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关陇集团
“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陈寅恪
关陇集团:魏晋以来,世家大族不断发展壮大,关陇集团指的是在关中、陇西地区的政治军事集团。关陇集团是依靠武装力量建立起来、胡汉结合的集团,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他们都占据统治地位,鼎盛期在北周、隋,到唐武则天时期基本结束。
宇文泰
——西魏建立者
宇文泰之子宇文觉
——北周建立者
杨坚
——隋朝建立者
李渊
——唐朝建立者
关陇集团四大天王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盛世华章·民族交融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高祖
炀帝
太宗
高宗
文帝
武则天
玄宗
唐朝后期
开皇之治
贞观之治
武周政权
前期开元盛世
后期天宝危机
581年
618年
907年
唐朝灭亡
(一)建立与统一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一、隋朝兴亡
1、建立
2、统一
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统一。
隋文帝杨坚
576 北周灭北齐
581 隋代北周
589 隋灭陈,
统一全国
一、隋朝兴亡
(二)工程建设
含嘉仓
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从唐朝开始大规模存粮、开始成为国家的大型粮仓,历经唐、北宋500余年,后来废弃。 ——摘自百度百科
1、广设仓库,储备粮食,赈济救灾(义仓)
一、隋朝兴亡
2、兴建洛阳城
西都长安
东都洛阳
隋炀帝为何要营建东都洛阳?
思考点
“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
——《隋书·炀帝纪》
政治:增进帝国对于南北的控制、摆脱关陇集团的控制
经济:洛阳位置适中,便于粮食运输和供应。
(二)工程建设
一、隋朝兴亡
(二)工程建设
3、开通大运河
公元605年开始,公元610年完成,耗时五年时间,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贯通南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千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影响
政治
加强对南方的控制,促进民族交融,维护国家统一,巩固中央集权。
经济
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运河沿岸城市发展,保障粮食供应。
(二)工程建设
利
弊
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引发农民起义。
过在当世,功在千秋!
(隋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大业元年开始)营建东都“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大业三年七月“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四年正月“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
——诸祖煜《隋炀帝时期民役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一、隋朝兴亡
618年,隋朝灭亡。
(三)暴政短命而亡
是时(隋朝末年)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犹大充牣,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稿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
——王咨臣《历代食货志今译》
依据材料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与其它朝代有何不同?
时间 大事 民役数量
605年三月 营建东都 每月200万人
605年三月 开凿通济渠 100多万人
605年四月 开凿邗沟 10多万人
605年五月 营建西苑 170多万人
606年七月 巡幸江南 40多万人
607年八月 修筑长城 100多万人
608年正月 开凿永济渠 100多万人
608年七月 再修长城 20多万人
612年正月 远征高丽 300多万人
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征高丽,穷兵黩武,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起义。
王朝初建,根基不稳,关陇集团对政治的制约。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杜佑《通典·食货典》
一、隋朝兴亡
(二)工程建设
(三)暴政短命而亡
汴河怀古二首
[唐]皮日休
其一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其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学思之窗:
结合皮日休的诗和所学知识,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隋炀帝的。
提示:
隋炀帝早年参与灭陈,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广设仓库,储备粮食,设置义仓,备灾有功; 开凿大运河,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
但是他大兴土木,穷兵黩武,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大规模起义。
因此要一分为二地认识隋炀帝的功与过。
评价历史人物:一分为二、辩证分析、知人论世
功
参与灭陈,统一有功
广设仓库,救济有功
修建运河,功在千秋
过
大兴土木,好大喜功
营建东都,穷奢极欲
修筑运河,劳工者众
三征高丽,穷兵黩武
矛盾尖锐,起义频发
隋虽富裕,二世而亡
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经济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政治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文化 尊崇儒学,大兴科举,大办学校
1、政治: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高宗死后,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称“武周之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开元盛世(空前繁荣)
选贤任能、整顿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治——全盛时期。
贞观之治(繁荣初现)
武周之治(持续发展)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一)唐朝的繁荣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一)唐朝的繁荣
2、经济:
唐朝盛世在经济上的表现
农业 曲辕犁,耕犁技术完善;兴修水利
