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素质评价(三)(第三单元)
(60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杰出人物往往能推动历史的发展,如图梳理了某位历史人物的重要活动,他是 ( )
A.林则徐 B.李鸿章
C.孙中山 D.袁世凯
2.1910年春,福建省同安县人陈嘉庚加入某革命组织时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他加入的是哪一革命组织 ( )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中国国民党 D.中国共产党
3.孙中山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此历史事件指的是( )
A.萍浏醴起义 B.安庆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广西起义
4.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读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日记反映的重要事件是 ( )
A.武昌起义 B.戊戌变法
C.洋务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
5.(2022·武汉期末)武汉有“首义之城”的美誉,以下图片可以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 )
6.上海的报纸无不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这里的“革命”指的是 ( )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7.辛亥革命前,“进化”“民权”“自由”“平等”等词语,虽然为大多数爱国者、革命家所反复宣扬,但并没有得到晚清社会的普遍认同。辛亥革命后,“进化”“科学”“革命”“民主”等词语不仅广为流传,而且深入人心。这表明辛亥革命 ( )
A.推翻了封建君主制 B.扩大了人民的政治权
C.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 D.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
8.某学生阅读了北洋军阀统治初期的一组数据,他提出了四个观点,说法准确的是 ( )
农户 减少1 500多万户
耕地 减少26 000多万亩
荒地 增加49 000多万亩
军费 增加5 000多万元
A.民不聊生的最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频发
B.中国军队的近代化程度提高
C.袁世凯去世,军阀混战的局面结束
D.生产萎缩和人口减少与军阀混战有关
9.某年的1月1日元旦,某城内张灯结彩,民众欢庆孙中山在当地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个城市是 ( )
A.北京 B.武汉 C.广州 D.南京
10.“在礼炮声中,代表、来宾和海、陆军军官高呼:‘中华共和万岁!’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永远记住的日子,在中国大地上统治了2 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结束了,一个共和国在世界的东方诞生了。”这个“日子”值得人们永远记住是因为 ( )
A.武昌起义爆发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C.护国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1.它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财产、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自由和权利。这里的“它”是 (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2.小唐同学在整理档案时,摘抄如下案件资料。这一案件( )
时间:1913年3月20日
被害人:宋教仁
经过:被害人于上海火车站遭暴徒枪击,之后不治身亡
涉案人:袁世凯亲信及本人
A.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失败
B.反映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的野心
C.说明袁世凯复辟了帝制
D.导致了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出现
13.1915年,袁世凯称帝,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袁世凯被迫下台,不久在绝望中死去。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废帝溥仪复辟帝制,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就草草收场。材料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
A.彻底推翻了封建制度
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使人民受到民主科学洗礼
14.小明同学制作了以下表格,据此判断他研究的学习主题是 ( )
时间 史实
1912年2月12日 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
1912年2月13日 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5日 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4月 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A.武昌起义过程 B.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C.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 D.中华民国的建立过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5题16分,第16题16分,共32分)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内陆腹地,这里不仅经济发达,且革命力量基础雄厚。革命党人在没有统一指挥的情况下,仍决定按原计划于10日起义。经过一夜激战,起义部队完全占领武昌。紧接着,全国各省纷纷响应,不足两个月时间,内地18个行省中,就有14个省宣布独立光复,革命烈火迅速烧遍全国。
——据张宪文《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关于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如下一些论述:清朝建立以来,反清活动在地下组织与秘密社会中保持着一定的活力,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正深深植根于这一传统中……西方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及民族主义,民主共和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助推力。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孙中山指出:经庚子“清廷之威信已扫地无余……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矣”。孙中山认为,与两千年来的历代王朝相比,清廷仍然实行君主专制政体,王位争夺又是无情的斗争。要破这个怪圈,就必须以共和制取代君主制度。
——据《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8分)
16.学习历史,重在把握史实的要义,要善于以历史事件为原点,从过去、当下与未来的三个时间维度去考察史实。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试从这三个视角完成对辛亥革命的探究学习。
【过去视角】
