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 七上 第1章科学探究专题练习
一、单选题
1.在购买西瓜时,我们习惯用手来“拍打西瓜”,然后根据发出的声音来判断西瓜是否已经成熟。就“拍打西瓜”这个环节,类似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事实证据 D.得出结论
2.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通过观察发现并提出问题后,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前,通常要做的工作是( )
A.对问题作出猜想和假设 B.准备器材收集证据
C.合作与评价收集到的证据 D.提出新的探究问题
3.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就此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 D.获得结论
4.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公园内哪种花卉最漂亮
B.校园内哪几种植物在冬季开花
C.雨后的天空为什么经常会出现美丽的彩虹
D.自然界中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
二、实验探究题
5.某科学兴趣小组为研究杏仁对昆虫的毒害作用,做了如下实验:
取三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标为A、B、C,在A中加入少量的水和一定量的碎杏仁;在B中加入与A等量的碎杏仁;在C中加入与A等量的水。塞好瓶塞静置2 h。然后打开瓶塞,在各容器铁丝网上分别放10只蚱蜢,再塞好瓶塞(如图),观察并记录蚱蜢的状态如下表。
时间 蚱蜢状态 组别 1 min 2 min 3 min 4 min
A 活跃 活跃 不活跃 大部分死亡
B 活跃 活跃 活跃 活跃
C 活跃 活跃 活跃 活跃
(1)本实验对蚱蜢的选择有什么要求 。
(2)设置C组的目的是 。
(3)根据实验结果,试推测A组蚱蜢死亡的原因: 。
6.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时,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 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帮他把探究活动的过程填写完整:
(1)提出问题: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作出假设: 。
(2)制订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一侧盖上玻璃板,在两侧中央各放入5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
该实验的变量是 。
如果在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是否可以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 。为什么 。
(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五次,结果如下表。
环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明亮 0只 1只 2只 0只 2只
阴暗 10只 9只 8只 10只 8只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作怎样的处理 。
从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7.小明同学想:物体被从斜面的同一高度释放后滚动的快慢一样吗 他猜想物体滚动的快慢可能与物体的质量和形状有关。小明选择下列物品进行实验:一把米尺、一块塑料板、一个小球、同样规格的一只装满水的瓶子和一只空瓶子,如图B1-5-1所示。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塑料板搭成一个倾斜角度较小的斜面。
②将米尺横放在这块塑料板上,并握住它。
③将小球、装满水的瓶子和空瓶子放在斜面上。
④移走米尺,同时释放三个物体并观察它们滚动的快慢。
(1)选取小球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是 。
(2)下面关于移走米尺的两种方案,你认为较为合理的是 (填“A”或“B”)。
A.沿箭头a方向,快速将米尺移走 B.沿箭头b方向,快速将米尺移走
(3)在步骤④中,要判定物体滚动的快慢与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你的观察对象和方法是: 。
8.(2022七上·余姚期末)快过年了,“小余”帮父母载着米去年糕厂做年糕。年糕运回家里后先摊开放置一两天再浸到水里,这样能放很长时间,但到第二年春季,“小余”发现年糕发霉并有酸臭味。小科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帮“小余”找出年糕发霉的原因:
将质量、大小、形状相同的一块年糕分别放入三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瓶中,高温处理后待用。
第一步材料处理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二步实验操作 将玻璃瓶敞口放置 将玻璃瓶瓶口塞紧 将玻璃瓶敞口放置
第三步恒温培养(1周) 25 ℃ 25 ℃ 5℃
第四步实验结果 年糕出现大量菌落 年糕无菌落 年糕出现少量菌落
请根据上述实验设计,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第一步中高温处理的目的是
(2)比较第1组和第2组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3)分析第1组与第3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9.(2021七上·天台期末)被称为“雁山五珍”的天台香鱼,背部有一脂肪腔、能散发出阵阵清香,天台山泳溪是仅有的原产地。同学们就此作出猜想并开展“各种污染物对香鱼卵孵化率影响”的探究活动:采集一定数量的香鱼受精卵随机分组,以化肥、洗涤剂作为污染物,在鱼缸中进行实验观察,见下表。
组号 受精卵数量(粒) 模拟环境
1 100 A
2 100 一定量化肥和1000mL清水
3 100 一定量洗涤剂和1000mL清水
(1)他们作出的实验猜想是:各种污染物会降低香鱼受精卵孵化率。
实验组1中,A应是 。
(2)若上表作为数据记录表,还缺少的记录内容是 。
(3)影响香鱼卵孵化率的因素很多,除了香鱼卵自身以外,还有水质、水温等外部条件。请设计一个“水温对香鱼卵孵化率影响”的实验方案(用文字、图表表示均可)。
10.(2021七上·普陀期末)为了探究温度对蟑螂呼吸快慢的影响,小明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并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把一只健壮的蟑螂放入30℃的密闭容器内(如图甲),利用传感器测定10分钟内容器中温度值和氧气含量的变化情况;10分钟后,将冰袋放置在容器两侧,使容器内的温度逐渐降低,并测定随后20分钟内各个时间点的数据。多次重复实验。
(1)小明对该实验提出的假设:
(2)该实验通过 反映蟑螂呼吸的快慢。
(3)根据乙图所得数据,小明得出了实验结论为:
11.(2021七上·吴兴期末)探究甲醛对动物的毒性,可以为甲醛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研究提供基础。某科研小组设计并实施了以下实验:将若干果蝇受精卵分成三份,分别放入三管培养基中,置于25℃环境中培养。观察测量记录数据如表所示:
培养基 1号 2号 3号
甲醛浓度 0 0.25% 0.5%