手工业 丝织业、制瓷业(唐三彩,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造纸业发达
商业 出现固定商品交易场所市(坊市分离);
柜坊、飞钱;开元通宝
城市发展:长安、洛阳
曲辕犁
越窑青瓷
邢窑白瓷
唐三彩
筒车
开元通宝
二、盛世华章·合同一家: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二)民族交融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李世民
突厥:
武力征服
设置机构
回纥:
册封首领
靺鞨:
册封首领
吐蕃:
和亲、会盟友好
方式多样,政策开明,因俗而治,注重民族团结
1、表现:
2、方式:
3、特点:
《职贡图》
①促进了边疆开发。
②推动民族交融。
③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在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只有隋唐帝王冒出了“天可汗”的称号,百年内出现了“万国来朝”的局面,阎立本的职贡图可谓神来之笔,不是充满敌意的边远蛮夷而是大国之外的使臣。
——《大唐之国——1400年的记忆遗产》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二)民族交融
4、影响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与20世纪前中国历史上任何其他时代相比(除了20世纪),初唐和中唐时的中国人自信心最强,最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鲜事物。或许是因为来自异邦的世界性宗教使中国同波斯以东的所有其他亚洲国家建立了联系,或许是因为当时很多士族豪门为胡人后裔,或许是因为中国有强大的军事力量镇守丝绸之路,保证了商旅畅通无阻……总之,这个时期的中国人非常愿意向世界敞开自己,希望得到其他国家优秀的东西。 ——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三)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
1、历史传承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经济发展、制度演变与历史继承,为隋唐盛世奠定基础。
2、唐朝统治
政治局面,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制度创新;
经济政策,均田制、租庸调制等一系列政策推动;
民族政策,合理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
对外政策,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劳动人民辛苦劳动。
知识结构第2页隋唐盛世知识梳理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一)安史之乱
1、原因
政治腐败
中央统治集团日益腐败。
外重内轻局面
唐玄宗在边镇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
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2、过程
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与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一)安史之乱
3、影响
唐朝由盛转衰,中央集权被削弱,形成长期的藩镇割据局面;北方战乱,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政治:拥有自主权,可自行任命官吏;节度使父死子继或传于部将。
经济:拥有财权,不向中央上报土地户籍,不输贡赋。
军事: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
藩镇的基本类型 河北地区“河朔三镇” 与中央对立,长期割据
东南地区 中央直接控制,为唐后期立国之本
中原、西南、西北地区 中间状态。依附与游离双重色彩,尚未达到割据程度
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二)黄巢起义
1、背景
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宦官专权
牛李党争
唐玄宗 宠信高力士
唐代宗 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先后典掌禁军
唐德宗 设统率禁军的护军中尉二人,中护军二人,皆由宦官担任,宦官从此正式掌握禁军
唐宪宗 设立执掌机要的枢密使,由宦官担任,宦官正式参与国家政事。两中尉和两枢密使合称“四贵”,他们任免将相,调动军队,甚至废立皇帝,成为最有权势的宦官。
牛党 李党
身份 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官僚集团 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集团
出身 科举出身 庶族地主 门荫出身
世家大族
政见 科举 科举取士 门荫取士
藩镇 姑息迁就 武力征伐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二)黄巢起义
2、经过
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后黄巢起义的将领朱温降唐,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3、结果
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三)五代十国
1、五代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汉、后晋、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
2、十国
南方地区先后出现的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陕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
唐朝后期中央统治集团日益腐败,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加重唐朝统治危机。
政治
经济
地方设节度使,节度使权力过大。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中央集权被削弱,形成长期的藩镇割据局面,最终肢解大唐。
土地兼并严重,流民增多,社会矛盾尖锐,削弱了唐朝统治基础,黄巢起义爆发。
外重内轻
藩镇割据
(四)唐朝灭亡的原因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隋朝兴亡
建立与统一
工程建设
黄巢起义
重点突破
课堂小结
民族交融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难点突破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
五代十国
暴政短命而亡
安史之乱
五代十国
广建仓库、建设两都、大运河
政治: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经济:曲辕犁、唐三彩
唐朝的繁荣
开明民族政策
隋唐盛世出现的原因
藩镇割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