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标要求】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讲述史实与《三国演义》描述的区别。
【教学目标】
水平一:
1.根据材料,分析曹操势力壮大的原因;写出官渡之战、交战双方、结果、特点; 识读《官渡之战形势图》。
2.写出赤壁之战、交战双方、结果、特点;识读《赤壁之战形势图》;根据材料, 分析曹操失败的原因。
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并在地图上填注三国及都城。
水平二:
1.列表总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分析曹操胜败原因;根据材料,分析赤壁之战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作用。
2.根据材料,评价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地位;根据材料,区别文艺作品与真实历史的异同。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基础落实
一、官渡之战
1.曹操的崛起:
(1)政治上: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招揽各种人才。
(2)经济上:采用屯田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民众从事农业生产,筹集军粮,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2.袁绍的强大: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3.战役概况:
时间 公元200年 双方 曹操与袁绍
结果 曹操以少胜多歼灭袁军主力
影响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背景:
(1)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刘备率军从樊城退往夏口;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2.时间、地点:208年,赤壁。
3.过程: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由黄盖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大败曹军。
4.影响: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
1.三分天下:
(1)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2)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
(3)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2.局面形成:
三国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
3.经济发展: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
①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②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易错易混】
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是曹丕,不是曹操。
重点探析
【时空观念——展示地理位置】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的图一反映的是哪次战役 请说明判断的理由。
答:战役:官渡之战。理由:由图一中“公元200年”“曹操”“袁绍”“官渡”可知是官渡之战。
(2)请写出材料一图二中①②③三个政权的名称以及建立者。
答:①魏国;曹丕。②蜀国;刘备。③吴国;孙权。
【历史解释——解读胜败原因】
材料二 玠语太祖(曹操)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
——《三国志》
(3)据材料二分析曹操取胜的原因。
答:挟天子以令诸侯;采用屯田的措施,发展农业生产,筹集了军粮。
材料三 “令瑜拒操。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已有疾疫,初一交战不利,引次江北。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焰障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
——《文献通考》
(4)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的原因。
答:曹操骄傲轻敌;战术不得当;北方人不习水战;水土不服,许多官兵生病,战斗力减弱;孙刘联合,战术得当;当时曹操统一全国的条件不成熟等。
【唯物史观——分析进步与否】
材料四
(5)是否有利于生产发展与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是判断一个事物进步与否的标准。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分裂是不是历史的常态
答: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实现了较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发展,而且三国都注重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是历史的进步,而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和发展常态。
素养达标
一、选择题
1.毛泽东评价某位历史人物:“他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他统一中国北方,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位历史人物是( B )
A.袁绍 B.曹操 C.孙权 D.刘备
解析:题中人物生活在东汉、统一了中国北方、实行屯田制,据此分析,此人是曹操。
2.(2021·佛山模拟)《三国志》关于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县这一历史事件有不同记载,《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为“挟天子以令诸侯”,《三国志·魏书·毛玠传》载为“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却载为“挟天子而令诸侯”。这表明( C )
A.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B.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C.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叙述 D.历史真相具有模糊性
解析:据材料“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以令不臣”“挟天子而令诸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奉天子”与“挟天子”反映了历史表述的不同,这是立场不同导致的,故C正确;基于唯物史观的历史评价可以做到公正客观;材料反映的是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记载,不能说明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历史真相具有客观性,而不是模糊性。
3.《隆中对》中描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材料中的“操遂能克绍”指的是( C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解析:200年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歼灭袁绍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故“操遂能克绍”指的是官渡之战;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末;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
4.(2022·茂名期中)曹操曾说“设使国家无有孤(我),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以下能体现这句话的是( C )
A.维护东汉的统治 B.打败北方少数民族
C.消灭其他军阀有利国家统一 D.恢复北方的经济
解析:材料意思是曹操扫荡过北方其他割据的军阀势力, 而消灭其他军阀有利国家统一。其他三项与题意不符。
5.(2021·菏泽中考)整理表格是我们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下表反映的战役应是( D )
时间 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役特点 以少胜多
战役结果 孙刘联军取得胜利
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解析:曹操为乘胜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在赤壁进行大战,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6.李白诗曰:“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此诗评价的战役( D )
