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六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初学情调研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六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初学情调研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8 10:20:33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六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初学情调研试卷
一、积累 运用(21分)
1.(2022九上·萧山开学考)【览活动序言】班级举行“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华诗词“博大精深,yuán   远流长,如三山五岳,巍峨屹立;如五谷丰熟,养育万方”。从诗歌的源头《诗经》《楚辞》到汉乐府,从魏晋诗歌到唐诗、宋词、元曲,它们一脉相承,又风格迥异,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丽耀眼的明珠。千百年来,中华诗词以其无限的mèi   力超越时空,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它那动人的诗句,丰富的情感,人文的光辉,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成为诗意人生的写照、家国情怀的寄托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艺术结晶。传承好诗词文化,对安顿个体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拼音填写汉字,选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①yuán   远流长
②mèi   力
③屹立( A.yì
B.qǐ )
④瑰丽(A.guì B.guī )
【答案】源;魅;A;B
【解析】【分析】
故答案为:
【点评】
2.(2022九上·萧山开学考)【读先哲经典】根据下列对联内容,联系所学的知识,相对应的人物,正确的一项是(  )
①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②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③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清湘应识九歌心。
④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A.杜甫 李煜 屈原 苏轼
B.李白 李清照 陆游 杜甫
C.杜甫 李清照 屈原 陶潜
D.李白 李煜 陶潜 苏轼
【答案】C
【知识点】诗歌对联;名人事迹
【解析】【分析】①郭沫若先生有一幅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十六个字把杜甫其人其诗基本上概括了。 因为他替人民说话、说真话,所以他的诗是一部史诗,它反映了世上疮痍,反映了民间疾苦,所以他成为诗中的圣哲,成为笔底波澜。
②这是郭沫若先生为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故居题写的对联,其中的“后主”是指南唐后主李煜,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亦大。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的词清新婉约,是李煜风格的继承延伸,所以说文采有后主遗风。
③“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是清朝文人秦瀛为屈子祠写的对联,这副对联运用了对偶、用典、借代等修辞手法,不仅体现了对屈原的缅怀,而且赞扬了屈原的高风亮节。
④上联: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 下联:樽中酒,篱下菊,岂甘了此一生。 这副对联是北大教授袁行霈先生为陶渊明纪念馆写的一副对联。 从下联中的酒和菊可以看出与陶渊明有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道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
3.(2022九上·萧山开学考)【悟经典智慧】在下面文字的划线处,填入古诗文名句。
我国传统的古诗就像一个开掘不尽的宝藏,从中可以发掘丰富的风物、生活、情感、思想……通过诗句 “①   ,   ”(《诗经》),我们看到了爱而不得、日思夜想的执着与深情;通过诗句“②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我们读出了离别时的宽慰与达观;通过诗句“③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读出了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悲悯与赤忱;通过诗句“④   ,   ”(《卜算子·咏梅》),我们读出了即便消亡仍不改品格的生命的表白……浸润于古诗的福泽,我们渐渐学会了观物、观人、观世界。
【答案】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课本中规定的古诗词的内容理解和默写识记掌握程度。考点:《诗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卜算子·咏梅》。重点及易错字:寤寐;己;邻;俱;碾。
故答案为: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点评】本道题考查古诗文默写背诵中的“理解默写”题型。理解默写题首先要熟记熟背古诗文篇段;其次要正确理解全文,弄懂每一句的意思;最后,根据题干中提示语以及题目要求来确定该填写什么,做到不写错别字。
4.(2022九上·萧山开学考)【与诗人对话】请从下面备选诗人中选择一位,仿照示例与他展开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
示例:刘禹锡,你一生坎坷,风雨中,你依然高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你的豁达与乐观,鼓起了我前进的风帆。
备选诗人:苏轼、陶渊明、杜甫、白居易、陆游
【答案】示例:杜甫,你一生颠沛流离,面对被秋风席卷的茅屋,你却推己及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你那心系天下、悲天悯人的责任和担当,让我肃然起敬,由衷赞叹。
【解析】【分析】
故答案为:
【点评】
