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0张PPT。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善善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 清风徐徐 炊烟袅袅 芳草萋萋 白雪皑皑 春雨潇潇 波光粼粼 流水潺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知我者,子期也!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同步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chè dǐ mèi lì miǎo shì chénɡ xiànɡ wǔ rǔ
( )( ) ( ) ( ) ( )
luò yánɡ shǎn shuò bào yuàn máo dùn kuí huā
( ) ( ) ( ) ( ) ( )
二、照样子,找规律,填成语。
1、五光十色 _____钧_____发 _____方_____计 _____里挑_____
_____花_____门 _____通_____达 _____全_____美
2、议论纷纷 书声_____ _____ 怒气_____ _____ 雄心_____ _____
3、争先恐后 扬_____避_____ 深_____浅_____
_____口_____声 _____腔_____调
4、胆小如鼠 心乱如_____ 暴跳如_____ 惜墨如_____
骨瘦如_____ 爱财如_____ 视死如_____
三、按要求写句子。
1、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将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写下来。
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 如果……就……
(1)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我们战胜了“非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通大桥建成了。 南通的经济会发展得更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晚是大年夜。 可怜的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句子写具体。
(1)一阵秋风吹来,( )桂花( )飘落下来。
(2)( )桑娜( )收留了西蒙的孩子。
3、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这三克镭体现了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排列句序。
( )我走近一间教室,站在窗外。
( )我上了岸,穿过市区,向郊外走去。
( )校园里很静。
( )不记得走了多远,看到前面有一所乡村小学。
( )只见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正在教孩子们学习祖国的文字。
( )白色的围墙,门外栽着一排树。
五、阅读课文片断,完成练习。
鼎(dǐng dǐn)在(远古 古代)的时候,是中国先民使用的一种炊(cuī chuī)具,后来又发展成为一种礼器。中国成语中有“钟鸣鼎食”和“一言九鼎”之说,反映了鼎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独特 特别)地位。鼎作为一种重要礼器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是代表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这座世纪宝鼎,集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之大成,熔古代技艺与现代科技于一炉(lú lǘ)。它的整体结构、艺术造型和纹饰配制,(显现 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1、用“√”画出括号内的正确读音和合适的词语。(共六处)
2、作为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世纪宝鼎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艺术价值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纽约联合国总部,站在世纪宝鼎前,你会想些什么?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暑假的一天,我漫步在西双版纳的油棕林里,忽然从身后传来稚嫩的童音:“大姐姐,要树菠萝吗?”我回过头,只见一个傣家小姑娘眨着眼睛冲我笑,那双眼睛如清泉一般清澈、透明。
“你卖吗?”望着这大约七八岁的小姑娘,我反问道。
“我……我不卖。”那双会说话的大眼睛流露出一种渴求。刹那间,那目光落在我的书包上,又突然如闪电一般转移开。傣家小姑娘的眼皮垂了下来,长长的睫毛遮住了她那双明眸。“大姐姐,我只想换你书包里的书……”
你会读书吗 几年级 我不解 现在傣家富了 怎么还不给孩子买书呢 “上三年级了,可爹娘说傣族姑娘不用读书,会干活就行了,我已经一年没去上学了……我有几本书,但不够读……”那失神的大眼睛,流露出无可言表的忧伤,我的心被深深触动了-不是么?虽然傣族重女轻男,但干活是女人们的事,读书却是男人们的事,这是导游多次给我们讲过的。
“你学习好么?……”“我在班里总考第一,所有的男生都比不过我,可……大姐姐……”那双眸眨着亮晶晶的光,那金色的光点,又一次跳跃在我的书包上。小姑娘的话不知怎地咽住了。∥
微风轻轻拂过,油棕的叶片被吹得“哗哗”的响,小姑娘秀美的长发被风托起,星星般的眼睛在太阳的照耀下一闪一闪。多么美的景致,多么可爱的小姑娘。我又能为她做点什么呢?对……我从书包里掏出所有的书,把适合她的书都给了她。小姑娘笑了,笑得是那样甜,美丽的大眼睛里流露出说不尽的欣喜与感激。
“大姐姐,这些都给你,这一筐都是树菠萝。”傣族小姑娘接过书,把背在背后的筐送到我的手中之后,便迅速地跑开了。“小妹妹,我不要这些,书是送给你的。”小姑娘停了下来,亮亮的大眼睛望着我:“大姐姐,这就算个纪念吧!”她向我挥着手,“谢谢你。”∥
一群红嘴鸥从天空飞翔而过,渐渐地消失了,留下一片抹不掉的白色。小姑娘的身影也渐渐远去,但那充满渴求的眼睛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1、给短文加上合适的题目,写在“_______”上。
2、给第4小节空白处补上标点。
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本文作者善于观察,并在多处细致描写了小姑娘的眼睛,请细细品味文中画“_______”的句子,想想小姑娘此时会在心里说些什么?写下来。
你还欣赏哪几处?请选择两句写下来。
4、小姑娘“那充满渴求的眼睛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她渴求的是什么?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
