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整合提分练 (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整合提分练 (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08 07:59:12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单元整合提分练
1.(吉林中考)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2.(黔东南中考)“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后来“皇帝”成为了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此称谓的出现与谁有直接关系(   )
A.秦始皇嬴政 B.汉高祖刘邦
C.隋文帝杨坚 D.宋太祖赵匡胤
3.(绥化中考)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颁行全国的统一文字是(   )
A.小篆 B.行书 C.草书 D.楷书
4.(天津中考)秦统一后,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的是(   )
5.(南宁中考)秦王朝统一天下后,“不亲其民,以暴力统治为主要手段”。下列秦朝措施能证明以上观点的是(   )
A.严刑苛法
B.统一文字
C.设立郡县
D.开凿灵渠
6.(山西中考)《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   )
A.郡县制
B.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C.推恩令
D.盐铁官营,统一铸币
7.(眉山中考)在建立汉政权前后,刘邦分封了7个异姓诸侯王,如韩信为齐王,英布为淮南王。但后来,他以各种理由诛杀了其中6个异姓王。刘邦剪除异姓王(   )
A.目的是强化专制皇权
B.深受分封制观念影响
C.体现他统治十分残暴
D.导致王国问题的形成
8.(贺州中考)汉文帝即位时,有人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令说:“朕不受献,其令四方勿来献。”汉文帝这一做法,有利于当时(   )
A.廉政风气形成
B.控制豪强地主势力
C.监视地方官吏
D.彻底废除严刑苛法
9.(德阳中考)西汉初,贾谊向文帝上《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后来,汉武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要措施是(   )
A.行推恩 B.设刺史
C.推察举 D.分郡县
10.(泸州中考)为进行研究性学习,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下活动。请判断该小组研究的课题是(   )
活动 内容
查阅文献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桓宽《盐铁论》、司马迁《史记》等
观看视频 《中国通史——北击匈奴、南定吴越》等
搜集图片 《五铢钱》《独尊儒术群雕》等
考察遗址 陕西茂陵、陕西凤翔县祭天遗址等
A.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秦统一货币促进经济交流
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D.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
11.(青岛中考)“(公元25年)九月,赤眉入长安,更始降,旋为赤眉所杀。光武则乘机南下,攻下洛阳,并定都于此。”后世称“光武”所建的政权为(   )
A.西汉 B.东汉 C.蜀汉 D.后汉
12.(广东中考)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
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13.(泰州中考)《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凿空”是指张骞出使(   )
A.西域 B.西藏 C.西非 D.西欧
14.(河南中考)“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 ”一支支驼队驮着茶叶、桃、梨、杏去了西域,又驮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到中原。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
A.巩固了国家统一
B.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C.促进了物种交流
D.改变了古代经济结构
15.(无锡中考)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了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蔡伦排名第四。蔡伦排名靠前,是因为他(   )
A.发明了指南针
B.发明了火药
C.改进了印刷术
D.改进了造纸术
16.(成都中考)中国的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名医辈出。东汉末年,为外科手术制成麻醉药,并创编了防病健体医疗体操的名医是(   )
A.张仲景 B.华佗
C.孙思邈 D.李时珍
17.(潍坊中考)“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与此相符的著作是(   )
A.《史记》
B.《毛诗笺》
C.《三礼注》
D.《齐民要术》
18.(济南莱芜中考)秦汉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发展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是一位教师讲授秦朝历史时的板书设计。
(1)根据材料一,说明该板书反映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项制度中的哪一举措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材料二 这一措施既不用火烧,又不用活埋,却比活埋、火烧厉害十倍。他不像秦始皇那样,盲目地毁灭文化,而是利用权力把对专制统治者有利的文化抬举到一尊的地位,把于其不利的文化指为邪说而皆绝其道。这是汉武帝的高明之处。
——摘自尚斌《中国儒学发展史》
(2)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秦始皇“火烧”“活埋”与汉武帝“皆绝其道”“抬举到一尊”的措施,两者有何共同目的
材料三 汉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使西北边陲加入了中国怀抱,加强了西域、中亚地区和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使汉文化传到了西方,西方的文化也传到了中原;匈奴大部分的内徙和汉化,少部分羌人的归服和内徙,对形成多民族的国家有着重要的作用。
——摘自杨东晨《论秦汉王朝向西方开拓政策的成败与得失》
(3)材料三中,西汉“使西北边陲加入了中国怀抱”的标志是什么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归纳秦汉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
第 - 1 - 页 共 9 页第三单元 单元整合提分练
1.(吉林中考)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 A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解析: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兼并了六国,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
2.(黔东南中考)“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后来“皇帝”成为了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此称谓的出现与谁有直接关系( A )
A.秦始皇嬴政 B.汉高祖刘邦
C.隋文帝杨坚 D.宋太祖赵匡胤
解析:由材料中“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正确。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规定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
3.(绥化中考)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颁行全国的统一文字是( A )
A.小篆 B.行书 C.草书 D.楷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把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4.(天津中考)秦统一后,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的是( B )
解析: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5.(南宁中考)秦王朝统一天下后,“不亲其民,以暴力统治为主要手段”。下列秦朝措施能证明以上观点的是( A )
A.严刑苛法
B.统一文字
C.设立郡县
D.开凿灵渠
解析:依据题干中“不亲其民,以暴力统治为主要手段”可知,秦朝实行的是暴政。依此分析四选项,A符合题意,其他措施均在当时起到了积极作用,不是“暴力统治”。
6.(山西中考)《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 B )
A.郡县制
B.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C.推恩令
D.盐铁官营,统一铸币
解析:阅读题干材料可知,该材料反映了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的史实。针对于此,汉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统治,于是开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7.(眉山中考)在建立汉政权前后,刘邦分封了7个异姓诸侯王,如韩信为齐王,英布为淮南王。但后来,他以各种理由诛杀了其中6个异姓王。刘邦剪除异姓王( A )