5.(2022九上·萧山开学考)【明自身责任】在下面文字画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广大青年一定要矢志艰苦奋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___________。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需要广大青年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奋斗。
①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②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自胜者强,自强者胜。
③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
④当前,我们既面临着重要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A.②③①④ B.③①④② C.③②④① D.②④③①
【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前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可得出③句结论;其次,用①句摆出事实来证明③句;接着,④句说明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②句总结。故排序应为:②③①④。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
二、阅读(54分)
6.(2022九上·萧山开学考)下列有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保尔是乌克兰某镇一个贫苦工人家的小儿子,母亲死得早,父亲则做苦力以养家糊口,哥哥是个铁路工人。小学时的保尔就疾恶如仇,敢想敢做。
B.达雅陪同患伤寒症病愈后的保尔来到烈士墓前悼念革命战友,保尔于墓前默念的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名言成了他人生的准则,同时也揭示了全书的主旨。
C.后来保尔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从没有灰心丧气,从没有过自杀的念头,坚定的革命信念激励他用文学创作跟病魔与困难做斗争。
D.这部长篇小说是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榻上“全身瘫痪,双目失明”艰难写成的,出版后产生了巨大影响。
【答案】D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解析】【分析】A.保尔的父亲死得早,母亲则做苦力以养家糊口。B.并无达雅陪同。C.保尔是有过自杀的念头的。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名著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022九上·萧山开学考)阅读《傅雷家书》选段,回答问题。
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尽管我没有宗教信仰,至此不由得谢谢上帝了!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厌烦。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的,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__________。
7.作者写道: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作者说这话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10字以内)
8.从语言特色方面考虑,填入横线上的应是下面的哪一句?简要说明理由。
A.现实却给你证明,我是对的。
B.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答案】7.儿子变成了朋友(或:我又多了一个朋友)。
8.B句。B句与选段语气一致,态度谦和、亲切,像和朋友谈心一样。
【解析】【点评】
(2022九上·萧山开学考)文学作品阅读
题字慰英雄
陈忠实
①深秋时节的一天后晌,朱先生在书院背后的原坡上散步,金黄色的野菊花开得一片灿烂,坡沟间弥漫着馥郁的清香,遍坡漫沟热烈灿烂的菊花掩盖不住肃煞的悲凉。他看见一辆汽车在河川公路上自西向东急驶,搅扇起来的滚滚黄尘骤起四散,汽车开到书院对面时却放缓速度,在滋水河边上停下来,一个人挽起裤子涉水过河,沿着通往书院的弯弯小路走上来,朱先生看清他的衣着原是一位军人,便转过身依然瞅着山坡和河川深秋时节的田园景致。这里宁静安谧的田园景致与整个即将沦陷的中国是如此不协调,他怨愤以至蔑视中国的军人,无法理解如此泱泱大国如此庞大的军队怎么就打不过一个弹丸之地的倭寇?看门的张秀才在书院围墙外的坡田上呼叫他:“你的学生鹿兆海来咧———”朱先生撩起袍襟急步走下坡来。
②走进书房,鹿兆海神情激动地说:“先生,我想请你给我写一张字儿———”
③朱先生轻淡地问:“你大老远儿从城里开上汽车来,就要这一张字儿?”鹿兆海诚挚地说:“是的,是专意儿来的。”朱先生调侃地笑笑:“你不觉得划不着吗?为我的那俩烂字值得吗?”鹿兆海并不觉察朱先生的情绪,还以为是先生素常的伟大谦虚,于是倍加真诚地说:“我马上要出潼关打日本去了,临走只想得到先生一幅墨宝。”朱先生扬起头来,急不可待地问:“你们开到啥地方去?”鹿兆海说:“中条山。”
④朱先生从椅子上站起来,满脸满眼都袒露出自责的赧颜:“兆海,请宽容我的过失。我以为你们在城里闲得无事把玩字画。”鹿兆海连忙站起扶朱先生坐下:“我怎么敢怪先生呢!我们师长听说我要来寻先生,再三叮嘱我,请先生给他也写一幅。他说他要挂到军帐里头……”朱先生的脸颊抽搐着,连连“哦哦哦”地感叹着,如此受宠若惊的现象在他身上还未发生过。朱先生近来常常为自己变化无常的情绪事后懊悔,然而现在又进入一种无法抑制的激昂状态中,似乎从脚心不断激起一股强大的血流和火流,通过膝盖穿过丹田冲击五脏六腑再冲上头顶,双臂也给热烘烘的血流和火流冲撞得颤抖起来,双手颤巍巍地抓住兆海的双肩:“中条山,那可是潼关的最后一道门扇了!”鹿兆海也激昂起来:“要是守不住中条山,让日本兵进入潼关践踏关中,我就不回来见先生,也无颜见关中父老。”
⑤朱先生滴水入砚亲自研墨,鹿兆海要替朱先生研墨遭到无声而又坚决的拒绝。朱先生控制不住手劲,把渐渐变浓的墨汁研碾出砚台。朱先生亲自裁纸,裁纸刀在手中啪啪颤着,从笔架上提起毛笔在砚台里蘸墨,手腕和毛笔依然颤抖不止。朱先生挽起右臂的袖子,一直捋到肘弯以上,把赤裸的下臂塞进桌下的水桶,久久地浸泡着,冰凉的井中水起到了镇静作用,他用布巾擦擦小臂,旋即提笔,果然不再颤抖,一气连笔写下七个道劲飞扬的草体大字:砥柱人间是此峰。
⑥朱先生停住笔说:“这是我写的一首七绝中的一句。我刚中举那阵儿年轻气盛,南行回来登临华山诵成的。现在我才明白,我连一根麦秆儿的撑劲都没有,倒是给你的师长用得上。”鹿兆海也情绪波动,泪花涌出。朱先生重新铺就一张横幅,蘸饱墨汁再次毅然落笔:白鹿精魂
⑦朱先生写完放下毛笔,猛然抬起手咬破中指,在条幅和横幅左下方按盖印章的部位,重重地按上了血印。鹿兆海吃惊地看见朱先生中指上滴滴嗒嗒掉到字画上的血花儿,扑通一声跪下去:“朱先生放心,我一定要拿小日本一桶血赔偿先生……”朱先生怆然吟诵:“王师北定中原日,捷报勿忘告先生哦!”
