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测试(四)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单一的人工林比天然混合林的稳定性低,容易遭受害虫危害,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 )
A.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B.协调与平衡原理
C.物种多样性原理
D.系统整体性原理
2.下列措施可能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不相符合的是 ( )
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
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少于消费者的能量
C.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素多于补充的氮素
D.农田施用无机氮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
3.有的蛇有毒,并且偶尔会伤人,但蛇都是受我国法律保护的野生动物。下列关于这一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保护物种的多样性
B.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保护基因的多样性
D.保护有害动物的多样性
4.人类对环境应持的正确态度是 ( )
A.最大限度地扩大自然保护区
B.减少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
C.协调人类自身发展、生产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关系
D.停止或减缓人类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
5.传统经济模式所造成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要解决这一问题,下列哪条途径是最佳选择 ( )
A.恢复“无废弃物农业”模式
B.改变目前的能源结构状况
C.协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
D.走生态经济之路
6.沼气工程是我国政府为改善农村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大力推广的一种生态工程,它遵循的原理是 ( )
A.食物链原理
B.物种多样性原理
C.生态位原理
D.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7.下列不属于生态工程例子的是 ( )
A.三北防护林工程
B.甘肃陇南地区的“九子登科”的治理模式
C.自然保护区建设
D.超级细菌
8.生态农业比一般农业 ( )
A.投入多,产出多,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B.投入少,产出多,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C.投入一样,产出相当,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D.投入和产出都较少,污染相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9.下图为大型生态养猪模式图,从图中含义可知该图表示 ( )
A.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工程
B.清洁及可再生能源系统组合利用的生态工程
C.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生态工程
D.节水和废水处理与利用的生态工程
10.在帮助农民发展经济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些实际问题,如“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橘不宜在北方地区栽种”,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 )
A.协调与平衡原理
B.整体性原理
C.物种多样性原理
D.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11.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当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出现严重的问题时,生态工程应运而生
B.生态工程能够减少环境污染
C.生态工程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前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D.生态工程力求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12.实现循环经济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是 ( )
A.大力发展“石油农业”
B.生态工程
C.清除污染物
D.禁止产出污染物
13.湿地的缩小不会引起的现象是 ( )
A.局部区域气候变恶劣
B.局部区域的地下水位下降
C.生物多样性降低
D.大区域的气候变恶劣
14.与传统工程比较,生态工程不具备的特点是 ( )
A.能保持生物多样性
B.基本理论为工程学
C.人为辅助下的自我调节
D.主要能源是太阳能
15.农田管理中,除草的主要目的是 ( )
A.维持农田中生态系统的生态稳定
B.调节农田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调整农田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D.A和B两项
16.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为了不受大自然的惩罚,必须具备的正确观点是 ( )
A.只有讲求生态效益,才能有稳定的经济效益
B.遵循生态系统自身规律,大力扩大耕地面积
C.保护人类有益的生物资源,消灭对人类不利的种群[来源:Zxxk.Com]
D.优先考虑经济效益,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17.“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是通过 ( )
A.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实现的
B.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和动物的共同作用实现的
C.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的共同作用实现的
D.不同类型的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实现的
18.稻田养鱼生态工程利用的技术方法是 ( )
A.食物链(网)加环
B.食物链(网)相接
C.食物链(网)分隔
D.食物链(网)合并
19.根据图示说明我国现有的生产模式严重违反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 )
A.整体性原理
B.协调与平衡原理
C.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D.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
20.长江三峡工程是一座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和供水等巨大综合利益的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之前,生物学家就对三峡水库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考察,并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生物学家对当地稀有和珍贵物种进行迁地保护
B.三峡工程的建立加速了群落的演替
C.三峡工程的建立节约能源,减少大气污染
D.三峡工程可以有效地减轻洪水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
21.(8分)根据以下材料完成问题。