【试题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chè dǐ mèi lì miǎo shì chénɡ xiànɡ wǔ rǔ
(彻底) (魅力) (藐视) (丞相) (侮辱)
luò yánɡ shǎn shuò bào yuàn máo dùn kuí huā
(洛阳) (闪烁) (抱怨) (矛盾) (葵花)
二、照样子,找规律,填成语。
1、五光十色 千钧一发 千方百计 千里挑一
五花八门 四通八达 十全十美
2、议论纷纷 书声朗朗 怒气冲冲 雄心勃勃
3、争先恐后 扬长避短 深入浅出
异口同声 南腔北调
4、胆小如鼠 心乱如麻 暴跳如雷 惜墨如金
骨瘦如柴 爱财如命 视死如归
三、按要求写句子。
1、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将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写下来。
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 如果……就……
⑴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我们战胜了“非典”。
因为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所以我们战胜了“非典”。
⑵苏通大桥建成了。 南通的经济会发展得更快。
如果苏通大桥建成了,南通的经济就会发展得更快。
⑶今晚是大年夜。 可怜的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
虽然今晚是大年夜,但是可怜的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
2、把句子写具体。
⑴一阵秋风吹来,(小小的)桂花(轻轻地)飘落下来。
⑵(善良的)桑娜(高兴地)收留了西蒙的孩子。
3、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这三克镭体现了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
这三克镭难道不体现了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吗?
四、排列句序。
(5)我走近一间教室,站在窗外。
(1)我上了岸,穿过市区,向郊外走去。
(4)校园里很静。
(2)不记得走了多远,看到前面有一所乡村小学。
(6)只见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正在教孩子们学习祖国的文字。
(3)白色的围墙,门外栽着一排树。
五、阅读课文片断,完成练习。
鼎(dǐng√ dǐn)在(远古√ 古代)的时候,是中国先民使用的一种炊(cuī chuī√)具,后来又发展成为一种礼器。中国成语中有“钟鸣鼎食”和“一言九鼎”之说,反映了鼎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独特√ 特别)地位。鼎作为一种重要礼器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是代表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这座世纪宝鼎,集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之大成,熔古代技艺与现代科技于一炉(lú√ lǘ)。它的整体结构、艺术造型和纹饰配制,(显现 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1、用“√”画出括号内的正确读音和合适的词语。(共六处)
2、作为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世纪宝鼎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它的艺术价值在于熔古代技艺与现代科技于一炉。
3、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纽约联合国总部,站在世纪宝鼎前,你会想些什么?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答案不统一)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暑假的一天,我漫步在西双版纳的油棕林里,忽然从身后传来稚嫩的童音:“大姐姐,要树菠萝吗?”我回过头,只见一个傣家小姑娘眨着眼睛冲我笑,那双眼睛如清泉一般清澈、透明。
“你卖吗?”望着这大约七八岁的小姑娘,我反问道。
“我……我不卖。”那双会说话的大眼睛流露出一种渴求。刹那间,那目光落在我的书包上,又突然如闪电一般转移开。傣家小姑娘的眼皮垂了下来,长长的睫毛遮住了她那双明眸。“大姐姐,我只想换你书包里的书……”
“你会读书吗?几年级?”我不解,“现在傣家富了,怎么还不给孩子买书呢?”“上三年级了,可爹娘说傣族姑娘不用读书,会干活就行了,我已经一年没去上学了……我有几本书,但不够读……”那失神的大眼睛,流露出无可言表的忧伤,我的心被深深触动了-不是么?虽然傣族重女轻男,但干活是女人们的事,读书却是男人们的事,这是导游多次给我们讲过的。
“你学习好么?……”“我在班里总考第一,所有的男生都比不过我,可……大姐姐……”那双眸眨着亮晶晶的光,那金色的光点,又一次跳跃在我的书包上。小姑娘的话不知怎地咽住了。∥
微风轻轻拂过,油棕的叶片被吹得“哗哗”的响,小姑娘秀美的长发被风托起,星星般的眼睛在太阳的照耀下一闪一闪。多么美的景致,多么可爱的小姑娘。我又能为她做点什么呢?对……我从书包里掏出所有的书,把适合她的书都给了她。小姑娘笑了,笑得是那样甜,美丽的大眼睛里流露出说不尽的欣喜与感激。
“大姐姐,这些都给你,这一筐都是树菠萝。”傣族小姑娘接过书,把背在背后的筐送到我的手中之后,便迅速地跑开了。“小妹妹,我不要这些,书是送给你的。”小姑娘停了下来,亮亮的大眼睛望着我:“大姐姐,这就算个纪念吧!”她向我挥着手,“谢谢你。”∥
一群红嘴鸥从天空飞翔而过,渐渐地消失了,留下一片抹不掉的白色。小姑娘的身影也渐渐远去,但那充满渴求的眼睛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1、给短文加上合适的题目,写在“_______”上。
(答案不统一)
2、给第4小节空白处补上标点。
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本文作者善于观察,并在多处细致描写了小姑娘的眼睛,请细细品味文中画“_______”的句子,想想小姑娘此时会在心里说些什么?写下来。
你还欣赏哪几处?请选择两句写下来。
(答案不统一)
4、小姑娘“那充满渴求的眼睛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她渴求的是什么?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
(答案不统一)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袅袅炊烟”,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师: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
