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课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 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复习课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 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07 20:09:19

文档简介

期末复习课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
主题一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1.禅让制:尧、舜、禹时期一种民主推举联盟首领的办法,其基本原则是选贤任能。
2.世袭制:禹在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是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3.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3)诸侯义务: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4)作用: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主题二 秦始皇、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1.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方面 措 施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政治上 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协助皇帝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其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造成个人 独裁
文化上 统一文字 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
经济上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 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 -
军事上 派蒙恬北击匈奴;征发人力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抵御了匈奴南下 加重了人民的徭役负担,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破坏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措施:
方面 措 施 影 响
政治 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削弱侯国的势力,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思想文化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兴办太学 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
经济 盐铁官营、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平抑物价 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民族关系 张骞通西域 促进了汉朝和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主题三 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
项目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历史 必然性 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秦孝公顺应时代潮流,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北魏崛起后统一黄河流域,民族交融成为必然趋势;冯太后和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
目的 富国强兵,建立封建统治 顺应民族交融趋势,巩固统治
主要 内容 政治上,确立县制,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 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军事上,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政治上,迁都洛阳 风俗上,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说汉话
性质 加强地主阶级中央集权的封建化的改革 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成功 原因 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 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变化及富国强兵的要求;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得到秦孝公支持; 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气和魄力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适应了历史的发展与前进和整个中华民族进步的趋势; 孝文帝本人改革意志坚定
启示 改革是国家、民族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国家、民族才会有光明前程;只有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光辉的改革事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专项训练
一、选择题
1.(2022·佛山顺德月考)历史老师风趣地讲道“舜、禹等是通过综合考评当上部落首领的,现任者和继任者之间往往没有血缘关系”。据此可知,历史老师所讲的内容是关于(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郡县制
2.《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从材料中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伯益深得诸侯的支持
C.伯益建立了夏朝 D.伯益继承了禹的王位
3.(2022·广州海珠期中)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顾众臣反对,数次点燃烽火,使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结果,被戏而回,各诸侯懊恼不已。周幽王能数次戏弄诸侯源于分封制下( )
A.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贡物 B.诸侯需要加强地方控制
C.诸侯需要服从周王调兵 D.诸侯需要扩大统治范围
4.(2022·揭阳揭东期中)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其内容中,最能体现“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的是( )
A.限制旧贵族的特权 B.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C.奖励耕战 D.推行县制
5.(2021·潍坊中考)观察如图漫画,它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首创县制,派员管理 B.学术繁荣,百家争鸣
C.实现统一,创新制度 D.名为推恩,实夺其权
6.秦王嬴政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巩固统一,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哪项措施成为维系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
A.修筑道路,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 B.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C.北筑长城,抗击匈奴 D.废六国文字,推广统一文字小篆
7.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 ( )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分封制
C.派张骞出使西域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8.这种特殊的身份使其不依附于行政权力的制约,不会轻易受到行政权力的干扰,从而能够更好发挥监察的作用,汉代有“这种特殊的身份”的机构是( )
A.刺史 B.御史大夫 C.市舶司 D.西域都护
9.考古学家在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漆器屏风上发现了《论语》,某报刊评论:“可见墓主人刘贺对儒家典籍尤其是与孔子相关的著作特别重视,除了大风气外,个人的喜好恐怕也是重要一面。”“大风气”指的是(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C.“兼爱”“非攻” D.“无为而治”
10.《汉书·食货志》记载:“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一种刑罚)左趾,没入其器物。”该项法规反映出当时( )
A.统一铸造钱币 B.实行盐铁官营
C.统一调配物资 D.废除严刑峻法
11.“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旨在缩小种族的差别,以社会身份这样一种贯穿于胡汉两个社会并具有普遍性的原理为基础建立其统治体制。”材料反映汉化政策的目的是( )
A.改变鲜卑族陋习 B.促进民族交融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统治需要
二、非选择题
12.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据材料一,商鞅变法中土地制度出现怎样的变化 其中哪一内容直接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材料二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秦成为第一强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新法”对秦国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3)材料三中的“魏主”是谁 根据材料三概括他为“变北俗”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材料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
(4)结合材料四,请你归纳材料三“魏主”的改革起到的作用。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期末复习课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
主题一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1.禅让制:尧、舜、禹时期一种民主推举联盟首领的办法,其基本原则是选贤任能。
2.世袭制:禹在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是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3.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3)诸侯义务: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4)作用: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主题二 秦始皇、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1.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方面 措 施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政治上 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协助皇帝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其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造成个人 独裁
文化上 统一文字 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
经济上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 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 -
军事上 派蒙恬北击匈奴;征发人力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抵御了匈奴南下 加重了人民的徭役负担,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破坏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措施:
方面 措 施 影 响
政治 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削弱侯国的势力,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思想文化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兴办太学 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
经济 盐铁官营、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平抑物价 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民族关系 张骞通西域 促进了汉朝和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主题三 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
项目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历史 必然性 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秦孝公顺应时代潮流,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北魏崛起后统一黄河流域,民族交融成为必然趋势;冯太后和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
目的 富国强兵,建立封建统治 顺应民族交融趋势,巩固统治
主要 内容 政治上,确立县制,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 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军事上,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政治上,迁都洛阳 风俗上,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说汉话
性质 加强地主阶级中央集权的封建化的改革 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成功 原因 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 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变化及富国强兵的要求;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得到秦孝公支持; 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气和魄力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适应了历史的发展与前进和整个中华民族进步的趋势; 孝文帝本人改革意志坚定
启示 改革是国家、民族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国家、民族才会有光明前程;只有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光辉的改革事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专项训练
一、选择题
1.(2022·佛山顺德月考)历史老师风趣地讲道“舜、禹等是通过综合考评当上部落首领的,现任者和继任者之间往往没有血缘关系”。据此可知,历史老师所讲的内容是关于( C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郡县制
解析:据“舜、禹等是通过综合考评当上部落首领的,现任者和继任者之间往往没有血缘关系”结合所学可知,尧舜禹时期将联盟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办法叫做禅让制。
2.《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从材料中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A )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伯益深得诸侯的支持
C.伯益建立了夏朝 D.伯益继承了禹的王位
解析:从材料的内容可知,禹的儿子“启”取代禹的继承人“益”登上了天子的位置。从此,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3.(2022·广州海珠期中)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顾众臣反对,数次点燃烽火,使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结果,被戏而回,各诸侯懊恼不已。周幽王能数次戏弄诸侯源于分封制下( C )
A.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贡物 B.诸侯需要加强地方控制
C.诸侯需要服从周王调兵 D.诸侯需要扩大统治范围
解析: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觐天子,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等。故周幽王能数次戏弄诸侯源于分封制下诸侯需要服从周王调兵。
4.(2022·揭阳揭东期中)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其内容中,最能体现“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的是( B )
A.限制旧贵族的特权 B.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C.奖励耕战 D.推行县制
解析:商鞅变法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有利于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从而废除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了封建制度,改变了社会性质,“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5.(2021·潍坊中考)观察如图漫画,它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C )
A.首创县制,派员管理 B.学术繁荣,百家争鸣
C.实现统一,创新制度 D.名为推恩,实夺其权
解析:依据题干漫画上的文字信息“太尉”“丞相”“御史大夫”“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中国后,创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6.秦王嬴政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巩固统一,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哪项措施成为维系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D )
A.修筑道路,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 B.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C.北筑长城,抗击匈奴 D.废六国文字,推广统一文字小篆
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为解决“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对政令推行和各地区文化交流造成的障碍,规定废六国文字,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统一全国文字。秦推广统一文字小篆对于中央集权国家政令的统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维系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D符合题意。
7.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 ( A )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分封制
C.派张骞出使西域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汉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削弱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因而A符合题意;B实行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开始,不符合题意;C与题意无关;D是汉武帝思想上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8.这种特殊的身份使其不依附于行政权力的制约,不会轻易受到行政权力的干扰,从而能够更好发挥监察的作用,汉代有“这种特殊的身份”的机构是( A )
A.刺史 B.御史大夫 C.市舶司 D.西域都护
解析:依据题干中“监察”“汉代”,可判断该机构是刺史。汉武帝时,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建立刺史制度,负责监察地方官吏和豪强地主。
9.考古学家在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漆器屏风上发现了《论语》,某报刊评论:“可见墓主人刘贺对儒家典籍尤其是与孔子相关的著作特别重视,除了大风气外,个人的喜好恐怕也是重要一面。”“大风气”指的是( B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C.“兼爱”“非攻” D.“无为而治”
解析:据“刘贺对儒家典籍尤其是与孔子相关的著作特别重视”可知,刘贺重视儒家学说,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这是当时社会的大风气。
10.《汉书·食货志》记载:“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一种刑罚)左趾,没入其器物。”该项法规反映出当时( B )
A.统一铸造钱币 B.实行盐铁官营
C.统一调配物资 D.废除严刑峻法
解析:题干材料说明当时对私自铸造铁器和煮盐的行为处以重刑,反映出当时实行盐铁官营。
11.“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旨在缩小种族的差别,以社会身份这样一种贯穿于胡汉两个社会并具有普遍性的原理为基础建立其统治体制。”材料反映汉化政策的目的是( D )
A.改变鲜卑族陋习 B.促进民族交融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统治需要
解析:改革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出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统治者来说,改革是手段,其根本目的是维护自身的利益,巩固自己的统治,D符合题意;改变鲜卑族陋习、促进民族交融及接受汉族先进文化都是为巩固统治服务的,A、B、C排除。
二、非选择题
12.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据材料一,商鞅变法中土地制度出现怎样的变化 其中哪一内容直接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答: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军功。
材料二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秦成为第一强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新法”对秦国产生的影响。
答: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材料三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3)材料三中的“魏主”是谁 根据材料三概括他为“变北俗”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答:北魏孝文帝;穿汉服,说汉语。
材料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
(4)结合材料四,请你归纳材料三“魏主”的改革起到的作用。
答:促进了民族交融。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答: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土地制度出现的变化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其中奖励军功的举措直接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第(2)题,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新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第(3)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魏主”是北魏孝文帝。根据材料可知,他为“变北俗”采取的改革措施是穿汉服,说汉语。第(4)题,结合材料四“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可知,材料三“魏主”的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第(5)题,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