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07 17:27:54

文档简介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标要求】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目标】
水平一:
1.写出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再认“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
2.写出建立北魏政权的民族;画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示意图;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意义。
3.根据材料,再认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
水平二:
1.列举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2.根据材料,评价孝文帝改革,并正确选择史料,证明相应的观点。
3.根据材料,探究魏晋以来,北方地区出现民族交融高潮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基础落实
一、淝水之战
1.背景: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与南方的东晋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2.爆发: 年,苻坚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3.特点:是中国古代又一次 的著名战役。
4.结果: 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 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鲜卑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
2.措施:
(1)迁都:494年迁都 。
(2)推行汉化措施: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 ,禁用鲜卑语;以 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 等。
3.意义:促进了 ,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易错易混】
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成功的根本原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
生产生活 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 ,汉族人民向他们学习 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和用具等
政治制度 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 制度
思想文化 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汉族人民喜爱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
民族心理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重点探析
【历史解释·烽烟再起】
材料一 苻坚说:“四方基本平定,只剩下南方的东晋还在抗拒王命。我要亲自统率大军出征;一举荡平江南地区。以我百万大军,把马鞭扔在长江中,就可以阻断长江水流,征服东晋如同疾风扫秋叶一样。”
(1)材料一与哪一次战役有关 它同以前历史上的哪几次战役有类似的特点
(2)苻坚的话流露了一种什么情绪 它对战争产生什么影响 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史料实证·革故鼎新】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3)上述材料是哪一改革中的措施 结合材料总结措施的内容,并分析这次改革有何作用。
(4)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路线不值得肯定,他的汉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为什么
【家国情怀·民族交融】
材料三 甘肃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
图一: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图二: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
(5)上述图片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 图片内容说明了什么
A. 实物史料     B.文献史料
素养达标
一、选择题
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料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
A.东汉 B.曹魏 C.西晋 D.东晋
2.《资治通鉴》有载:“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秦兵遂溃……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这场战役( )
A.成就了晋国的春秋霸业 B.激发了秦国的商鞅变法
C.促使北方陷入分裂和混战 D.加速了南北的统一进程
3.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当时北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
A.如何处理民族关系 B.是否要迁都
C.怎样加强王室权威 D.如何统一全国
4.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写道:“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魏孝文帝改革的最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B.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C.学习中原汉族先进文化 D.改变鲜卑族的旧习俗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词“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可知,魏孝文帝改革的最主要目的是学习中原汉族先进文化。
5.(2021·广东模拟)北魏孝文帝时,对新都选择地点有二,一是洛阳,二是邺城。如表中是两地各自拥有的优势,由此可见,孝文帝最后定都洛阳主要是为了( )
地点 优势
洛阳 是汉族政治文化中心,汉、魏、西晋都曾建都于此,是所谓的“中夏正音”所在之地
邺城 是中原最富庶的地区,集中了北方财富,是河北主要的粮食仓库和丝绢产地
A.安定社会秩序 B.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
C.打击鲜卑贵族 D.大力发展社会经济
6.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C.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7.陈寅恪先生指出“胡人原来只有名,而无字和号,孝文帝改胡人姓、名,其与名,是赐给他们一个汉名或雅名”。如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焘的胡名为“佛里伐”,“焘”就是其雅名。胡人使用“雅名”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鲜卑族放弃了原有生活习俗 B.鲜卑族主动学习汉族文化
C.改汉姓是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D.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形成
8.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
C.改穿汉服 D.学说汉语
9.比较下侧两幅图片中北魏陶俑的不同之处,下列改革措施中与这一差异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要求官员在朝廷中必须说汉语 B.改鲜卑姓氏为汉姓
C.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D.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10.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11.(2021·广州中考)研究发现,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慕容部从辽西主动迁到中原地区。后来,慕容鲜卑便从历史上“消失”,只留下“慕容”一词作为一个姓氏而存在。这一现象表明南北朝时期( )
A.民族交融加强 B.南北发展平衡
C.经济破坏严重 D.文学艺术繁荣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图片所体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实质。
材料二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
(2)材料二中的“魏主”是谁 他属于哪一个民族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魏主”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引自《洛阳伽蓝记》
(4)“魏主”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北方从“荒土”“尽是夷狄”变为“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5)在历史上,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之间屡有摩擦,因此有的同学认为,战争才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你同意吗 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认识。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标要求】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目标】
水平一:
1.写出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再认“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
2.写出建立北魏政权的民族;画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示意图;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意义。
3.根据材料,再认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
水平二:
1.列举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2.根据材料,评价孝文帝改革,并正确选择史料,证明相应的观点。
3.根据材料,探究魏晋以来,北方地区出现民族交融高潮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基础落实
一、淝水之战
1.背景: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与南方的东晋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2.爆发:383年,苻坚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3.特点: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4.结果: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鲜卑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
2.措施:
(1)迁都:494年迁都洛阳。
(2)推行汉化措施: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3.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易错易混】
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成功的根本原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
生产生活 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他们学习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和用具等
政治制度 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思想文化 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汉族人民喜爱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
民族心理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重点探析