平均发育时长(天) 11.0 15.6 18.3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
(2)在每管培养基中放入果蝇受精卵的数量有何要求?并说说你的理由 。
(3)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实验结论: 。
12.(2022七上·慈溪竞赛)周日张丽同学帮助妈妈去市场买菜,发现包心菜的叶子是绿色的,里面的叶子是白色的。经仔细观察,她又发现大葱和韭菜埋在地下的部分是白色的,露出地面的部分却是绿色的。张丽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有关吗?于是她用家里的蒜瓣为实验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研究。
(1)张丽同学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假设是: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有关;
张丽将基本相同的两枚蒜瓣分别栽种在甲、乙两个相同花盆中,然后将甲花盆放在 下,乙花盆放在完全密闭的纸箱中,定时观察记录蒜苗叶子的颜色;
(2)假如张丽的假设是正确的,请你预测实验现象: ;
(3)在设计这个实验中,实验的变量是 ,设计两个装置的目的是进行 。
(4)实验结束后,张丽发现自己设计的实验有一不足之处,你发现了吗?请你指出来 。
13.(2021七上·嵊州期末)生物体内的胰岛可以分泌胰岛素。如果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血糖浓度超过正常水平,就可能形成糖尿病。目前,糖尿病患者常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吗?为探究这一问题,某科技小组设计了如下方案:
步骤 甲鼠 乙鼠
a 将完全相同的甲、乙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
b 定时喂适量的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注射适量的胰岛素 定时喂与甲鼠等量的全营养饲料,
c 重复b步骤几天后,采集两鼠的尿液,检测其葡萄糖含量,分析得出结论
(1)将乙鼠的b步骤补充完整 。
(2)a步骤中将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目的是 。
(3)假如按照所述方案进行实验,最终仅在乙鼠的尿液中检测到了葡萄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在理论上,为避免偶然性,保证实验结果更准确,应该 。
三、解答题
14.(2022七上·余姚期末)为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①将一节用过的五号电池破碎,浸泡在1000mL清水中3天,过滤后得滤液。
②在四只鱼缸分别加入5000mL清洁无污染河水,并贴上A、B、C、D标签。
③在A、B、C、D四只鱼缸中,依次加50mL、100mL、200mL、 400mL电池浸出液。
④再向各鱼缸中分别加入三条大小和生活状态差不多的小金鱼,定时喂等量同种饲料,观察并记录情况。结果如下表所示。
A B C D
所加浸出液的体积(mL) 50 100 200 400
小鱼存活的时间(天) 15 12 7 1
根据以上设计,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 。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水中电池浸出液的浓度越大,金鱼存活的时间就越 。
(3)由此,该小组同学得出结论:废电池对生物有影响。你认为他们这样得出结论严谨吗?为什么? 。
(4)余姚市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全域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把生活垃圾按图示分四类进行科学处置,实行“定时、定点”投放。废电池属于( )
A.可回收物 B.其他垃圾
C.有害垃圾 D.厨余垃圾
15.(2022七上·上城期末)烧烤深受大家喜爱,烤制中会产生一定量的致癌物苯并芘,我国限定食物中苯并芘含量不超过5μg/kg。某实验人员从市场上购买了鲜猪肉,切取猪肉绞碎均匀,称取每份10g,分别在200℃、280℃温度下烤制一段时间。测定烧烤制品中苯并芘含量,记录数据绘制右图:
(1)该实验研究烧烤制品中影响产生苯并芘含量的因素是 。
(2)测定烤制前生猪肉中苯并芘含量的起 作用。
(3)小金根据上图得出结论: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烤制时间越久, 烤制品中产生的苯并芘含量都越高。有同学认为如此实验得出结论不够可靠,理由是 。
(4)根据实验结果,给烧烤制品在烤制过程的科学建议是 。(两点及两点以上)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过程一般要经历的主要环节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收集事实证与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拍打西瓜”这个环节,类似科学探究中的收集事实证据。
故选C。
2.【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过程一般要经历的主要环节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收集事实证与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前,通常要做的工作是对问题作出猜想和假设。
故选A。
3.【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过程一般要经历的主要环节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收集事实证与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根据题意,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是猜想与假设环节。
故选B。
4.【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是否成功,取决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是否科学合理。科学问题要有科学性、探究性。
【解答】BCD、“校园内哪几种植物在冬季开花”、“雨后的天空为什么经常会出现美丽的彩虹”、“自然界中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都属于科学问题;
A、公园内哪种花卉最漂亮?是对事实的看法,没有探究性,因此不属于科学问题。
故选A。
5.【答案】(1)选择大小相近、虫龄相同的健康蚱蜢
(2)排除水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杏仁遇水产生有毒气体,对蚱蜢产生毒害作用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通过设置对照试验来探究杏仁对昆虫的作用,对照试验要控制变量的惟一性。
【解答】(1)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惟一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所以本实验要选择大小相近、虫龄相同的健康蚱蜢。
(2)设置对照组C的目的是排除水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由图表中的信息可知,加入少量的水和一定量的碎杏仁的A组,蚱蜢大部分死亡;加入与A等量的碎杏仁的B组,和加入与A等量的水C组中的蚱蜢都很活泼,说明杏仁遇水产生有毒气体,对蚱蜢产生毒害作用。
6.【答案】(1)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合理即可)
