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填主干
1.战国七雄:
(1)形成: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2)重要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3)特点: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4)结果: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2.商鞅变法:
(1)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2)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主要内容:在政治上,确立县制,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在经济上,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在军事上,奖励军功。
(5)影响:秦国国力大为增强,军队战斗力提高,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构成: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渠首分为鱼嘴、宝瓶口、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
(3)作用: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4)意义: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易错字:桂陵之战、商鞅、秦孝公、户籍、都江堰。
抓基础
知识点一 战国七雄
1.《资治通鉴》开篇记载: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晋国的三家为诸侯。这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材料中“三家”指的是( D )
A.楚、燕、齐 B.秦、楚、齐
C.赵、魏、秦 D.韩、赵、魏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三家分晋的相关史实。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2.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最多不超过2万,楚军也不超过4万。而至战国,魏国在马陵之战中动用“十万之军”,长平之战中秦国坑杀赵军俘虏40多万。这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B )
A.人口迅猛增长 B.战争规模很大
C.武器更加先进 D.天子权威下降
解析:根据题干中春秋时期城濮之战与战国时期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参战兵力的对比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比春秋时期战争规模更大,更加惨烈。
拓展延伸: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比较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目的 争霸(成为霸主) 兼并(统一全国)
战争特点 时间短、规模小、次数少 时间长、规模大、战争频繁
军队数量 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能决定战争胜负 几十万大军,持续几个月,死伤几万,甚至几十万
称霸方式 强者通过召集盟会确立霸主地位 强者吃掉弱者,进而统一全国
3.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就是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的著名战争有( D )
①马陵之战 ②阪泉大战
③长平之战 ④桂陵之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阪泉大战发生在原始社会时期,是炎帝与黄帝之间展开的一场战争,排除,其他三场战争均发生在战国时期。
知识点二 商鞅变法
4.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其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B )
A.促进生产力发展 B.实现富国强兵
C.缓和社会矛盾 D.推动思想进步
解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是各国变法带来的客观影响,缓和社会矛盾对于变法来说较片面,推动思想进步是各国变法带来的客观影响。
5.《战国策·秦策一》:卫鞅亡魏入秦……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卫鞅亡魏入秦”后,谁命“商君治秦”的( D )
A.齐桓公 B.秦穆公
C.魏文侯 D.秦孝公
解析: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拓展延伸: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启示
(1)成功原因: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商鞅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发展封建经济,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从外部因素看,商鞅变法有秦孝公的支持;从变法者的个人品质看,商鞅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2)启示: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只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精神,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等。
6.毛泽东曾评价说:“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变法内容中,对我国地方行政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大政策”是( C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建立县制
D.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土地
解析: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该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对我国现代行政体制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7.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在商鞅变法中直接给农民带来红利的措施是( B )
A.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C.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解析:商鞅变法中规定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满足题干中的“直接给农民带来红利”;A确立了封建土地制度,C提高了军队战斗力,D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均与题意不符。
8.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D )
A.加强刑罚 B.鼓励生产
C.推行县制 D.奖励军功
解析: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规定奖励军功,按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商鞅变法使得贵族失去原有的地位,通过军功士兵可以成为贵族。
知识点三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9.四川都江堰二王庙有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楹联里的“太守”是( B )
A.大禹 B.李冰 C.管仲 D.商鞅
解析: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都江堰如此评价:“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认真观察右图,对这一造福千秋的工程说法不准确的是( C )
A.它是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B.渠首工程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
C.内江用于分洪,外江用于灌溉
D.鱼嘴是分水堤坝,宝瓶口是内江下游出水口,飞沙堰在洪水期用于泄洪,并减少泥沙淤积
解析:都江堰是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鱼嘴是分水堤坝,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宝瓶口是内江下游出水口;飞沙堰在洪水期用于泄洪,并减少泥沙淤积。
11.一书中说:“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材料主要是肯定都江堰( B )
A.渔业资源丰富 B.水运作用显著
C.防止洪水泛滥 D.保障农业生产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中“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可知,该材料体现了都江堰发挥水运的作用。而A未在材料中体现,C、D属于都江堰的作用,但也未在材料中体现。
12.在修建都江堰的过程中,李冰受当地妇女们在竹篮里装石头,将溪水壅深后洗衣服的启发,发明了活动拦水坝;利用热胀冷缩原理,用大火烧山使岩石发热,趁热浇上凉水使石头爆裂,开凿了用于分流的宝瓶口。这主要反映了都江堰( B )
A.主要功能是防洪、灌溉
B.蕴含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C.修建的过程十分艰难
D.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解析:根据题干表述可知,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时的技术创新,均是从当地人民劳动实践中获得的灵感。因此,都江堰的修建蕴含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提能力
1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
A.铁制工具和牛耕的推广
B.个体小农的出现
C.百家争鸣的影响
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解析:战国时期生产力显著进步,表现为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国开始进行社会变革。因而战国时期引发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是铁制农具、牛耕的推广。
14.对下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 )
A.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B.分封制基本瓦解
C.诸侯混战破坏经济
D.改革图强成为风潮
解析:结合图示秦国从公元前358年击败韩军到公元前340年大败魏军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和商鞅变法增强秦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有关。
15.《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这段材料说明( D )
A.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
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并付出沉重的代价
解析:依据题干中材料“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及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商鞅最后惨遭车裂而死,这说明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甚至会付出沉重代价。
16.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商君书·更法》