材料一 辛亥革命前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1)结合年代尺,回顾辛亥革命之前中国人民的救国探索历程,通过与之前救国探索的比较,试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进步性。(4分)
【当下视角】
材料二 “辫子没了”
(2)观察当时的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对当时社会的影响。(2分)
【未来视角】
材料三 毛泽东曾说共产党人是继承孙中山先生的事业,如果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的话,那么它的起点就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
材料四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形成北洋军阀混战格局,政治分崩离析。辛亥革命前的民族危机,辛亥革命后的军阀混战,中国依然在黑暗中苦苦探索。
(3)根据材料三、四的观点,试从未来视角分析辛亥革命的深远影响及局限性。(6分)
(4)通过以上探究历程,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认识。(4分)
- 10 -单元素质评价(三)(第三单元)
(60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杰出人物往往能推动历史的发展,如图梳理了某位历史人物的重要活动,他是 ( C )
A.林则徐 B.李鸿章
C.孙中山 D.袁世凯
解析: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组建兴中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1912年元旦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1910年春,福建省同安县人陈嘉庚加入某革命组织时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他加入的是哪一革命组织 ( B )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中国国民党 D.中国共产党
解析: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
3.孙中山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此历史事件指的是( C )
A.萍浏醴起义 B.安庆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广西起义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出自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1911年,黄兴提前发动广州起义,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牺牲的七十二名烈士葬于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4.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读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日记反映的重要事件是 ( A )
A.武昌起义 B.戊戌变法
C.洋务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武昌”“革(命)党”“新军”等,结合所学知识,1911年,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
5.(2022·武汉期末)武汉有“首义之城”的美誉,以下图片可以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 C )
解析: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6.上海的报纸无不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这里的“革命”指的是 ( D )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是一场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洋务运动属于清政府的自救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7.辛亥革命前,“进化”“民权”“自由”“平等”等词语,虽然为大多数爱国者、革命家所反复宣扬,但并没有得到晚清社会的普遍认同。辛亥革命后,“进化”“科学”“革命”“民主”等词语不仅广为流传,而且深入人心。这表明辛亥革命 ( C )
A.推翻了封建君主制 B.扩大了人民的政治权
C.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 D.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
解析:材料说明“进化”“民权”“自由”“平等”等思想从没有被普遍认同到广为流传,而且深入人心,可以看出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
8.某学生阅读了北洋军阀统治初期的一组数据,他提出了四个观点,说法准确的是 ( D )
农户 减少1 500多万户
耕地 减少26 000多万亩
荒地 增加49 000多万亩
军费 增加5 000多万元
A.民不聊生的最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频发
B.中国军队的近代化程度提高
C.袁世凯去世,军阀混战的局面结束
D.生产萎缩和人口减少与军阀混战有关
解析: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农户和耕地减少、荒地增加、军费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阀混战,导致一切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陷入巨大的动荡与混乱之中,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下降;所以当时的生产萎缩、人口减少与军阀混战有关。
9.某年的1月1日元旦,某城内张灯结彩,民众欢庆孙中山在当地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个城市是 ( D )
A.北京 B.武汉 C.广州 D.南京
解析: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所以就职地是南京。
10.“在礼炮声中,代表、来宾和海、陆军军官高呼:‘中华共和万岁!’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永远记住的日子,在中国大地上统治了2 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结束了,一个共和国在世界的东方诞生了。”这个“日子”值得人们永远记住是因为 ( B )
A.武昌起义爆发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C.护国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根据题干“封建专制制度结束”“共和国在世界的东方诞生”等可知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11.它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财产、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自由和权利。这里的“它”是 ( A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解析:根据“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它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体现了平等、自由的原则。
12.小唐同学在整理档案时,摘抄如下案件资料。这一案件( B )
时间:1913年3月20日
被害人:宋教仁
经过:被害人于上海火车站遭暴徒枪击,之后不治身亡
涉案人:袁世凯亲信及本人
A.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失败