(2)光照;不可以;鼠妇数量太少,实验结果具有偶然性
(3)计算出五次实验结果中,在明亮和阴暗环境中鼠妇数量的平均值;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5)表达与交流。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通过此题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注意变量的惟一性。
【解答】(1)由于提出的问题是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可作出两种假设: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或鼠妇不会选择阴暗的环境都可以。
(2)一侧盖上不透光的厚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目的是设置以光照为惟一变量的对照组。这样在铁盒内就形成了明亮和黑暗两种环境。
不能用1只鼠妇,所用鼠妇的数量要多,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实验出现误差。如果采集的鼠妇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所以为了避免出现此类偏差,实验中应尽可能多选几只鼠妇,尽可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3)因为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取多次的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
通过求实验数据平均值可知:明亮环境中平均一只鼠妇,阴暗环境中平均九只,故可得出结论: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生活。
7.【答案】(1)小球与某一个瓶子的质量相同
(2)A
(3)观察小球和同质量的瓶子,看谁先到达底部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当一个物体受多个因素影响时,若要研究其中一个因素与物体的关系,必须控制其他因素不变;(2)从误差的角度分析比较移走米尺的两种方案哪一个更合理;
(3)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之一: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
【解答】(1)由题知,物体滚动的快慢可能与物体的质量和形状有关,选取小球与瓶子做实验时,小球和瓶子的形状不同,是探究物体滚动的快慢与物体形状的关系,所以,选取小球时,应控制小球与某一个瓶子的质量相同;
(2)若沿箭头b方向,快速将米尺移走,小球、装满水的瓶子和空瓶子开始运动的时间不同,会导致测量的结果误差太大;若沿箭头a方向,快速将米尺移走,小球、装满水的瓶子和空瓶子开始运动的时间基本相同,可以减小误差,故应选A;
(3)在步骤④中,要判定物体滚动的快慢与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可以观察小球和同质量的瓶子,看谁先到达底部,先到达底部的速度大,滚动块,后到达底部的速度小,滚动慢。
8.【答案】(1)去除玻璃瓶中原有的细菌防止干扰实验结果
(2)年糕发霉变质与玻璃瓶是否敞口有关吗?
(3)年糕发霉变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微生物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营养物质等,食品腐烂的原因是微生物的大量繁殖。
【解答】(1)本实验探究年糕发霉的原因,由于高温能够杀死微生物,因此在实验第一步中进行高温处理,同时也是防止微生物存在进而干扰实验探究年糕发霉的原因。
(2)实验共设置了两组对照实验,由于实验第一步已经高温处理杀死瓶上和年糕上原有的微生物,第一组将玻璃瓶的橡皮塞打开,第二组将玻璃瓶的橡皮塞塞紧,只有这些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实验结果是第一组年糕出现大量菌落,第二组年糕没有菌落,唯一可以出现菌落的原因就是将瓶口打开,导致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繁殖产生的。故基于的假设是年糕发霉变质与玻璃瓶是否敞口有关吗?
(3)分析第1组与第3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年糕发霉变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9.【答案】(1)1000mL清水
(2)香鱼卵孵化的数量(香鱼卵的孵化率)
(3)采集300粒香鱼受精卵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0粒,分别放在5℃、25℃、45℃(合理即可)的环境中,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观察香卵的孵化数量,比较数据得出结论。或
序号 受精卵数量(粒) 温度(℃) 孵化数量
1 100 5
2 100 20
3 100 25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照实验和控制变量相关知识。
对照实验指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的实验。
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单因素的多个问题,每次只改变其中某一个因素,而保证其它因素不改变,从而研究被改变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再综合,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解答】(1)实验组1是对照组,故A应是1000mL清水。
(2)若上表作为数据记录表,还缺少的记录内容是香鱼卵孵化的数量(香鱼卵的孵化率)。
(3)实验方案一:
采集300粒香鱼受精卵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0粒,分别放在5℃、25℃、45℃(合理即可)的环境中,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观察香卵的孵化数量,比较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方案二:
序号 受精卵数量(粒) 温度(℃) 孵化数量
1 100 5
2 100 20
3 100 25
10.【答案】(1)温度越高,蟑螂呼吸越快
(2)容器中氧气的含量
(3)温度越高,蟑螂呼吸越快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探究温度对蟑螂呼吸快慢的影响 ,甲图中温度30℃,放入冰袋,温度逐渐降低,乙图中温度随时间降低而降低,氧气含量随着时间增加氧气含量下降,说明呼吸变慢。
【解答】(1)实验研究蟑螂呼吸与温度的关系,变量控制温度,提出的猜想为温度高,蟑螂呼吸越快
(2)实验中是通过测量密闭容器内氧气的含量,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反映蟑螂呼吸的快慢;
(3)0-10分钟内氧气含量下降的比10分钟后要快,由于温度降低,氧气含量也下降的慢,说明温度越高,蟑螂的呼吸越快。
故答案为:(1)温度越高,蟑螂呼吸越快;(2)容器中氧气的含量;(3)温度越高,蟑螂呼吸越快。
11.【答案】(1)甲醛浓度
(2)数量多且相同
(3)甲醛浓度越高,果蝇发育越慢(甲醛浓度越高,对果蝇生长的抑制作用越明显)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2)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蚊子、苍蝇、家蚕、菜粉蝶等.