材料三 (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1)材料一的两幅图,都从侧面反映了这个“大变革时代”中出现的历史现象,你能将下列关于它们之间联系的相关说明,按照你发现的历史规律排列吗
A.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的田地变成私田出租
B.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
C.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D.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
E.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排序:① B ② A
③ D ④ E
⑤ C 。
(2)材料二中的历史人物主持进行了一场重要的变法,请写出该变法的时间、目的。
答:公元前356年;目的:富国强兵,增强秦国的实力,在争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这次变法的作用。
答: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4)结合材料,说一说从这位历史人物身上可以学到什么精神。
答:勇为天下先、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题,材料一的两幅图,都从侧面反映了这个“大变革时代”中出现的历史现象,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的田地变成私田并出租,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依此来完成排序。第(2)题,据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变法是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秦孝公为了富国强兵,增强秦国的实力,在争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第(3)题,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第(4)题是开放型题目,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例如:改革者必须具备勇为天下先、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等。
第 - 1 - 页 共 10 页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填主干
1.战国七雄:
(1)形成:战国初年, 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由大夫田氏取代。齐、 、燕、韩、赵、魏、 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2)重要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等。
(3)特点: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 ,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 。
(4)结果: 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2.商鞅变法:
(1)原因:战国时期, 和 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 势力增强。
(2)目的:确立新的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变法:公元前 年, 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主要内容:在政治上,确立 制,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改革 制度,严明法度;在经济上,废除 ,鼓励耕织,统一 ;在军事上,奖励军功。
(5)影响:秦国 大为增强,军队战斗力提高,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 奠定了基础。
3.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 年,秦国蜀郡郡守 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构成:渠首和 两大系统工程,渠首分为鱼嘴、宝瓶口、 三个主体工程。
(3)作用:发挥了 、灌溉、 等多方面的作用。
(4)意义: 成为“天府之国”。
易错字:桂陵之战、商鞅、秦孝公、户籍、都江堰。
抓基础
知识点一 战国七雄
1.《资治通鉴》开篇记载: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晋国的三家为诸侯。这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材料中“三家”指的是( )
A.楚、燕、齐 B.秦、楚、齐
C.赵、魏、秦 D.韩、赵、魏
2.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最多不超过2万,楚军也不超过4万。而至战国,魏国在马陵之战中动用“十万之军”,长平之战中秦国坑杀赵军俘虏40多万。这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
A.人口迅猛增长 B.战争规模很大
C.武器更加先进 D.天子权威下降
拓展延伸: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比较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目的 争霸(成为霸主) 兼并(统一全国)
战争特点 时间短、规模小、次数少 时间长、规模大、战争频繁
军队数量 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能决定战争胜负 几十万大军,持续几个月,死伤几万,甚至几十万
称霸方式 强者通过召集盟会确立霸主地位 强者吃掉弱者,进而统一全国
3.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就是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的著名战争有( )
①马陵之战 ②阪泉大战
③长平之战 ④桂陵之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知识点二 商鞅变法
4.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其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
A.促进生产力发展 B.实现富国强兵
C.缓和社会矛盾 D.推动思想进步
5.《战国策·秦策一》:卫鞅亡魏入秦……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卫鞅亡魏入秦”后,谁命“商君治秦”的( )
A.齐桓公 B.秦穆公
C.魏文侯 D.秦孝公
拓展延伸: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启示
(1)成功原因: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商鞅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发展封建经济,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从外部因素看,商鞅变法有秦孝公的支持;从变法者的个人品质看,商鞅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2)启示: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只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精神,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等。
6.毛泽东曾评价说:“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变法内容中,对我国地方行政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大政策”是(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建立县制
D.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土地
7.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在商鞅变法中直接给农民带来红利的措施是( )
A.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C.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8.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加强刑罚 B.鼓励生产
C.推行县制 D.奖励军功
知识点三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9.四川都江堰二王庙有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楹联里的“太守”是( )
A.大禹 B.李冰 C.管仲 D.商鞅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都江堰如此评价:“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认真观察右图,对这一造福千秋的工程说法不准确的是( )
A.它是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B.渠首工程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
C.内江用于分洪,外江用于灌溉
D.鱼嘴是分水堤坝,宝瓶口是内江下游出水口,飞沙堰在洪水期用于泄洪,并减少泥沙淤积
11.一书中说:“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材料主要是肯定都江堰( )
A.渔业资源丰富 B.水运作用显著
C.防止洪水泛滥 D.保障农业生产
12.在修建都江堰的过程中,李冰受当地妇女们在竹篮里装石头,将溪水壅深后洗衣服的启发,发明了活动拦水坝;利用热胀冷缩原理,用大火烧山使岩石发热,趁热浇上凉水使石头爆裂,开凿了用于分流的宝瓶口。这主要反映了都江堰( )
A.主要功能是防洪、灌溉
B.蕴含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C.修建的过程十分艰难
D.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提能力
1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铁制工具和牛耕的推广
B.个体小农的出现
C.百家争鸣的影响
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14.对下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B.分封制基本瓦解
C.诸侯混战破坏经济
D.改革图强成为风潮
15.《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这段材料说明( )
A.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
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并付出沉重的代价
16.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商君书·更法》
材料三 (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1)材料一的两幅图,都从侧面反映了这个“大变革时代”中出现的历史现象,你能将下列关于它们之间联系的相关说明,按照你发现的历史规律排列吗
A.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的田地变成私田出租
B.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
C.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D.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
E.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排序:① ②
③ ④
⑤ 。
(2)材料二中的历史人物主持进行了一场重要的变法,请写出该变法的时间、目的。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这次变法的作用。
(4)结合材料,说一说从这位历史人物身上可以学到什么精神。
第 - 1 -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