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导入新课
你如何理解宋神宗的话?
宋神宗对边疆两大对手辽和西夏的评价。他忧心忡忡地说:“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
如何理解?
《契丹人引马图》
课时预览 时空坐标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两大时代特征:
由中原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
和平局面为主导,民族交融加强
辽
四大少数民族政权:
西夏
金
三大对峙:
北宋和辽
北宋与西夏
数字识记
南宋和金
元
十国(907—979)
辽(916—1125)
北宋(960—1127)
西夏(1038—1227)
金(1115—1234)
南宋(1127—1279)
元(1206—1271—1368)
五代
(907—960)
一条主线:少数民族封建化
北宋(960-1127)
一、辽与西夏
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核心素养落实
1、辽
(1)契丹建国
辽(916-1125)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
时空观念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结合材料和教材第二段概括:辽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制度?特点?
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契丹人和汉人担任)
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物
(契丹人担任)
(2) ①南北面官——“蕃汉分制”制度
原因:各民族间的差异(经济、文化水平、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
一、辽与西夏
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核心素养落实
特点:辽朝:因俗而治,对北方的民族交融做出了卓越贡献
问题探究
一、辽与西夏
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核心素养落实
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
春 长春州 鱼儿泺 正月上旬 捕鹅
钩鱼
夏 永安山 炭山 四到七月 避暑
议政
秋 庆州 伏虎林 七月入山 射鹿
冬 永州 广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
议政
猎虎
②四时捺钵,迁徙渔猎——流动的国家政治中心
因俗而治基础上保留了本民族特色
历史解释
北宋(960-1127)
辽(916-1125)
2、西夏
一、辽与西夏
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核心素养落实
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
宋初
李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国号大夏
1038
1044
夏宋罢兵和议,夏与辽交恶;
北宋
灭亡后
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称臣
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
唐末
西夏(1038-1227)
西夏官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开封府,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太尉,皆命蕃汉人为之。
——《宋史·夏国传》
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官称(双轨)—— 一套制度,两套称谓
时空观念
1125年,
金灭辽
女真
金
中都
临安
南宋
会宁
二、金朝入主中原
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核心素养落实
1115年,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
1127年,
金灭北宋
1、政权演变
时空观念
二、金朝入主中原
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核心素养落实
2、猛安谋克制
猛安谋克
军事单位
社会组织
基层制度
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同时保持了一套本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的制度。
凡女真民户,每300 户编为一谋克,10 谋克编为一猛安。
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历史解释
材料一:金之初年……行兵则称猛安,谋克,以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
——《金史》卷44志第25《兵志》
材料二:(金世宗)又谓宰臣曰:“猛安谋克人户,……与汉人错居,每四五十户结为保聚,农作时令相助济,此亦劝相之道也。”——《金史》卷46志第27《食货一》
思考:猛安谋克制有何特点?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特点:兵民合一,形成了军事、行政、生产三位一体的组织。
作用:从军事上来看,节约了财政开支,而且保证了较强的战斗力;猛安谋克与地域性的村寨结合起来,发展为地方政权的雏形,由地缘政权代替了血缘的氏族组织,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
二、金朝入主中原
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核心素养落实
2、猛安谋克制
史料实证
二、金朝入主中原
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核心素养落实
3、大定之治
12 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誉为 “小尧舜”。
世宗死后,金朝收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金世宗完颜雍像
政权 制度建设
核心特征
辽
夏
金
南北面官制
仿汉制
因俗而治 胡汉分治
仿汉制
因时而变因地制宜
民族交融,汉化加深。
学习汉族文明
保留民族特色
思考:请归纳辽夏金制度建设的共同经验,并分析其对文明发展的意义?
游牧与农耕文明的碰撞交融
因俗而治,有鉴于后世。
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四时捺钵
一官二称
猛安谋克制度
胡汉相劝
汉化渐深
从碰撞交融到多元一体——核心素养落实
碰撞交融——辽夏金的二元体制
问题探究
大蒙古国
伊利汗国
察合台汗国
1206年
统一蒙古
1218年
灭西辽
1227年
灭西夏
1234年
灭金朝
收复吐蕃
兼并云南
远征亚欧
1279年
灭南宋
金帐汗国
元
1271-1368
蒙古汗国建立
收复吐蕃诸部
兼并云南大理政权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1、蒙古汗国建立及扩张
先后灭掉辽、西夏和金朝
背景: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兴建大都
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
2、元朝建立:
忽必烈
时空观念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核心素养落实
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写下了大义凛然的《正气歌》。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高官,他严词拒绝,从容就义,年仅47岁。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核心素养落实
思考:元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流,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而文天祥组织了抗元斗争,坚持不懈,你认为他值不值得敬佩?为什么?如何评价文天祥?