【解答】(1)该小组研究的目的是:不同浓度甲醛对果蝇不同发育阶段体重和发育时长的影响,该实验的变量是浓度不同的甲醛。
(2) 果蝇受精卵的数量多且相同 ,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 甲醛浓度越高,果蝇发育越慢(甲醛浓度越高,对果蝇生长的抑制作用越明显) 。
12.【答案】(1)阳光(光照)
(2)甲组蒜苗叶子为绿色、乙组蒜苗叶子为无色
(3)光照;对照
(4)每组蒜瓣数量只有一枚、存在偶然性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1) 因为要研究的是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有关,所以需要控制光照不一样,其他条件一样,因此将基本相同的两枚蒜瓣分别栽种在甲、乙两个相同花盆中,然后将甲花盆放在阳光(光照) 。
(2)假如假设是正确的,因为甲盆是放在光下的,应该有叶绿素形成,故而蒜苗是绿色的;而乙组是放在密闭的纸箱里的,不见光,应该没有叶绿素形成,故而蒜苗呈现无色 。
(3)此实验探究的是“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因而设置的变量应该是光。甲组和乙组一个是光照,一个是黑暗,只存在这一个变量,其他的条件都相同,这就形成一组对照实验。
(4)实验有一不足之处 : 每组蒜瓣数量只有一枚、存在偶然性 。
13.【答案】(1)每次喂食前口服与甲鼠等量的胰岛素
(2)防止小鼠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3)口服胰岛素不能治疗糖尿病
(4)多用几只小鼠重复实验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实验探究的问题为:糖尿病患者常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吗?实验选择了两组小鼠,甲组和乙组都破坏了胰岛,甲组注射适量的胰岛素,乙组定时喂养饲料和喂养等量胰岛素形成对照;最后通过测量小鼠尿液葡萄糖含量,得出实验结论。
【解答】(1)乙老鼠作为甲组对照,验证猜想,故乙组小鼠需要注射等量的胰岛素;
(2)胰岛破坏为了防止小鼠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含量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所以排出干扰因素;
(3)乙老鼠尿液中有葡萄糖而甲组中无葡萄糖,说明口服胰岛素对降低血糖无作用;
(4)为了使实验更加的准确,结论更加的说服力,需要多用几只小鼠重复实验,获取更有效的结论。
故答案为:(1) 每次喂食前口服与甲鼠等量的胰岛素 ;(2) 防止小鼠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3) 口服胰岛素不能治疗糖尿病 ;(4) 多用几只小鼠重复实验 。
14.【答案】(1)废电池对生物有影响吗?
(2)短
(3)不严谨,因为没有设置对照组
(4)C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本题以“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这一现实问题为出发点,考查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解此题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确定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废电池的危害和防治方面切入。
【解答】(1)提出问题:废电池浸出液对生物有影响吗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水中电池浸出液的浓度随着电池浸出液增加而增大,水中电池浸出液的浓度越大,对金鱼产生的危害就越大,金鱼存活的时间就越短。
(3)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其中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变量引起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该实验的变量是废电池浸出液,不严谨之处是没有对照组,应加设组未添加废电池浸出液的对照组。
(4)乱丢废电池含有汞,银,镉等重金属污染,汞的无机化合物的毒性很强,可通过食物链逐级浓缩。镉的化合物毒性很强,进入动物和人体内的镉很少能排出。因此,将废旧电池回收,集中无害化处理。
故选C。
15.【答案】(1)电烤温度、电烤时间
(2)对照
(3)应该增加其他食物重新实验:没有用更多的样品实验,存在偶然性。
(4)温度低烧烤时间可适当延长:温度高烧烤时间适当缩短:不食用未烤熟的食物,不食用烤焦的食物,尽量切掉烤糊发黑的部位:烤制时间过长,苯并芘含量过高,可能致癌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细胞编程性死亡,属正常死亡。
2.细胞癌变的原因:(1)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
(2)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解答】(1)该实验研究烧烤制品中影响产生苯并芘含量的因素是电烤温度、电烤时间。
(2)测定烤制前生猪肉中苯并芘含量的起对照作用。
(3)小金根据上图得出结论: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烤制时间越久, 烤制品中产生的苯并芘含量都越高。有同学认为如此实验得出结论不够可靠,理由是应该增加其他食物重新实验:没有用更多的样品实验,存在偶然性。.