(节选自《白鹿原》,有删节)
注:《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创作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表现了其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
9.围绕“题字”,选文中朱先生的情绪和行为有哪些变化?填写下面的空格,并说说其变化的原因。
轻淡调侃—   —激动题字—   —怆然吟诗
变化原因:   
10.文章第①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金黄色的野菊花开得一片灿烂,坡沟间弥漫着馥郁的清香,遍坡漫沟热烈灿烂的菊花掩盖不住肃煞的悲凉。
11.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朱先生挽起右臂的袖子,一直捋到肘弯以上,把赤裸的下臂塞进桌下的水桶,久久地浸泡着,冰凉的井中水起到了镇静作用,他用布巾擦擦小臂,旋即提笔。
12.文中三处提到“中条山”,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13.朱先生为什么要给鹿兆海题赠“白鹿精魂”四个字?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9.自责赧颜(自责愧疚);咬指盖印(滴血盖印);变化原因:朱先生开始以为鹿兆海求取字画以消遣,所以内心轻视。后来听闻鹿兆海他们将奔赴中条山抵抗日寇,因误会其求字动机而感到羞愧自责,后为关中可保,心生感动和敬佩,郑重题字。
10.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描写原坡上菊花怒放的美景,烘托深秋时节田园的宁静安谧,表现出朱先生对家乡大好河山的热爱,反衬朱先生因家乡也将沦陷而产生的悲愤。
11.动作描写,通过“挽”“捋”“塞”“浸泡”“擦擦”“提”等一系列动作,写出了朱先生受到爱国将士激励,自我镇定,准备提笔书写的过程,表现了朱先生对为抗日将士题字时态度极其认真郑重。
12.①突出“中条山”特殊的战略位置,暗示日军侵华形势的严峻;
②推动情节的发展,促使朱先生下决心题字慰英雄,使小说波澜起伏;
③凸显人物形象,表现出朱先生和鹿兆海深挚的爱国之情和刚烈的民族气节。
13.“白鹿精魂”象征白鹿原人民顽强不屈的精神。朱先生将这四字送给鹿兆海,是对其品质、行为的赞赏肯定。也是对以鹿兆海为代表的中国军人的勉励。在家国危亡之际,他们即将奔赴关中,抗击日寇,杀敌报国。另外,朱先生作为知识分子,他有心报国却力有不逮,唯有以题字慰英雄,寄托他的赤子之心和忧国之情,也以此来讴歌中华民族勇于斗争敢于抵御外族入侵的民族精神。
【解析】【点评】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1)第一处是鹿兆海告诉朱先生军队将去的地方是“中条山”,朱先生从椅子上站起来;第二处是朱先生“双手颤巍巍地抓住兆海的双肩:‘中条山,那可是潼关的最后一道门扇了’”,这就突出可中条山特殊的战略位置,也暗示日军侵华形势的严峻。2)第三处是“鹿兆海也激昂起来:‘要是守不住中条山,让日本兵进入潼关践踏关中,我就不回来见先生,也无颜见关中父老’”分析,此处提到“中条山”,表现出朱先生和鹿兆海深挚的爱国之情和刚烈的民族气节。(3)正是因为鹿兆海将去 “中条山”抵抗日本的侵略,才有了下文朱先生下决心“题字慰英雄”的描写,所以,“中条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小说波澜起伏。
(2022九上·萧山开学考)非文学作品阅读(12分)
【材料一】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根据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直接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相关联,表现为对所学习的学科内容或学习活动的直接兴趣和爱好。如喜欢音乐的同学,在听音乐时非常享受,体验到愉快,因此在学习音乐时表现出很强的学习动机。间接动机与社会意义相联系,是学生内化了社会观念、父母意愿以及教师期望的结果,例如学生为了获得教师或家长的表扬、物质奖励而努力学习。一般来说,直接动机更能持久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最早对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二者呈现的是倒U型曲线(见图1)。
【材料二】除了较强的学习动机,我们还要讲究一定的学习策略,例如:
(一)整体学习和部分学习
根据所学材料的学习量不同而划分的两种学习方式。整体学习又称全部学习,是把所学材料看作一个单元,一遍一遍地学习,直到学会为止;部分学习又称分段学习,是把所学材料分成若干段落,逐段学习。学会第1段后,再学第2段,以此类推,最后把已学会的各段综合起来。
(二)记忆术
⑴位置记忆法:通过与你熟悉的某种地点顺序相联系来记忆一些名称或者客体顺序的方法。
⑵缩写与编歌诀:指利用每个调的第一个字形成一个缩写,常常采用简语或歌谣口诀来记忆,比如二十四节气歌;理解、背诵柳宗元《江雪》时,记成“千万孤独”。
⑶谐音联想法:是指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语音联想,假借意义,将无意义材料转变成有意义材料的一种精加工策略。比如将“3.14159”记成“山巅一寺一壶酒”,将“thank you”记成“三克油”,强调声音相似。
⑷关键词法:是指将新词或概念与之相似的声音线索词,通过视觉表象联系起来,一般用于外语学习,先选择一个发音与外语生词类似的母语词(最好是具体名词),然后利用表象或一个句子将外语词的意义与母语词联系起来,以帮助记忆外语单词。例如记忆英语单词“tiger”时,联想成“泰山上一只虎”。
(三)及时复习
识记了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要不断遗忘的。对于遗忘的进程,心理学家们很早就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做了大量研究。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提出了遗忘曲线(见图2)。他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根据这一规律,复习最好要及时进行。
(四)过度学习
该理论又称为“过度识记”,也是由艾宾浩斯提出,是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仍继续识记的记忆,例如一篇课文读10遍便刚好可以背下来,但读完10遍之后最好还要多读几遍。过度学习有利于识记材料的保持。但是也要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不能一味地重复再重复。一般说来,学习程度以150%为佳,其效果也最好。
(五)利用元认知,监控、调节自己的学习
这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指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比如考试过程中,读完一篇文章后,问自己“我已经读懂这篇文章了吗”,如果自认为读懂了,便开始做题;做题时有意关注时间,判断自己的做题速度,如果发现自己太慢,就加快审题和写字的速度。
【材料三】初三1班“今日学习小结”精选
甲同学:上午最后一节课,吴老师讲了“伏安法”测电阻的知识,我觉得这一章很有意思,特感兴趣,就听得比较认真。放学后,我留在教室做科学作业,但只做了几道题,感觉不是很顺手,我觉得可能是自己还没有熟练掌握,就没再做了,随即翻开笔记复习了一会儿。回寝室后再做物理作业,就轻松多了。Yeah,快表扬我吧!
