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 单元与测试
一、单选题
1.许许多多的事实表明,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下列化学变化过程需要吸收能量的是
A.煤油燃烧 B.干电池放电 C.呼吸作用 D.光合作用
2.小明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他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B.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C.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
D.认为与本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才能放热 B.放出热量的反应都是化学反应
C.有的物理变化也放出热量 D.化学变化不可能吸收热量
4.关于反应:2Mg+CO2C+2MgO,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中CO2发生了还原反应
B.该反应中Mg元素从游离态变成化合态
C.该反应说明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与
D.该反应实质是镁条与CO2中的O2反应
5.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若用装置H证明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水或二氧化碳,应采取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①从f端通氮气 ②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 ③从e端通二氧化碳 ④将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入H装置的广口瓶中
A.④③①②③ B.③④②①③ C.④②③①③ D.②③④①③
6.以下是小明同学对所学知识的整理,完全正确的是
A.物质在微观上都是由粒子构成的,如: B.微观粒子有些带电有些不带电,如:
铁:由铁原子构成氢气:由氢分子构成氯化钠:由氯化钠离子构成 带正电的粒子:质子、原子核、阳离子带负电的粒子:电子、阴离子不带电的粒子:分子、原子、中子
C.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用途,如: D.物质因组成结构差异,性质发生变化,如:
金刚石坚硬:用于划玻璃氧气有可燃性:用做火箭燃料的助燃剂氢气性质稳定:用作保护气 CO与CO2性质不同:分子结构不同红磷与白磷性质不同:元素组成不同金刚石与石墨性质不同: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A.A B.B C.C D.D
7.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元素观:原子的质子数不同,则元素种类不同
B.微粒观:保持 C60 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是碳原子
C.结构观:同种原子按不同方式结合,可以构成不同的物质
D.转化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8.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液化石油气压缩到钢瓶中——分子的体积变小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D.氧化汞受热分解——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9.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液态氮做制冷剂 B.活性炭做吸附剂
C.二氧化碳做气体肥料 D.喷水用来灭火
二、选择填充题
10.为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宜春市启动“万家屋顶光伏发电”示范工程.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_____
A.煤 B.石油 C.风能 D._____
三、判断题
11.可以通过降低可燃物着火点灭火。( )
12.可燃物和氧气接触一定发生燃烧。( )
13.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
四、填空题
14.小樱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做了如下究,请你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在水中,蜡烛会______(选填“浮在水面”或“沉入水底”),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______。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上,约1s后取出,如图所示,可以看到在______(填字母)处的火柴梗最先碳化,说明蜡烛火焰的______温度最高。
15.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氢气燃烧,将________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16.请用化学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1)中药是中国瑰宝之一。请从微观角度分析能闻到中药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建造古戏台时,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木头表面稍稍烤焦成木炭,利用的碳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
(3)吸烟有害健康。烟气中有一种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的化学式是______。
(4)珍惜并节能,炒菜时,天然气灶上的火焰呈黄色,此时应该调大____进入量(填“空气”或“天然气”)。
(5)“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为了控制温室效应和改善生存环境、下列措施中切实可行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①禁止使用煤等燃料
②利用风力发电
③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
④开发新能源
17.目前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
(1)化石燃料包括天然气、煤、______。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为解决化石燃料日益枯竭的问题,需要开发和使用新能源,如______(填一种即可)。
(4)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拼车出行,拼车出行的好处有______(填序号)。
A.降低出行成本 B.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C.减少使用汽油,节约能源 D.降低交通压力,缓解拥堵
五、实验题
18.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会浮在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硬度________,密度比水___。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_____、___、__。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上(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在__处(填字母)的火柴梗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______,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发现______。结论:蜡烛燃烧后的生成物是_____和_______。
(4)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了如下假设: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____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____,因为____。
