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4《致云雀》名师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4《致云雀》名师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8 06:14: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致云雀》名师教学设计
【单元知能对标】
必备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高考内容
第1课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学习理解能力:观察记忆、信息提取、分析概括、领会理解 实践应用能力:应用交际、解释推断、解决问题、策略运用 创新迁移能力:发散创新、批判赏析、内化完善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鉴赏诗歌中的景物意象,结合诗歌语句分析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这些是高考诗歌阅读的常规考点,通常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 2.毛泽东同志作品中体现出的个人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是新考纲侧重引导学生关注的焦点,要加深理解。
第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 红烛/闻一多 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 致云雀/雪莱
第3课 百合花/茹志鹃 哦,香雪/铁凝
【课文内容分析】
一、层次、内容
《致云雀》作于1820年,是雪莱的抒情诗代表作之一。诗作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赞美云雀,抒发对欢乐、光明、自由和理想的深情向往。此诗赞美云雀美妙的歌声,反映诗人向往美好未来的欢乐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作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将诗人理想世界中的景象通过眼前具体而微妙的事物生动有力地展现出来,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自由的化身:“你似乎从不是飞禽,/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以酣畅淋漓的乐音,/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云雀欢乐的歌唱,伴随着自然界最美妙的事物,传达出信念和理想,代表了诗人的情怀和寄托。
第一、二节,总体描写云雀高飞欢唱的特点,称赞云雀是“欢乐的精灵”。第三节至第七节,具体描写云雀高飞欢唱的特点,盛赞云雀叫声的美妙动听。诗人由清晨描写到夜晚,不仅赞美了云雀在飞行时迅疾的身影,更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云雀嘹亮的歌声想象为划破夜空的星光,强调了云雀向往自由、冲破黑暗的果决与迅疾。第八节至第二十节,诗人将云雀的美丽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他用“诗人”“少女”“萤火虫”“玫瑰”等一连串具象的比喻,概括云雀的欢唱带给人的独特的审美体验及其如甘霖般的无私与普惠。诗人解读出云雀鸣音甜美的原因在于其超越痛苦、超越逆境,永远坦荡泰然,永远充满爱意。对比人类因“瞻前顾后”和“事物自扰”而常陷苦恼,诗人得出结论:云雀的欢乐在于勇于追求自由与真理,勇于“鄙弃尘土”,反抗一切庸俗的、反动的政治与社会观念。云雀愿为真理奉献自我而具有超越生死、超越俗世的高尚之爱。第二十一节表达了诗人的心愿,他将学习云雀的欢欣与无畏,用自己和谐、炽热的激情唱出欢乐的歌,为全世界带来欢乐、自由与真理。
诗中云雀的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理想中的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形象化身。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追求崇高,向往理想的世界。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却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态去超越感伤。全诗的基调虽然明快而雀跃,但诗中也出现了让人读来感到沉重的词语:如荒凉、寂寞、摧残、倦怠、哀思、憎恨恐惧等。这些词语从多层面揭示了人间严酷的现实,欢乐的云雀的形象与严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二者共同构筑了雪莱的诗歌境界,震撼着人的灵魂。雪莱之所以创作出云雀这一具有旺盛生命力、欢快而又充满不屈的战斗精神的诗歌意象,目的是教导人们要保持乐观的精神去战胜痛苦与悲哀,是呼唤更多的读者像云雀一样,冲破旧世界与旧思想的藩篱,最终达到个人的全面自由。
二、艺术特色
全诗风格清丽明快,而且具有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诗歌充满活力和锐气,自有一种催人前进的力量。所用最多的是形象生动的比喻,这些比喻都具有个性,不落俗套,将云雀的声音和身姿鲜活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诗歌想象丰富,将感性与理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飘逸而深远的画面。长短句的编排是全诗的重要特点,每一小节都分为五行,四短一长,这是雪莱在创作时刻意模拟了云雀飞翔的形态与鸣唱的节奏。整首诗句式错落有致,韵律和谐,节奏舒缓而匀称,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体现了诗人的诗歌创作理念与美学追求。
【学情整体分析】
诗词具有含混与跳跃的特点,这给学生理解诗词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要对学困生有针对性地辅导;改变授课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法指导;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课堂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学情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活动准备】
一、任务专题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朗读诗歌,整体感知。理解诗歌,重点赏析。督促学生巩固课堂学习重点,锻炼写作能力,提高欣赏水平。
二、教学目标设计
1.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赏析诗人的形象。
2.通过本诗的学习鉴赏诗歌的内容。
3.厘清写作思路,把握诗歌的情感。
4.通过阅读诗歌,探究诗歌主题。
5.比较阅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
三、教学策略设计
本篇需要学生把握云雀的象征意义,理解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分析文中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了解本文采用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内涵以及表达效果。理解本诗起承转合、前后呼应、环环相扣等在结构安排上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批判与发现、欣赏与评价、意识与态度等核心素养。