(4)根据实验结果,给烧烤制品在烤制过程的科学建议是:温度低烧烤时间可适当延长:温度高烧烤时间适当缩短:不食用未烤熱的食物,不食用烤焦的食物,尽量切掉烤糊发黑的部位:烤制时间过长,苯并芘含量过高,可能致癌。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 七上 第1章科学探究专题练习
一、单选题
1.在购买西瓜时,我们习惯用手来“拍打西瓜”,然后根据发出的声音来判断西瓜是否已经成熟。就“拍打西瓜”这个环节,类似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事实证据 D.得出结论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过程一般要经历的主要环节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收集事实证与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拍打西瓜”这个环节,类似科学探究中的收集事实证据。
故选C。
2.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通过观察发现并提出问题后,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前,通常要做的工作是( )
A.对问题作出猜想和假设 B.准备器材收集证据
C.合作与评价收集到的证据 D.提出新的探究问题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过程一般要经历的主要环节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收集事实证与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前,通常要做的工作是对问题作出猜想和假设。
故选A。
3.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就此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 D.获得结论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过程一般要经历的主要环节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收集事实证与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根据题意,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是猜想与假设环节。
故选B。
4.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公园内哪种花卉最漂亮
B.校园内哪几种植物在冬季开花
C.雨后的天空为什么经常会出现美丽的彩虹
D.自然界中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是否成功,取决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是否科学合理。科学问题要有科学性、探究性。
【解答】BCD、“校园内哪几种植物在冬季开花”、“雨后的天空为什么经常会出现美丽的彩虹”、“自然界中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都属于科学问题;
A、公园内哪种花卉最漂亮?是对事实的看法,没有探究性,因此不属于科学问题。
故选A。
二、实验探究题
5.某科学兴趣小组为研究杏仁对昆虫的毒害作用,做了如下实验:
取三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标为A、B、C,在A中加入少量的水和一定量的碎杏仁;在B中加入与A等量的碎杏仁;在C中加入与A等量的水。塞好瓶塞静置2 h。然后打开瓶塞,在各容器铁丝网上分别放10只蚱蜢,再塞好瓶塞(如图),观察并记录蚱蜢的状态如下表。
时间 蚱蜢状态 组别 1 min 2 min 3 min 4 min
A 活跃 活跃 不活跃 大部分死亡
B 活跃 活跃 活跃 活跃
C 活跃 活跃 活跃 活跃
(1)本实验对蚱蜢的选择有什么要求 。
(2)设置C组的目的是 。
(3)根据实验结果,试推测A组蚱蜢死亡的原因: 。
【答案】(1)选择大小相近、虫龄相同的健康蚱蜢
(2)排除水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杏仁遇水产生有毒气体,对蚱蜢产生毒害作用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通过设置对照试验来探究杏仁对昆虫的作用,对照试验要控制变量的惟一性。
【解答】(1)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惟一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所以本实验要选择大小相近、虫龄相同的健康蚱蜢。
(2)设置对照组C的目的是排除水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由图表中的信息可知,加入少量的水和一定量的碎杏仁的A组,蚱蜢大部分死亡;加入与A等量的碎杏仁的B组,和加入与A等量的水C组中的蚱蜢都很活泼,说明杏仁遇水产生有毒气体,对蚱蜢产生毒害作用。
6.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时,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 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帮他把探究活动的过程填写完整:
(1)提出问题: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作出假设: 。
(2)制订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一侧盖上玻璃板,在两侧中央各放入5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
该实验的变量是 。
如果在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是否可以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 。为什么 。
(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五次,结果如下表。
环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明亮 0只 1只 2只 0只 2只
阴暗 10只 9只 8只 10只 8只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作怎样的处理 。
从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答案】(1)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合理即可)
(2)光照;不可以;鼠妇数量太少,实验结果具有偶然性
(3)计算出五次实验结果中,在明亮和阴暗环境中鼠妇数量的平均值;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5)表达与交流。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通过此题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注意变量的惟一性。
