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
预习展示——根据教材梳理下列表格
政权 辽 西夏 金 元
建立 时间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灭亡于 916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上京
金(1125)
1038
党项族
元昊
兴庆府
蒙古(1227)
1115
女真族
完颜阿骨打
会宁-中都
蒙古(1234)
1206(蒙古)
1271
蒙古族
铁木真(蒙古)
忽必烈(元)
大都
明(1368)
时间背后的信息
战争时间?
辽209年
夏189年
金119年
宋辽历时25年
宋夏不到10年
宋金历时16年
政权时间?
长时间并存
对峙但基本保持和平
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宋神宗
横跨农耕区和游牧区;
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长期并存;
少数民族政权逐步深入汉族居住区。
政权分布特点: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
◎金、南宋、西夏形势图
深入中原农耕文明区,面临游牧-定居双重地区的统治难题。对于元朝来说,疆域的拓展性更加剧了统治挑战。
制度因俗而治
空间背后的信息
农耕畜牧兼具
一、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
制度建设
材料1: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材料2: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宋]余靖《武溪集》卷17《契丹官仪》
据材料指出的辽政治制度,此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特点:
制度:
1. 辽
作用:
南北面官制度
四时捺钵(na bo)制
行营到处即为家, 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
—北宋 苏颂《契丹帐》 。
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因俗而治、汉蕃分治,既学习汉族制度又保持本民族特色。
保护汉族封建文明,促使契丹封建化;
缓解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和经济发展。
材料一: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
——《宋史·夏国传》
材料二: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已下,皆分命蕃汉人为之。 ——《宋史·夏国传上》
制度建设
2. 西夏
①制度基本模仿北宋;
②一套制度二种称谓:
汉式官称、本民族官称。
制度建设
3. 金
①基本沿袭唐宋制度;
②保留女真族管理系统: 猛安谋克制
金朝制度基本沿裘唐宋,但却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它们是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征掠、图猎的需要而设的军事首领)凡女真民户,每300户编为一谋克,10谋克编为一一猛安。他们被大批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教材P.67
行政组织
生产组织
军事组织
作用:
①具有行政、生产、军事多重功能相结合,适应了女真人走向阶级社会过程。
②推动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学习中原先进文明,有利于金朝的政权巩固。
辽
《契丹人饮马图》
宣化辽墓《备茶图》
金世宗(小尧舜)—大定之治
政治:官吏的升迁依靠政绩
经济:兴修水利,鼓励民间手工业发展
文化:提高儒家“仁政”思想治世
民族交融,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金
太平岁久,国无征徭,汝等皆奢纵,往往贫乏,朕甚怜之。当务俭约,无忘祖先艰难。——《金史·世宗纪下》
太平盛世为何贫乏
奢靡生活岂是原罪?
“金以儒亡”
思考:结合辽与金的历史,说明沿用汉民族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之后,获得的益处与坏处,何者为大,何者为小?
民族融合
70多年的征服,草原骑士用奔腾的战马丈量出地跨欧亚的超大疆域
制度建设
4. 元
草原传统
华夏传统
大哉乾元,何以为治?
国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必行汉法,可以长久。
—许衡
大
杂
少
【思考】元朝统一后面临着什么历史困局?
制度建设
4. 元
VS
制度建设
4. 元
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中央:中书省一省制
特别注意:唐中书省:中央决策机构之一,负责起草诏令
元中书省:宰相机构,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
(2)交通:驿传制度
修驿道
设驿站
(为公差人员提供交
通和生活服务,并运输官府物资)
分设急递铺(传递文书)
◎元代急递铺令牌
制度建设
4. 元
a.含义:
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b.性质:
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又是中央派出机构(双重性)
(3)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
行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以省官(中书省官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
——【元】许有壬《至正集》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元】赵天麟《太平金镜策》
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掌印),汉人充总管,回回充同知,永为定制。——《元史.世祖纪三》
范围大!身份高!职权广!