徐徐清风淙淙流水依依杨柳萋萋芳草皎皎明月灼灼霞光皑皑白雪绵绵春雨
师:这些词都是描写美丽的景物。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这篇课文只用了77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个故事。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也可以跟着默读。
(教师正音,“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é”。还有哪些字要注意呢?你在读书时有没有读不好的句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齐读课文。
小结:有进步,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可以用“/”画出停顿。我想如果你们理解了课文内容,会读的更好的。
(三)初解绝弦
1.读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理解“绝”和“绝弦”的意思。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总结学习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以及不能机械的翻译应该学会变通)
4.伯牙为谁而绝弦?
(板书:钟子期 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都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
5.篇古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自学、交流)
6.全班汇报:
A、理解“善哉”表示感叹,用现在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1)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啊!好啊!)
2)“善哉”相当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B、“哉和兮”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的解释。
C、“善”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理解同字不同意的现象,体会擅长说明什么)
D、刚才他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就能弹出来,哪个字是心里想到的意思?(板书:志)体会二人心灵相通
E、还有哪个字也是这个意思的?(板书:念)
(小结同意不同字的现象,说明中国的汉字多么丰富)
7.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看谁讲的生动。
(四)感悟知音
1、何为知音
1)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他们是什么关系?(好朋友,知音)从哪儿能感受到他们是知音呢?
看图 :此时两个人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了。他们互相的欣赏着,互相的赞美着。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4)善听的子期不仅仅从伯牙的音律中听出高山流水,还听出了伯牙像山一样的志向,像海一样的胸怀。
5)想象说话
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善弹的伯牙一定不仅能用音乐表现出高山流水,还能表现很多美好的景物。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能领会,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2、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2)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6)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练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3、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能够感受到什么?
(预设答案: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感情深厚……)
2)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洋洋乎若江河。
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1.失望。2.寂寞。3 、忧虑。生4.渴望。……)
3)子期死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4)这句话是故事的结果,也点明了中心思想。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指导朗读)
(五)、深悟绝弦
1、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从这首短歌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3.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于是摔琴断弦,决心再也不弹琴,留下了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出示课文)
(六)回味绝弦
1.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
2.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
3.老师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七)扩展
1.出示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如“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宋代王安石《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这些诗都是写琴曲的高妙,听琴的乐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等。
2.出示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3.学了这篇古文你有什么感受。如:你是否有知音,为什么把他作为知音?