乙同学:昨天,我们学完了《岳阳楼记》,老师竟然要求我们两天内背诵全文,太“残暴”了吧?晚上,我拿出书来开始背。啊,太……长了吧,又是一个“酸爽”的晚自习,又是一个“愉快”的夜晚!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中考体育能拿满分而努力锻炼属于直接学习动机。
B.记忆英文单词gas(煤气)时,将其谐音“该死”并记忆成“煤气中毒就该死”,这既用到了谐音联想法,又用到了关键词法。
C.假如你用10分钟便背会了李白的《行路难》,为加深记忆,最好再多背10分钟。
D.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因为它是先慢后快,所以复习最好要及时进行。
15.阅读材料一中的图1,说说面对不同难易程度的任务,学习动机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主要存在3种情况:面对困难或复杂的任务,动机水平较①   时学习效率最好;面对容易或简单的任务,动机水平较②   时学习效率最好;面对难易适中的任务,动机水平处于③   时学习效率最好。并且,动机最佳水平与④   有关,⑤   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16.假如你是初三1班的语文科代表。请结合乙同学的学习小结,从材料二中选取三条合适的学习策略帮助他把课文《岳阳楼记》背熟。
【答案】14.B
15.低;高;中等水平;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中等程度
16.①整体学习和部分学习策略:《岳阳楼记》确实较长,难以一下子背完,建议他先熟读全文,再一段一段地背诵,最后把各段综合起来;②过度学习:即在刚好能背下课文的基础上再适当过度背诵,以加深记忆,达到熟练的程度;③利用元认知,监控、调节自己的学习:背书时要实时监控自己的状态(如精力集中与否),如有问题,要及时调整。(
【解析】【点评】
14.A.有误,根据“间接动机与社会意义相联系,是学生内化了社会观念、父母意愿以及教师期望的结果,例如学生为了获得教师或家长的表扬、物质奖励而努力学习”可知,“为了中考体育能拿满分而努力锻炼”属于间接学习动机。B.正确。C.有误,根据“学习程度以150%为佳,其效果也最好”可知,“最好再多背10分钟”理解有误。D.有误,根据遗忘曲线图可知它是先快后慢。故选B。)
(2022九上·萧山开学考)古诗文阅读
(甲)
望蓟门①
唐·祖咏
燕台②一望客心惊,笳③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④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释)①此诗约为祖咏游宦范阳(东北边防重镇)时所作。蓟门:在今北京西南,唐时属范阳道所辖。②燕台: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③笳:指号角。④三边: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
(乙)
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①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②被召诣校书郎③,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④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立功西域,封为定远侯,邑千户。
(节选自《后汉书·班超传》)
(注释)①彪:指班彪。②固:指班固。③校书郎:官名,负责校勘书籍。④傅介子、张骞:西汉外交家,都因出使西域有功而封侯。
(丙)
终军请缨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闻其有异材,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大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①。军曰:“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②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曰:“愿受长缨③,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称谓之“终童”。
(节选自《汉书·终军传》)
(注释)①繻:用作通行证的帛。②传:凭证。③缨:长绳。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写诗人登临燕台,却着一“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初至边塞的独特感受。
B.诗人看见积雪闪着寒光,曙色中旌旗飘扬,这肃穆的景象暗示军营气势的庄严、军容的严整。
C.颈联前句写前方烽火连天,表现出征战的激烈;后句写蓟城背山靠海,可见此地是险要的关塞
D.尾联用典,诗人表明自己不想学投笔从戎的班超,只想做敢请长缨去缚南越王的终军。
18.通过“分门别类辑诗文”活动,你会发现研读“诗中声色”是赏诗的一种有效路径。
请从下面的两句诗中,自选诗句、角度进行赏析。(角度:光色融合、色彩渲染、以声传情……)
A.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B.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诗句:   赏析:   
1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不耻劳辱   
②涉猎书传   
③遣军使南越   
④越王听许   
20.下列对乙文、丙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超是徐县令班彪的小儿子,年轻时就有志气,长大后不满足于辛苦而又碌碌无为的生活,决定投笔从戎,建立一番功业。
B.班超的哥哥曾经担任校书郎的职务,因为家里贫穷,常常靠为官员抄书来养家。
C.终军十八岁就被选为博土弟子,他去长安上书过关时,拒绝接受通行证,认为自己此去一定能够得到皇帝的重用建功立业,不会再返回。
D.终军请缨赴南越,并且成功地完成了说服南越王的任务,只是因为南越发生了内乱,使他功败垂成,年仅二十多岁就为国捐躯。
21.学习文言文要关注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读(丙)文,结合加点词体会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
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22.为民族大义舍生忘死者历代有之,他们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与楷模,受到敬仰尊重。请结合(乙)(丙)两文中的事例,谈谈对《望蓟门》的尾联“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的理解。
【答案】17.D
18.示例:A;A句以声传情,诗人登上燕台眺望,听见汉将兵营吹笳击鼓,喧声重重,让人感受到战争的紧张氛围,也领略军营军威赫然,远道而来的诗人为眼前的壮观景象感到震惊。 B;B句光色融合 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在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雪光、曙光相应,白、银、红、黑等多色交织,景象肃穆,壮伟异常,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
19.以……为耻;粗略地阅读;出使;允许;答应
20.B
21.“必”是“一定”的意思,语气坚决,终军希望得到一根长绳子,一定捆住南越王把他弄到朝廷来,表达了终军主动担当重任,建功报国的信心和决心。
22.示例:班超愿意效仿傅介子、张骞出使西域,为国立功。终军为了维护国家安
定统一,自请出使南越。班超和终军用自己的事迹行动告诉我们君子不计生死,心怀家国,舍生取义。祖咏望见边地之地的壮丽景色和意气昂扬的汉将兵营,不禁联想到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想学终军自愿请缨,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为保家卫国,愿投身疆场,舍生忘死。