A.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B.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
C.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D.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解析:由题干“赤壁”“周瑜”“曹公”结合所学,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此后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7.官渡之战中,袁绍10万大军输给了只有三四万人的曹操,8年后,曹操近20万大军却输给了只有约5万人的孙刘联军。在这两次战争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 B )
A.士兵不习惯水战 B.骄傲轻敌 C.后方战乱 D.士兵疲惫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官渡之战中袁绍被曹操击败的主观原因是骄傲轻敌。同样,赤壁之战中,曹操依仗兵多将广,骄傲轻敌,最终导致失败。
8.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文中“天下三分”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D )
A.208年赤壁之战 B.220年曹丕称帝
C.221年刘备称帝 D.229年吴国建立
解析: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吴国建立,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9.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能反映三国鼎立形势的示意图是( D )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根据魏蜀吴三国的地理位置可知,D符合题意。
10.据历史记载,吴国战船上下五层,可容纳士兵三千人;大海船长二十丈,载重万斛;孙权还多次派遣万人船队北航辽东,南通海南岛。据此可知吴国( B )
A.海外贸易范围广 B.造船业很发达
C.重视农业的生产 D.海战捷报频传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吴国能够制造大型船舶,载人多,航程远,说明吴国造船业发达。
1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其中蜀国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D )
A.大力兴修水利 B.发展海外贸易
C.造船业发达 D.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解析:三国时期,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12.(2021·广东模拟)“三路军阀在赤壁之战之后,实力便已趋于均衡。在这种情况下,出于不进则退的忧虑,各方都致力境内的经营与治理,在一段时间内使天下形成了比较稳定有序的状态。”材料的主要观点是( C )
A.三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分裂的状态
B.三国时期,经济发展促进局部统一
C.三国时期,局部统一利于社会稳定
D.三国时期,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解析:“实力便已趋于均衡”指的是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局面逐渐形成,局部得到统一;“比较稳定有序的状态”指的是社会的稳定。故材料的主要观点是三国时期,局部统一利于社会稳定。
二、非选择题
1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名人众多,其中有很多人物在历史上评价不一,众说纷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隆中对》
(1)材料一中的“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的战役有何影响
答:为曹操后来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2)材料一这段话是诸葛亮对谁说的 请简要概括诸葛亮的核心观点。
答:刘备;曹操雄据北方,难以抗衡,要与孙权联合起来,共同抗曹。
材料二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唐]胡曾《咏史诗》
(3)材料二这首诗评述的是发生在东汉末年的哪次著名战役 有人说,这首诗的第一句“烈火西焚魏帝旗”存在历史知识上的错误,他为什么这样说
答:赤壁之战;三国时的魏国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的,因此,“魏帝”应该是曹丕而不是曹操。而赤壁之战曹军的领导者是曹操,所以,赤壁之战时不能说“烈火西焚魏帝旗”。
材料三 实际上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的主要功绩,是促成了刘备和孙权军事集团的联合,而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前的主要功绩也是为刘备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也就是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未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值得怀疑的。
——易中天《品三国》
(4)材料三是易中天教授对诸葛亮的分析与评价。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一下你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历史人物。
答:示例: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刘备去世前,他为刘备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他治理蜀汉,大力发展经济,与吴国结盟,维持了三国鼎立局面。(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
解析:第(1)题,依据所学可知,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弱胜强,战胜袁绍,因此材料一中的“然操遂能克绍”说的是官渡之战。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第(2)题,据材料一“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知,这段话是诸葛亮对刘备说的。其核心是曹操雄据北方,难以抗衡;要与孙权联合起来,共同抗曹。第(3)题,由材料二“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可知,材料二这首诗评述的是发生在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三国时的魏国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的,因此,“魏帝”应该是曹丕而不是曹操。而赤壁之战曹军的领导者是曹操,所以,赤壁之战时不能说“烈火西焚魏帝旗”。第(4)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标要求】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讲述史实与《三国演义》描述的区别。
【教学目标】
水平一:
1.根据材料,分析曹操势力壮大的原因;写出官渡之战、交战双方、结果、特点; 识读《官渡之战形势图》。
2.写出赤壁之战、交战双方、结果、特点;识读《赤壁之战形势图》;根据材料, 分析曹操失败的原因。
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并在地图上填注三国及都城。
水平二:
1.列表总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分析曹操胜败原因;根据材料,分析赤壁之战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作用。
2.根据材料,评价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地位;根据材料,区别文艺作品与真实历史的异同。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基础落实
一、官渡之战
1.曹操的崛起:
(1)政治上:把 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招揽各种 。
(2)经济上:采用屯田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民众从事农业生产,筹集军粮,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2.袁绍的强大: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3.战役概况:
时间 公元 年 双方 曹操与袁绍
结果 曹操以少胜多歼灭袁军主力
影响 为曹操 奠定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背景:
(1)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 。
(2)刘备率军从樊城退往夏口;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 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2.时间、地点: 年,赤壁。
