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 语文 学科第 二 单元《老子》四章导学案 编 号:004
课 题 《老子》四章 课 时 3 课 型 新授 使用时间
设计者 审核 高二语文组 使用人 备注(教师二次备课、学生课堂笔记)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 难点: 理解老子的辩证思想,注意区别对待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聘,相传姓 名 ,字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 家、 家、 家和 家, 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 ”。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是其思想的核心。 历史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在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究底,对知识非常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老子经常观察日月星辰,思考天为何物,以致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这段经历,使老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活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发动战争。残酷的战争让老子目睹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室史,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主张。《老子》一书所述的内容便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主张。 (
这一部分要求学生课前独自完成,可借助相关工具书。
讲课时,在导入后,或在知人论世之后,展示并核对正确答案。
)自主学习(独学) 1.明确字音 毂( gǔ ) 埏埴(shān zhí) 户牖(yǒu ) 矜( jīn ) 赘( zhuì ) 强行者(qiǎng ) 泮( pàn ) 累土( léi ) 几成而败之( jī ) 2.解释词语 (第十一章) ①毂:车轮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②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③埏植: 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植,黏土。 ④户牖: 门窗。 ⑤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第二十四章) ①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 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③见:同“现”。 ④彰:彰显。 ⑤自伐:和“自矜”一个意思,自我夸耀。 ⑥长:长久。 ⑦其:代词,指代上面四种行为。 ⑧行:同“形”。 ⑨物或恶之:人们常常厌恶他们。 ⑩处: 为,做。 (第三十三章) ①强行者: 勤勉而行的人。 ②不失其所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 ③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第六十四章) ①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②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③泮:同“判”,分离。 ④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 ⑤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及其细微的事物。 ⑥累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 ⑦无为:指顺应自然,无求有所作为。 ⑧欲不欲:想望人所不想望的。 ⑨学不学:学习人所不学习的。 ⑩复: 弥补,补救。 3.翻译句子 1.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明确: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明确: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不能建立功勋,自我夸耀的不能长久。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
这一部分要求学生课前完成,借助工具书,将自己的答案用铅笔写下。
讲课时,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明确答案。
)明确: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合作探究(合学) 1、复述课文内容,概括每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十一、重在“论道”,通过对车轮、陶器、房舍的观察和思考,强调了“无”的用处。 二十四、重在“修身”,阐述有道者不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道理。 三十三、重在“修身”,强调人要“自知”“自胜”“自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六十四、重在“治国”,告诉人们对待不利之事,要洞察先机,及早扑灭,对待大事、要事,则要慎始慎终,抓好细节。 (
这一部分要求学生跟随教师讲授课文进度,分批次解决。
讲课时,可采用分组讨论展示或者提问展示,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
)三、交流展示(展学) (第十一章) 1.怎样理解“有”和“无”?对我们有何启示? 明确:“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发挥作用。 启示:一般人只注意到了实有的作用,而忽略了空虚的作用。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不要过于狭隘,要兼顾双方。 2.试分析本章的论说特点。 明确:从世俗的经验展开思辨,用“车毂”等生活实例,直接论说道理。使用偶句,增强韵味和气势,富有韵律美。 (第二十四章) 3.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 4.这一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将自以为是的做法比作是“物或恶之”的“余食赘肉”,点明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第三十三章) 在这一章里老子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明确:要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概括这一章的特点。 明确:运用偶句和排比,增强气势,层层递进。 (第六十四章) 概括这一章蕴含的道理? 明确:这一章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概括这一章的特点。 明确:运用排比造势,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 四、评价点拨(评学) (
这一部分由教师总结,学生笔记,要求学生将主旨熟记甚至会背。
)1、理解课文意思,探讨作者的思想主旨。 明确:本文主要阐述了老子对“有”与“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的人不彰显自我的观点,人要“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观点,以及人要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并要慎始慎终的观点。这四章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老子极富辩证色彩的思想。 (
这一部分根据教师讲课进度,安排是否课上当堂测试解决。
建议课上解决。
)五、巩固检测(测学) 1.下列句子中对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自是者不彰 彰:明辨是非 B.常于几成而败之 几:接近 C.复众人之所过 复:重复 D.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答案】C 【解析】C项,“复”是动词,弥补、补救;句子译为:补救众人犯下的过失。故选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自伐者无功 此五霸之伐也 B.十年春,齐师伐我 C.坎坎伐檀兮 D.平伐其功 【答案】D 【解析】例句中的“伐”是动词,夸耀。 A项,“伐”是名词,功劳,功业。句意:这是五霸一般的功业啊。 B项,“伐”是动词,讨伐,攻打。句意: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C项,“伐”是动词,砍伐。句意:砍伐檀树声坎坎啊。 D项,“伐”是动词,夸耀。句意: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故选D。 二、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老子认为,人不但要了解别人,也要了解自己,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提高自身修养。 (2)老子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4)在《<老子>四章》中,表达了“有”能给人便利,是因为“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3)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4)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这一部分由学生自行填写,最好能进行简单抽查。
)六、反思 学了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我还有哪些疑惑: 课外阅读: (
这一部分学生自行阅读,拓展阅读面。
)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一位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运动员在分享经验时,强调了两个字:下山。“上山容易下山难”,因沉浸于登顶喜悦而麻痹大意,在下山时迷路、失足的登山者,并不鲜见。这启示人们,要想避免功败垂成,重在做到慎终如始。 慎始不难,难的是慎终如始、从一而终。新中国成立前夕,在从西柏坡前往北京的路上,毛泽东同志反复提醒共产党人防止“糖衣炮弹”“决不当李自成”。因为李自成进京仅42天,就在腐朽堕落中挥霍了10余年的起义成果,未能摆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命运。正因此,开好局、起好步十分重要,但始终兢兢业业、一以贯之,才能完成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同时避免在收尾时犯错。否则,随着创业初期的热情与斗志逐渐消退,当胜利在望的骄傲和按部就班的怠惰占据了上风,个体就很难保持理性与冷静,事业就难免出现“烂尾”的结局。 编筐编篓,贵在收口;善始善终,需久久为功。收官阶段,最考验人的品质、素质和能力。越是接近目标,越应上紧发条,绝不能一篙松劲;越是抵近终点,越应坚持不懈,而不能鸣金收兵。同学们,马拉松比赛中有一个35公里附近的“极限关口”,选手只要熬过了接近体能极限的艰苦时段,最后一程便会一马平川。 (
这一部分学生课前自行补充。
讲课时,知人论世环节,学生自行核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