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素养评估(第一~六单元)
(60分钟 55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Mg—24 S—32 Fe—56 Ag—108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1~10小题每小题1分,11~15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在今年学校运动会上,九年级某同学准备了4种饮品,其中属于溶液的是( )
A.牛奶 B.珍珠奶茶 C.矿泉水 D.豆浆
2.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足量的NH3和CO2,生成小苏打和一种氮肥,这种氮肥是( )
A.NH4HCO3 B.NH4NO3
C.NaNO3 D.NH4Cl
3.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联合制碱法的发明者是( )
4.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及反应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
A.NaCl+KNO3===NaNO3+KCl 复分解反应
B.2HgO===O2↑+2Hg 分解反应
C.CO2+H2O===H2CO3 化合反应
D.2Fe+6HCl===2FeCl3+3H2↑ 置换反应
解析:A、氯化钠和硝酸钾交换成分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不能发生复分解5.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垃圾分类有利于资源再利用
B.铁、锌、硒都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C.米饭、面包主要为人体提供蛋白质
D.棉纤维属于天然纤维
6.(2021·淄博中考)溶液对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人类的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固体和液体物质可以作为溶质
B.长期放置不分层液体就是溶液
C.饱和溶液升温一定变为不饱和溶液
D.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
7.兴趣小组在探究稀盐酸的性质时,将足量的稀盐酸逐滴滴入装有少量下列物质的试管中,产生气体的量符合如图所示曲线的是( )
A.铝片 B.表面被氧化的铝片
C.铜片 D.表面被氧化的铜片
8.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制碱的主要化学反应原理为①NaCl+H2O+NH3+CO2===NaHCO3↓+X;②2NaHCO3Na2CO3+H2O+C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①属于化合反应
B.CO2在反应中可循环使用
C.反应①中X的化学式为NH4Cl
D.Na2CO3中C元素为+4价
9.(2021·益阳中考)下列试剂能将稀H2SO4和Na2SO4溶液鉴别出来的是( )
A.酚酞溶液 B.稀盐酸
C.NaCl溶液 D.K2CO3溶液
10.取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实验。下列能说明稀盐酸、氢氧化钠恰好都完全反应的是( )
A.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B.加氢氧化镁固体,固体全部溶解
C.加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
D.测定溶液的pH,刚好显中性
11.(2021·泰安中考)如果将物质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有机物分类,如图中甲、乙、丙、丁是四种不同类别的物质,且相连物质之间均能发生化学反应。下列说法符合图示要求的是( )
A.当甲、乙、丙分别为酸、碱、盐时,丁可以为碳酸钠
B.当甲为氯化铜时,丁可以为氢氧化钠
C.当丁为氧气时,甲、乙、丙可以为红磷、甲烷、一氧化碳
D.当丁为盐酸时,甲、乙、丙可以为铜、硝酸银、氢氧化钙
12.晾晒海水获得的粗盐中含有可溶性杂质MgCl2、CaCl2等。现要除去粗盐溶液中的MgCl2和CaCl2,需先依次加入足量的a和b,过滤后再加c。则a、b、c分别是( )
A.Na2CO3、稀盐酸、NaOH
B.K2CO3、NaOH、稀盐酸
C.NaOH、Na2CO3、稀盐酸
D.KOH、稀盐酸、Na2CO3
13.(2021·淄博中考)材料研制与化学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加快研发可降解塑料,解决由聚乙烯等塑料制品造成的“白色污染”问题
B.合成纤维、棉纤维和羊毛纤维,均是以石油为原料合成的有机高分子材料
C.用于航天业的钛合金具有耐高温、耐腐蚀、强度高等性能,属于金属材料
D.“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火星车的构造部件中使用了多种复合材料
14.已知金属R和Fe、H活动性强弱关系为Fe>R>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R放入Zn(NO3)2溶液中,有锌析出
B.金属R放入CuSO4溶液中,金属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
C.金属铁(足量)放入R(NO3)2溶液中,溶液变黄色
D.金属铁放入AgNO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溶液质量变大
