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备课】2022年秋仁爱湘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期中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精选备课】2022年秋仁爱湘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期中检测(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8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仁爱科普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10-09 11:3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检测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以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B.过滤可以除去水中所有杂质
C.无色无味的水都能饮用 D.水是均一的、稳定的,所以水是溶液
2.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A.花生油 B.面粉 C.泥土 D.食盐
3.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比乙物质的溶解度小
B.40℃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60℃时,将 60g 甲物质放入 100g 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60%
D.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
4.如图是 a、b、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将 5g a 加入到 20g 水中充分搅拌,可得到 25g a 的饱和溶液
B.t3℃时将 N 点的 a 溶液转变为 M 点的 a 溶液,可加水实现
C.将 t1℃时 c 的饱和溶液升温到 t2℃,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D.t3℃时,分别将 a、b、c 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相同质量的水,a 析出固体的质量最大
5.图1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2是30℃时,取其中两种固体各1g分别放进盛有10g水的两支试管中,充分振荡后的溶解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比乙物质的溶解度大
B.加入试管1的固体是丙
C.向烧杯中加入NH4NO3固体后,试管2中一定有晶体析出
D.将3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降温至20℃,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乙>甲=丙
二、选择填充题
6.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下,b物质是易溶物
B、t2℃时,三种物质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a
C、t2℃时,60ga物质溶解于100g水中,形成溶液质量为160g
D、把t2℃时三种物质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含溶剂的质量大小关系为_____
7.下列“水”属于溶液的是_____
A冰水 B蒸馏水 C生理盐水 D_____
8.如图所示的图像能正确反映下列对应变化关系的是_____
A向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不断地滴加稀盐酸
B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地滴加稀盐酸
C恒温下向一定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
D向一定量的硫酸铜不饱和溶液中不断地加入_____
9.下列物质加入水能形成溶液的是( )
A.氯化钠 B.面粉 C.植物油 D._____.
10.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t1℃时,甲和丙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B.t2℃时,将30g甲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得到80g溶液
C.将t2℃时10%的甲溶液降温到t1℃,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D.将t1℃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
三、填空题
11.KNO3与NH4C1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一所示,请回答:
(1)t1℃时,将25gKNO3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
(2)含有少量氯化铵的硝酸钾样品,要除去氯化铵固体,具体操作是______(填字母)。
A.溶解、蒸发结晶、过滤、冷水洗涤、干燥
B.溶解、加热浓缩、降温结晶、过滤、冷水洗涤、干燥
C.溶解、升高温度、过滤、热水洗涤、干燥
(3)t2℃时,将KNO3和NH4Cl的饱和溶液降到t1℃,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正确的是(析出晶体的质量分别为a,b)______(填字母)
A.a>b B.a=b C.a(4)t℃时,将一定量的KNO3和NH4Cl溶液分别进行恒温蒸发,蒸发溶剂质量与析出晶体质量间的关系如图二所示,原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_(填“甲”“乙”),其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100%(用含字母的代数式表示) ;若甲是NH4Cl溶液,则t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12.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航天员在“天宫”中生活所需要的氧气来自于水的电解:b玻璃管中收集的气体是______;此实验可以证明水是由______组成的。
(2)清晨,洋洋佩戴着KN95医用口罩走出了家门,这种口罩可以防止病毒吸入鼻腔,起到了与化学实验中______操作相同的作用,饮用硬度过大的水不利于人体健康,生活中常用______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自然界水循环的途径是水的三态转化
B.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
C.水可以灭火,是因为水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吸附能使硬水变为软水
E.往自来水中滴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盛开水的热水瓶底常沉积一层水垢,这些都说明地表水不是纯净物
(4)如图所示为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P点是两条曲线的交点,其含义是______。
②若a中含有少量b时,可用______的方法提纯a。
③t2℃时,将a、b、c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
13.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t1℃下,向一定量水中加入10gX固体,然后进行一系列操作,如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甲的溶解度______(填“>”“<”或“=”)乙的溶解度。
(2)将甲的饱和溶液从t1℃升高到t2℃,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3)图2中X固体对应的溶解度曲线是______(填“甲”或“丙”)。
(4)图2中相应温度下一定是X的饱和溶液的有______(填字母序号)。