【解析】【点评】
17.“不想学投笔从戎的班超,只想做敢请长缨去缚南越王的终军”理解错误。尾联两句集中抒发情志,诗人表明自己虽然青年时代不是投笔从戎的班超,但是今天论起卫国戍疆的功业,还是原意做敢请长缨缚住南越王的终军。
三、写作(45分)
23.(2022九上·萧山开学考)亲爱的同学,马上就要进入初三了,此时此刻,你一定有许多感想,请拿起你的笔,写一段话,送给即将进入初三的自己。要求:写出你对初三的理解,充满正能量,体现奋斗的决心,同时引用一句古诗词;100字左右。
【答案】略
【解析】【分析】
故答案为:
【点评】
24.(2022九上·萧山开学考)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鲁迅在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中,懂得了正直与严谨;莫怀戚在田间散步时,懂得了责任与担当;史铁生从泼泼洒洒的北海菊花,懂得了母爱的深沉和生命的坚强;梁衡从奔腾不息的壶口瀑布,懂得了中华民族的柔中有刚、勇往直前……生命就是在不断地经历和懂得中逐渐成长。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亦可抒发感想。
要求:⑴题目自拟,问题自定(诗歌除外);⑵字数600—800;⑶不得抄袭、套作;⑷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答案】略
【解析】【分析】
【点评】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六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初学情调研试卷
一、积累 运用(21分)
1.(2022九上·萧山开学考)【览活动序言】班级举行“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华诗词“博大精深,yuán   远流长,如三山五岳,巍峨屹立;如五谷丰熟,养育万方”。从诗歌的源头《诗经》《楚辞》到汉乐府,从魏晋诗歌到唐诗、宋词、元曲,它们一脉相承,又风格迥异,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丽耀眼的明珠。千百年来,中华诗词以其无限的mèi   力超越时空,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它那动人的诗句,丰富的情感,人文的光辉,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成为诗意人生的写照、家国情怀的寄托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艺术结晶。传承好诗词文化,对安顿个体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拼音填写汉字,选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①yuán   远流长
②mèi   力
③屹立( A.yì
B.qǐ )
④瑰丽(A.guì B.guī )
2.(2022九上·萧山开学考)【读先哲经典】根据下列对联内容,联系所学的知识,相对应的人物,正确的一项是(  )
①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②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③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清湘应识九歌心。
④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A.杜甫 李煜 屈原 苏轼
B.李白 李清照 陆游 杜甫
C.杜甫 李清照 屈原 陶潜
D.李白 李煜 陶潜 苏轼
3.(2022九上·萧山开学考)【悟经典智慧】在下面文字的划线处,填入古诗文名句。
我国传统的古诗就像一个开掘不尽的宝藏,从中可以发掘丰富的风物、生活、情感、思想……通过诗句 “①   ,   ”(《诗经》),我们看到了爱而不得、日思夜想的执着与深情;通过诗句“②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我们读出了离别时的宽慰与达观;通过诗句“③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读出了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悲悯与赤忱;通过诗句“④   ,   ”(《卜算子·咏梅》),我们读出了即便消亡仍不改品格的生命的表白……浸润于古诗的福泽,我们渐渐学会了观物、观人、观世界。
4.(2022九上·萧山开学考)【与诗人对话】请从下面备选诗人中选择一位,仿照示例与他展开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
示例:刘禹锡,你一生坎坷,风雨中,你依然高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你的豁达与乐观,鼓起了我前进的风帆。
备选诗人:苏轼、陶渊明、杜甫、白居易、陆游
5.(2022九上·萧山开学考)【明自身责任】在下面文字画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广大青年一定要矢志艰苦奋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___________。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需要广大青年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奋斗。
①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②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自胜者强,自强者胜。
③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
④当前,我们既面临着重要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A.②③①④ B.③①④② C.③②④① D.②④③①
二、阅读(54分)
6.(2022九上·萧山开学考)下列有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保尔是乌克兰某镇一个贫苦工人家的小儿子,母亲死得早,父亲则做苦力以养家糊口,哥哥是个铁路工人。小学时的保尔就疾恶如仇,敢想敢做。
B.达雅陪同患伤寒症病愈后的保尔来到烈士墓前悼念革命战友,保尔于墓前默念的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名言成了他人生的准则,同时也揭示了全书的主旨。
C.后来保尔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从没有灰心丧气,从没有过自杀的念头,坚定的革命信念激励他用文学创作跟病魔与困难做斗争。
D.这部长篇小说是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榻上“全身瘫痪,双目失明”艰难写成的,出版后产生了巨大影响。
(2022九上·萧山开学考)阅读《傅雷家书》选段,回答问题。
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尽管我没有宗教信仰,至此不由得谢谢上帝了!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厌烦。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的,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__________。
7.作者写道: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作者说这话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10字以内)
8.从语言特色方面考虑,填入横线上的应是下面的哪一句?简要说明理由。
A.现实却给你证明,我是对的。
B.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2022九上·萧山开学考)文学作品阅读
题字慰英雄
陈忠实