【历史解释·烽烟再起】
材料一 苻坚说:“四方基本平定,只剩下南方的东晋还在抗拒王命。我要亲自统率大军出征;一举荡平江南地区。以我百万大军,把马鞭扔在长江中,就可以阻断长江水流,征服东晋如同疾风扫秋叶一样。”
(1)材料一与哪一次战役有关 它同以前历史上的哪几次战役有类似的特点
答:淝水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2)苻坚的话流露了一种什么情绪 它对战争产生什么影响 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答:骄傲轻敌。导致淝水之战中前秦战败。骄兵必败。
【史料实证·革故鼎新】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3)上述材料是哪一改革中的措施 结合材料总结措施的内容,并分析这次改革有何作用。
答: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改鲜卑姓为汉姓。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路线不值得肯定,他的汉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为什么
答:不同意。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推动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言之有理即可)
【家国情怀·民族交融】
材料三 甘肃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
图一: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图二: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
(5)上述图片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 图片内容说明了什么
A. 实物史料     B.文献史料
答:A。中国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互相学习。(或中国古代民族不断交融)
素养达标
一、选择题
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料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D )
A.东汉 B.曹魏 C.西晋 D.东晋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公元383年”“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可知这场战役是淝水之战。淝水之战中,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稳定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D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公元383年”,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在公元220年灭亡,A不符合题意;曹魏在公元266年灭亡,B不符合题意;西晋在公元316年灭亡,C不符合题意。
2.《资治通鉴》有载:“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秦兵遂溃……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这场战役( C )
A.成就了晋国的春秋霸业 B.激发了秦国的商鞅变法
C.促使北方陷入分裂和混战 D.加速了南北的统一进程
解析:据题干关键信息“秦兵遂溃”“风声鹤唳”“晋兵”等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场战役指的是东晋与前秦之间发生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局面。
3.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当时北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A )
A.如何处理民族关系 B.是否要迁都
C.怎样加强王室权威 D.如何统一全国
解析:根据材料“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可知,北魏旧俗相对落后,难以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是否学习中原先进文化,即如何处理民族关系是当时北魏面临的最大问题。
4.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写道:“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魏孝文帝改革的最主要目的是( C )
A.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B.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C.学习中原汉族先进文化 D.改变鲜卑族的旧习俗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词“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可知,魏孝文帝改革的最主要目的是学习中原汉族先进文化。
5.(2021·广东模拟)北魏孝文帝时,对新都选择地点有二,一是洛阳,二是邺城。如表中是两地各自拥有的优势,由此可见,孝文帝最后定都洛阳主要是为了( B )
地点 优势
洛阳 是汉族政治文化中心,汉、魏、西晋都曾建都于此,是所谓的“中夏正音”所在之地
邺城 是中原最富庶的地区,集中了北方财富,是河北主要的粮食仓库和丝绢产地
A.安定社会秩序 B.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
C.打击鲜卑贵族 D.大力发展社会经济
解析:通过表格中洛阳与邺城优势的对比,在经济方面邺城胜过洛阳,但是从吸收汉族政治文化方面看,洛阳胜过邺城。结合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可知,迁都洛阳更有利于北魏的汉化,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
6.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B )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C.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孝文帝阐释了北魏皇族的姓氏与黄帝的渊源,改姓为“元”寓意万物的源头,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此举的目的是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7.陈寅恪先生指出“胡人原来只有名,而无字和号,孝文帝改胡人姓、名,其与名,是赐给他们一个汉名或雅名”。如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焘的胡名为“佛里伐”,“焘”就是其雅名。胡人使用“雅名”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B )
A.鲜卑族放弃了原有生活习俗 B.鲜卑族主动学习汉族文化
C.改汉姓是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D.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形成
解析: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学汉语,穿汉服等,其他三项与材料表述无关。
8.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D )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
C.改穿汉服 D.学说汉语
解析:据材料内容“(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结合所学可知,属于学说汉语的措施。
9.比较下侧两幅图片中北魏陶俑的不同之处,下列改革措施中与这一差异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D )
A.要求官员在朝廷中必须说汉语 B.改鲜卑姓氏为汉姓
C.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D.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两者是北魏时期的陶俑,服饰是汉族服饰,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以汉服代替鲜卑服,D符合题意。
10.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D )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解析: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11.(2021·广州中考)研究发现,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慕容部从辽西主动迁到中原地区。后来,慕容鲜卑便从历史上“消失”,只留下“慕容”一词作为一个姓氏而存在。这一现象表明南北朝时期( A )
A.民族交融加强 B.南北发展平衡
C.经济破坏严重 D.文学艺术繁荣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了北魏,统一了北方,后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故“慕容鲜卑便从历史上‘消失’,只留下‘慕容’一词作为一个姓氏而存在”。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图片所体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实质。
答:穿汉服;少数民族汉化。
材料二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
(2)材料二中的“魏主”是谁 他属于哪一个民族
答:北魏孝文帝;鲜卑族。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魏主”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答:平城气候恶劣;地处偏僻;生产粮食少;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
材料三 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引自《洛阳伽蓝记》
(4)“魏主”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北方从“荒土”“尽是夷狄”变为“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答: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5)在历史上,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之间屡有摩擦,因此有的同学认为,战争才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你同意吗 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认识。
答:不同意。尽管民族之间有战争存在,但是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十分频繁,因此,民族交融、各民族之间友好相处才是民族关系的主流。(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题,提取材料一的文字信息 “北魏孝文帝汉服出御图” 可知,体现的措施是:以汉服代替鲜卑服,鼓励穿汉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大力学习汉族先进的制度和文化,所以改革的实质是:少数民族汉化。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3)题,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粮食逐渐不能满足日常的需要。平城地处偏僻,使北魏政府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北魏孝文帝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迁都洛阳。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即可。第(5)题为开放型问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历史上,既有各民族友好相处、和平发展的统一时期,也有各民族互相对立、彼此争战的分裂时期;既有汉族建立的政权,也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在各民族之间,当矛盾的同一性占主要地位时,彼此就友好相处,互相往来,和平发展,国家就表现为统一状态,例如,秦汉的统一等;当矛盾的斗争性占主要地位时,民族之间就相互对抗,甚至爆发战争,国家就处于战争分裂状态,例如,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南北朝的分裂等,但主流是民族交融、各民族之间友好相处。据此可知尽管民族之间有战争存在,但是民族融合、各民族之间友好相处才是民族关系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