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素养评估卷(三)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试卷(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素养评估卷(三)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试卷(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07 22:48:44

文档简介

单元素养评估卷(三)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
(8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这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东巡所作琅琊刻石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表达的信息是( D )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车轨 C.统一文字 D.统一六国
解析:题干材料大意是在天地和东南西北之间是我的土地,西边到沙漠,南边到岭南,东边是大海,北边过了大夏(据说是晋中一带),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臣服于我。因此表达的信息是统一六国。
2.(2022·茂名高州月考)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由此可见这主要说明了( D )
A.中央集权 B.规范法度
C.君权神授 D.皇帝独尊
解析:据题干材料所述,秦始皇嬴政将“政月”改为“正月”以避讳其名,这实质上反映出皇帝独尊的特点,D正确;A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C材料中未体现。
3.(2021·聊城中考)《史记·李斯列传》载:“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这评价的是( B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皇帝制 D.世袭制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巩固统一,故B符合题意。
4.秦统一后,为改变币制混乱的状况,由政府统一铸造通行全国的货币(如图所示)。这一举措( B )
A.加强了各地的行政管理
B.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
C.加强了各地的交通往来
D.有利于各地的文化交流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统一了货币,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这一措施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5.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下令修建由都城咸阳通达各地的驰道,东达燕齐,南抵吴楚。其主要目的是( C )
A.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B.加强中央和边疆的联系
C.加强对各地的统治 D.方便皇帝出巡
解析:解答本题注意从巩固统治的角度思考。秦始皇下令修建咸阳到各地的驰道,从根本上有利于加强对各地的用兵等,继而实现对各地的统治。
6.“(秦)亟(屡次)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扛着锄头、木棒)谪戍之徒,圜视(互相顾看)而合(联合)从,大呼而成群。”材料描述的是( B )
A.秦军征服南越 B.陈胜、吴广起义
C.项羽、刘邦争战 D.王莽建立新朝
解析:由材料信息“负锄梃(扛着锄头、木棒)谪戍之徒,圜视(互相顾看)而合(联合)从,大呼而成群”可知,这描述的是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
7.1974年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埋葬着8 000多件武士俑。以今天的生产条件,文物工作者复制一件陶俑大约需要五六人紧张劳动两个月。此外,秦朝修骊山陵、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这反映了秦灭亡的原因是( B )
A.残酷的刑法 B.沉重的赋税和徭役
C.农民生产力水平高 D.不注重农业生产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的统治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他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结合图文,B符合题意。
8.下面是某同学做的课堂笔记,通过这一笔记内容可以确定他学习的主题是( C )
(1)交战双方:项羽领导的农民军和秦军主力 (2)特点:以少胜多
(3)结果:秦军大败 (4)成语:破釜沉舟
A.长平之战 B.牧野之战 C.巨鹿之战 D.桂陵之战
解析:提取题干材料的有效信息“交战双方:项羽领导的农民军和秦军主力”“破釜沉舟”,结合所学知识,C符合题意。A、D是战国七雄之间发生的战役;B是商纣王和周武王之间发生的战役。
9.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象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的双方是( A )
A.项羽和刘邦 B.项羽和秦二世
C.刘邦和秦二世 D.陈胜和秦二世
解析:秦灭亡后,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故“楚汉之争”发生在项羽和刘邦之间。
10.“国祚”指王朝维持的时间。参考如图,可计算出西汉王朝的国祚为( B )
A.195年 B.210年 C.211年 D.442年
解析: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定国号为汉,公元9年王莽称帝,西汉灭亡,故西汉王朝的国祚为:202+9-1=210年。
11.《汉书·食货志》记载,汉高祖时期曾大量减轻民众的田税,汉文帝甚至一度取消田税。汉初统治者实行此举的背景是( A )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励精图治,主张改革
C.重视“以德化民” D.皇帝勤俭节约
解析:汉朝初年经济萧条,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朝的暴政和秦朝末年连年战争的破坏。故汉高祖时期曾经大量减轻民众的田税,汉文帝甚至一度取消了田税。汉初统治者这样做的原因是吸取秦亡的教训。
12.“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材料描述的是( D )
A.楚汉之争 B.秦亡教训 C.汉承秦制 D.文景之治
解析:汉初推行“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统治者勤俭爱民,建汉五六十年国家经济发展,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13.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汉长安城的八条大街之上各有两条排水沟将每条大街分为平行的三股道,即所谓“道有三涂”。中股道宽约20米,两侧的两股道较窄。中股道即“中涂”“驰道”,是专供皇帝行走的,其他官吏和平民只能走两边的道路。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 )
A.皇权至上 B.中央集权 C.执政为民 D.以法治国