根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四分之一以上的田地已经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因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止沙漠化等活动。
(1)从生态因素分析,若要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首先解决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退耕还林(还草)”所依据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目的是提高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保护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是保护森林。近年来,首都北京等地频繁出现了“沙尘暴”,源头主要来自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这说明森林等植被在____________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另外,我国在西北植树造林方面依据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要注意树种不要过于单一。
22.(10分)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农田生态系统有两个突出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其一是蛙类数量的大量减少;其二是鼠害泛滥,虫害频繁。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类现象体现了生态工程________________原理的作用,告诫人类要善待自然。
(2)臭氧层的破坏对蛙个体发育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蛙数量减少的人为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尝试“引蛇灭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法的突出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2分)下图是我国南方开始尝试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它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刺激水稻生长,用作物养猪、养鸭,用稻秆培育蘑菇、生产沼气,猪鸭粪、沼渣肥田,生产出无公害的大米与蛋肉类。请据图回答:
[来源:学&科&网]
(1)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鸭与害虫、杂草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人们建立图示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产的大米无公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发酵装置里的B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微生物,其细胞结构与水稻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蘑菇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如图所示,在农业生产上,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相通,可提高蔬菜产量,试分析其增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般地说,农田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较低。[来源:Zxxk.Com]
24.(12分)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和无机含氮化合物,这些过量的含氮化合物会造成水体污染,危害水生生物生存和人类的健康。脱氮是污水处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是生物脱氮工艺流程示意图。
(1)在1级反应池内,有机物在细菌、原生动物等作用下会大量减少。从同化和异化方式看,这些生物的代谢类型主要是__________,这些生物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
(2)在2级反应池内,pH为8.0~8.4时,硝化细菌大量繁殖,它们能将NH3氧化成NO和NO,并利用这一硝化过程所释放的______________合成________________,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来源:学科网ZXXK]
(3)实践发现,当2级反应池中有机物含量过多时,硝化细菌难以大量繁殖起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3级反应池内加入适量的有机物(如甲醇),并在低氧或无氧条件下,反硝化细菌繁殖起来,通过无氧呼吸把NO和NO还原成N2,无氧呼吸除释放能量外,还为还原反应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8分)阅读下列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生态农业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方向,它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不危及后代发展为前提,在人类生产活动干预下,用科学的发展观,获取生物群体共生、生态和谐、质量安全、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载体,也可称为人工生态系统。生态农业建设的核心是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增效。面对整个国土进行科学规划,协调农业各业并使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整合、生产与加工并重,销售与市场对接;循环是投入与产出及生产过程中物质、能量的良性利用;再生是向附加值递进;增效是指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农业以____________理论为依据,以________________协调发展为前提,在一定区域内,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开展多层次、多功能的农业生产。生态农业以保持生态系统内的__________________为主导思想,促进物质在系统内循环和重复使用,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生态工程应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方面取得最佳效果并达到预期目标。
答案
1.C 2.C 3.D 4.C 5.D 6.D 7.D 8.B 9.D 10.A 11.C 12.B 13.D 14.B 15.C 16.A 17.A 18.B 19.D 20.B
21.(1)水
(2)物种多样性原理 自我调节能力
(3)防风固沙 物种多样性
22.(1)协调与平衡
(2)臭氧层的破坏使照射到地面上的阳光中的紫外线含量增多,易诱发突变,而突变一般对蛙的生存是有害的
(3)人类对蛙的过度捕杀,大量使用农药
(4)不污染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3.(1)水稻、杂草、蔬菜等 捕食关系
(2)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来源:学科网ZXXK]
(3)无化肥农药
(4)无成形的细胞核
(5)分解者 蘑菇产生的CO2为蔬菜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6)抵抗力
24.(1)异养需氧型 分解者
(2)能量 有机物
(3)异养生物大量繁殖,抑制硝化细菌生长繁殖
(4)氢
25.(1)生态学 环境与经济 生态平衡
(2)经济 社会 生态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