当你感到沮丧、孤独、忧郁、快乐亦或是处于危难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能有一两个知音相伴左右。所以,如果你寻到了与自己情趣相投的知音时,请大家一定要珍惜。世界上最难寻觅而又最易失去的是朋友(知音)。
(九)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伯牙绝弦》评课稿
《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仅仅只有77个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荡气回肠、耐人寻味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一、课前词语练习,做好铺垫
一开课,教师出示词语“秋意浓浓”,并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给“清风——”、“明月——”、“春雨——”等短语补充完整,以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让学生以轻松的节奏走进课堂,在融洽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并巧妙的给课文接下来的学习环节做好铺垫。
二、以读代讲,读出自己的理解。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堂课从开始到最后都充满着琅琅的读书声。从刚开始接触课文时“大声朗读,争取读流利”、接着继续接触课文“找出停顿,读出节奏”将文言文的陌生和晦涩化解、到“再将文章读一遍,借助注释,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和穿插在理解中的一次次“引读”,以及在“善哉”处的对读使理解水到渠成,最后的课外拓展“伯牙在钟子期墓前写下的词”的配乐读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知音难觅等。每一次朗读并不是一味地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层层递进,步步提高。教师意在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点燃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紧抓“知音”,品出意境。
整节课,教师引着学生静下心来,在这短短的77个字中品读、想象、感悟。让学生品味“善”字的不同意思,以现代人的角度解读“善哉”;查找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并在此处对“善鼓琴”“善听”进行了拓展,使学生个性化得到体现,由而使“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再让学生想象: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
四、课外拓展。
教师在教学中,为升华“知音难觅”以及伯牙珍惜“知音”的情感,在教学末尾进行了拓展。教师饱含热情地介绍了伯牙与钟子期相识相知的始末,让学生了解到他们相识的难得,以及更深刻地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再在结尾处引出的伯牙祭奠钟子期的词“忆昔去年春,江边鲁会君。……”对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难舍知音”的感情再不能抑制。
整堂课,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让学生通过读中感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学生、教师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真正达到了突显语文教学实效的目的。
《伯牙绝弦》说课设计
【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 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2、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初解绝弦 四、再解绝弦
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词句,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五、回味绝弦
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大家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亮点】 “以读代讲”、“情境感悟”,理解“知音”。 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文简说: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伯牙绝弦》课后反思
11月5日,我在湖师附小605班,执教了一堂语文课《伯牙绝弦》。其实踏上工作岗位以来,我一直在低中段任教,还没有接触过高段语文教学,尤其六年级的新教材我并不熟悉。但我觉得既然跟着附小的王燕老师实习,那也不妨一试,权当一次挑战吧。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所以拿到教材,我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复诵读,直到背出为止。然后,我又上网搜索了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等。接着,观摩了特级教师闫学和参加省优质课比武的钱锋老师的课堂实录,他们身上的大气、睿智,
和对语文课堂本位的把握是我所要学习的。
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创新,既然其他老师是用词组或者音乐导入的,那我就不能简单模仿。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结合本课的主题进行导入,又有着古典的韵味呢?翻了教材,发现前一单元是诗歌的综合实践活动,我灵机一动,何不用关于友谊的古诗导入呢?于是搜集了有关的诗句,并精选了四句经典诗句作为导课。
在反复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课文的插图,其他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都没有利用,而这幅插图其实表现的正是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情景。于是,我就设计了结合插图进行第一句教学的环节,并在后面的品句读文中也多次出现插图,我想一节课下来,这知音间美好融洽
的情景也一定能深深地印刻在学生脑海里。
对于如何让学生理解伯牙痛失知音的悲伤,我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并讲述了钟子期死后,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好在八月十五听伯牙弹琴的细节,
让学生在高山流水的音乐里诵读伯牙当时的心声: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伯牙当时的痛楚和心碎。哀莫大于心死,伯牙破琴绝弦谢知音的举动就不难理解了。
根据教学设计,我制作了课件,征询了同伴的建议,多次修改。但在上课过程中,才发现课文的段落里,我居然打错了字,这样的疏忽真是不应该,以后当戒之。
根据自己的特质,我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定位于婉约智慧。但通过上课,发现自己整堂课的节奏没有把握好,前松后紧。在初读课文的环节,费时较多。加之没有出示课文的节奏,导致学生把握不好。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很有思想,对文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因为时间的紧张,所以个别学生的发言被我打断。课后,有一学生跑上讲台,给我看他的课本,他写了很多感想,没来得及说。我对他说,你写篇文字交给自己的老师吧,你很有才华!虽然当时他也笑了,但现在反思的时候,我想如果课堂上时间再充裕些,学生能把自己所感悟的当堂表达,才是他最渴望的吧。另外,在全课结束的时候,我安排了背诵环节,因为上课过程中没有任何提示要求记住课文,所以显得有些突兀。最大的遗憾是,做到了婉约,却不够智慧,因此课堂教学缺乏行云流水之感。
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但我想我们仍需要不断追求,在磨课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努力把遗憾降到最低!最后,感谢实践导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帮助,她们的身上也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将取长补短,不断进取!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教师:为什么六年级有那么多班,独独选择你们班,我憋了很久。
学生:这不简单吗,因为我们班是最优秀的。
教师:这么自信的话,为什么不自信的说。你们平时喜欢听歌吗?戴眼镜的喜欢周杰伦的,你们呢?