15.(2021·潍坊中考)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粗盐水中的Mg2+、Ca2+、SO,得到精盐水 依次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BaCl2溶液、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B 鉴别CaCO3、NaOH、NaCl、NH4NO3四种固体 加水,观察溶解和温度的变化情况
C 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 高温煅烧
D 区分棉纤维、涤纶、羊毛线 点燃,观察现象并闻气味
二、理解与应用(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
16.(6分)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1)荔枝、香蕉、木瓜、菠萝被誉为岭南四大名果,尤以荔枝最为著名。下表列出的是每100 g 荔枝主要营养成分数据:
营养成分 水 糖类 蛋白质 油脂 钙、钾、铁、锌 X
质量 82 g 16.6 g 0.9 g 0.2 g 153.4 mg 43 μg
①表中“X”是指六类基本营养素中的__ __;
②这些营养成分中,能在人体胃肠道里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氨基酸的是__ __;
③表中所列“钙、钾、铁、锌”元素中,__ __(填元素符号)属于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
④吃下荔枝后,它所含葡萄糖在人体内酶的催化下缓慢氧化生成__ __,同时放出能量。
(2)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人气火爆,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制作它的外材料为纯羊毛,内充PET(聚酯塑料)。
①纯羊毛属于__ __(填“合成纤维”或“天然纤维”);
②初步鉴别羊毛和PET的简单方法是__ __。
17.(3分)用如图所示实验比较三种金属的活动性。
(1)若A为稀硫酸,实验观察到:①中有气泡产生,③中无明显变化,②中的现象为__ __。
(2)若A为硫酸铜溶液,实验观察到:①和②中金属表面均析出红色物质,③中无明显变化。写出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 __。
(3)上述实验可以证明金属活动性:B比__ __活泼。
18.(4分)如图是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和B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表。
温度/℃ B物质溶解度/g
0 35
20 38
40 43
60 50
80 60
(1)20 ℃时,A物质的溶解度__ __B物质的溶解度(填写“大于”“等于”或“小于”)。观察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对于这类物质,工业上常采取__ __方法,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得到化工原料和产品。
(2)80 ℃时,向100 g水中加入50 g B物质,充分溶解后溶解后得到的是__ __溶液(填写“饱和”或“不饱和”);此温度时,B物质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__ 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19.(4分)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NaCl、NaNO3、MgCl2、CuSO4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组成。小明为了探究其成分,设计并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根据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1)操作①是__ __。
(2)原固体粉末中一定没有的成分是__ __(填写化学式)。
(3)生成沉淀A的化学方程式是__ __ __ __ __ __。
(4)根据上述实验__ __(填“能”或“不能”)确定原固体粉末中含有NaCl、NaNO3。
三、实验与探究(本大题共2小题,共12分)
20.(6分)炼铁的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某同学利用该原理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装置见图,对实验进行分析并回答:
(1)给玻璃管加热的仪器叫酒精喷灯,要用其__ __(填“外焰”“内焰”或“焰心”)进行加热。
(2)装置A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 __,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__ __。
装置B中发生的现象是__ __,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__ __。
(3)实验要在装置末端C处燃着一盏酒精灯,其作用是__ __。
21.(6分)敞口放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发生下列变化而变质:
NaOH溶液Na2CO3溶液NaHCO3溶液
上述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 __,NaHCO3俗称__ __。
某校化学学习小组师生对一瓶氢氧化钠溶液的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NaOH是否变质?