解析:根据题干“中股道即‘中涂’‘驰道’,是专供皇帝行走的,其他官吏和平民只能走两边的道路”,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皇权至上。B、C、D与题干反映的内容无关,排除。
14.(2021·惠州模拟)“欲天下之治安(安定),莫若众(多)建诸侯而少其力(使其弱小),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无)邪 (反叛)心。”下列举措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C )
A.周朝初年推行分封制 B.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C.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D.隋朝开创科举制度
解析:材料主要阐述了将大的王国分成众多小的侯国,以削弱其与中央抗衡的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使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C符合题意。
15.汉代谚语:与其留给儿孙满箱黄金,不如教他们研习五经。当时“一经说至百万余言,(五经)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这一情形的出现,与汉代推行哪一政策有关( D )
A.百家争鸣 B.重农抑商 C.休养生息 D.尊崇儒术
解析: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经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汉武帝为改变这种局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以儒家的五经为教材,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因此会出现题干材料中的情形。
16.文景时期下令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开发渔盐资源,国家仅设官收税;汉武帝时期规定盐、铁等重要经济物资由国家统一管理经营。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措施,共同的目的是( B )
A.抵御匈奴侵扰 B.增加朝廷收入
C.促进农业发展 D.践行儒家理论
解析:文景时期允许私人经营开矿等产业,但国家设官收税,可以增加朝廷的收入。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朝廷对经济的控制,实行盐铁专卖等措施,同样也增加了朝廷的收入。
17.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卫青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在自己的陵墓——茂陵东北修建了一座阴山形状的墓冢,“起冢象庐山”,谥号为“烈”,取《谥法》“以武立功,秉德尊业曰烈”之意。卫青的重大贡献是( B )
A.修筑长城 B.征战匈奴
C.出使西域 D.传播佛教
解析: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获得大胜,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18.绿林、赤眉大起义推翻新朝王莽政权后,很快又陷入了混战状态。面对这一混战之际,刘秀乘机壮大自己的势力,最终统一了中国,重建了汉室天下。由此可见( B )
A.刘秀重建汉室天下完全得益于农民的起义  
B.刘秀善于抓住时机,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C.刘秀是皇室成员,具有一定的社会威望  
D.王莽的统治不得人心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混战状态”“乘机壮大自己的势力”等可知,刘秀善于抓住时机,最终统一全国,建立东汉。
19.毛泽东曾说:“人常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刘秀是个例外,十年不鸣,一鸣惊人。”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 C )
A.文景之治 B.楚汉之争 C.光武中兴 D.大一统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20.汉和帝即位时,继母窦太后临朝,她任用其兄窦宪担任侍中,后升为大将军。窦宪的女婿郭举图谋加害和帝。和帝与宦官郑众设计大举捕杀窦氏党羽,逼窦宪等人自杀。郑众因功被和帝封为鄛乡侯。上述材料反映了( A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窦太后任人唯亲
C.宦官抢夺政权 D.汉和帝阴险狡诈
解析: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21.有学者认为,黄巾起义失败后,东汉天下分崩,民不聊生,纲纪既衰,儒道尤甚。据材料可知,黄巾起义( A )
A.冲击了东汉的封建统治 B.消除了社会矛盾
C.造成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D.使儒家思想消亡
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黄巾起义冲击了东汉的封建统治。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22.历史学家翦伯赞称赞张骞说:“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在于( B )
A.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B.密切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
C.设立西域都护 D.控制西域各族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与西域的通道,密切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23.新疆古称西域,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汉朝时期,中原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都汇集到了这里,这充分说明( A )
A.西域是世界文明的交汇点 B.西汉政府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C.各民族为西域的发展作出贡献 D.推动西汉政府进行政治改革
解析:由于新疆地处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中原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都汇集到了这里,说明西域是世界文明的交汇点。
24.某同学做了一个表格归纳知识,你认为表格中①这栏,应该填( B )
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① 南海(今广州)
河西走廊 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
中亚、西亚 孟加拉湾沿岸
欧洲 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A.咸阳(今咸阳) B.长安(今西安)
C.洛阳(今洛阳) D.建康(今南京)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为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到中亚、西亚,再到更远的欧洲。
