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07 17:09:07

文档简介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标要求】
知道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
水平一:识记战国七雄的名称,理解战国是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成、功能和意义,水平二: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都江堰的修建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教学难点: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基础落实
一、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的形成
(1)背景: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
(2)形成:战国初年,晋国被 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 ”。
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1)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2)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等。
(3)结果: 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二、商鞅变法
1.背景:战国时期, 和 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 的势力增强。
2.目的:确立新的 秩序,以求 ,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开始:公元前356年, 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内容
政治 确立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 ;改革 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废除井田制,允许 ;鼓励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
军事 奖励 ,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作用: 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 奠定了基础。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 年,秦国蜀郡郡守 主持在岷江上修建。
2.构造:由渠首和 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分为鱼嘴、宝瓶口和 三个主体工程。
3.功能: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 等
多方面的作用。
4.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 ”。 2 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重点探析
【时空观念——诸侯混战  逐鹿中原强国梦】
(1)图中字母代表的诸侯国分别是哪几个 各国争雄的目的是什么
【历史解释——变法图强 力主创新统一梦】
(2)请同学们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的阶层,谈一谈对商鞅变法持什么态度,并阐明理由。
阶层
态度
理由
【唯物史观——客观评价 个人民族命运梦】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甲、乙两同学产生了分歧(见下图)。
(3)商鞅变法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请阐明理由。
素养达标
一、选择题
1.(2022·揭阳期中)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了,该诸侯国是( )
A.楚 B.齐 C.晋 D.秦
2.(2022·阳江江城期中)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
①城濮之战 ②马陵之战 ③长平之战 ④牧野之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3.(2021·眉山中考)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仅六七万人。战国时期,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人们踊跃参军作战 B.作战方式发生改变
C.战争破坏越来越大 D.统一已成必然趋势
4.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上述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改革的( )
A.背景 B.内容 C.性质 D.影响
5.(2022·东莞期中)“(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与“民勇于公战”相关的措施是( )
A.禁止私斗 B.鼓励耕织 C.改革户籍制度 D.奖励军功
6.商鞅曾向秦孝公建议,招揽三晋农民归附秦国耕种,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不服兵役;开垦山坡、洼湿之地,十年不收赋税。这一建议的意图是( )
A.打击贵族势力 B.增强经济实力
C.贯彻仁政思想 D.扩展秦国疆域
7.如图所示是某历史老师在湖北省博物馆见到的文物——商鞅铜方量,他将这张图片作为讲解商鞅变法内容的幻灯片。该老师用此图片主要是为了佐证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 )
A.奖励军功 B.统一度量衡 C.奖励生产 D.确立县制
8.(2019·广东中考)对下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B.分封制基本瓦解
C.诸侯混战破坏经济 D.改革图强成为风潮
9.(2022·茂名高州期中)战国时期,除了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魏国、楚国等很多国家都进行了变法改革。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这使得( )
A.混战加剧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B.整个社会进步的步伐加速了
C.都江堰工程的修建成为可能 D.周王室的统治得以延续下去
10.(2022·广州海珠期中)“……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文中的“它”指的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黄河 D.长城
二、非选择题
11.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强国的根本保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作战65次。
秦战绩 全胜 互有胜负 败北
58次 3次 4次
——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
(1)据材料一,概括秦军同六国战争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材料二 商鞅变法的发起者是商鞅和秦孝公,秦国变法的成功与此二人的独特品质息息相关。在“要不要变法”的廷议上,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为主旨,说服秦国君臣;然后以“南门徙木”一幕来取信于民。在变法法令上,他十分注意抓住秦人的特点,以“名、利”为导向,移风易俗,促其“农、战”,效果颇著。
——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商鞅变法能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材料四 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
(4)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从什么角度评价商鞅变法 由此得出历史评价应注意什么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标要求】
知道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
水平一:识记战国七雄的名称,理解战国是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成、功能和意义,水平二: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都江堰的修建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教学难点: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基础落实
一、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的形成
(1)背景: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
(2)形成: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1)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2)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3)结果: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二、商鞅变法
1.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开始: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内容
政治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作用: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岷江上修建。
2.构造: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
3.功能: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