19.如图是学生“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操作的示意图,请回答有关问题。
(1)取一小块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______________。
(2)如图A所示,将一根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观察。该实验的目的是比较______________。
(3)如图B所示,将一个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科学探究题
20.甲、乙两个小组分别通过实验探究蜡烛燃烧产物(装置如图)观察到不同的实验现象。
甲组: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
乙组: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烧杯底部有黑色固体。
根据烧杯内整有无色液滴,可得出蜡烛的燃烧产物有______。
【提出问题】乙组实验中出现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进行猜想】根据颜色和状态,猜想黑色固体的主要成分可能是碳。
【实验探究】利用下图实验装置,设计了下表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方案一 取少量黑色固体于试管a中,缓缓通入空气,点燃酒精灯 黑色固体燃烧,发出____光,试管b中溶液变浑浊
方案二 取少量黑色固体于试管a中,缓缓通入_____,点燃酒精灯 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发出白光,试管b中溶液变浑浊
【实验结论】试管b中溶液变浑油说明黑色固体燃烧生成了_____,由此证明猜想正确。
【交流反思】
以上实验中,黑色固体发生的反应属于_____(填字母)。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氧化反应 D 缓慢氧化
【拓展延伸】进一步实验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位置越低,产生的黑色固体越多。查阅资料可知:
石蜡+氧气(足量)→二氧化碳+水;
石蜡+氧气(少量)→一氧化碳+水;
由此推测,乙组实验产生黑色固体的原因是____。
参考答案:
1.D【详解】A、煤油燃烧是剧烈氧化反应会放出能量;故不正确;
B、干电池放电时是通过化学变化产生能量,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不正确;
C、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会释放能量;故不正确;
D、光合作用需要有太阳能,故绿色植物要吸收太阳能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正确;
故选D。
2.D【详解】在做化学实验的过程中,若发现有异常的现象,应通过各种途径来弄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弄清楚原因的做法有: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等,切不可认为与本实验无关,而不予理睬,错过探究发现的机会。
故选D。
3.C【详解】A、燃烧能放出一定的热量,但在不燃烧时有可能也会放出热量,例如氧化钙溶于水同样会放出热量,故选项错误;
B、化学反应是人类获取能量的方式之一,电能核能等也是人类获取能量的方式,故选项错误;
C、有的物理变化也放出热量,例如灯泡通电发光发热,故选项正确;
D、有些化学反应会放出热量,但有些会吸收热量,一般的来说需要加热的反应往往会吸收热量,故选项错误。故选C。
4.D【详解】A、该反应中CO2失去了氧,发生的是还原反应,故A选项叙述正确;
B、该反应中镁由单质变成了化合物,故B选项叙述正确;
C、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故C选项叙述正确;
D、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能将二氧化碳中的碳置换出来,故D选项叙述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还原反应及化学方程式意义的知识。
5.A【详解】用装置H证明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水或二氧化碳,先④将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入H装置的广口瓶中,然后③从e端通二氧化碳,观察到蓝色石蕊试纸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蓝色石蕊变色;①从f端通氮气,将二氧化碳排出,②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观察到蓝色石蕊试纸不变色,说明水不能使蓝色石蕊变色。③从e端通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显酸性,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
则应采取的实验操作顺序是④③①②③,故选A。
6.B【详解】A. 物质在微观上都是由粒子构成的,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氢气由氢分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错误。
B. 微观粒子有些带电有些不带电,如质子、原子核、阳离子带正电荷,电子、阴离子带负电荷,分子、原子、中子不带电。正确。
C. 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用途,如金刚石坚硬所以可用于划玻璃,氧气具有助燃性可做火箭燃料的助燃剂,氧气不具有可燃性。氢气具有可燃性不能用做保护气。错误。
D. 物质因组成结构差异,性质发生变化。如CO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CO2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构成的分子不同,性质不同。红磷由红磷分子构成,白磷由白磷分子构成,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结构不同,红磷和白磷组成元素相同,都是磷元素。金刚石与石墨性质不同是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错误。
故选:B。
7.B【详解】A、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得总称,故其质子数不同,则元素种类不同,不符合题意;
B、保持 C60 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是C60分子,符合题意;
C、例如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但金刚石硬度很高,而石墨质软,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点燃会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单质在高温无氧下反应会生成一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B【详解】A、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带有花香的分子运动到人的鼻子使人闻到气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液化石油气压缩到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故B不正确,符合题意;
C、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质,二者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氧化汞受热分解,氧化汞分子分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C【详解】A、液态氮做制冷剂,是因为液氮汽化吸热,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物理性质;
B、活性炭做吸附剂,是因为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
C、二氧化碳做气体肥料,是因为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化学性质;
D、喷水用来灭火,是因为水蒸发吸热,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物理性质。
故选C。
10. C 太阳能等(合理即可)【详解】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
A、煤属于化石燃料,不属于新能源,故选项错误.