【解答】(1)由于提出的问题是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可作出两种假设: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或鼠妇不会选择阴暗的环境都可以。
(2)一侧盖上不透光的厚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目的是设置以光照为惟一变量的对照组。这样在铁盒内就形成了明亮和黑暗两种环境。
不能用1只鼠妇,所用鼠妇的数量要多,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实验出现误差。如果采集的鼠妇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所以为了避免出现此类偏差,实验中应尽可能多选几只鼠妇,尽可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3)因为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取多次的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
通过求实验数据平均值可知:明亮环境中平均一只鼠妇,阴暗环境中平均九只,故可得出结论: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生活。
7.小明同学想:物体被从斜面的同一高度释放后滚动的快慢一样吗 他猜想物体滚动的快慢可能与物体的质量和形状有关。小明选择下列物品进行实验:一把米尺、一块塑料板、一个小球、同样规格的一只装满水的瓶子和一只空瓶子,如图B1-5-1所示。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塑料板搭成一个倾斜角度较小的斜面。
②将米尺横放在这块塑料板上,并握住它。
③将小球、装满水的瓶子和空瓶子放在斜面上。
④移走米尺,同时释放三个物体并观察它们滚动的快慢。
(1)选取小球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是 。
(2)下面关于移走米尺的两种方案,你认为较为合理的是 (填“A”或“B”)。
A.沿箭头a方向,快速将米尺移走 B.沿箭头b方向,快速将米尺移走
(3)在步骤④中,要判定物体滚动的快慢与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你的观察对象和方法是: 。
【答案】(1)小球与某一个瓶子的质量相同
(2)A
(3)观察小球和同质量的瓶子,看谁先到达底部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当一个物体受多个因素影响时,若要研究其中一个因素与物体的关系,必须控制其他因素不变;(2)从误差的角度分析比较移走米尺的两种方案哪一个更合理;
(3)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之一: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
【解答】(1)由题知,物体滚动的快慢可能与物体的质量和形状有关,选取小球与瓶子做实验时,小球和瓶子的形状不同,是探究物体滚动的快慢与物体形状的关系,所以,选取小球时,应控制小球与某一个瓶子的质量相同;
(2)若沿箭头b方向,快速将米尺移走,小球、装满水的瓶子和空瓶子开始运动的时间不同,会导致测量的结果误差太大;若沿箭头a方向,快速将米尺移走,小球、装满水的瓶子和空瓶子开始运动的时间基本相同,可以减小误差,故应选A;
(3)在步骤④中,要判定物体滚动的快慢与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可以观察小球和同质量的瓶子,看谁先到达底部,先到达底部的速度大,滚动块,后到达底部的速度小,滚动慢。
8.(2022七上·余姚期末)快过年了,“小余”帮父母载着米去年糕厂做年糕。年糕运回家里后先摊开放置一两天再浸到水里,这样能放很长时间,但到第二年春季,“小余”发现年糕发霉并有酸臭味。小科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帮“小余”找出年糕发霉的原因:
将质量、大小、形状相同的一块年糕分别放入三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瓶中,高温处理后待用。
第一步材料处理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二步实验操作 将玻璃瓶敞口放置 将玻璃瓶瓶口塞紧 将玻璃瓶敞口放置
第三步恒温培养(1周) 25 ℃ 25 ℃ 5℃
第四步实验结果 年糕出现大量菌落 年糕无菌落 年糕出现少量菌落
请根据上述实验设计,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第一步中高温处理的目的是
(2)比较第1组和第2组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3)分析第1组与第3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1)去除玻璃瓶中原有的细菌防止干扰实验结果
(2)年糕发霉变质与玻璃瓶是否敞口有关吗?
(3)年糕发霉变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微生物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营养物质等,食品腐烂的原因是微生物的大量繁殖。
【解答】(1)本实验探究年糕发霉的原因,由于高温能够杀死微生物,因此在实验第一步中进行高温处理,同时也是防止微生物存在进而干扰实验探究年糕发霉的原因。
(2)实验共设置了两组对照实验,由于实验第一步已经高温处理杀死瓶上和年糕上原有的微生物,第一组将玻璃瓶的橡皮塞打开,第二组将玻璃瓶的橡皮塞塞紧,只有这些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实验结果是第一组年糕出现大量菌落,第二组年糕没有菌落,唯一可以出现菌落的原因就是将瓶口打开,导致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繁殖产生的。故基于的假设是年糕发霉变质与玻璃瓶是否敞口有关吗?
(3)分析第1组与第3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年糕发霉变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9.(2021七上·天台期末)被称为“雁山五珍”的天台香鱼,背部有一脂肪腔、能散发出阵阵清香,天台山泳溪是仅有的原产地。同学们就此作出猜想并开展“各种污染物对香鱼卵孵化率影响”的探究活动:采集一定数量的香鱼受精卵随机分组,以化肥、洗涤剂作为污染物,在鱼缸中进行实验观察,见下表。
组号 受精卵数量(粒) 模拟环境
1 100 A
2 100 一定量化肥和1000mL清水
3 100 一定量洗涤剂和1000mL清水
(1)他们作出的实验猜想是:各种污染物会降低香鱼受精卵孵化率。
实验组1中,A应是 。
(2)若上表作为数据记录表,还缺少的记录内容是 。
(3)影响香鱼卵孵化率的因素很多,除了香鱼卵自身以外,还有水质、水温等外部条件。请设计一个“水温对香鱼卵孵化率影响”的实验方案(用文字、图表表示均可)。
【答案】(1)1000mL清水
(2)香鱼卵孵化的数量(香鱼卵的孵化率)
