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题--2022-2023学年八年级化学人教版(五四学制)全一册
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B.高粱常用于酿制白酒
C.铜常用来做电线电缆 D.干冰可用作人工降雨
2.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就此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 D.获得结论
3.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颜色、气味 B.密度、硬度
C.氧化性、可燃性 D.熔点、沸点
4.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实验的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取用药品时,若未说明用量,固体一般取1~2g,液体一般取1~2mL
B.用托盘天平称取12g氯化钠,称量时天平指针向左盘偏转,应向右侧移动游码或添加砝码至天平平衡
C.对试管内的液体进行加热时,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并且先用酒精灯内焰预热再进行加热
D.洗涤试管时,当试管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说明试管已洗涤干净
5.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取用粉末状固体化学药品时,应使用的仪器是( )
A.滴管 B.研钵 C.药匙 D.镊子
7.下列各项警示标示与存放的物质不相符合的是( )
A. 甲醛 B. 酒精
C. 烧碱 D. 浓硫酸
8.下列实验的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A.熄灭酒精灯 B.加热液体
C.倾倒液体 D.手拿滴管
9.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A.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
B.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C.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
10.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猜想”,猜想是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假设。下列对“影响食物腐败快慢的因素”的猜想不合理的是
A.温度高低 B.氧气含量 C.食物多少 D.食物种类
11.下表的探究实验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实验方案设计”的是
选项 问 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未燃烧的石蜡蒸汽形成的固体小颗粒
B 火焰为什么会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还可补充氧气
C 蜡烛火焰温度哪层最高? 外焰氧气浓度大,反应剧烈,温度高
D 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 用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稍后迅速将烧杯倒置,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
A.A B.B C.C D.D
12.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A.漏斗 B.量筒 C.试管 D.烧杯
13.“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纺纱织布
C.烧制瓷器 D.冶炼生铁
14.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与物质的化学性质相关的是
A.铜做导线
B.用氦气充气球
C.黄金压成金箔
D.酒精做燃料
15.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
B.点燃酒精灯
C.读体积
D.测水温
二、填空题
16.指出如图所示倾倒液体的操作中的错误:
(1) _____ ;
(2) _____ ;
(3) _____ 。
17.碳纤维是含碳量高于90%的新型材料,密度比铝小,强度比钢大。为了提高碳纤维的强度,必须选择适当的预氧化条件。将碳纤维进行预氧化处理,测得碳纤维强度与热处理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1)碳纤维的物理性质有______。
(2)由图可知,碳纤维强度与热处理温度的关系是______。
18.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的科学。
19.化学研究的课题很多,通过化学方法解决我国面临的各项问题,是化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的课题。现有下列课题:①在低消耗的情况下,分解水制取氢气作燃料;②研制人造器官;③生产安全、无害的食品;④研制高效无磷洗衣粉;⑤研制可降解塑料、橡胶制品;⑥寻找新型消炎药;⑦消除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⑧研究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
(1)其中属于研究环境问题的课题是______(填序号,下同)。
(2)其中属于研究健康问题的课题______。
(3)其中属于研究能源问题的课题______。
20.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硬度 ______________ ,密度比水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溶于水.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 ___________ 、 __________ 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____________ (填“a”或“b”或“c”)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的 ____________ 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蜡烛燃烧生成
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 .
三、实验题
21.某校探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有什么不同,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图所示.
(1)图1收集气体的方法叫做___________法,整个实验中需要收集________瓶呼出气体;
(2)图2中向呼出气体中滴加澄清石灰水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向吸入空气中滴加澄清石灰水现象_________________;结论是: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空气
(3)图3中向呼出气体中伸入燃着木条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吸入空气中伸入燃着木条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是: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空气
(4)图3中对着干燥玻璃片哈气,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是: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___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空气。
22.小明同学很细心,他发现蜡烛刚熄灭时,总有一缕白烟冒出,这些白烟到底是什么物质呢?于是他在参加化学兴趣小组的活动时提出这一问题。 小强同学猜测白烟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CO2 );小韦同学猜测白烟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H2O);小明同学则猜测白烟是石蜡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固体小颗粒。他们做了以下实验: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目的是为了验证_____同学的猜测。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干燥的烧杯罩住白烟,烧杯内没有出现水雾,证明白烟的成分不是_____。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注意不能与烛芯接触), 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有可燃性,这为_____同学的猜测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白烟是_____的猜测,因为_____。
(4)若小明的猜测正确,则蜡烛产生白烟这一过程属于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B
3.C
4.D
5.C
6.C
7.C
8.A
9.B
10.C
11.D
12.C
13.B
14.D
15.D
16. (1) 标签未朝手心 (2) 瓶塞正放在桌面 (3) 试管口与细口瓶远离
17.(1) 密度比铝小 (2) 在215~240℃的温度范围内,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碳纤维强度先增大后减小
18.(1) 性质 组成 (2) 结构 变化规律
19.(1) ④⑤⑦ (2) ②③⑥ (3) ①⑧
20. (1) 小 小 不 (2)外焰 内焰和焰心 a (3) 外焰 水 二氧化碳
21.(1) 排水 2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 无明显现象 大于 木条熄灭 (3) 继续燃烧 小于 出现水雾 大于
22.(1) 小强 水蒸气 (2) 小明 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3)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燃烧 物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