【做出猜想】
猜想1:NaOH全部变质。
猜想2:__ __。
【制定计划】老师探究是否产生了NaHCO3,学生在老师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
【进行试验】
项目 试验操作 试验现象 试验分析
老师试验 略 略 没有产生NaHCO3
学生试验 a.取一定量的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原待测液中含有
【表达交流】有同学认为上述实验a中的CaCl2溶液可改为澄清石灰水,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__ __(填“同意”或“不同意”)。
【实验结论】上述猜想2成立。
【反思评价】在实验室中,氢氧化钠应密封保存。
解析:反应①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NaHCO3俗称小苏打。
【做出猜想】猜想1:NaOH全部变质。猜想2: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进行试验】a.取一定量的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CaCl2===CaCO3↓+2NaCl。
b.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
【表达交流】不同意这种看法,是因为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影响对氢氧化钠的检验。
四、分析与计算(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22.某纯碱(纯碱为碳酸钠俗名)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实验小组要测定该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取6 g纯碱样品放入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此时烧杯中没有不溶物,其消耗稀盐酸61.7 g,测得反应后液体总的质量为65.5 g。请帮助实验小组完成以下计算:
(1)反应中生成CO2的质量为__ __g。
(2)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至0.1%)
PAGE期末素养评估(第一~六单元)
(60分钟 55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Mg—24 S—32 Fe—56 Ag—108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1~10小题每小题1分,11~15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在今年学校运动会上,九年级某同学准备了4种饮品,其中属于溶液的是(C)
A.牛奶 B.珍珠奶茶 C.矿泉水 D.豆浆
解析:A、牛奶、珍珠奶茶和豆浆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矿泉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2.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足量的NH3和CO2,生成小苏打和一种氮肥,这种氮肥是(D)
A.NH4HCO3 B.NH4NO3
C.NaNO3 D.NH4Cl
解析: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足量的NH3和CO2,饱和食盐水中含有氯化钠和水,氯化钠、水、NH3和CO2中含有钠、氯、氢、氮、碳、氧六种元素,小苏打中含有钠、氢、碳、氧四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生成的氮肥中一定含有氮元素、氯元素,观察选项D符合要求。
3.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联合制碱法的发明者是(C)
解析:A、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故选项错误。B、我国著名化学家徐光宪在稀土元素等研究领域做出杰出贡献,故选项错误。C、侯德榜改进了制碱工艺,发明了联合制碱法,故选项正确。D、张青莲测定了一些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故选项错误。
4.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及反应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C)
A.NaCl+KNO3===NaNO3+KCl 复分解反应
B.2HgO===O2↑+2Hg 分解反应
C.CO2+H2O===H2CO3 化合反应
D.2Fe+6HCl===2FeCl3+3H2↑ 置换反应
解析:A、氯化钠和硝酸钾交换成分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B、该化学方程式缺少反应条件,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2HgOO2↑+2Hg,故选项错误。C、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形式,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正确。D、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故选项错误。
5.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垃圾分类有利于资源再利用
B.铁、锌、硒都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C.米饭、面包主要为人体提供蛋白质
D.棉纤维属于天然纤维
解析:A.垃圾分类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节约资源,利于资源再利用,不符合题意;B.铁、锌、硒都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不符合题意;C.米饭、面包主要为人体提供糖类,符合题意;D.棉纤维属于天然纤维,不符合题意。
6.(2021·淄博中考)溶液对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人类的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只有固体和液体物质可以作为溶质
B.长期放置不分层液体就是溶液
C.饱和溶液升温一定变为不饱和溶液
D.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
解析:固体、液体和气体均可作为溶液的溶质,A错误;长期放置不分层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等液体,B错误;饱和溶液升温不一定变为不饱和溶液,如熟石灰,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饱和石灰水升高温度仍为饱和溶液,C错误;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故D正确。
7.兴趣小组在探究稀盐酸的性质时,将足量的稀盐酸逐滴滴入装有少量下列物质的试管中,产生气体的量符合如图所示曲线的是(B)
A.铝片 B.表面被氧化的铝片
C.铜片 D.表面被氧化的铜片