四、教学方法建议
演示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合作教学法,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提升理解能力,实现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难点:把握新诗语意的跳跃,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促成审美情趣的提升和文化自觉。
六、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导入
导入语一: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知道这是谁的诗句吗?他是一个热情的浪漫主义诗人,同时又是一个勇敢的革命战士;他以诗歌作武器,积极投身革命运动,经受过失败和挫折,但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战斗精神。
他善于把主观思想情感与自然景物完美结合起来:他歌颂西风,同时也在歌唱席卷整个欧洲的革命风暴;他在歌颂西风的同时,也是在激励和鞭策自己;他赞颂云雀,把云雀看成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他就是英国的著名诗人雪莱。
导入语二:
“致云雀”中“致”是“送给”的意思;云雀是丹麦、法国的国鸟。文题点明了诗歌的歌颂对象。
多媒体展示:重点内容:雪莱简介
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出生于英格兰苏塞克斯郡菲尔德庄园,诗人、思想家、改革家。其一生见识广泛,不仅是柏拉图主义者,更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他创作的诗歌节奏明快,积极向上,代表作有《麦布女王》《西风颂》《致英国人民》等。
教学策略:设情境 巧激趣
教师运用谈话教学法,要力求声情并茂。通过多媒体展示配套PPT课件:作者经历、有关时代背景的文字和图片。无论哪种导入语都需要以激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设计意图:为课堂教学营造情境,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必须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结合创作时具体的时间、地点来进行。此环节可培养学生直觉与灵感、欣赏与评价的学科素养。
教学精讲
文本解读
今天学的这首诗是1820年夏季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鸣叫有感而作的。《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中的精品,几乎融人雪莱全部的个性气质、道德观念和精神境界,这首诗借助云雀翱翔天际的情景,体现了雪莱美好公正的社会理想,表现了雪莱对光明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
雪莱还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他最著名的作品是《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致云雀》。雪莱的诗歌象征意义很强,常通过描写大自然的力量以寄托自己对光明、自由的追求。雪莱作品中的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自由手法,奇妙无穷的比喻与语言的音乐性,构成了雪莱抒情诗复杂多变的艺术风格。
教学策略:先学后教
重视预习环节,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先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这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育积累与语感、整合与语理的素养
设计意图:厘清文章脉络,品味语言,同时训练学生概括能力,感悟作品文化内涵。
(二)云雀的象征意义
1.在第十三节至十五节这三节诗中,诗人认为“爱情或醇酒的颂歌”“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都是“空洞的浮夸”“总有着贫乏”,都不能与云雀的歌唱相比,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讨论)
点拨:雪莱认为,没有高尚的思想、情操,便无从创造美的艺术作品。“赞婚的合唱”和“凯旋的欢歌”之所以贫乏,是因为在他看来,传统的婚姻制度不过是人压迫人的秩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带来“凯旋”的战争和暴力本身则是“一切罪恶的根源”。第十五节提出了艺术与生活和自然的关系。雪莱认为,艺术是生活的“惟妙惟肖的再现”。雪莱也非常重视想象,“诗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不过,他所推崇的想象也源于生活。他在谈到自然风光、山川姿色、人间暴政、战争场景和人类各种文明成就时说:“我就是从这些源泉中吸取了我的诗歌形象的养料。”绮丽的浪漫主义之花,也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
2.诗歌最后四个小节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在诗歌最后四个小节中,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凡人和云雀,也可以说是现实中的自我和理想中的自我作了对比。凡人渴求虚无之物,被现实束缚,而云雀却早已超脱了这一切。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凡人永远为外物所累,永远不可能超越云雀的境界。在最后一节中,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够得到云雀所熟知的一半的欢欣,希望能够活出理想中的自我。
3.有人说,《致云雀》中的“云雀”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点拨:雪莱诗中“云雀”这一形象并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云雀,也是诗人理想中的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载体。云雀展翅翱翔,冲向天际,体现了诗人希望冲破世俗的阻挠,渴望自由美好的愿景。云雀隐身在云中歌唱,体现了诗人不愿追求功名利禄、高官爵位,而愿意用自己的笔去唤起人间的爱与同情的高贵品格。云雀所熟知的欢心,体现了诗人对公正和谐的社会理想的渴望。
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诗人虽然痛苦,但仍以积极的态度去化解感伤。
小结:《致云雀》全诗无一处不写云雀,同时,无一处不有雪莱的自我,是诗人理想化的自我写照。如丹麦著名文学评论家乔治布朗兑斯所说,雪莱的自我大到足以拥抱全宇宙。
教学策略:先学后教
由感性到理性,层层铺垫,体现“先学后教”的原则。提升学生的批判赏析能力和领会理解能力。
学科能力:内化完善能力
体会本文简洁生动的用词特点;理解评价“象征”的艺术效果。学会多角度地品赏语言。
设计意图:从作品中提取指定信息,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抓住关键语句,深度解读;针对具体问题讨论交流。此环节可提升学生的积累与语感、交流与语境、实证与推理的学科素养,提高分析概括、领会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策略:在板书设计上,体现诗句的象征意义,把握内在的逻辑关系,帮助教师展开教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感知记忆。板书设计要使教学线索清晰,重点突出。
1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