学生:不喜欢,因为听不清楚。
教师:我特别喜欢,知道为周杰伦作曲者吗?我也很喜欢听歌,这里有首曲子,不比周杰伦差,听一听,闭上眼睛,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教师放音乐)
学生1:流水潺潺。
学生2:听见了树林里鸟叫。
学生3:青蛙叫。
生4:欢乐的心情。
生5:蝴蝶翩翩起舞。
生6:所有动物在起舞,天籁之音。
教师:真是一群会听的孩子。只要用心听,就会与它心心相印,今天我们就学一首与音乐有关的文章。(出示课题)这是发生在2000多年前,初秋时候的一个故事,谁来读题。生读生评:不够自信。
教师:清晰响亮,字正腔圆;
另一生读,师评:头一次学就把最难度的字音读这么正确。
【点评:当听老师说要上古文,觉得吃惊:小学生能理解古文吗?古文如此难懂,该怎么上?一上课,钱峰老师幽默的言语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而且钱老师叫学生读课题时,能及时灌输进古文的朗读方法:字正腔圆,为学生下面整读全首古文的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我个人认为,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都有古文的学习方法,钱老师在点评完后,我认为可以再次点拨:我们学古文还要注意什么?一个帮助学生收集积累经验,而且可以为下文学习古文提供有效的方法。】
(生朗读整首古文)
第一次读感觉如何?
生:这些词语读起来不顺口;
生:难读。。。。。。
师:短短的五句话但不好读,不好懂,跟老师一句一句读。(师读生跟读,自由读,指生读)怎么没有掌声呢?真是让我叹为观止,第一次读就这么正确通顺。(一生读停顿读得好)了不起,第一读正确不算,还读出古文的味道来。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除了读正确,我们也要读出古文的节奏来(生齐读)
【点评:如果说钱老师上课的幽默与大气吸引了学生和在座的老师,我觉得此时钱老师能采用这么简单的教学方法更让我感动。如果是家常课,我一定也会让学生跟我读几个来回,但要在这么一种赛课中,让学生连续跟自己朗读两遍,需要多大的气魄和勇气。而且正是这么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读出了古诗特有的韵味,品位出了古诗词的节奏美。一个简简单单的跟读,跟读出了多少学生对古文的喜爱。当老师再次个别抽读的时候,看着他们那自信的小脸,投入的表情,禁不住自己也想去秀一次。所以我认为,学习古诗词,教师有时需要有“给”的气魄。】
几遍读下来,咱们一定知道,整篇文章写了哪两个人?(教师板书)
读读第一句,你对他们有何理解?
生:伯牙喜欢弹琴,钟子期喜欢听。
师:哪个字告诉你?(善)读读,仅仅是喜欢吗?
生:善于。
师:读出他们的特点。(朗读句子)伯牙善鼓琴这个鼓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弹的意思。
师:这说明你会发现啊。看来读古文结合下面的注解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方法。刚才我们知道,一个善于弹琴,一个善于听(板书:琴)同学们,从课文中找找哪些句子也告诉我们伯牙善琴,钟子期善听?(生默读划)
【点评: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你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比如钱峰老师,抓住一个善字来理解古文,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感受、体会伯牙的琴技,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出钟子期与伯牙是知音。正是一个善字的教学,上出了语文课的语言味,也让我突然明白:原来古文也可以让学生去朗读体会,琢磨字词。减少教师的分析讲解,即使是字词的体会,也是可以让学生从朗读体会,“入情人境”的进行朗读,是有效感悟的基础。】
出示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细读第一句,从什么地放体会出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伯牙弹琴,钟子期一下子就能听出来内容是什么。
师:真好,你把古文内容理解了。
生:伯牙弹琴技术非常高超,如果伯牙没有把全部意念在弹琴上,钟子期就不会听出内容。
师:哪个词看出是全部意念?(志)读句子。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的脑中浮现出了什么样高山?