解析:铝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的前面,与稀盐酸接触后立即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表面被氧化的铝片与稀盐酸接触后,表面的氧化铝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氧化铝完全反应后,内层的铝再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表面被氧化的铜片与稀盐酸接触后,铜片表面的氧化物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等物质,不生成氢气,且铜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的后面,不与稀盐酸反应。
8.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制碱的主要化学反应原理为①NaCl+H2O+NH3+CO2===NaHCO3↓+X;②2NaHCO3Na2CO3+H2O+C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反应①属于化合反应
B.CO2在反应中可循环使用
C.反应①中X的化学式为NH4Cl
D.Na2CO3中C元素为+4价
解析:A、反应①中三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不属于化合反应,故A错误;B、反应①中二氧化碳是反应物,反应②中二氧化碳是生成物,所以CO2在反应中可循环使用,故B正确;C、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反应物中有1个钠原子、1个氯原子、5个氢原子、3个氧原子、1个氮原子、1个碳原子,生成物中有1个钠原子、1个氢原子、1个碳原子、3个氧原子,所以X是NH4Cl,故C正确;D、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在Na2CO3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所以C元素为+4价,故D正确。
9.(2021·益阳中考)下列试剂能将稀H2SO4和Na2SO4溶液鉴别出来的是(D)
A.酚酞溶液 B.稀盐酸
C.NaCl溶液 D.K2CO3溶液
解析:稀H2SO4显酸性,Na2SO4溶液呈中性,均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无法鉴别,A错误;稀盐酸与稀H2SO4和Na2SO4溶液均不能发生反应,无法鉴别,B错误;NaCl溶液与稀H2SO4和Na2SO4溶液均不能发生反应,无法鉴别,C错误;K2CO3溶液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气体,而Na2SO4溶液与K2CO3溶液不反应,现象不同,可以鉴别,D正确。
10.取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实验。下列能说明稀盐酸、氢氧化钠恰好都完全反应的是(D)
A.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B.加氢氧化镁固体,固体全部溶解
C.加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
D.测定溶液的pH,刚好显中性
解析:A.加硝酸银溶液,则生成的氯化钠也能与硝酸银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证明稀盐酸、氢氧化钠恰好都完全反应,说法错误;B.加氢氧化镁固体,固体全部溶解,说明溶液中含有剩余的盐酸,二者没有恰好完全反应,说法错误;C.加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二者没有恰好完全反应,说法错误;D.测定溶液的pH,刚好显中性,证明稀盐酸、氢氧化钠恰好都完全反应,说法正确。
11.(2021·泰安中考)如果将物质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有机物分类,如图中甲、乙、丙、丁是四种不同类别的物质,且相连物质之间均能发生化学反应。下列说法符合图示要求的是(B)
A.当甲、乙、丙分别为酸、碱、盐时,丁可以为碳酸钠
B.当甲为氯化铜时,丁可以为氢氧化钠
C.当丁为氧气时,甲、乙、丙可以为红磷、甲烷、一氧化碳
D.当丁为盐酸时,甲、乙、丙可以为铜、硝酸银、氢氧化钙
解析:图中甲、乙、丙、丁是四种不同类别的物质,且相连物质之间均能发生化学反应,A.当甲、乙、丙分别为酸、碱、盐,丁为碳酸钠时,碳酸钠会分别与氢氧化钙、盐酸、氯化钙反应,但是碳酸钠和氯化钙都属于盐,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B.当甲为氯化铜时,丁可以为氢氧化钠,氯化铜会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也会分别与二氧化碳、盐酸反应,所以乙、丙可以是盐酸、二氧化碳中的任意一种,故B正确;C.当丁为氧气,甲、乙、丙为红磷、甲烷、一氧化碳时,红磷、甲烷、一氧化碳都会与氧气反应,但是红磷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D.当丁为盐酸时,乙、丙可以为硝酸银、氢氧化钙,但甲不可以为铜,因为铜不会与盐酸反应,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12.晾晒海水获得的粗盐中含有可溶性杂质MgCl2、CaCl2等。现要除去粗盐溶液中的MgCl2和CaCl2,需先依次加入足量的a和b,过滤后再加c。则a、b、c分别是(C)
A.Na2CO3、稀盐酸、NaOH
B.K2CO3、NaOH、稀盐酸
C.NaOH、Na2CO3、稀盐酸
D.KOH、稀盐酸、Na2CO3
解析:a、b、c分别是氢氧化钠溶液(除去氯化镁)、碳酸钠溶液(除去氯化钙)、稀盐酸(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碳酸钠)。
13.(2021·淄博中考)材料研制与化学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加快研发可降解塑料,解决由聚乙烯等塑料制品造成的“白色污染”问题
B.合成纤维、棉纤维和羊毛纤维,均是以石油为原料合成的有机高分子材料
C.用于航天业的钛合金具有耐高温、耐腐蚀、强度高等性能,属于金属材料
D.“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火星车的构造部件中使用了多种复合材料
解析:合成纤维是以石油为原料合成的有机高分子材料,棉纤维、羊毛纤维属于天然纤维,其中棉纤维主要成分为纤维素,羊毛纤维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14.已知金属R和Fe、H活动性强弱关系为Fe>R>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金属R放入Zn(NO3)2溶液中,有锌析出
B.金属R放入CuSO4溶液中,金属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
C.金属铁(足量)放入R(NO3)2溶液中,溶液变黄色
D.金属铁放入AgNO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溶液质量变大
解析:已知金属R和Fe、H活动性强弱关系为Fe>R>H,则R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弱,所以金属R放入Zn(NO3)2溶液中,不反应,没有锌析出,A说法错误。已知金属R和Fe、H活动性强弱关系为Fe>R>H,则R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金属R放入CuSO4溶液中,能发生置换反应,置换出铜,金属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B说法正确。金属铁(足量)放入R(NO3)2溶液中,生成硝酸亚铁溶液和R,溶液变浅绿色,C说法错误。金属铁放入AgNO3溶液中,生成硝酸亚铁溶液和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AgNO3===Fe(NO3)2+2Ag,每56份质量的铁可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一段时间后溶液的质量会减少,D说法错误。