14.如图是甲、乙两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曲线,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t1℃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_g;
(2)a点的含义是_______;
(3)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物质是_______;
(4)从A、B的混合物中分离A物质,一般采用_______的方法。
(5)要使A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除加水之外还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
15.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25℃时,将25g甲固体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并恢复到原温度后,得到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_;
(2)现有操作步骤:a、溶解b、过滤c、降温结晶d、加热浓缩;若甲固体中含有少量乙,则提纯甲的操作步骤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3)将35℃时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5℃,则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四、简答题
16.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P点的意义是___________。
(2)t2℃时,将50g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a的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_g(a物质不含结晶水);
17.人们日常的饮品很多,同学们多数喜欢碳酸饮料,碳酸饮料中溶解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常温常压下在水中的溶解性是_________ (选“易溶”、“可溶”或“难溶”)。
(1)当你打开汽水瓶盖时,会发现有大量气泡冒出,请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_______。
(2)你喝了汽水之后往往会打嗝,请解释其中的缘由_______。
18.将 60 g 某固体物质放入盛有 50 g 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测得溶液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则 t1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g;A、B、C 三点所对应的溶液中,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点处的溶液;将 t3 ℃时的 110 g 溶液稀释成20%,需加水的质量为_____g。
19.如图是不含结晶水的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看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M点表示的含义是_____ (合理即可)。
(2)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
(3)t3℃时,将35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g。
(4)t3℃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_____。
(5)现将t3℃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t1℃,则析出晶体最多的是_____ (填“甲”、“乙”或“无法判断”)。
20.NaCl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8 110
(1)如图为NaCl和KNO3的溶解度曲线,则表示NaCl的溶解度曲线是________(填“甲”或“乙”);其中温度t的范围应在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10℃~20℃之间 B 20℃~30℃之间 C 30℃40℃之间 D 40℃~50℃之间
(2)若甲物质中含有少量的乙物质,提纯甲物质的方法是________。
(3)在0℃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30g NaCl和KNO3固体,再加热到60℃时(假设溶剂不损耗),加热前后,有关两种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0℃时,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B 60℃时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 加热前后,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变大
D 加热前后,KN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参考答案:
1.A【详解】A. 可以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产生泡沫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少的是硬水,此选项正确;
B. 过滤可以除去水中难溶于水的杂质,此选项错误;
C. 无色无味的水不一定都符合饮用标准,此选项错误;
D. 水是均一的、稳定的,但水是纯净物,而溶液是混合物,所以水不是溶液,此选项错误。
故选A。
2.D【详解】A. 花生油不能溶于水,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乳浊液,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面粉不能溶于水,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悬浊液,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泥土不能溶于水,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悬浊液,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食盐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3.C【详解】A、由图可知,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比乙物质的溶解度小,不符合题意;
B、40℃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该温度下,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不符合题意;
C、60℃时,甲的溶解度为60g,该温度下,将60g甲物质放入100g水中,恰好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5%,符合题意;
D、甲、乙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D【详解】A、t1℃时,a的溶解度为20g,此时100g水最多溶解20g物质a,所以20g水只能溶解4g物质a,所以得到的溶液为24g a的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B、t3℃时将 N 点的 a 溶液转变为 M 点的 a 溶液,是将不饱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应恒温蒸发水或添加溶质,加入不能实现,故选项错误;
C、将 t1℃时 c 的饱和溶液升温到 t2℃,温度升高,c的溶解度降低,析出固体,其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故选项错误;
D、t3℃时溶解度,a>b>c,分别将 a、b、c 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相同质量的水,溶解度越大,析出的固体质量越大,所以a析出固体的质量最大,故选项正确。
故选D。
5.B【详解】A、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说法错误;
