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避而判定。而所谓利弊,则指其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而觉出。……我们讨论一项制度,固然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同时又该重视其地域性。推扩而言,我们该重视其国别性。在这一国家,这一地区,该项制度获得成立而推行有利,但在另一国家与另一地区,则未必尽然。
——节选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前言
古人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
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618年
220年
581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分裂动荡
统一安定
溯源——时代的呼唤
中国古代历代选官制度
夏商周
战 国
汉 朝
魏晋南北朝
世卿世禄制
血缘
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
军功爵制
军功
增强军事实力
察举制
品行
加强中央集权
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某一制度之创立,绝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绝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地在变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隋唐至明清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
——纲要上第38页《历史纵横》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桓灵时童谣》
依据史料和教材相关内容,概括总结“九品中正制”实行的背景、选官的方式和选官的标准。
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一)九品中正制
1、背景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人口流动频繁,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
察举制下,地方大族逐渐操纵选官,干扰了人才选拔,不利于中央集权。
2、选官方式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按等级高低授予官职。
3、选官标准
家世、道德、才能 家世
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一)九品中正制
4、影响
利
继承两汉乡里评议制度传统,实行初期起到了人才选拔的作用。
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前期加强了中央集权。
弊
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是门阀士族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案卫瓘亦言:“九品中正制,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厉,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所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惟以居位为贵人。”是中正之初,尝有激扬之效,而后乃至于败坏也。然其败坏亦可谓速矣。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中古门阀制度,整个看来,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和任用官员。
——祝总斌《试论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
初步形成时期:曹魏、西晋
鼎盛时期:东晋、南北朝时期
衰落时期:南北朝后期
(二)科举制
士族没落,庶族地主势力壮大;
统治者打击门阀士族、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九品中正制衰微,统治者为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1、原因
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2、发展演变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始建进士科
科举制形成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
(二)科举制
3、评价
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利
③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④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助于社会重学风气,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对人才的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把选拔官员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依据史料对科举制做一评价。
(二)科举制
3、评价
一、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弊
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
重才轻品,形成官本位思想;
强化儒学正统,忽视自然科学(重道轻器),不利于科技进步。
科举考试偏重文学、历史和学术问题,使得统治阶层产生一种讲求考证、沉溺文学或一味好古的倾向,这对培养求是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这种制度虽然使中国保持了上千年的稳定,但是它同样也阻碍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汪洙《神童诗》节选
一、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时期 选官制度 特征
选官标准 选官方式 选官权力
夏商周 世官制 (世卿世禄制) 血缘 世袭 贵族
战国 军功爵制 军功
汉朝 察举制 品行 自下而上 乡举里选 地方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家世 品评官品鉴,后被门阀士族把持 世家大族
隋唐至明清 科举制 才学 考试 中央
(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选官标准:由血缘、门第再到才学;
选拔方式:由举荐到考试;
选官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选官原则:逐渐制度化、公平、公开、客观。
1.历代中央官制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隋唐
三省制
魏晋南北朝
尚书台
东汉
中朝外朝制
汉武帝
三公九卿制
秦代
三公
九卿
皇帝
皇帝
三公
九卿
皇帝
尚书台
三公
皇帝
尚
书
省
中
书
省
门
下
省
吏
工
刑
兵
礼
户
政事堂
皇帝
中
书
省
门
下
省
尚
书
省
中朝掌决策,外朝掌执行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中朝
二、中央官制: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草拟诏令
上奏皇帝
未通过驳回
交予审核
通过
草拟诏令
审核封驳
执行
(1)政令运作程序
决策
思考:根据教材,思考唐朝若举行科举考试需要经过哪些环节?
2.三省六部制
二、中央官制: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1、三分相权,相互牵制
2、分工合作、职责明确,
3、共同协商、节制君权,
(2)特点
二、中央官制: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唐代政府和汉代政府不同,若以现在的话来说,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是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会议决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协商政务,减少失误
各司其职,提高效率
制度创新,影响后世
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
依据史料对三省六部制作出评价。
(3)评价
3、中央官制演变趋势
二、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时期 中央官制 权力分配 趋势
秦
两汉 西汉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三公九卿制
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
中外朝
以中朝牵制外朝,中朝决策、外朝执行
三公、尚书台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
三省形成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
三省六部制
相权三分,相互牵制,集权皇帝
(决策权和行政权分离)
相权逐渐削弱,皇权逐渐加强;中央官制逐渐制度化、理性化
皇权
相权
三、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一)魏晋时期——租调制
1、魏晋时期,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承担一定的徭役。
(二)唐初——租庸调制
租
庸
调
每丁岁交粟两旦
上交一定的绢或布
不去服徭役,可以纳绢或布代替,称为庸
以庸代役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生产积极性提高;
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促进经济发展,稳定社会。
评价:
均田制:
北魏到唐前期土地制度
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
玄宗之末,版籍(户口册)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 cù ]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司马光《资治通鉴》
1.背景
户籍损坏,人口统计少于实际人口
军费加至赋税,任意加收
富者逃税,穷者课税,贫富差距拉大
官吏盘剥严重,逃户变多
三、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三)唐中后期——两税法
依据材料概括两税法实施的背景
2、两税法的运作及影响: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征税标准 人丁
征税项目 田租、户调、 力役、杂税等
征税次数 旬输月送
征税对象 无地、少地农民
人丁、资产
户税、田税
不分主客农商,
一律纳税
夏、秋两季
改变了战国以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
简化税收名目
固定征税时间
防止肆意加征
缓和社会矛盾
扩大收税对象,增加财政收入
从“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
三、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3.两税法的评价
两税法推行后,有人批评说: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诗人白居易则写出如下诗句: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白居易集》卷2《重赋》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税法的认识
敛财之法
利民之法,但政令松弛加重人民负担
土地制度未能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三、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4、影响
三、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三)唐朝中后期——两税法
进步性
局限性
简化税收项目,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扩大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以财产为征收标准,一定程度上减少贫富差距,体现社会公平。
土地兼并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
田亩资产长期不审定,征税不合理。
大地主隐瞒资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农民负担沉重。
★探究: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征税标准
人身控制
税收种类
征税内容
(租庸调制)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
(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均田制)成年男子承担一定的徭役
(租庸调制)“以庸代役”
(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
(两税法)每户缴纳户税和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③税收种类简化
(租庸调制)纳粮为租;纳布为调;纳布代役为庸
(两税法)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
④征税内容变化,实物→货币
①征税标准转变,以人丁为主→以财产为主
②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三、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选官制度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魏晋南北朝:租调制、均田令
重难点突破
课堂小结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央官制
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赋税制度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沿革
中央官制发展趋势
运行
特点(创新之处)
唐朝初期:租庸调制
唐朝中后期:两税法
科举制的创立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
两税法的特点。
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