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07 17:19:14

文档简介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水平一:记住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地点和生产、生活的情况;
水平二: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及意义;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异同。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2.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基础落实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主要作物:
时间 区域 作物 地位
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长江中下游 稻 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北方地区 粟和黍
2.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3.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1)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2)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活
居民 河姆渡人 半坡居民
时间 距今约7 000年 距今约6 000年
地点 浙江余姚河姆渡(长江流域) 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
房屋 干栏式建筑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原始 农耕 遗址中发现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 制作磨制石器、骨器、角器等;主要种植粟
原始 畜牧业 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原始 手工业 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乐器骨哨;会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 最具特色的陶器为彩陶,有装饰品和乐器,会简单的纺织、制衣
 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建造房屋样式不同、种植的农作物不同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条件决定的。
重点探析
【史料实证——食物话变迁】
材料 
(1)图一和图二出土的农作物,分别反映了我国哪两个远古居民的原始耕作印记 导致他们种植不同农作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图一:河姆渡原始居民;图二:半坡原始居民。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条件决定的。
(2)结合所学分析以上远古人类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的主要原因。
答: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历史解释——史实出结论】
(3)以下是某同学搜集的反映半坡人、河姆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
①请你仿照范例,对这位同学搜集的图片进行解释。
【范例】“骨耜”可以见证河姆渡人会制作农业生产工具。
“人面鱼纹彩陶盆”可以见证半坡人会制作彩陶。
“复原的干栏式建筑”可以见证河姆渡人会建造房屋(或:过着定居生活)。
②观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这两件陶器,能从中发现什么信息
答:河姆渡居民已经学会制陶,饲养猪,有一定的审美意识。
素养达标
一、选择题
1.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人类不用再四处寻觅可以食用的动物与植物。许倬云认为划分“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B )
A.人工取火的运用 B.原始农业的兴起
C.群居生活的出现 D.磨制石器的使用
解析:据题干“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可知,许倬云认为划分“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原始农业的兴起。
2.(2022·深圳宝安期中)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其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D )
A.钻孔技术、历法知识的发展、打制石器的发展、人工取火
B.农作物种植、渔猎技术的发展、陶器制作、青铜冶炼技术
C.物品交换、铁器制作技术的发展、文字出现、建造宫室
D.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解析: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3.(2021·福建中考)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达12吨以上。这可用于印证河姆渡居民( A )
A.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解析:据题干“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20-50厘米……”可知,河姆渡人种植水稻,从事原始农耕生活。
4.(2021·汕头龙湖模拟)《孟子·滕文公下》中说:“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可见,当时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建筑房屋,除自然条件影响外,人们还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有( A )
A.人身安全 B.居住舒适 C.外观美观 D.出入方便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建筑房屋,除自然条件影响外,人们还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有人身安全,因为当时野兽众多,为保证安全,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上层住人,下层饲养家畜。
5.(2021·连云港中考)博物馆讲解员说:“这里的人们以粟为主食,还能制作彩陶。”与之相符的遗址可能是( D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解析:根据关键信息“粟”“彩陶”,结合所学可知,半坡人主要种植粟,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
6.西安半坡博物馆一项全新的青少年文化体验活动——“史前工场”开放后,游客们通过各种项目设置,全方位体验了半坡人的原始生活和文化。游客们的体验项目可能有( B )
A.在田里插秧栽稻 B.搭建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C.制作打制石器 D.织布和制作丝绸衣服
解析:半坡人是我国黄河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他们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粟,为适应北方寒冷、干燥的环境,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里。半坡人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会简单的纺织和制衣,但不会制作丝绸衣服。
7.(2020·深圳中考)中华文明主要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诞生的。如图所示的文物出土于( C )
A.长江流域 B.珠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辽河流域
解析:识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生活用具最具特色的是彩陶。
8.对比学习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种植的农作物不同,根本原因是( C )
A.饮食习惯不同 B.生产工具不同 C.自然环境不同 D.劳动技术不同
解析:距今约6 000年的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种植粟,生活在距今约7 000年的河姆渡人,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种植水稻。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黄河流域雨水相对较少。古人因自然条件的差异种植不同农作物,表明他们对农作物的认识较深,懂得因地制宜。
9.(2021·河南中考)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国先民的( C )
A.农耕工具丰富多样 B.商品贸易较为活跃
C.陶器文化历史悠久 D.彩陶艺术绚丽多彩
解析:三幅图片都是陶器,时间跨度从约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2500年,这说明我国先民的陶器文化历史悠久。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义》