(3)采集300粒香鱼受精卵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0粒,分别放在5℃、25℃、45℃(合理即可)的环境中,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观察香卵的孵化数量,比较数据得出结论。或
序号 受精卵数量(粒) 温度(℃) 孵化数量
1 100 5
2 100 20
3 100 25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照实验和控制变量相关知识。
对照实验指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的实验。
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单因素的多个问题,每次只改变其中某一个因素,而保证其它因素不改变,从而研究被改变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再综合,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解答】(1)实验组1是对照组,故A应是1000mL清水。
(2)若上表作为数据记录表,还缺少的记录内容是香鱼卵孵化的数量(香鱼卵的孵化率)。
(3)实验方案一:
采集300粒香鱼受精卵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0粒,分别放在5℃、25℃、45℃(合理即可)的环境中,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观察香卵的孵化数量,比较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方案二:
序号 受精卵数量(粒) 温度(℃) 孵化数量
1 100 5
2 100 20
3 100 25
10.(2021七上·普陀期末)为了探究温度对蟑螂呼吸快慢的影响,小明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并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把一只健壮的蟑螂放入30℃的密闭容器内(如图甲),利用传感器测定10分钟内容器中温度值和氧气含量的变化情况;10分钟后,将冰袋放置在容器两侧,使容器内的温度逐渐降低,并测定随后20分钟内各个时间点的数据。多次重复实验。
(1)小明对该实验提出的假设:
(2)该实验通过 反映蟑螂呼吸的快慢。
(3)根据乙图所得数据,小明得出了实验结论为:
【答案】(1)温度越高,蟑螂呼吸越快
(2)容器中氧气的含量
(3)温度越高,蟑螂呼吸越快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探究温度对蟑螂呼吸快慢的影响 ,甲图中温度30℃,放入冰袋,温度逐渐降低,乙图中温度随时间降低而降低,氧气含量随着时间增加氧气含量下降,说明呼吸变慢。
【解答】(1)实验研究蟑螂呼吸与温度的关系,变量控制温度,提出的猜想为温度高,蟑螂呼吸越快
(2)实验中是通过测量密闭容器内氧气的含量,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反映蟑螂呼吸的快慢;
(3)0-10分钟内氧气含量下降的比10分钟后要快,由于温度降低,氧气含量也下降的慢,说明温度越高,蟑螂的呼吸越快。
故答案为:(1)温度越高,蟑螂呼吸越快;(2)容器中氧气的含量;(3)温度越高,蟑螂呼吸越快。
11.(2021七上·吴兴期末)探究甲醛对动物的毒性,可以为甲醛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研究提供基础。某科研小组设计并实施了以下实验:将若干果蝇受精卵分成三份,分别放入三管培养基中,置于25℃环境中培养。观察测量记录数据如表所示:
培养基 1号 2号 3号
甲醛浓度 0 0.25% 0.5%
平均发育时长(天) 11.0 15.6 18.3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
(2)在每管培养基中放入果蝇受精卵的数量有何要求?并说说你的理由 。
(3)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实验结论: 。
【答案】(1)甲醛浓度
(2)数量多且相同
(3)甲醛浓度越高,果蝇发育越慢(甲醛浓度越高,对果蝇生长的抑制作用越明显)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2)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蚊子、苍蝇、家蚕、菜粉蝶等.
【解答】(1)该小组研究的目的是:不同浓度甲醛对果蝇不同发育阶段体重和发育时长的影响,该实验的变量是浓度不同的甲醛。
(2) 果蝇受精卵的数量多且相同 ,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 甲醛浓度越高,果蝇发育越慢(甲醛浓度越高,对果蝇生长的抑制作用越明显) 。
12.(2022七上·慈溪竞赛)周日张丽同学帮助妈妈去市场买菜,发现包心菜的叶子是绿色的,里面的叶子是白色的。经仔细观察,她又发现大葱和韭菜埋在地下的部分是白色的,露出地面的部分却是绿色的。张丽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有关吗?于是她用家里的蒜瓣为实验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研究。
(1)张丽同学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假设是: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有关;
张丽将基本相同的两枚蒜瓣分别栽种在甲、乙两个相同花盆中,然后将甲花盆放在 下,乙花盆放在完全密闭的纸箱中,定时观察记录蒜苗叶子的颜色;
(2)假如张丽的假设是正确的,请你预测实验现象: ;
(3)在设计这个实验中,实验的变量是 ,设计两个装置的目的是进行 。
(4)实验结束后,张丽发现自己设计的实验有一不足之处,你发现了吗?请你指出来 。
【答案】(1)阳光(光照)
(2)甲组蒜苗叶子为绿色、乙组蒜苗叶子为无色
(3)光照;对照
(4)每组蒜瓣数量只有一枚、存在偶然性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1) 因为要研究的是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有关,所以需要控制光照不一样,其他条件一样,因此将基本相同的两枚蒜瓣分别栽种在甲、乙两个相同花盆中,然后将甲花盆放在阳光(光照) 。
(2)假如假设是正确的,因为甲盆是放在光下的,应该有叶绿素形成,故而蒜苗是绿色的;而乙组是放在密闭的纸箱里的,不见光,应该没有叶绿素形成,故而蒜苗呈现无色 。
(3)此实验探究的是“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因而设置的变量应该是光。甲组和乙组一个是光照,一个是黑暗,只存在这一个变量,其他的条件都相同,这就形成一组对照实验。
(4)实验有一不足之处 : 每组蒜瓣数量只有一枚、存在偶然性 。
13.(2021七上·嵊州期末)生物体内的胰岛可以分泌胰岛素。如果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血糖浓度超过正常水平,就可能形成糖尿病。目前,糖尿病患者常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吗?为探究这一问题,某科技小组设计了如下方案:
步骤 甲鼠 乙鼠
a 将完全相同的甲、乙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