①深秋时节的一天后晌,朱先生在书院背后的原坡上散步,金黄色的野菊花开得一片灿烂,坡沟间弥漫着馥郁的清香,遍坡漫沟热烈灿烂的菊花掩盖不住肃煞的悲凉。他看见一辆汽车在河川公路上自西向东急驶,搅扇起来的滚滚黄尘骤起四散,汽车开到书院对面时却放缓速度,在滋水河边上停下来,一个人挽起裤子涉水过河,沿着通往书院的弯弯小路走上来,朱先生看清他的衣着原是一位军人,便转过身依然瞅着山坡和河川深秋时节的田园景致。这里宁静安谧的田园景致与整个即将沦陷的中国是如此不协调,他怨愤以至蔑视中国的军人,无法理解如此泱泱大国如此庞大的军队怎么就打不过一个弹丸之地的倭寇?看门的张秀才在书院围墙外的坡田上呼叫他:“你的学生鹿兆海来咧———”朱先生撩起袍襟急步走下坡来。
②走进书房,鹿兆海神情激动地说:“先生,我想请你给我写一张字儿———”
③朱先生轻淡地问:“你大老远儿从城里开上汽车来,就要这一张字儿?”鹿兆海诚挚地说:“是的,是专意儿来的。”朱先生调侃地笑笑:“你不觉得划不着吗?为我的那俩烂字值得吗?”鹿兆海并不觉察朱先生的情绪,还以为是先生素常的伟大谦虚,于是倍加真诚地说:“我马上要出潼关打日本去了,临走只想得到先生一幅墨宝。”朱先生扬起头来,急不可待地问:“你们开到啥地方去?”鹿兆海说:“中条山。”
④朱先生从椅子上站起来,满脸满眼都袒露出自责的赧颜:“兆海,请宽容我的过失。我以为你们在城里闲得无事把玩字画。”鹿兆海连忙站起扶朱先生坐下:“我怎么敢怪先生呢!我们师长听说我要来寻先生,再三叮嘱我,请先生给他也写一幅。他说他要挂到军帐里头……”朱先生的脸颊抽搐着,连连“哦哦哦”地感叹着,如此受宠若惊的现象在他身上还未发生过。朱先生近来常常为自己变化无常的情绪事后懊悔,然而现在又进入一种无法抑制的激昂状态中,似乎从脚心不断激起一股强大的血流和火流,通过膝盖穿过丹田冲击五脏六腑再冲上头顶,双臂也给热烘烘的血流和火流冲撞得颤抖起来,双手颤巍巍地抓住兆海的双肩:“中条山,那可是潼关的最后一道门扇了!”鹿兆海也激昂起来:“要是守不住中条山,让日本兵进入潼关践踏关中,我就不回来见先生,也无颜见关中父老。”
⑤朱先生滴水入砚亲自研墨,鹿兆海要替朱先生研墨遭到无声而又坚决的拒绝。朱先生控制不住手劲,把渐渐变浓的墨汁研碾出砚台。朱先生亲自裁纸,裁纸刀在手中啪啪颤着,从笔架上提起毛笔在砚台里蘸墨,手腕和毛笔依然颤抖不止。朱先生挽起右臂的袖子,一直捋到肘弯以上,把赤裸的下臂塞进桌下的水桶,久久地浸泡着,冰凉的井中水起到了镇静作用,他用布巾擦擦小臂,旋即提笔,果然不再颤抖,一气连笔写下七个道劲飞扬的草体大字:砥柱人间是此峰。
⑥朱先生停住笔说:“这是我写的一首七绝中的一句。我刚中举那阵儿年轻气盛,南行回来登临华山诵成的。现在我才明白,我连一根麦秆儿的撑劲都没有,倒是给你的师长用得上。”鹿兆海也情绪波动,泪花涌出。朱先生重新铺就一张横幅,蘸饱墨汁再次毅然落笔:白鹿精魂
⑦朱先生写完放下毛笔,猛然抬起手咬破中指,在条幅和横幅左下方按盖印章的部位,重重地按上了血印。鹿兆海吃惊地看见朱先生中指上滴滴嗒嗒掉到字画上的血花儿,扑通一声跪下去:“朱先生放心,我一定要拿小日本一桶血赔偿先生……”朱先生怆然吟诵:“王师北定中原日,捷报勿忘告先生哦!”
(节选自《白鹿原》,有删节)
注:《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创作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表现了其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
9.围绕“题字”,选文中朱先生的情绪和行为有哪些变化?填写下面的空格,并说说其变化的原因。
轻淡调侃—   —激动题字—   —怆然吟诗
变化原因:   
10.文章第①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金黄色的野菊花开得一片灿烂,坡沟间弥漫着馥郁的清香,遍坡漫沟热烈灿烂的菊花掩盖不住肃煞的悲凉。
11.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朱先生挽起右臂的袖子,一直捋到肘弯以上,把赤裸的下臂塞进桌下的水桶,久久地浸泡着,冰凉的井中水起到了镇静作用,他用布巾擦擦小臂,旋即提笔。
12.文中三处提到“中条山”,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13.朱先生为什么要给鹿兆海题赠“白鹿精魂”四个字?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022九上·萧山开学考)非文学作品阅读(12分)
【材料一】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根据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直接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相关联,表现为对所学习的学科内容或学习活动的直接兴趣和爱好。如喜欢音乐的同学,在听音乐时非常享受,体验到愉快,因此在学习音乐时表现出很强的学习动机。间接动机与社会意义相联系,是学生内化了社会观念、父母意愿以及教师期望的结果,例如学生为了获得教师或家长的表扬、物质奖励而努力学习。一般来说,直接动机更能持久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最早对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二者呈现的是倒U型曲线(见图1)。
【材料二】除了较强的学习动机,我们还要讲究一定的学习策略,例如:
(一)整体学习和部分学习
根据所学材料的学习量不同而划分的两种学习方式。整体学习又称全部学习,是把所学材料看作一个单元,一遍一遍地学习,直到学会为止;部分学习又称分段学习,是把所学材料分成若干段落,逐段学习。学会第1段后,再学第2段,以此类推,最后把已学会的各段综合起来。
(二)记忆术
⑴位置记忆法:通过与你熟悉的某种地点顺序相联系来记忆一些名称或者客体顺序的方法。
⑵缩写与编歌诀:指利用每个调的第一个字形成一个缩写,常常采用简语或歌谣口诀来记忆,比如二十四节气歌;理解、背诵柳宗元《江雪》时,记成“千万孤独”。
⑶谐音联想法:是指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语音联想,假借意义,将无意义材料转变成有意义材料的一种精加工策略。比如将“3.14159”记成“山巅一寺一壶酒”,将“thank you”记成“三克油”,强调声音相似。
⑷关键词法:是指将新词或概念与之相似的声音线索词,通过视觉表象联系起来,一般用于外语学习,先选择一个发音与外语生词类似的母语词(最好是具体名词),然后利用表象或一个句子将外语词的意义与母语词联系起来,以帮助记忆外语单词。例如记忆英语单词“tiger”时,联想成“泰山上一只虎”。
(三)及时复习
识记了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要不断遗忘的。对于遗忘的进程,心理学家们很早就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做了大量研究。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提出了遗忘曲线(见图2)。他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根据这一规律,复习最好要及时进行。
(四)过度学习
该理论又称为“过度识记”,也是由艾宾浩斯提出,是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仍继续识记的记忆,例如一篇课文读10遍便刚好可以背下来,但读完10遍之后最好还要多读几遍。过度学习有利于识记材料的保持。但是也要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不能一味地重复再重复。一般说来,学习程度以150%为佳,其效果也最好。
(五)利用元认知,监控、调节自己的学习
这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指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比如考试过程中,读完一篇文章后,问自己“我已经读懂这篇文章了吗”,如果自认为读懂了,便开始做题;做题时有意关注时间,判断自己的做题速度,如果发现自己太慢,就加快审题和写字的速度。
【材料三】初三1班“今日学习小结”精选
甲同学:上午最后一节课,吴老师讲了“伏安法”测电阻的知识,我觉得这一章很有意思,特感兴趣,就听得比较认真。放学后,我留在教室做科学作业,但只做了几道题,感觉不是很顺手,我觉得可能是自己还没有熟练掌握,就没再做了,随即翻开笔记复习了一会儿。回寝室后再做物理作业,就轻松多了。Yeah,快表扬我吧!