(1)材料一中“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据材料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答:现象:反映了我国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原因: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材料二 
(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木构房屋(如图),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铺设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
——《七千年前的奇迹》
(2)根据材料二,“他们”应该属于哪一原始居民 房屋属于什么类型的房屋
答:河姆渡原始居民。干栏式房屋。
材料三 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3)材料三是郭沫若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 并说出判断的依据。“农耕既普及”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答:半坡原始居民。依据是材料中提到了“彩陶”。粟。
解析:第(1)题,依据题干“制耒耜,教民农作”理解其意,就是制造农具耒耜,教人们发展农业耕作。由此分析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原始农业生产开始出现。发展农业是为了解决人们生活的食物问题。因为那时人靠狩猎为生,人民众多,禽兽不足,狩猎来满足口粮已经不可靠了。第(2)题,根据所学可知,图示是河姆渡人居住的干栏式建筑。第(3)题,根据材料三中“彩陶”,结合所学可知,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能制造彩陶,上面绘有各种各样的美丽图案。他们主要粮食作物是粟。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水平一:记住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地点和生产、生活的情况;
水平二: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及意义;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异同。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2.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基础落实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主要作物:
时间 区域 作物 地位
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 长江中下游 稻 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北方地区
2.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3.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1)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2)原始农业为古代 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活
居民 河姆渡人 半坡居民
时间 距今约7 000年 距今约6 000年
地点 浙江余姚河姆渡( 流域) 陕西 半坡村(黄河流域)
房屋 建筑 房屋
原始 农耕 遗址中发现大量人工栽培 的遗迹;农业工具以 最为典型 制作 石器、骨器、角器等;主要种植
原始 畜牧业 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原始 手工业 会制作 、玉器和简单乐器骨哨;会雕刻;懂得使用 最具特色的陶器为 ,有装饰品和乐器,会简单的 、制衣
 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建造房屋样式不同、种植的农作物不同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条件决定的。
重点探析
【史料实证——食物话变迁】
材料 
(1)图一和图二出土的农作物,分别反映了我国哪两个远古居民的原始耕作印记 导致他们种植不同农作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分析以上远古人类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的主要原因。
【历史解释——史实出结论】
(3)以下是某同学搜集的反映半坡人、河姆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
①请你仿照范例,对这位同学搜集的图片进行解释。
【范例】“骨耜”可以见证河姆渡人会制作农业生产工具。
“人面鱼纹彩陶盆”可以见证
“复原的干栏式建筑”可以见证
②观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这两件陶器,能从中发现什么信息
素养达标
一、选择题
1.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人类不用再四处寻觅可以食用的动物与植物。许倬云认为划分“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人工取火的运用 B.原始农业的兴起
C.群居生活的出现 D.磨制石器的使用
2.(2022·深圳宝安期中)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其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
A.钻孔技术、历法知识的发展、打制石器的发展、人工取火
B.农作物种植、渔猎技术的发展、陶器制作、青铜冶炼技术
C.物品交换、铁器制作技术的发展、文字出现、建造宫室
D.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3.(2021·福建中考)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达12吨以上。这可用于印证河姆渡居民( )
A.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4.(2021·汕头龙湖模拟)《孟子·滕文公下》中说:“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可见,当时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建筑房屋,除自然条件影响外,人们还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有( )
A.人身安全 B.居住舒适 C.外观美观 D.出入方便
5.(2021·连云港中考)博物馆讲解员说:“这里的人们以粟为主食,还能制作彩陶。”与之相符的遗址可能是(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6.西安半坡博物馆一项全新的青少年文化体验活动——“史前工场”开放后,游客们通过各种项目设置,全方位体验了半坡人的原始生活和文化。游客们的体验项目可能有( )
A.在田里插秧栽稻 B.搭建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C.制作打制石器 D.织布和制作丝绸衣服
7.(2020·深圳中考)中华文明主要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诞生的。如图所示的文物出土于( )
A.长江流域 B.珠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辽河流域
8.对比学习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种植的农作物不同,根本原因是( )
A.饮食习惯不同 B.生产工具不同 C.自然环境不同 D.劳动技术不同
9.(2021·河南中考)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国先民的( )
A.农耕工具丰富多样 B.商品贸易较为活跃
C.陶器文化历史悠久 D.彩陶艺术绚丽多彩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义》
(1)材料一中“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据材料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答:现象:反映了我国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原因: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材料二 
(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木构房屋(如图),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铺设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
——《七千年前的奇迹》
(2)根据材料二,“他们”应该属于哪一原始居民 房屋属于什么类型的房屋
材料三 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3)材料三是郭沫若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 并说出判断的依据。“农耕既普及”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