生:巍峨具大的高山。(生读,一共读了四位学生:我看见了高大的山;虽然读的不是很清楚,但我听到了;齐读)你看,那么多画面仅用一个“峨峨兮”表达出来。这古人写话就是简单而简约。从钟子期的话中哪里还能看出他善听?
生:我从志在高山,伯牙心里想的是高山,钟子期话里也是高山
生:我还从“善哉”读出。因为善哉表示感叹,说明钟子期已经非常强烈的感受到伯牙弹琴的是高山。(请生感读)师:我分明听出了你的朗读中对伯牙的赞美。谁也来赞美?(连读三位生)
师:泰山读得特别好,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泰山很高。
生:泰山很高大,因为孔子曾经说登泰山而走天下。
师:读出王者的风范来。(指生读叹词一句)刚才同学一个哉就能发现这么多,细心学生还发现一个语气词。(兮,请生读)为什么一个句子连用两个语气词?
生:因为钟子期强烈感受到伯牙琴声中泰山的巍峨。(生读)
师:同学们,两个善哉在文章两字的意思一样吗?
生:上面一个善是善长,而这里是赞美。再次读。
如此动听的琴声,子期想这样赞叹。生读。
同学们,读书就应该刚才这样,从字里行间去体会,在这句我们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那么,这个句子你能把自己的感受放入句中朗读出来吗?(出示第二个句子: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你的江河读的特别突出,能说说原因吗?生:江河跟上面泰山一样,也是赞美。(生再读)
师:听出 了江河的浩荡之情。(抽生)你那洋洋兮也读的特别好,能说说原因吗?生:江河都是很长呢。志在流水是伯牙心里想着,钟子期把他听出来了。(生再读)
高山也罢,流水也罢,善琴的伯牙所弹,善听的钟子期都能听懂。这就是(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结合刚才的两个句子,这个是什么意思?
生:我读懂了不管伯牙心里想着什么,子期都知道。
师:哪里看出来?生:念
师:刚才上文也有一个跟念相近的词,谁发现了吗?
生:志。
师:真好,能联系上下文,上下都联系在一起理解。(生读句子)
生:我认为重点应该是“必”,说明伯牙所念,子期都知道。(生读)
师:是啊,同学们,当伯牙志在高山(生读)当伯牙志在流水(生读)当善琴的伯牙所弹,子期必得知。这就是(读对后一句)
【点评:“学语文,要有强烈的语文意识,要用语文的眼睛看问题,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心感受语文。”这是此次省优质课上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一番话。短短数语却掷地有声。我想这是王崧舟老师对如今语文教学方向的一次高瞻远瞩的引领,也是对本次语文优质课的一个总体评价,而这句话也更是该我们全体语文老师所牢牢铭记,反复咀嚼的。钱峰老师在简洁凝炼、短小精悍的古语言中细细品味其丰富的内涵,理解两个“善”字的不同意义,辨别找到“志”与“念”的近义关系,明白古人连续用语气词的用心所在,读出了语言背后人的心情,猜测了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将古文的意境淋漓尽致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打动了学生,也打动我们听课者。正是对教师有强烈语文意识的体现,上出了语文课的“厚实、丰实”。】
出示伯牙与子期初时的话,配乐。此时,伯牙心情如何?生:高兴。
师:高兴不已。
生:快乐。
师:快乐兴奋之极。
生:庆幸,终于有了自己的知音。
师:欣喜若狂。
生:激动
师:激动不以。同学们,伯牙把这分激动不以,欣喜若狂流淌于高山流水。此时,你就是伯牙,你最想写点什么。(配乐书写)
生:子期,你真可谓是我的知音啊,只有你能听懂我的琴声和心声。
师:还能从琴声中听出心声啊“相识半天下,知音只一人”啊。
生:知我者莫如子期。
师:曾经是满面春风皆朋友,如今是有缘千里终相会。
生:子期,我所念你必定能透过琴声参透,你真是谓世知音啊。
生:我虽然是宫廷乐师,可我内心的空虚谁知小,今日遇见你实乃三生有幸。
师:你真是走入伯牙内心去了,这正是伯牙想说的。
生:没想到你一个山村农夫却听出了我的心声
师:让我们再在高山流水听出伯牙的心怀。(生读,齐读)这心声,这情怀,子期都听懂了吗?现在你对这句有什么新的理解?