B、30℃时三种物质只有丙的溶解度小于10g,即100g水中溶解溶质的质量小于10g,则10g水中溶解溶质的质量小于1g,所以30℃时,取其中两种固体各1g分别放进盛有10g水的两支试管中,充分振荡后有剩余固体的是丙,即试管1,说法正确;
C、向烧杯中加入NH4NO3固体后,温度降低,若降到20℃以下,才有晶体析出,高于此温度,则无晶体析出;所以向烧杯中加入NH4NO3固体后,试管2中不一定有晶体析出,说法错误;
D、将3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甲乙溶解度减小,均析出晶体,溶质的质量减小,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丙溶解度增大,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与降温前相等;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即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也就越大,20℃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大于30℃时丙的溶解度,故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乙>甲>丙,说法错误;
答案:B。
6. A c>b>a【详解】A、通过溶解度曲线可知,0℃时,b物质的溶解度大于20g,随温度升高b物质溶解度变大;故常温下,b物质是易溶物,正确;
B、没有说明溶液质量,不能析出晶体多少,错误;
C、通过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 a物质溶解度为50g,t2℃时,60ga物质溶解于100g水中,形成溶液质量为150g,错误;
故选A。
D、通过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abc物质溶解度分别减小,故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剂的质量大小关系为c>b>a,把t2℃时三种物质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三种溶液中溶剂质量不变,仍为c>b>a。
7. C 井水【详解】A、冰水是一种物质组成的,故不是溶液,故错误;
B、蒸馏水是纯净物,故不是溶液,故错误;
C、生理盐水是氯化钠的水溶液,故正确;
D、井水是溶液,故填井水。
8. C 硫酸铜固体【详解】A、滴加稀盐酸之前,溶液中已经含有氯化钠,加入稀盐酸后,二者不发生反应,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会减小,盐酸的质量分数从0开始先增加后不变,故错误;
B、刚开始溶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加入稀盐酸后,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减小、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从0开始增加,故错误;
C、一定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硝酸钾,故起点在原点的上方,加入硝酸钾后部分硝酸钾溶解,故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加,当达到饱和溶液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正确;
D、硫酸铜不饱和溶液中加入硫酸铜固体,固体会继续溶解,溶质质量分数先增加,达到饱和后,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且起点在原点上方。
9. A 蔗糖【分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
【详解】氯化钠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够和水形成溶液;面粉、植物油等物质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溶液。酒精、蔗糖等物质能够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D空中可以填入:酒精或蔗糖等。
【点睛】掌握溶液的特征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 C 乙>甲>丙【分析】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大,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较缓慢,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小,交点表示同一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详解】A、t1℃时,甲和丙的溶液溶解度相等,未指明溶液质量和是否饱和时不能比较溶质质量,故A不正确;
B、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g,将30g甲加入50g水,溶解的溶质质量为,充分溶解得到溶液,故B不正确;
C、将t2℃时,10%的甲溶液降温到t1℃,甲溶液的质量分数仍为10%,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C正确。故选C。
D、将t1℃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甲>丙。
11.(1)70g
(2)B
(3)D
(4) 甲
大于t1℃
【解析】(1)
t1℃时,KNO3的溶解度为40g,该温度下,将25g KNO3加入到50g水中,只能溶解20g,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20g+50g=70g。
(2)
由于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而NH4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所以含有少量氯化铵的硝酸钾样品,要除去氯化铵固体,具体操作是溶解、加热浓缩、降温结晶、过滤、冷水洗涤、干燥。故填B。
(3)
由于没有KNO3和NH4Cl的饱和溶液的质量,所以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无法确定,故选D。
(4)
由图二可知,甲溶液一蒸发就有晶体析出 ,乙溶液蒸发掉m1 g溶剂后才有晶体析出,说明原甲溶液属于饱和溶液;由图知,甲溶液中m1 g溶剂溶解了n g溶质,故其溶质质量分数=;由图知,曲线乙的斜率大于甲的,说明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所以若甲是NH4Cl溶液,则t的取值范围是t.>t1℃。
12.(1) 氧气##O2 氢元素和氧元素
(2) 过滤 煮沸
(3)AB
(4) t1℃时a、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降温结晶 b>a>c
【解析】(1)
电解水实验,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产生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b玻璃管与正极相连,故其中收集的气体是氧气;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
口罩可以将病毒过滤在口罩外,防止病毒吸入鼻腔,其作用与化学实验中过滤操作相同;
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在加热时,能形成沉淀,故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实验室中用蒸馏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
A、自然界水循环的途径是液态水、水蒸气、冰的相互转化,故自然界水循环的途径是水的三态转化,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B、在生活中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水可以灭火,是因为水可以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D、吸附能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但不能使硬水变为软水,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E、自来水是经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处理过的地表水,处理过程中会引入氯离子,往自来水中滴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可以说明自来水不是纯净物,但无法说明地表水不是纯净物,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4)