乙同学:昨天,我们学完了《岳阳楼记》,老师竟然要求我们两天内背诵全文,太“残暴”了吧?晚上,我拿出书来开始背。啊,太……长了吧,又是一个“酸爽”的晚自习,又是一个“愉快”的夜晚!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中考体育能拿满分而努力锻炼属于直接学习动机。
B.记忆英文单词gas(煤气)时,将其谐音“该死”并记忆成“煤气中毒就该死”,这既用到了谐音联想法,又用到了关键词法。
C.假如你用10分钟便背会了李白的《行路难》,为加深记忆,最好再多背10分钟。
D.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因为它是先慢后快,所以复习最好要及时进行。
15.阅读材料一中的图1,说说面对不同难易程度的任务,学习动机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主要存在3种情况:面对困难或复杂的任务,动机水平较①   时学习效率最好;面对容易或简单的任务,动机水平较②   时学习效率最好;面对难易适中的任务,动机水平处于③   时学习效率最好。并且,动机最佳水平与④   有关,⑤   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16.假如你是初三1班的语文科代表。请结合乙同学的学习小结,从材料二中选取三条合适的学习策略帮助他把课文《岳阳楼记》背熟。
(2022九上·萧山开学考)古诗文阅读
(甲)
望蓟门①
唐·祖咏
燕台②一望客心惊,笳③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④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释)①此诗约为祖咏游宦范阳(东北边防重镇)时所作。蓟门:在今北京西南,唐时属范阳道所辖。②燕台: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③笳:指号角。④三边: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
(乙)
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①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②被召诣校书郎③,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④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立功西域,封为定远侯,邑千户。
(节选自《后汉书·班超传》)
(注释)①彪:指班彪。②固:指班固。③校书郎:官名,负责校勘书籍。④傅介子、张骞:西汉外交家,都因出使西域有功而封侯。
(丙)
终军请缨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闻其有异材,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大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①。军曰:“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②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曰:“愿受长缨③,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称谓之“终童”。
(节选自《汉书·终军传》)
(注释)①繻:用作通行证的帛。②传:凭证。③缨:长绳。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写诗人登临燕台,却着一“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初至边塞的独特感受。
B.诗人看见积雪闪着寒光,曙色中旌旗飘扬,这肃穆的景象暗示军营气势的庄严、军容的严整。
C.颈联前句写前方烽火连天,表现出征战的激烈;后句写蓟城背山靠海,可见此地是险要的关塞
D.尾联用典,诗人表明自己不想学投笔从戎的班超,只想做敢请长缨去缚南越王的终军。
18.通过“分门别类辑诗文”活动,你会发现研读“诗中声色”是赏诗的一种有效路径。
请从下面的两句诗中,自选诗句、角度进行赏析。(角度:光色融合、色彩渲染、以声传情……)
A.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B.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诗句:   赏析:   
1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不耻劳辱   
②涉猎书传   
③遣军使南越   
④越王听许   
20.下列对乙文、丙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超是徐县令班彪的小儿子,年轻时就有志气,长大后不满足于辛苦而又碌碌无为的生活,决定投笔从戎,建立一番功业。
B.班超的哥哥曾经担任校书郎的职务,因为家里贫穷,常常靠为官员抄书来养家。
C.终军十八岁就被选为博土弟子,他去长安上书过关时,拒绝接受通行证,认为自己此去一定能够得到皇帝的重用建功立业,不会再返回。
D.终军请缨赴南越,并且成功地完成了说服南越王的任务,只是因为南越发生了内乱,使他功败垂成,年仅二十多岁就为国捐躯。
21.学习文言文要关注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读(丙)文,结合加点词体会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
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22.为民族大义舍生忘死者历代有之,他们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与楷模,受到敬仰尊重。请结合(乙)(丙)两文中的事例,谈谈对《望蓟门》的尾联“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的理解。
三、写作(45分)
23.(2022九上·萧山开学考)亲爱的同学,马上就要进入初三了,此时此刻,你一定有许多感想,请拿起你的笔,写一段话,送给即将进入初三的自己。要求:写出你对初三的理解,充满正能量,体现奋斗的决心,同时引用一句古诗词;100字左右。
24.(2022九上·萧山开学考)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鲁迅在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中,懂得了正直与严谨;莫怀戚在田间散步时,懂得了责任与担当;史铁生从泼泼洒洒的北海菊花,懂得了母爱的深沉和生命的坚强;梁衡从奔腾不息的壶口瀑布,懂得了中华民族的柔中有刚、勇往直前……生命就是在不断地经历和懂得中逐渐成长。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亦可抒发感想。
要求:⑴题目自拟,问题自定(诗歌除外);⑵字数600—800;⑶不得抄袭、套作;⑷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源;魅;A;B
【解析】【分析】
故答案为:
【点评】
2.【答案】C
【知识点】诗歌对联;名人事迹
【解析】【分析】①郭沫若先生有一幅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十六个字把杜甫其人其诗基本上概括了。 因为他替人民说话、说真话,所以他的诗是一部史诗,它反映了世上疮痍,反映了民间疾苦,所以他成为诗中的圣哲,成为笔底波澜。
②这是郭沫若先生为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故居题写的对联,其中的“后主”是指南唐后主李煜,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亦大。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的词清新婉约,是李煜风格的继承延伸,所以说文采有后主遗风。