多方面的作用。
4.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2 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重点探析
【时空观念——诸侯混战  逐鹿中原强国梦】
(1)图中字母代表的诸侯国分别是哪几个 各国争雄的目的是什么
答:A齐国;B秦国;C楚国;D燕国。目的:扩展疆域和争夺人口。
【历史解释——变法图强 力主创新统一梦】
(2)请同学们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的阶层,谈一谈对商鞅变法持什么态度,并阐明理由。
阶层
态度
理由
答:地主:支持;因为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士兵:支持;因为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农民:支持;因为商鞅变法规定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守旧贵族:反对;因为商鞅变法规定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唯物史观——客观评价 个人民族命运梦】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甲、乙两同学产生了分歧(见下图)。
(3)商鞅变法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请阐明理由。
答:商鞅变法成功了。判断一场变法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强大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所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素养达标
一、选择题
1.(2022·揭阳期中)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了,该诸侯国是( C )
A.楚 B.齐 C.晋 D.秦
解析: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战国初年,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与原有的秦、楚、燕、齐并称战国七雄。故C符合题意。
2.(2022·阳江江城期中)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C )
①城濮之战 ②马陵之战 ③长平之战 ④牧野之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解析:城濮之战发生在春秋时期;牧野之战发生在商朝后期,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发生于战国时期。
3.(2021·眉山中考)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仅六七万人。战国时期,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D )
A.人们踊跃参军作战 B.作战方式发生改变
C.战争破坏越来越大 D.统一已成必然趋势
解析:春秋时期诸侯国众多,故大的诸侯国兵力也相对较少。到战国时期,经过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兼并,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逐渐形成势力较强的战国七雄,因此兵力较春秋时期成倍增加。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统一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4.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上述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改革的( A )
A.背景 B.内容 C.性质 D.影响
解析: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故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改革的背景。
5.(2022·东莞期中)“(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与“民勇于公战”相关的措施是( D )
A.禁止私斗 B.鼓励耕织 C.改革户籍制度 D.奖励军功
解析:“民勇于公战”指的是军队战斗力得以提高。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这一措施提高了秦国的军队战斗力。
6.商鞅曾向秦孝公建议,招揽三晋农民归附秦国耕种,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不服兵役;开垦山坡、洼湿之地,十年不收赋税。这一建议的意图是( B )
A.打击贵族势力 B.增强经济实力
C.贯彻仁政思想 D.扩展秦国疆域
解析:商鞅建议通过免除徭役、兵役和赋税的方法,招揽三晋农民来秦国开发耕种土地,其目的是增强秦国经济实力。
7.如图所示是某历史老师在湖北省博物馆见到的文物——商鞅铜方量,他将这张图片作为讲解商鞅变法内容的幻灯片。该老师用此图片主要是为了佐证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 B )
A.奖励军功 B.统一度量衡 C.奖励生产 D.确立县制
解析:“商鞅铜方量”是商鞅变法时颁布的标准量器。四个选项都是商鞅变法的措施,但依据材料分析,统一度量衡符合题意。
8.(2019·广东中考)对下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 )
A.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B.分封制基本瓦解
C.诸侯混战破坏经济 D.改革图强成为风潮
解析:从题干中的信息可以看出,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屡破强敌。
9.(2022·茂名高州期中)战国时期,除了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魏国、楚国等很多国家都进行了变法改革。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这使得( B )
A.混战加剧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B.整个社会进步的步伐加速了
C.都江堰工程的修建成为可能 D.周王室的统治得以延续下去
解析: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纷纷掀起变法改革。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10.(2022·广州海珠期中)“……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文中的“它”指的是( B )
A.灵渠 B.都江堰 C.黄河 D.长城
解析: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二、非选择题
11.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强国的根本保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作战65次。
秦战绩 全胜 互有胜负 败北
58次 3次 4次
——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
(1)据材料一,概括秦军同六国战争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答:特点:秦国战争大部分取得胜利。原因: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材料二 商鞅变法的发起者是商鞅和秦孝公,秦国变法的成功与此二人的独特品质息息相关。在“要不要变法”的廷议上,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为主旨,说服秦国君臣;然后以“南门徙木”一幕来取信于民。在变法法令上,他十分注意抓住秦人的特点,以“名、利”为导向,移风易俗,促其“农、战”,效果颇著。
——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商鞅变法能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答:①秦孝公与商鞅变法的决心与毅力(答独特品质亦可)。②商鞅变法措施实事求是、不因循守旧。③取信于民,得到老百姓支持。④以名利为导向,符合老百姓切身利益。(答出两点即可)
材料三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答: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答出两点即可)
材料四 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
(4)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从什么角度评价商鞅变法 由此得出历史评价应注意什么
答:分别从正面和负面两个角度进行评价。历史评价应该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应以史实作为依据(论从史出)。(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表格可以看出,秦军同六国战争的特点是秦国战争大部分取得胜利。根据所学可知其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第(2)题,根据材料二“商鞅变法的发起者是商鞅和秦孝公,秦国变法的成功与此二人的独特品质息息相关……”可知,商鞅变法能取得成功的原因有秦孝公与商鞅变法的决心与毅力;“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说明商鞅变法措施实事求是、不因循守旧;“以‘南门徙木’一幕来取信于民”说明商鞅变法取信于民,得到老百姓支持;“以‘名、利’为导向,移风易俗”说明商鞅变法以名利为导向,符合老百姓切身利益。第(3)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指的是变法中政治方面的措施,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4)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从正面和负面两个角度评价商鞅变法。由此得出历史评价应该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应以史实作为依据,要论从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