25.两千多年前,张骞开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对外开放之路;两千多年后,借用古丝绸之路历史符号并融入新的时代内涵的“一带一路”倡议跃然而生,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已然到来。以下新闻标题符合上述内容的是( D )
A.张骞出使西域的动力
B.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C.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D.历史往往映照着现实和未来
解析:题干从古今角度叙述了丝绸之路的作用。因此这是对过去和现在、乃至未来的写照。
26.如图是1953年新疆出土的一枚铜印,印面阴刻篆文“汉归义羌长”五字。“归义”是汉中央政府给予其统辖的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与这件文物能够形成互证的史实是( A )
A.设置西域都护 B.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C.昭君出塞 D.汉匈和亲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图片文物能够形成互证的史实是设置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7.《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由此可得出结论,蔡伦( D )
A.是纸的最早发明者 B.因造纸有功而被西汉皇帝封侯
C.扩大了纸的用途 D.降低了造纸的成本
解析: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原料造纸,降低了造纸的成本,从而使纸的使用得到推广,人称这种纸为“蔡侯纸”,因此由材料得出的结论是蔡伦改进造纸术,降低了造纸的成本;西汉时期,人们就已经懂得造纸的基本方法,故A有误;B说法不符合史实,C与题干材料无关。
28.“缅怀外科鼻祖,功启世界医林科技,蒙发辉煌;祭祀苍生神医,苏被神州黎庶疾苦,享誉环宇。”对联描写的人物是( D )
A.蔡伦 B.黄帝 C.张仲景 D.华佗
解析:结合题干中的“外科”可以确定本题考查的人物成就体现在医学领域,据此排除A、B;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治病,而且能实现外科手术。
29.东汉史学家班固称赞《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下列选项符合班固这一评价的是( C )
A.《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
C.《史记》讲究秉笔直书,爱憎分明,公正记事
D.《史记》内容丰富,为许多下层人物写了传记
解析:“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意思即《史记》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生活在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0.(2022·广州白云期末)道教是东汉末年兴起的本土宗教,佛教在东汉明帝后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这一时期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 B )
A.反映了儒学已失去正统地位 B.迎合了上层统治阶级的需要
C.反映了战乱频繁民众贫苦的状况 D.说明了古代宗教深受外来宗教影响
解析:据所学可知,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成为贫苦民众的精神寄托,麻痹了人民的反抗斗志,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汉武帝把儒学立为正统思想,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战乱频繁与东汉明帝时期不符;本土宗教与外来宗教相互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4分,第32小题12分,第33小题14分,共40分。
31.(14分)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二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秦始皇以武力得天下,以武力治天下,二世而亡。汉高祖以武力得天下,以文功治天下,汉祚四百年(指西汉和东汉四百多年的统治历史)。于是大家明白,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
材料四 偃说上(汉武帝)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摘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2分)
答: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根据材料二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分析这些措施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4分)
答: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道路和车辆的宽窄;统一文字。意义:加强了秦朝的统治,促进了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认识。(2分)
答:通过武力可以得到天下,却不能以暴力治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的向背是国家治理的关键;要施仁政治国。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统治初期在政治上面临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效果如何 (6分)
答:问题:诸侯势大,威胁中央集权。措施: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效果:大大削弱诸侯势力,地方集权于中央。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是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2)题,根据材料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可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是:统一度量衡;统一道路和车辆的宽窄;统一文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是加强了秦朝的统治,促进了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第(3)题,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通过武力可以得到天下,却不能以暴力治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的向背是国家治理的关键;要施仁政治国。第(4)题,根据材料四“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统治初期在政治上面临的问题是诸侯势大,威胁中央集权。针对这一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推恩令”的实行,大大削弱诸侯势力,地方集权于中央。