B.反映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的野心
C.说明袁世凯复辟了帝制
D.导致了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出现
解析:本题考查袁世凯的独裁统治。据“宋教仁”“不治身亡”等词语可知资料反映的是宋教仁遇刺,该事件成为二次革命的导火线,是袁世凯建立独裁、破坏责任内阁的重要举措,反映了袁世凯的野心。
13.1915年,袁世凯称帝,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袁世凯被迫下台,不久在绝望中死去。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废帝溥仪复辟帝制,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就草草收场。材料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C )
A.彻底推翻了封建制度
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使人民受到民主科学洗礼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彻底推翻封建制度,但是它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4.小明同学制作了以下表格,据此判断他研究的学习主题是 ( C )
时间 史实
1912年2月12日 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
1912年2月13日 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5日 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4月 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A.武昌起义过程 B.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C.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 D.中华民国的建立过程
解析:据小明同学制作的表格“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可知,他研究的学习主题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5题16分,第16题16分,共32分)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内陆腹地,这里不仅经济发达,且革命力量基础雄厚。革命党人在没有统一指挥的情况下,仍决定按原计划于10日起义。经过一夜激战,起义部队完全占领武昌。紧接着,全国各省纷纷响应,不足两个月时间,内地18个行省中,就有14个省宣布独立光复,革命烈火迅速烧遍全国。
——据张宪文《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关于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如下一些论述:清朝建立以来,反清活动在地下组织与秘密社会中保持着一定的活力,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正深深植根于这一传统中……西方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及民族主义,民主共和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助推力。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孙中山指出:经庚子“清廷之威信已扫地无余……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矣”。孙中山认为,与两千年来的历代王朝相比,清廷仍然实行君主专制政体,王位争夺又是无情的斗争。要破这个怪圈,就必须以共和制取代君主制度。
——据《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分)
答:有利条件:武汉经济发达,为革命胜利提供物质基础;地理位置优越,革命基础雄厚。
影响:激励了全国各地的革命斗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8分)
答:反清革命活动由来已久;西方民主革命及民主思想的传播及推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清政府实行专制,腐败无能。
解析: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受其影响,全国大多数城市纷纷响应。第(1)题,从材料一“武汉地处长江中游、内陆腹地,这里不仅经济发达,且革命力量基础雄厚”可知,武汉地理位置优越,革命基础雄厚。从“全国各省纷纷响应”“革命烈火迅速烧遍全国”可知,武昌起义的胜利鼓舞了全国各地的革命斗争,使清朝统治分崩离析,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第(2)题,从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清活动”“传统”“助推力”“国势危急”等关键信息可知,反清活动由来已久,西方的民主共和思想提供助力,加上清王朝威信扫地,统治岌岌可危。
16.学习历史,重在把握史实的要义,要善于以历史事件为原点,从过去、当下与未来的三个时间维度去考察史实。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试从这三个视角完成对辛亥革命的探究学习。
【过去视角】
材料一 辛亥革命前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1)结合年代尺,回顾辛亥革命之前中国人民的救国探索历程,通过与之前救国探索的比较,试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进步性。(4分)
答:提出三民主义,主张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结束帝制,创立民国,在探索救国道路上迈出实质性的重要一步。(答出两方面即可)
【当下视角】
材料二 “辫子没了”
(2)观察当时的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对当时社会的影响。(2分)
答:促进了社会习俗的改变和思想解放。
【未来视角】
材料三 毛泽东曾说共产党人是继承孙中山先生的事业,如果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的话,那么它的起点就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
材料四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形成北洋军阀混战格局,政治分崩离析。辛亥革命前的民族危机,辛亥革命后的军阀混战,中国依然在黑暗中苦苦探索。
(3)根据材料三、四的观点,试从未来视角分析辛亥革命的深远影响及局限性。(6分)
答:深远影响: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开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局限性: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4)通过以上探究历程,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认识。(4分)
答: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但依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停探索救国救民之路。辛亥革命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率先提出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的主张,推翻了在中国统治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在近代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据此回答问题即可。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