A.目的是强化专制皇权
B.深受分封制观念影响
C.体现他统治十分残暴
D.导致王国问题的形成
解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刘邦分封的异姓诸侯王占有汉朝大片疆域,且手握重兵,对汉朝中央的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刘邦为了强化专制皇权剪除异姓王;刘邦剪除异姓王,体现出的是废除分封制;题干中刘邦剪除异姓王并不能体现他统治十分残暴;刘邦剪除异姓王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
8.(贺州中考)汉文帝即位时,有人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令说:“朕不受献,其令四方勿来献。”汉文帝这一做法,有利于当时( A )
A.廉政风气形成
B.控制豪强地主势力
C.监视地方官吏
D.彻底废除严刑苛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阅读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除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外,他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题干的表述便是汉文帝提倡节俭的体现,这有利于廉政风气形成。
9.(德阳中考)西汉初,贾谊向文帝上《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后来,汉武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要措施是( A )
A.行推恩 B.设刺史
C.推察举 D.分郡县
解析:阅读理解题干材料可知,贾谊的主张是把一个大的王国分成几个小的王国,削弱诸侯势力,使其无力与中央政府对抗。后来这一主张发展为“推恩令”。
10.(泸州中考)为进行研究性学习,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下活动。请判断该小组研究的课题是( C )
活动 内容
查阅文献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桓宽《盐铁论》、司马迁《史记》等
观看视频 《中国通史——北击匈奴、南定吴越》等
搜集图片 《五铢钱》《独尊儒术群雕》等
考察遗址 陕西茂陵、陕西凤翔县祭天遗址等
A.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秦统一货币促进经济交流
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D.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表、分析归纳的能力。依据题表中董仲舒、《盐铁论》《中国通史——北击匈奴、南定吴越》《五铢钱》《独尊儒术群雕》等信息,可判断C正确,题表中内容反映的均是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而采取的措施。
11.(青岛中考)“(公元25年)九月,赤眉入长安,更始降,旋为赤眉所杀。光武则乘机南下,攻下洛阳,并定都于此。”后世称“光武”所建的政权为( B )
A.西汉 B.东汉 C.蜀汉 D.后汉
解析:据所学可知,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他就是光武帝。
12.(广东中考)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D )
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可知,当时外戚势力膨胀。
13.(泰州中考)《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凿空”是指张骞出使( A )
A.西域 B.西藏 C.西非 D.西欧
解析: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首次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促成了西汉政府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史称“张骞凿空”。
14.(河南中考)“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 ”一支支驼队驮着茶叶、桃、梨、杏去了西域,又驮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到中原。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C )
A.巩固了国家统一
B.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C.促进了物种交流
D.改变了古代经济结构
解析:“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意思是没有张骞出使西域,就不会有现在来自西域的优良种子,因此诗句反映了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物种交流。
15.(无锡中考)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了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蔡伦排名第四。蔡伦排名靠前,是因为他( D )
A.发明了指南针
B.发明了火药
C.改进了印刷术
D.改进了造纸术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蔡伦主要的贡献是改进造纸术,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促进了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
16.(成都中考)中国的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名医辈出。东汉末年,为外科手术制成麻醉药,并创编了防病健体医疗体操的名医是( B )
A.张仲景 B.华佗
C.孙思邈 D.李时珍
解析:东汉时期名医华佗擅长用针灸、汤药治理病人,他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还创编了强身健体的“五禽戏”。
17.(潍坊中考)“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与此相符的著作是( A )
A.《史记》
B.《毛诗笺》
C.《三礼注》
D.《齐民要术》
解析:根据“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18.(济南莱芜中考)秦汉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发展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是一位教师讲授秦朝历史时的板书设计。
(1)根据材料一,说明该板书反映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项制度中的哪一举措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答: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举措: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材料二 这一措施既不用火烧,又不用活埋,却比活埋、火烧厉害十倍。他不像秦始皇那样,盲目地毁灭文化,而是利用权力把对专制统治者有利的文化抬举到一尊的地位,把于其不利的文化指为邪说而皆绝其道。这是汉武帝的高明之处。
——摘自尚斌《中国儒学发展史》
(2)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秦始皇“火烧”“活埋”与汉武帝“皆绝其道”“抬举到一尊”的措施,两者有何共同目的
答:措施: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共同目的:都是加强思想控制,巩固自己的统治。
材料三 汉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使西北边陲加入了中国怀抱,加强了西域、中亚地区和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使汉文化传到了西方,西方的文化也传到了中原;匈奴大部分的内徙和汉化,少部分羌人的归服和内徙,对形成多民族的国家有着重要的作用。
——摘自杨东晨《论秦汉王朝向西方开拓政策的成败与得失》
(3)材料三中,西汉“使西北边陲加入了中国怀抱”的标志是什么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归纳秦汉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
答:西域都护的设置。历史发展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解析:第(1)题,通过图示中的“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秦朝时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第(2)题,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火烧”“活埋”的措施是为加强思想控制而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皆绝其道”“抬举到一尊”的措施是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两者的共同目的都是加强思想控制,巩固自己的统治。第(3)题,根据材料“汉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使西北边陲加入了中国怀抱,加强了西域、中亚地区和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西汉“使西北边陲加入了中国怀抱”的标志是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第 - 1 -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