【点评:钱老师让学生补充,如果你就是当时的伯牙,你最想说什么?拿起笔写下来。这一读写结合,不仅丰满了伯牙的形象,更将伯牙和子期的深厚情意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淀下来。正是因为老师们能把握时机,找准切入,指导有效,形式多样,才使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达到有效、高效。正是钱老师的课,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本真,引领我们今后要走的方向。所以,这些课值得我们好好回味,细细品味。】生:这琴是他们之间的桥梁。
生:子期虽然是山野村夫,但能听懂子期的音乐。
师: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样才叫知音啊。(板书:知音)伯牙和子期多么想这样像高山流水之间相伴而行。他们约定来年再在相识地方相见,伯牙满怀欣喜趁扁舟而来,然后等待他的是子期的死迅。他多想鼓一段琴给他的知音听啊。于是,他把千言万语容入了琴声。(播放琴声)
师:你听出了什么?
生:伯牙没以前动听,但他似乎说:子期啊,你为什么不等等我。
生:我听出了琴声很悲伤,听出了伯牙对子期的这份诀别。
生:我看出了他对钟子期的怀念。
【点评:在通过斟字酌句,回环诵读,学生体会到了伯牙和钟子期的那种知音难觅、相间恨晚的情感之后,老师说:“伯牙把自己这种情景记为高山流水,一吐为快。如果,你就是伯牙,你当时最想对钟子期说什么?”此时,学生早已融入了伯牙的高山流水之中,早就为他们的相知而不能相惜而感到无尽的遗憾,学生分明已成为了伯牙的化身,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就抒发了自己的感想,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仅是学生的情感,更是伯牙的心声,将整堂课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师:悲过悲喜,生别离,可此时,善听的子期再也听不到了,能把这份悲伤读出来吗?(生读)
师评:悲凉。断的只是琴吗?碎的只是琴吗?
生:伯牙心也碎了。
师:伯牙所念,子期必得知。断琴绝弦,使得高山流水终成绝响,高山流水依旧,只是山谷之间多了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倒是“无琴”却“有情”啊!让我们记住这段佳话!下课。
[点评:王崧舟老师在关于教学过程的简约评价时候说:“我觉得最典型的、最具有说服力的,就是我们今天上午听的《伯牙绝弦》。嘉兴平湖叔同实验小学钱锋老师上的这一课,可以说是绝了。这一课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充满了大气,充满了智慧,充满了灵动。为什么?过程简约!就像钱锋老师自己说的,“你的回答,简约而不简单”,依我看,钱老师这一课,恰恰是对“简约而不简单”地绝妙诠释。我们看他那个设计,简简单单的三个板块:第一块,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干什么?老老实实地一句一句地诵读古文,读出古文特有的节奏,那种神韵,那种意味。语就是语,文就是文,就这么简单。第二块,山不是山, 水不是水。语不是语,文不是文,语文的后面是什么?是琴声,是心声,是两位知音之间的那种生命与生命达到交流碰撞以后所产生的心心相印,心有灵犀,这是两个生命的叠加,两个人其实是一个人,这是一个人的两半,这一半渴望表达,另一半渴望倾听,无论渴望表达还是渴望倾听,它们都渴望理解,一种生命深处、灵魂深处的视域融合。那么,这就需要师生在激情和智慧的交流、对话中,将语文还原成这样一种场景、一种意境、乃至一种境界。这就很不简单了。第三块,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再回来,回到哪里?回到文本,回到语言,所谓语还是语,文还是文。回来干什么?回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回归,那是浪费时间。回来进一步体味,进一步深究。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竟然用如此凝练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这就是古文的魅力,要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诵读中、在入脑入心的美读中,体味和深究古文的风骨、古文的意味、古文的精气神。从而实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教学旨归。你看,这就是简约却并不简单的完美体现。”的确是的,教师精湛的语言艺术是孩子上好课的法宝。钱锋老师是个非常幽默、机智、且功力较为深厚的老师,要让第一次学古文的学生理解文本,很有难度,但本课中,钱老师却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古文味十足。我想很大程度上是靠钱老师的语文功底和语言艺术来感染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