3.过程: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由黄盖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大败曹军。
4.影响: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 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
1.三分天下:
(1)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 ,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2)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 、云贵地区。
(3)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 ,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2.局面形成:
三国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220年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吴 229年 建业
3.经济发展: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 。
(2)孙吴。
①开发江东, 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②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 ,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 地区的开发。
【易错易混】
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是曹丕,不是曹操。
重点探析
【时空观念——展示地理位置】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的图一反映的是哪次战役 请说明判断的理由。
(2)请写出材料一图二中①②③三个政权的名称以及建立者。
【历史解释——解读胜败原因】
材料二 玠语太祖(曹操)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
——《三国志》
(3)据材料二分析曹操取胜的原因。
材料三 “令瑜拒操。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已有疾疫,初一交战不利,引次江北。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焰障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
——《文献通考》
(4)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的原因。
减弱;孙刘联合,战术得当;当时曹操统一全国的条件不成熟等。
【唯物史观——分析进步与否】
材料四
(5)是否有利于生产发展与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是判断一个事物进步与否的标准。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分裂是不是历史的常态
素养达标
一、选择题
1.毛泽东评价某位历史人物:“他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他统一中国北方,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位历史人物是( )
A.袁绍 B.曹操 C.孙权 D.刘备
2.(2021·佛山模拟)《三国志》关于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县这一历史事件有不同记载,《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为“挟天子以令诸侯”,《三国志·魏书·毛玠传》载为“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却载为“挟天子而令诸侯”。这表明( )
A.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B.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C.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叙述 D.历史真相具有模糊性
3.《隆中对》中描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材料中的“操遂能克绍”指的是(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4.(2022·茂名期中)曹操曾说“设使国家无有孤(我),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以下能体现这句话的是( )
A.维护东汉的统治 B.打败北方少数民族
C.消灭其他军阀有利国家统一 D.恢复北方的经济
5.(2021·菏泽中考)整理表格是我们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下表反映的战役应是( )
时间 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役特点 以少胜多
战役结果 孙刘联军取得胜利
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6.李白诗曰:“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此诗评价的战役( )
A.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B.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
C.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D.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7.官渡之战中,袁绍10万大军输给了只有三四万人的曹操,8年后,曹操近20万大军却输给了只有约5万人的孙刘联军。在这两次战争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 )
A.士兵不习惯水战 B.骄傲轻敌 C.后方战乱 D.士兵疲惫
8.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文中“天下三分”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
A.208年赤壁之战 B.220年曹丕称帝
C.221年刘备称帝 D.229年吴国建立
9.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能反映三国鼎立形势的示意图是( )
10.据历史记载,吴国战船上下五层,可容纳士兵三千人;大海船长二十丈,载重万斛;孙权还多次派遣万人船队北航辽东,南通海南岛。据此可知吴国( )
A.海外贸易范围广 B.造船业很发达
C.重视农业的生产 D.海战捷报频传
1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其中蜀国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
A.大力兴修水利 B.发展海外贸易
C.造船业发达 D.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12.(2021·广东模拟)“三路军阀在赤壁之战之后,实力便已趋于均衡。在这种情况下,出于不进则退的忧虑,各方都致力境内的经营与治理,在一段时间内使天下形成了比较稳定有序的状态。”材料的主要观点是( )
A.三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分裂的状态
B.三国时期,经济发展促进局部统一
C.三国时期,局部统一利于社会稳定
D.三国时期,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二、非选择题
1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名人众多,其中有很多人物在历史上评价不一,众说纷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隆中对》
(1)材料一中的“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的战役有何影响
(2)材料一这段话是诸葛亮对谁说的 请简要概括诸葛亮的核心观点。
材料二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唐]胡曾《咏史诗》
(3)材料二这首诗评述的是发生在东汉末年的哪次著名战役 有人说,这首诗的第一句“烈火西焚魏帝旗”存在历史知识上的错误,他为什么这样说
材料三 实际上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的主要功绩,是促成了刘备和孙权军事集团的联合,而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前的主要功绩也是为刘备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也就是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未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值得怀疑的。
——易中天《品三国》
(4)材料三是易中天教授对诸葛亮的分析与评价。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一下你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