15.(2021·潍坊中考)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粗盐水中的Mg2+、Ca2+、SO,得到精盐水 依次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BaCl2溶液、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B 鉴别CaCO3、NaOH、NaCl、NH4NO3四种固体 加水,观察溶解和温度的变化情况
C 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 高温煅烧
D 区分棉纤维、涤纶、羊毛线 点燃,观察现象并闻气味
解析:A.加入过量的碳酸钠,碳酸钠能与钙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钙,可除去钙离子,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氯化钡能与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可除去硫酸根离子,氯化钡能与过量的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钠能与镁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镁,除去镁离子,后面可加入稀盐酸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但是过量的氯化钡无法除去,符合题意;B.加水,碳酸钙难溶于水,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温度变化情况不同,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C.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可除去杂质,不符合题意;D.棉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灼烧有纸燃烧的气味,羊毛线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涤纶灼烧有刺激性气味,气味不同,可以区分,不符合题意。
二、理解与应用(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
16.(6分)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1)荔枝、香蕉、木瓜、菠萝被誉为岭南四大名果,尤以荔枝最为著名。下表列出的是每100 g 荔枝主要营养成分数据:
营养成分 水 糖类 蛋白质 油脂 钙、钾、铁、锌 X
质量 82 g 16.6 g 0.9 g 0.2 g 153.4 mg 43 μg
①表中“X”是指六类基本营养素中的__维生素__;
②这些营养成分中,能在人体胃肠道里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氨基酸的是__蛋白质__;
③表中所列“钙、钾、铁、锌”元素中,__Fe、Zn__(填元素符号)属于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
④吃下荔枝后,它所含葡萄糖在人体内酶的催化下缓慢氧化生成__二氧化碳和水__,同时放出能量。
(2)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人气火爆,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制作它的外材料为纯羊毛,内充PET(聚酯塑料)。
①纯羊毛属于__天然纤维__(填“合成纤维”或“天然纤维”);
②初步鉴别羊毛和PET的简单方法是__灼烧、闻气味__。
解析:(1)①水、无机盐、糖类、蛋白质、油脂与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六大营养素,所以X表示维生素;②蛋白质能在人体胃肠道里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氨基酸;③表中所列“钙、钾、铁、锌”元素中,铁、锌属于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④吃下荔枝后,它所含葡萄糖在人体内酶的催化下缓慢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能量。(2)①纯羊毛属于天然纤维;②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时会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而PET灼烧无此气味,所以初步鉴别羊毛和PET的简单方法是灼烧、闻气味。
17.(3分)用如图所示实验比较三种金属的活动性。
(1)若A为稀硫酸,实验观察到:①中有气泡产生,③中无明显变化,②中的现象为__有气泡产生__。
(2)若A为硫酸铜溶液,实验观察到:①和②中金属表面均析出红色物质,③中无明显变化。写出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Fe+CuSO4===FeSO4+Cu__。
(3)上述实验可以证明金属活动性:B比__铜__活泼。
解析:(1)若A为稀硫酸,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所以②中的现象为有气泡产生。(2)若A为硫酸铜溶液,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所以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3)由题意可知,金属B能将铜置换出来,说明B比铜活泼。
18.(4分)如图是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和B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表。
温度/℃ B物质溶解度/g
0 35
20 38
40 43
60 50
80 60
(1)20 ℃时,A物质的溶解度__小于__B物质的溶解度(填写“大于”“等于”或“小于”)。观察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对于这类物质,工业上常采取__降温结晶__方法,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得到化工原料和产品。
(2)80 ℃时,向100 g水中加入50 g B物质,充分溶解后溶解后得到的是__不饱和__溶液(填写“饱和”或“不饱和”);此温度时,B物质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__37.5%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解析:(1)20 ℃时,A物质的溶解度在20~30 g,故小于B物质的溶解度(38 g);依据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随温度升高,A物质溶解度逐渐增大,因此温度降低,溶解度减小,故要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常采取降温结晶的方法。(2)依据表格数据,80 ℃时B物质溶解度为60 g,故向100 g水中加入50 g B物质,充分溶解后得到的是不饱和溶液;此温度时,B物质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60 g/(100 g+60 g)]×100%=37.5%。