(2)他在抗元斗争中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
(3)我们必须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文天祥的抗元,反抗的是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一致,是正义行为。抗元失败后,又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纪念。因此,我们肯定文天祥抗元,并不否定元统一的进步性,只是二者的角度不同。
(1)值得
问题探究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核心素养落实
(1)修筑驿道,设立驿站、急递铺。
3、统治措施:
为巩固统一,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相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
有利于国家政令的及时传递和官府物资的运输保障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核心素养落实
中书省
行中书省
(中央宰相机构)
派官员驻地方
①形成:
(地方常设最高行政机构)
(2)行省制度
3、统治措施:
(3)边疆治理
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全国佛教事务
台湾: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时空观念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核心素养落实
(2)行省制度
3、统治措施:
秦朝疆域图
元朝行省图
据下图,与秦朝的郡相比,元朝的行省有何特点?结合元朝行省图,指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现实原因。
特点:数量少,管辖范围大
现实原因: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问题探究
思考:研读地图和材料,分析元代怎样通过制度建设促进文明的融汇?(如何解决北方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重心分离这一问题的?)
急递铺令
统合南北
重新开通大运河和开辟长途海上航线
修筑四通八达驿道、急递铺
巩固统一
提高行政效率
杭州
多元文明融汇一体的流动网络。
汇通全国
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宣政院管辖吐蕃
因地制宜
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管理西域
行省制
边疆直接管理
边疆与内地一体化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元史》
交通建设
地方管理
多元文明融汇一体的稳定环境。
中书省直辖“腹里”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从碰撞交融到多元一体——核心素养落实
问题探究
中书省模仿唐宋旧制。行省则按照燕京、别失八里和阿姆河三“断事官”模式建立。元代行省权力较重,军国大事无所不辖。行省职能上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行省所握权力大而不专。行省区划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行省制下几乎没有大的反叛。
——摘编自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行省制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行省也是蒙元帝国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深度探究:元代的行省制与历代地方管理制度相比有何创新之处?
区划:犬牙交错,以北制南。
权力:集权与分权的中枢,受中央节制。
构架:蒙汉二元色彩浓厚。
统合中央与地方
推动多民族文明共同发展
强化控制,消除割据的地理基础
地位:承前启后,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开省制之先河
元代统一推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扩展,奠定“大中国”之文明基础。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从碰撞交融到多元一体——核心素养落实
深度探究
思考:行省制的影响?
(1)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
(2)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4)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从碰撞交融到多元一体——核心素养落实
(2)行省制度
3、统治措施:
国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 ——许衡《许文正公遗书》
女真
契丹
汉
党项
蒙古
色目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从多元竞争到中华一体——核心素养落实
时空观念
目的:保障蒙古贵族统治的利益
差别对待:在科举、任职、刑律……
名称 民族
蒙古人 蒙古族
色目人 原西夏人和畏兀儿、回回等
汉人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族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思考:元代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目的何在?
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掌印办事之长官),汉人充总管,回回充同知,永为定制。罢诸路女真、契丹、汉人为达鲁花赤者,回回、畏兀仍旧。——《元史.世祖纪三》
规律:
越汉化的民族,地位越低
四等人制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历史解释
回族形成: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 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
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从多元竞争到中华一体
从多元竞争到中华一体——核心素养落实
积极:它满足了维持大一统的需要,也是对五代以来民族交融成果的一种承认。这一制度导致民族分布格局的巨大变化,进而为民族交融创造了条件。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如何评价元朝的四等人制度?
从多元竞争到中华一体——核心素养落实
消极:这种不同民族差别对待措施不仅给广大人民造成心理上的创伤,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却日益严重,社会动荡,从而给元朝的统治带来不利影响。
辽夏金元的统治
本课小结
辽的建立
南北面官制
西夏的建立
模仿宋制
金的建立
猛安谋克
统一中原
蒙古崛起
推行汉制,建立行省
元统一全国
“幅员”之大——
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
“民族”之大——
从多元竞争到中华一体
“文明”之大——
从碰撞交融到多元一体
北宋 南宋
“大中国”一个能为不同人群的不同文化提供多样性发展空间的“多民族之巨大中国”。
典型例题
1、《辽史·百官志》记载:“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说明辽朝 ( )
A.实行民族分化的政策
B.因俗而治,缓和矛盾
C.没有统一全国的政制
D.辽人治辽,汉人治汉
B
辽朝对不同民族与地区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这既有利于契丹的进步和强大。也使具有先进生产方式的地区得到继续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辽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而非民族分化的政策
C、D两项是对辽朝实行“因俗而治”政策的曲解
典型例题
2、元朝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做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一做法 ( )
A.促进了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B.确保了帝国统治的长治久安
C.成为帝国扩张的重要工具
D.有利于国家政令的及时传递
D
根据材料“元朝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修驿道,设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相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这有利于国家政令的及时传递
元朝修驿道是为了巩固统一,不仅仅是出于民族关系的需要,排除A项
修驿道并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排除B项;
元朝修驿道是出于对内统治的需要,排除C项
典型例题
3、元代“四等人制”下的汉人、南人中绝大部分都是汉族,“先灭金所得者为汉人,后灭宋所得之江南人为南人”蒙古统治者将汉人、南人进行区分的主要目的是 ( )
A.加强民族团结交融
B.促进民族的平等发展
C.分化管理加强统治
D.实现中央与地方的牵制
材料反映的是元代的民族政策,与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无关,故D项错误
C
元代实行的四等人制度本质上是一种民族不平等政策,四等人的政治待遇有所区别,在任职、科举、刑律等方面均有不同,这不利于民族团结交融、平等发展,故 A、B项错误
汉人、南人多为汉族,但是等级不同,蒙古统治者将汉人、南人进行区分的主要目的是分化管理以加强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