B、石油属于化石燃料,不属于新能源,故选项错误.
C、风能属于新能源,故选项正确.
D、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均属于新能源(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C;太阳能等(合理即可).
11.错误【详解】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能被降低,故错误。
12.错误【详解】燃烧的条件:物质是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有氧气参与,则可燃物和氧气接触不一定发生燃烧,故错误。
13.正确【详解】燃烧的条件:物质是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有氧气参与,则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故正确。
14.(1) 浮在水面 小
(2) c 外焰
【解析】(1)
因为蜡烛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所以将蜡烛放入水中,既不会溶解,也不会下沉,而是会漂浮。
(2)
蜡烛燃烧火焰分为三层,从外到内以此为外焰(c)、内焰(b)、焰心(a),因为外焰部分的石蜡蒸气与空气充分接触,石蜡完全燃烧,所以外焰温度最高,c处的火柴梗最先碳化。
15. 太阳 化学 化学【分析】植物在光照的条件下,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生成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同时放出氧气。因此植物光合作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氢气燃烧产生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此过程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详解】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氢气燃烧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故填:太阳;化学;化学。
16.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常温下的稳定性 CO 空气 ②④【详解】(1)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所以我们能闻到中药散发出的中药味。
(2)木头表面烧焦能转化生成碳,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很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能使埋入地下的电线杆保存较长的时间。
(3)燃着的香烟产生的烟气中含有一种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是一氧化碳,其化学式为:CO。
(4)炒菜时,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是由于燃气燃烧不充分造成的,此时应该调大空气进入量,以利于燃气充分燃烧,因此此处填空气。
(5)①禁止使用煤等燃料错误,要合理使用,不是禁止使用,错误;②利用风力发电,减少化石燃料使用,有利于控制温室效应和改善生存环境,正确;③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错误,要合理使用,不是禁止使用,错误;④化石燃料使用会造成环境的污染,排放二氧化碳引起温室效应,开发新能源,正确;因此选择②④。
17. 石油 CH4 + 2O2 CO2 + 2H2O 太阳能,风能等 ABCD【详解】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
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CH4 + 2O2 CO2 + 2H2O;
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电热能、潮汐能等;
拼车出行能节约资源,降低出行成本。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故还能保护环境。故选ABCD。
18.(1) 小 小
(2) 外焰 内焰 焰心 c 外焰
(3) 水雾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水 二氧化碳
(4) C AB 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具有可燃性
【分析】(1)
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说明石蜡的硬度小;蜡烛会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2)
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上(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在c处的火柴梗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3)
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高,因此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蜡烛燃烧后的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碳。
(4)
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为C的说法提供了依据,同时可排除AB的说法,因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具有可燃性。
19. 小 比较焰心、内焰、外焰的温度高低 有水雾出现【详解】(1)石蜡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填:小;
(2)将一根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是为了根据火柴烧焦的程度判断蜡烛火焰各层温度,填:比较焰心、内焰、外焰的温度高低;
(3)如图B所示,将一个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石蜡燃烧有水产生,因此可以观察到有水雾出现。
20. 水(或H2O) 红 氧气(或O2) 二氧化碳(或CO2) AC 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位置低导致氧气量减少,当氧气量少到一定程度时,石蜡与氧气反应产生黑色固体碳【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该无色液体是水,故填:水(或H2O);
【实验探究】碳在空气中加热会持续红热;碳在氧气中能够剧烈燃烧,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故填:红;氧气(或O2 );
【实验结论】b中溶液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填:二氧化碳(或CO2 );
【交流反思】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该反应是碳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且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不是缓慢氧化。
故填:AC;
【拓展延伸】烧杯位置低使氧气的量减少,氧气的量少到一定程度时,石蜡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同时蜡烛和氧气反应生成黑色固体碳。故填: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位置低导致氧气量减少,当氧气量少到一定程度时,石蜡与氧气反应产生黑色固体碳。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