19.(4分)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NaCl、NaNO3、MgCl2、CuSO4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组成。小明为了探究其成分,设计并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根据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1)操作①是__过滤__。
(2)原固体粉末中一定没有的成分是__CuSO4__(填写化学式)。
(3)生成沉淀A的化学方程式是__MgCl2__+__2NaOH===Mg(OH)2↓__+__2NaCl__。
(4)根据上述实验__不能__(填“能”或“不能”)确定原固体粉末中含有NaCl、NaNO3。
解析:(1)根据图示可知:操作①将前面的混合物分离成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两部分,即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所以此操作为过滤。
(2)根据图示可知:固体粉末加水溶解后,可得到无色溶液,即溶液中不含有色物质。在题目所给的物质中,硫酸铜溶解于水会形成蓝色溶液,与题意不符。所以原固体粉末中一定不含硫酸铜。
(3)白色沉淀是由固体粉末溶解于水后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根据题意可知,只有氯化镁可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MgCl2===Mg(OH)2↓+2NaCl。
(4)根据上述推测可知:固体中一定会存在氯化镁,所以无色溶液中含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当再加入硝酸银时,可与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符合题意产生白色沉淀B。因此无法确定原混合物中是否含氯化钠。硝酸钠在题目中的操作中不发生变化,无法确认是否存在。所以无法确定原固体粉末中是否含氯化钠和硝酸钠。
三、实验与探究(本大题共2小题,共12分)
20.(6分)炼铁的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某同学利用该原理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装置见图,对实验进行分析并回答:
(1)给玻璃管加热的仪器叫酒精喷灯,要用其__外焰__(填“外焰”“内焰”或“焰心”)进行加热。
(2)装置A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__,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__Fe2O3+3CO2Fe+3CO2__。
装置B中发生的现象是__澄清石灰水变浑浊__,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__CO2+Ca(OH)2===CaCO3↓+H2O__。
(3)实验要在装置末端C处燃着一盏酒精灯,其作用是__处理尾气,防止CO对大气的污染__。
解析:(1)给玻璃管加热的仪器叫酒精喷灯,酒精喷灯的外焰温度最高,要用其外焰进行加热;(2)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所以装置A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2Fe+3CO2;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装置B中发生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3)实验要在装置末端C处燃着一盏酒精灯,作用是处理尾气,防止CO对大气的污染。
21.(6分)敞口放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发生下列变化而变质:
NaOH溶液Na2CO3溶液NaHCO3溶液
上述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2NaOH+CO2===Na2CO3+H2O__,NaHCO3俗称__小苏打__。
某校化学学习小组师生对一瓶氢氧化钠溶液的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NaOH是否变质?
【做出猜想】
猜想1:NaOH全部变质。
猜想2:__氢氧化钠部分变质__。
【制定计划】老师探究是否产生了NaHCO3,学生在老师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
【进行试验】
项目 试验操作 试验现象 试验分析
老师试验 略 略 没有产生NaHCO3
学生试验 a.取一定量的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Cl2===CaCO3↓+2NaCl
b.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原待测液中含有氢氧化钠
【表达交流】有同学认为上述实验a中的CaCl2溶液可改为澄清石灰水,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__不同意__(填“同意”或“不同意”)。
【实验结论】上述猜想2成立。
【反思评价】在实验室中,氢氧化钠应密封保存。
解析:反应①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NaHCO3俗称小苏打。
【做出猜想】猜想1:NaOH全部变质。猜想2: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进行试验】a.取一定量的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CaCl2===CaCO3↓+2NaCl。
b.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
【表达交流】不同意这种看法,是因为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影响对氢氧化钠的检验。
四、分析与计算(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22.某纯碱(纯碱为碳酸钠俗名)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实验小组要测定该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取6 g纯碱样品放入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此时烧杯中没有不溶物,其消耗稀盐酸61.7 g,测得反应后液体总的质量为65.5 g。请帮助实验小组完成以下计算:
(1)反应中生成CO2的质量为__2.2__g。
(2)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至0.1%)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6 g+61.7 g-65.5 g=2.2 g。
(2)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x 2.2 g
= x=5.3 g
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00%≈88.3%;
答: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88.3%。
答案:(1)2.2 (2)88.3%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