b 定时喂适量的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注射适量的胰岛素 定时喂与甲鼠等量的全营养饲料,
c 重复b步骤几天后,采集两鼠的尿液,检测其葡萄糖含量,分析得出结论
(1)将乙鼠的b步骤补充完整 。
(2)a步骤中将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目的是 。
(3)假如按照所述方案进行实验,最终仅在乙鼠的尿液中检测到了葡萄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在理论上,为避免偶然性,保证实验结果更准确,应该 。
【答案】(1)每次喂食前口服与甲鼠等量的胰岛素
(2)防止小鼠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3)口服胰岛素不能治疗糖尿病
(4)多用几只小鼠重复实验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实验探究的问题为:糖尿病患者常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吗?实验选择了两组小鼠,甲组和乙组都破坏了胰岛,甲组注射适量的胰岛素,乙组定时喂养饲料和喂养等量胰岛素形成对照;最后通过测量小鼠尿液葡萄糖含量,得出实验结论。
【解答】(1)乙老鼠作为甲组对照,验证猜想,故乙组小鼠需要注射等量的胰岛素;
(2)胰岛破坏为了防止小鼠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含量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所以排出干扰因素;
(3)乙老鼠尿液中有葡萄糖而甲组中无葡萄糖,说明口服胰岛素对降低血糖无作用;
(4)为了使实验更加的准确,结论更加的说服力,需要多用几只小鼠重复实验,获取更有效的结论。
故答案为:(1) 每次喂食前口服与甲鼠等量的胰岛素 ;(2) 防止小鼠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3) 口服胰岛素不能治疗糖尿病 ;(4) 多用几只小鼠重复实验 。
三、解答题
14.(2022七上·余姚期末)为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①将一节用过的五号电池破碎,浸泡在1000mL清水中3天,过滤后得滤液。
②在四只鱼缸分别加入5000mL清洁无污染河水,并贴上A、B、C、D标签。
③在A、B、C、D四只鱼缸中,依次加50mL、100mL、200mL、 400mL电池浸出液。
④再向各鱼缸中分别加入三条大小和生活状态差不多的小金鱼,定时喂等量同种饲料,观察并记录情况。结果如下表所示。
A B C D
所加浸出液的体积(mL) 50 100 200 400
小鱼存活的时间(天) 15 12 7 1
根据以上设计,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 。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水中电池浸出液的浓度越大,金鱼存活的时间就越 。
(3)由此,该小组同学得出结论:废电池对生物有影响。你认为他们这样得出结论严谨吗?为什么? 。
(4)余姚市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全域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把生活垃圾按图示分四类进行科学处置,实行“定时、定点”投放。废电池属于( )
A.可回收物 B.其他垃圾
C.有害垃圾 D.厨余垃圾
【答案】(1)废电池对生物有影响吗?
(2)短
(3)不严谨,因为没有设置对照组
(4)C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本题以“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这一现实问题为出发点,考查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解此题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确定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废电池的危害和防治方面切入。
【解答】(1)提出问题:废电池浸出液对生物有影响吗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水中电池浸出液的浓度随着电池浸出液增加而增大,水中电池浸出液的浓度越大,对金鱼产生的危害就越大,金鱼存活的时间就越短。
(3)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其中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变量引起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该实验的变量是废电池浸出液,不严谨之处是没有对照组,应加设组未添加废电池浸出液的对照组。
(4)乱丢废电池含有汞,银,镉等重金属污染,汞的无机化合物的毒性很强,可通过食物链逐级浓缩。镉的化合物毒性很强,进入动物和人体内的镉很少能排出。因此,将废旧电池回收,集中无害化处理。
故选C。
15.(2022七上·上城期末)烧烤深受大家喜爱,烤制中会产生一定量的致癌物苯并芘,我国限定食物中苯并芘含量不超过5μg/kg。某实验人员从市场上购买了鲜猪肉,切取猪肉绞碎均匀,称取每份10g,分别在200℃、280℃温度下烤制一段时间。测定烧烤制品中苯并芘含量,记录数据绘制右图:
(1)该实验研究烧烤制品中影响产生苯并芘含量的因素是 。
(2)测定烤制前生猪肉中苯并芘含量的起 作用。
(3)小金根据上图得出结论: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烤制时间越久, 烤制品中产生的苯并芘含量都越高。有同学认为如此实验得出结论不够可靠,理由是 。
(4)根据实验结果,给烧烤制品在烤制过程的科学建议是 。(两点及两点以上)
【答案】(1)电烤温度、电烤时间
(2)对照
(3)应该增加其他食物重新实验:没有用更多的样品实验,存在偶然性。
(4)温度低烧烤时间可适当延长:温度高烧烤时间适当缩短:不食用未烤熟的食物,不食用烤焦的食物,尽量切掉烤糊发黑的部位:烤制时间过长,苯并芘含量过高,可能致癌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细胞编程性死亡,属正常死亡。
2.细胞癌变的原因:(1)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
(2)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解答】(1)该实验研究烧烤制品中影响产生苯并芘含量的因素是电烤温度、电烤时间。
(2)测定烤制前生猪肉中苯并芘含量的起对照作用。
(3)小金根据上图得出结论: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烤制时间越久, 烤制品中产生的苯并芘含量都越高。有同学认为如此实验得出结论不够可靠,理由是应该增加其他食物重新实验:没有用更多的样品实验,存在偶然性。.
(4)根据实验结果,给烧烤制品在烤制过程的科学建议是:温度低烧烤时间可适当延长:温度高烧烤时间适当缩短:不食用未烤熱的食物,不食用烤焦的食物,尽量切掉烤糊发黑的部位:烤制时间过长,苯并芘含量过高,可能致癌。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