32.(12分)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时期,但均不免走向衰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埋葬于骊山陵的翌年,就出现了震撼秦帝国的……陈胜、吴广之乱。……陈胜于秦二世皇帝元年七月举兵,十二月战死。只维持了不满六个月的短命政权。然而,由此发展出的势力对于推翻秦帝国所产生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摘编自鹤间和幸《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
材料二 东汉从和帝开始,外戚和宦官为了争权夺利,展开了循环不已的冲突和斗争,政治的腐朽性日益加深。在外戚、宦官执政期间,骄横不法、残暴害民、贿赂公行……又把汉代选拔人才的察举征辟制,作为营私舞弊的工具。
——摘编自王思治《东汉社会内部的主要矛盾》
材料三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腐败,兼并剥削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张角利用太平道准备和组织起……公元184年二月,起义于“八州并发”……黄巾军同东汉政府军多次进行激烈而英勇的战斗,给敌人以有力打击,但终因缺乏作战经验,先后失败。……黄巾起义冲击了东汉政权和豪强世家势力。
——摘编自李建国《中国古代史专题述论》
(1)材料一中的“陈胜、吴广之乱”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 由此发展出的哪一势力最终在巨鹿之战中歼灭秦军主力 (4分)
答: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项羽。
(2)材料二反映了东汉中后期的哪一政治局面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局面产生的历史影响。(4分)
答:局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影响: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巾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简述黄巾起义产生的历史影响。(4分)
答:背景: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加上自然灾害频发,民间的反抗情绪蔓延,人民不能忍受东汉的黑暗统治。影响: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解析:第(1)题,依据“陈胜、吴广之乱”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封建统治,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领导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的是项羽。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第(2)题,依据材料二“在外戚、宦官执政期间,骄横不法、残暴害民、贿赂公行”可知,东汉中后期朝政腐败、社会动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第(3)题,依据“东汉末年,政治黑暗腐败,兼并剥削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可知,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加上自然灾害频发,民间的反抗情绪蔓延,人民不能忍受东汉的黑暗统治。根据“黄巾起义冲击了东汉政权和豪强世家势力”可知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33.(14分)古代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之一,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他还派出军队讨伐匈奴,最后迫使匈奴各部落归顺汉朝或者逃往沙漠地区。贸易紧跟在胜利的汉朝旗帜之后,商路的安全有了保证。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在西北地区采取了什么措施使“商路的安全有了保证” (4分)
答: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措施:设立西域都护。
材料二 随着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史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表所示:
学者1 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路线,可分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学者2 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鲜卑人等。除了以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传播宗教为己任
学者3 丝绸之路中“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
(2)材料二中学者1所概括的“西北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哪里 结合所学指出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开通的关系。(4分)
答:长安。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3)依据材料二中学者2的观点回答,当时在丝绸之路上往来的主要是哪两类人 他们的目的有何不同 (4分)
答:商人和僧侣。商人的目的是获利,僧侣的目的是传播宗教。
(4)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举例论证学者3所说的丝绸之路的“文化”功能。(2分)
答: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方,西域的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也传入中原。
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在西北地区设立西域都护,使“商路的安全有了保证”。第(2)题,材料二中学者1所概括的“西北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长安;结合所学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第(3)题,依据材料二中学者2的观点“除了以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传播宗教为己任”可知,当时在丝绸之路上往来的主要是商人和僧侣两类人,商人的目的是获利,僧侣的目的是传播宗教。第(4)题,结合所学可知,学者3所说的丝绸之路的“文化”功能是指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方,西域的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也传入中原。单元素养评估卷(三)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
(8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这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东巡所作琅琊刻石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表达的信息是( )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车轨 C.统一文字 D.统一六国