③“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是清朝文人秦瀛为屈子祠写的对联,这副对联运用了对偶、用典、借代等修辞手法,不仅体现了对屈原的缅怀,而且赞扬了屈原的高风亮节。
④上联: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 下联:樽中酒,篱下菊,岂甘了此一生。 这副对联是北大教授袁行霈先生为陶渊明纪念馆写的一副对联。 从下联中的酒和菊可以看出与陶渊明有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道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
3.【答案】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课本中规定的古诗词的内容理解和默写识记掌握程度。考点:《诗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卜算子·咏梅》。重点及易错字:寤寐;己;邻;俱;碾。
故答案为: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点评】本道题考查古诗文默写背诵中的“理解默写”题型。理解默写题首先要熟记熟背古诗文篇段;其次要正确理解全文,弄懂每一句的意思;最后,根据题干中提示语以及题目要求来确定该填写什么,做到不写错别字。
4.【答案】示例:杜甫,你一生颠沛流离,面对被秋风席卷的茅屋,你却推己及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你那心系天下、悲天悯人的责任和担当,让我肃然起敬,由衷赞叹。
【解析】【分析】
故答案为:
【点评】
5.【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前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可得出③句结论;其次,用①句摆出事实来证明③句;接着,④句说明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②句总结。故排序应为:②③①④。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
6.【答案】D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解析】【分析】A.保尔的父亲死得早,母亲则做苦力以养家糊口。B.并无达雅陪同。C.保尔是有过自杀的念头的。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名著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答案】7.儿子变成了朋友(或:我又多了一个朋友)。
8.B句。B句与选段语气一致,态度谦和、亲切,像和朋友谈心一样。
【解析】【点评】
【答案】9.自责赧颜(自责愧疚);咬指盖印(滴血盖印);变化原因:朱先生开始以为鹿兆海求取字画以消遣,所以内心轻视。后来听闻鹿兆海他们将奔赴中条山抵抗日寇,因误会其求字动机而感到羞愧自责,后为关中可保,心生感动和敬佩,郑重题字。
10.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描写原坡上菊花怒放的美景,烘托深秋时节田园的宁静安谧,表现出朱先生对家乡大好河山的热爱,反衬朱先生因家乡也将沦陷而产生的悲愤。
11.动作描写,通过“挽”“捋”“塞”“浸泡”“擦擦”“提”等一系列动作,写出了朱先生受到爱国将士激励,自我镇定,准备提笔书写的过程,表现了朱先生对为抗日将士题字时态度极其认真郑重。
12.①突出“中条山”特殊的战略位置,暗示日军侵华形势的严峻;
②推动情节的发展,促使朱先生下决心题字慰英雄,使小说波澜起伏;
③凸显人物形象,表现出朱先生和鹿兆海深挚的爱国之情和刚烈的民族气节。
13.“白鹿精魂”象征白鹿原人民顽强不屈的精神。朱先生将这四字送给鹿兆海,是对其品质、行为的赞赏肯定。也是对以鹿兆海为代表的中国军人的勉励。在家国危亡之际,他们即将奔赴关中,抗击日寇,杀敌报国。另外,朱先生作为知识分子,他有心报国却力有不逮,唯有以题字慰英雄,寄托他的赤子之心和忧国之情,也以此来讴歌中华民族勇于斗争敢于抵御外族入侵的民族精神。
【解析】【点评】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1)第一处是鹿兆海告诉朱先生军队将去的地方是“中条山”,朱先生从椅子上站起来;第二处是朱先生“双手颤巍巍地抓住兆海的双肩:‘中条山,那可是潼关的最后一道门扇了’”,这就突出可中条山特殊的战略位置,也暗示日军侵华形势的严峻。2)第三处是“鹿兆海也激昂起来:‘要是守不住中条山,让日本兵进入潼关践踏关中,我就不回来见先生,也无颜见关中父老’”分析,此处提到“中条山”,表现出朱先生和鹿兆海深挚的爱国之情和刚烈的民族气节。(3)正是因为鹿兆海将去 “中条山”抵抗日本的侵略,才有了下文朱先生下决心“题字慰英雄”的描写,所以,“中条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小说波澜起伏。
【答案】14.B
15.低;高;中等水平;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中等程度
16.①整体学习和部分学习策略:《岳阳楼记》确实较长,难以一下子背完,建议他先熟读全文,再一段一段地背诵,最后把各段综合起来;②过度学习:即在刚好能背下课文的基础上再适当过度背诵,以加深记忆,达到熟练的程度;③利用元认知,监控、调节自己的学习:背书时要实时监控自己的状态(如精力集中与否),如有问题,要及时调整。(
【解析】【点评】
14.A.有误,根据“间接动机与社会意义相联系,是学生内化了社会观念、父母意愿以及教师期望的结果,例如学生为了获得教师或家长的表扬、物质奖励而努力学习”可知,“为了中考体育能拿满分而努力锻炼”属于间接学习动机。B.正确。C.有误,根据“学习程度以150%为佳,其效果也最好”可知,“最好再多背10分钟”理解有误。D.有误,根据遗忘曲线图可知它是先快后慢。故选B。)
【答案】17.D
18.示例:A;A句以声传情,诗人登上燕台眺望,听见汉将兵营吹笳击鼓,喧声重重,让人感受到战争的紧张氛围,也领略军营军威赫然,远道而来的诗人为眼前的壮观景象感到震惊。 B;B句光色融合 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在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雪光、曙光相应,白、银、红、黑等多色交织,景象肃穆,壮伟异常,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
19.以……为耻;粗略地阅读;出使;允许;答应
20.B
21.“必”是“一定”的意思,语气坚决,终军希望得到一根长绳子,一定捆住南越王把他弄到朝廷来,表达了终军主动担当重任,建功报国的信心和决心。
22.示例:班超愿意效仿傅介子、张骞出使西域,为国立功。终军为了维护国家安
定统一,自请出使南越。班超和终军用自己的事迹行动告诉我们君子不计生死,心怀家国,舍生取义。祖咏望见边地之地的壮丽景色和意气昂扬的汉将兵营,不禁联想到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想学终军自愿请缨,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为保家卫国,愿投身疆场,舍生忘死。
【解析】【点评】
17.“不想学投笔从戎的班超,只想做敢请长缨去缚南越王的终军”理解错误。尾联两句集中抒发情志,诗人表明自己虽然青年时代不是投笔从戎的班超,但是今天论起卫国戍疆的功业,还是原意做敢请长缨缚住南越王的终军。
23.【答案】略
【解析】【分析】
故答案为:
【点评】
24.【答案】略
【解析】【分析】
【点评】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