝政府为敌,而是要来拯救清政府,使其不至于在“暴乱”的人民群众的挟持下继续干自己并不想干的事情。这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在同一个理由(保护使馆)下,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海口(山海关)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据材料信息,与这一现象出现有关的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4.《辛丑条约》签订时慈禧太后曾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
A.符合当时国际外交形势 B.说明中国综合国力强大
C.中国必须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 D.反映了清王朝腐败无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5题16分,第16题16分,共32分)
15.(2022·武汉汉阳期中)“中国梦”与中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史紧密相连。阅读以下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天朝愚梦】
材料一 清朝大学士徐桐对有人把美国翻译成“美利坚”十分恼火。说我们中国什么都是美的,美国还有什么“美”的 我们中国什么都顺利,美国还有什么可“利”的 我们帝国军队的兵器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坚”吗
——刘成禺《世载堂杂忆》
(1)根据材料一,你怎样评价当时的清朝统治者 (3分)
【破碎之梦】
材料二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2)依据前面信息补充完整材料二中A的内容,完成B的内容、C所代表的事件。 (6分)
【追梦时分】
材料三 农民阶级的抗争、地主阶级的探索、资产阶级的追寻、新思想运动的兴起……这一个个熟悉的事件,在中国近代这段多灾多难的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3)材料三中的历史事件,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不同阶级阶层为近代化所作的努力,其口号或主张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地主阶级探索有何意义 (4分)用史实说明地主阶级的探索并没有使清王朝摆脱困境。(3分)
16.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近代史上两次著名的农民运动。阅读下列材料,分析解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外国对华商品倾销,使国产棉布、棉纱遭受排挤。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费用和对外赔款,加紧搜刮人民的财物。战后清政府威信大失,弱点暴露,各地民穷财尽日趋加剧,社会剧烈动荡,民众暴动不断。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争夺中国的步伐大大加快。英、法、俄、日等国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严重冲击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和漕运业。清政府财政拮据,为应付对外赔款,各级官员横征暴敛,苛捐杂税不断加码。加上水旱灾害,人民挣扎在痛苦的深渊中。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两次农民运动兴起的背景。据材料概括导致这两次农民运动发生的相同因素。(4分)
材料三
 
(2)据图一、二内容,分析两次农民运动的奋斗目的有何不同。(4 分)
(3)两次农民运动有着怎样的相似结局 (4分)你如何看待其历史进步性 (4分)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