2.(2022·茂名高州月考)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由此可见这主要说明了( )
A.中央集权 B.规范法度
C.君权神授 D.皇帝独尊
3.(2021·聊城中考)《史记·李斯列传》载:“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这评价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皇帝制 D.世袭制
4.秦统一后,为改变币制混乱的状况,由政府统一铸造通行全国的货币(如图所示)。这一举措( )
A.加强了各地的行政管理
B.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
C.加强了各地的交通往来
D.有利于各地的文化交流
5.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下令修建由都城咸阳通达各地的驰道,东达燕齐,南抵吴楚。其主要目的是( )
A.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B.加强中央和边疆的联系
C.加强对各地的统治 D.方便皇帝出巡
6.“(秦)亟(屡次)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扛着锄头、木棒)谪戍之徒,圜视(互相顾看)而合(联合)从,大呼而成群。”材料描述的是( )
A.秦军征服南越 B.陈胜、吴广起义
C.项羽、刘邦争战 D.王莽建立新朝
7.1974年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埋葬着8 000多件武士俑。以今天的生产条件,文物工作者复制一件陶俑大约需要五六人紧张劳动两个月。此外,秦朝修骊山陵、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这反映了秦灭亡的原因是( )
A.残酷的刑法 B.沉重的赋税和徭役
C.农民生产力水平高 D.不注重农业生产
8.下面是某同学做的课堂笔记,通过这一笔记内容可以确定他学习的主题是( )
(1)交战双方:项羽领导的农民军和秦军主力 (2)特点:以少胜多
(3)结果:秦军大败 (4)成语:破釜沉舟
A.长平之战 B.牧野之战 C.巨鹿之战 D.桂陵之战
9.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象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的双方是( )
A.项羽和刘邦 B.项羽和秦二世
C.刘邦和秦二世 D.陈胜和秦二世
10.“国祚”指王朝维持的时间。参考如图,可计算出西汉王朝的国祚为( )
A.195年 B.210年 C.211年 D.442年
11.《汉书·食货志》记载,汉高祖时期曾大量减轻民众的田税,汉文帝甚至一度取消田税。汉初统治者实行此举的背景是( )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励精图治,主张改革
C.重视“以德化民” D.皇帝勤俭节约
12.“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材料描述的是( )
A.楚汉之争 B.秦亡教训 C.汉承秦制 D.文景之治
13.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汉长安城的八条大街之上各有两条排水沟将每条大街分为平行的三股道,即所谓“道有三涂”。中股道宽约20米,两侧的两股道较窄。中股道即“中涂”“驰道”,是专供皇帝行走的,其他官吏和平民只能走两边的道路。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
A.皇权至上 B.中央集权 C.执政为民 D.以法治国
14.(2021·惠州模拟)“欲天下之治安(安定),莫若众(多)建诸侯而少其力(使其弱小),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无)邪 (反叛)心。”下列举措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周朝初年推行分封制 B.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C.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D.隋朝开创科举制度
15.汉代谚语:与其留给儿孙满箱黄金,不如教他们研习五经。当时“一经说至百万余言,(五经)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这一情形的出现,与汉代推行哪一政策有关( )
A.百家争鸣 B.重农抑商 C.休养生息 D.尊崇儒术
16.文景时期下令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开发渔盐资源,国家仅设官收税;汉武帝时期规定盐、铁等重要经济物资由国家统一管理经营。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措施,共同的目的是( )
A.抵御匈奴侵扰 B.增加朝廷收入
C.促进农业发展 D.践行儒家理论
17.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卫青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在自己的陵墓——茂陵东北修建了一座阴山形状的墓冢,“起冢象庐山”,谥号为“烈”,取《谥法》“以武立功,秉德尊业曰烈”之意。卫青的重大贡献是( )
A.修筑长城 B.征战匈奴
C.出使西域 D.传播佛教
18.绿林、赤眉大起义推翻新朝王莽政权后,很快又陷入了混战状态。面对这一混战之际,刘秀乘机壮大自己的势力,最终统一了中国,重建了汉室天下。由此可见( )
A.刘秀重建汉室天下完全得益于农民的起义  
B.刘秀善于抓住时机,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C.刘秀是皇室成员,具有一定的社会威望  
D.王莽的统治不得人心
19.毛泽东曾说:“人常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刘秀是个例外,十年不鸣,一鸣惊人。”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 )
A.文景之治 B.楚汉之争 C.光武中兴 D.大一统
20.汉和帝即位时,继母窦太后临朝,她任用其兄窦宪担任侍中,后升为大将军。窦宪的女婿郭举图谋加害和帝。和帝与宦官郑众设计大举捕杀窦氏党羽,逼窦宪等人自杀。郑众因功被和帝封为鄛乡侯。上述材料反映了(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窦太后任人唯亲
C.宦官抢夺政权 D.汉和帝阴险狡诈
21.有学者认为,黄巾起义失败后,东汉天下分崩,民不聊生,纲纪既衰,儒道尤甚。据材料可知,黄巾起义( )
A.冲击了东汉的封建统治 B.消除了社会矛盾
C.造成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D.使儒家思想消亡
22.历史学家翦伯赞称赞张骞说:“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在于( )
A.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B.密切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
C.设立西域都护 D.控制西域各族
23.新疆古称西域,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汉朝时期,中原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都汇集到了这里,这充分说明( )
