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一学科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了解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辩证看待十年探索时期的曲折与成就,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发展的趋势。
2.时空观念:通过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义探索建设道路的对比,使学生感知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和执着,把握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通过搜集文化大革命的相关史料,认识到文革的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带来的灾
难和教训,归纳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
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对本课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形成较为客观的历史认识或提出自己的见解。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感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理解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的伟大性、开创性,培养学生珍惜国家建设成果、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与成就。
【难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三课前预习
6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思想准备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观念,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时间 1978年12月
内容 工作着重点 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上来
决策 实行________
恢复路线 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____________的优良传统
拨乱反正 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意义 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62.外交成就
日内瓦会议 1954年4月,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这次重要会议,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____年周恩来首次提出,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在同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确认
万隆会议 ①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②中国提出“________”的方针,中国代表团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63.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前提:新中国的成立。
(2)原则: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3)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4)成就
时期 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 ①新中国成立之初,与苏联等人民民主国家和印度等国建交。②1954年,中国倡导以_________作为国际关系准则。③1955年,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______”方针,推动了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④1956年,中国与挪威等国家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 ①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出现了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②_____年中法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③自1970年起,中国同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④中英、中荷关系升格为大使级。⑤______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⑥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64.伟大的建设成就
原因 党的领导 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人民奋斗 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成就 生产生活领域 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两弹一星”增强了国防力量。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这期间建设起来的一些基础设施等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教育、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时代精神 形成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
外交领域 ____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____年,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这些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意义 历史进程 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65.政策调整
(1)目的:为了克服困难,恢复经济发展。
(2)概况
①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_______”的方针。
②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
③1962年初召开的_______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
④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_______”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3)结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四自我检测
21.20世纪60年代初,在“浙江省城镇人口回乡下乡安置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对被精简人员回乡后的粮油供应问题在返乡途中及回乡后有关经费的开支、各类用品的调配、回乡后的工作安排等作了明确规定。这些工作( )
A.为有序调整经济提供了保障 B.拖累了国民经济发展
C.为工业化提供了充足劳动力 D.增强了社会的流动性
22.如表是1960—1965年湖南省部分经济指标变化情况统计表。这说明当时的湖南( )
年份 农业 工业
总产值(亿元) 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 总产值(亿元) 轻工业比重(%) 重工业比重(%)
1960 29.24 40.6 48.77 37.4 62.6
1965 32.51 46.4 37.63 48.4 51.6
A.工业落后面貌得到改变 B.经济增长速度全面提高
C.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农村生产关系得到调整
23.据记载,在“备战、备荒、为人民”方针的指导下,山东民丰机械厂的选址遵循了“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最终定点为蒙阴县坡里镇笊篱坪的两条山沟中,工厂干部职工都经过严格的政审。该厂始建于( )
A.20世纪4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24.1964年,中国开始在全国推广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自主研发的现代品种矮秆水稻,比常规水稻产量高30%;1976年开始推广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产量在矮秆水稻的基础上再增加30%。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
A.注重通过农业科研提高粮食产量 B.科研工作未受“左”倾错误影响
C.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25.图1、图2是中国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新建工业分布示意图。这两幅图反映当时我国( )
A.工业的区域分布重心已经发生转移
B.致力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C.实行战略调整以应对严峻国际形势
D.调整工业布局以期推进西部大开发
26.如表是美国对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态度变化,据此可以推知( )
时间 内容
1949年—1960年 美国以时机不宜为理由,采取“拖延讨论”手法,阻挠联合国把中国代表权问题列入议程
1961年—1969年 美国改变手法,一面表示“赞成”讨论中国代表权问题,一面又把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代表权这样一个只需要简单多数即可通过的问题,作为需要2/3的多数才能通过的所谓“重要问题”
1970年 白宫发言人齐格勒说:“美国反对以牺牲中华民国来接纳北京政权进入联合国”,他明确地说出了后来形成的“双重代表提案”的实质
A.联合国的机构职能日益丧失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不合时宜
C.美苏两极格局遭受严重冲击 D.中美外交正常化存在多重阻碍
27.1962年中央财经小组第一次会议,针对我国经济发生的严重困难,周恩来提出:“上联:先抓吃穿用,下联: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据此推知,当时党和政府经济工作的重心是( )
A.大规模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B.严格财经制度抑制通货膨胀
C.计划供应生活物质必需品 D.调整国民经济搞好市场供应
28.尼克松就职总统后采取了重大行动:撤走了在台湾海峡巡逻的两艘驱逐舰,取消了部分对华贸易限制,准许美国的海外子公司与中国进行贸易,进一步放宽本国公民到中国的旅行限制,甚至在某些场合下还开始用“北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称谓来称呼中国的首都和国名。这些行动( )
A.出于美国联华抗苏的需要 B.标志着中美关系出现了重大转折
C.表明中美建交障碍已消除 D.缘于中国全方位外交战略的提出
29.如图是1960年《人民日报》上刊载华君武的《叶落而知秋》漫画。漫画左边的文字:支持美国阻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的人越来越少了。这从侧面反映了( )
A.资本主义阵营趋于瓦解 B.美国失去各国的普遍支持
C.美国放弃孤立中国政策 D.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变化
30.1955年初,党中央做出研制原子弹的重大决策。此后10多年间,党领导大批爱国知识分子以及广大科技人员、解放军战士、工人和群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研究和探索工作,最终研发成功了“两弹一星”。“两弹一星”研发的成功
A.推动国家开启了振兴科技的历程 B.得益于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奠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三课前预习
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 民主集中制
2. 1954 求同存异
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求同存异 1964 1971
4. 1971 1972
5.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七千人 四个现代化
四自我检测
1.A
2.C3.C
4.A
5.C
6.D
7.D
8.A
9.D
10.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