会不会重蹈唐朝藩镇割据覆辙?
犬牙交错
大而难独
印章控制
大而难独
派出机构
大而难独
会不会再现北宋内重外轻窘境?
路府州县在行省督办下征集赋税,再由行省汇总并将其中七成解运至京师,留三成供地方支用;行省严格管制路府州县的经费,有权批准金额在一千锭以内的开销。
——整理自李治安《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地方大而难独---中央有效控制
制度建设
4. 元
制度建设
4. 元
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材料 秦汉以来,地力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
根据材料指出元朝行省制的特点,分析行省制的意义
c.行省制的特点:
①行省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的二元性质;
②行省权力较大,但受中央节制;
③行省区域划分打破自然疆界限制,犬牙交错,不易形成割据
d.行省制的意义:
①军政大权集中,提高行政效率,便利中央对地方管理,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②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③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3)地方行政制度:边疆管理
吐蕃: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台湾:在福建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制度建设
4. 元
元
(1)驿传制度
(2)行省制度
(4)四等人制
(3)边疆治理:
a.吐蕃地区: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b.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c.台湾:设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修筑驿道,设立驿站;设急递铺,传递公文。
等级 名称 民族 目的 实质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为了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 是民族形式划分下的阶级压迫,易激化民族矛盾,不利于稳固统治
第二等 色目人 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 第三等 汉人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契丹和女真族等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其他各族等 民族矛盾
二、元朝的民族关系
结合史料,分析并概括元朝边疆地区管理与之前王朝的突出点
民族融合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靡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元史·地理传》
“唐宋以来的羁縻政治有一个最大特点:边疆地区的贡赋和户籍并不上缴到中央政府, 基本上仍由原地区的土酋直接管理。元朝一改唐、宋旧制, 中央委派流官大员坐镇主治行省, 同时兼用土酋; 土官之间发生纠纷, 要接受行省官员的裁决。各民族地区的户口、民田都要登记造册, 上报中央, 以便缴纳赋税, 承担徭役。
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趋势,推动边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推动民族交融。与前代相比,行省制对地方,尤其是边疆地区的控制更为直接,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蒙古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
二、元朝的民族关系
材料一 至北宋时期,石介对当时“中国”一词的概念进行了总结性的界定……在地理上,中国是指以“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
——郑炜、崔明德:《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北宋时期人们的“中国观”是什么?
汉族及其生活的农耕地区,不包括少数民族。
材料二 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第一,辽人自称炎黄子孙,并不否认宋人也是炎黄子孙。……第二,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期”,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具有“南朝”和“北朝”都是“中国”的思想认识。……第三,袭用“中原”即“中国”、“九州”即“中国”的理念,以为自己部分进入中原地区,且在“九州”中国之内,应该属于中国,同时,也承认宋朝在“九州”之内,也是“中国”。 ——赵永春:《 “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
材料三 金人进人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但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作为分立对峙政权,金人承认金、宋分别是各自独立的不同政权,各有自的国号,互为外国,但作为“中国”,他们又认为金、宋都是“中国”。这就是中国古代比较宽泛的“中国”意识,或称“大中国”意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多元一体”意识。
——赵永春:《 “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
概括辽人和金人的“中国观” ?
不仅自称中国,而且承认宋朝也是中国人
材料四 经郝经(元代文学家)的阐发,元人的“中国观”完备形成,其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
——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元人的中国观和宋以前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从单一的汉族及其生活的农耕地区变为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元朝所有疆域
从唐到元,在辽、西夏、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推动下,“中国之域”已经从长城以南拓展到包括了今天东北、西北、西藏、云南等在内的几乎整个中国。“中国之民”已经从汉族延伸到了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多个民族。“中国之名”已经从区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标记变成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共有的政治符号,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代名词。
辽夏金元的统治
二、元朝民族关系
一、民族政权并立
到国家统一
1、政权建立
2、制度建设
1、四等人制
2、民族融合
小结
从“小中国”到“大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