A.西域是世界文明的交汇点 B.西汉政府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C.各民族为西域的发展作出贡献 D.推动西汉政府进行政治改革
24.某同学做了一个表格归纳知识,你认为表格中①这栏,应该填( )
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① 南海(今广州)
河西走廊 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
中亚、西亚 孟加拉湾沿岸
欧洲 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A.咸阳(今咸阳) B.长安(今西安)
C.洛阳(今洛阳) D.建康(今南京)
25.两千多年前,张骞开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对外开放之路;两千多年后,借用古丝绸之路历史符号并融入新的时代内涵的“一带一路”倡议跃然而生,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已然到来。以下新闻标题符合上述内容的是( )
A.张骞出使西域的动力
B.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C.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D.历史往往映照着现实和未来
26.如图是1953年新疆出土的一枚铜印,印面阴刻篆文“汉归义羌长”五字。“归义”是汉中央政府给予其统辖的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与这件文物能够形成互证的史实是(   )
A.设置西域都护 B.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C.昭君出塞 D.汉匈和亲
27.《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由此可得出结论,蔡伦( )
A.是纸的最早发明者 B.因造纸有功而被西汉皇帝封侯
C.扩大了纸的用途 D.降低了造纸的成本
28.“缅怀外科鼻祖,功启世界医林科技,蒙发辉煌;祭祀苍生神医,苏被神州黎庶疾苦,享誉环宇。”对联描写的人物是( )
A.蔡伦 B.黄帝 C.张仲景 D.华佗
29.东汉史学家班固称赞《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下列选项符合班固这一评价的是( )
A.《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
C.《史记》讲究秉笔直书,爱憎分明,公正记事
D.《史记》内容丰富,为许多下层人物写了传记
30.(2022·广州白云期末)道教是东汉末年兴起的本土宗教,佛教在东汉明帝后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这一时期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 )
A.反映了儒学已失去正统地位 B.迎合了上层统治阶级的需要
C.反映了战乱频繁民众贫苦的状况 D.说明了古代宗教深受外来宗教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4分,第32小题12分,第33小题14分,共40分。
31.(14分)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二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秦始皇以武力得天下,以武力治天下,二世而亡。汉高祖以武力得天下,以文功治天下,汉祚四百年(指西汉和东汉四百多年的统治历史)。于是大家明白,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
材料四 偃说上(汉武帝)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摘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分析这些措施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认识。(2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统治初期在政治上面临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效果如何 (6分)
32.(12分)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时期,但均不免走向衰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埋葬于骊山陵的翌年,就出现了震撼秦帝国的……陈胜、吴广之乱。……陈胜于秦二世皇帝元年七月举兵,十二月战死。只维持了不满六个月的短命政权。然而,由此发展出的势力对于推翻秦帝国所产生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摘编自鹤间和幸《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
材料二 东汉从和帝开始,外戚和宦官为了争权夺利,展开了循环不已的冲突和斗争,政治的腐朽性日益加深。在外戚、宦官执政期间,骄横不法、残暴害民、贿赂公行……又把汉代选拔人才的察举征辟制,作为营私舞弊的工具。
——摘编自王思治《东汉社会内部的主要矛盾》
材料三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腐败,兼并剥削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张角利用太平道准备和组织起……公元184年二月,起义于“八州并发”……黄巾军同东汉政府军多次进行激烈而英勇的战斗,给敌人以有力打击,但终因缺乏作战经验,先后失败。……黄巾起义冲击了东汉政权和豪强世家势力。
——摘编自李建国《中国古代史专题述论》
(1)材料一中的“陈胜、吴广之乱”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 由此发展出的哪一势力最终在巨鹿之战中歼灭秦军主力 (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东汉中后期的哪一政治局面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局面产生的历史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巾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简述黄巾起义产生的历史影响。(4分)
学者1 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路线,可分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学者2 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鲜卑人等。除了以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传播宗教为己任
学者3 丝绸之路中“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
(2)材料二中学者1所概括的“西北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哪里 结合所学指出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开通的关系。(4分)
(3)依据材料二中学者2的观点回答,当时在丝绸之路上往来的主要是哪两类人 他们的目的有何不同 (4分)
(4)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举例论证学者3所说的丝绸之路的“文化”功能。(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