①溶解度曲线上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P点表示t1℃时a、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②a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b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a中含有少量b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③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成正比,t2℃时,将a、b、c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c溶液变为不饱和状态,故t1℃和t2℃时,c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a、b溶液仍为饱和状态,要比较t1℃时a、b、c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只需要比较t1℃时a、b及t2℃时c的溶解度即可,由图像可知,t1℃时a、b及t2℃时c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b>a>c,故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
13.(1)=
(2)20%
(3)甲
(4)c
【解析】(1)
由图1可知,t1℃时,甲、乙两溶解度曲线相交于一点,所以t1℃时,甲的溶解度=乙的溶解度;
(2)
由图1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t1℃时甲的饱和溶液升高到t2℃,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仍为t1℃时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3)
由c到d可知温度升高,物质的溶解度增大,从图1中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X固体对应的溶解度曲线是甲;
(4)
图2中因未知水的质量,不可判断a、b、d的溶液状态,但c中有未溶解的固体,所以c一定是该温度下x的饱和溶液,故选c
14.(1)25
(2)在t2℃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3)B
(4)冷却热饱和溶液
(5)升高温度
【解析】(1)
由图可知,t1℃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25g;
(2)
由图可知,t2℃时,A、B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a点,故a点的含义是:t2℃时,A、B的溶解度相等;
(3)
由图可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是B;
(4)
由图可知,A、B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B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从A、B的混合物中分离A物质,一般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5)
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要使A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除加水之外还可采用的方法是:升高温度。
15.(1)65g
(2)adcb
(3)不变
【解析】(1)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25℃时,甲的溶解度是30g,表示25℃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甲30g,则50g水中最多溶解15g,所以25℃时,将25g甲固体加入50g水中,最多溶解15g,得到溶液的质量为65g,故填:65g;
(2)
若甲固体中含有少量乙,则提纯甲,因为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采用降温结晶(冷却热的饱和溶液),操作步骤是溶解(a)、加热浓缩(d)、降温结晶(c)、过滤(b),故填:adcb;
(3)
将35℃时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5℃,由溶解度曲线可知丙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溶液不变,所以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填:不变。
16.(1)在 t1℃时,a、c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75
【解析】(1)
P点为物质a、c的交点,对应温度为t1℃,溶解度为20g。故意义为在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
t2℃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50ga,故50g水中最多溶解25ga。得到溶液的质量为25g溶质质量和50g溶剂质量之和,即75g。
17. 可溶 打开瓶盖,压强变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变小而减小 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不能溶解的二氧化碳逸出【详解】在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故二氧化碳常温常压下在水中的溶解性是可溶。
(1)打开汽水瓶盖时,会发现有大量气泡冒出,原因是打开瓶盖,压强变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2)喝了汽水之后往往会打嗝,是因为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不能溶解的二氧化碳逸出。
18. 40 A 190【详解】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由图可知,将60g某固体物质放入盛有 50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t1℃时得70g溶液,说明溶解固体的质量为20g,则t1℃时其溶解度为40g;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A、B、C 三点所对应的溶液中,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A点处的溶液;t3℃时的110 g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60g,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设将上述溶液稀释成20%,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则:
,x=190g。
19. t2 ℃时,甲、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丙>乙>甲 80g 乙 无法判断【详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M点表示的含义是:t2 ℃时,甲、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1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丙>乙>甲;
(3)t3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60g,所以将35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80g;
(4)t1℃时,丙物质的溶解度最大,甲物质的溶解度最小。t3℃时,降低温度,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按t1℃时的溶解度比较;丙物质随温度降低溶解度增大,应该按照t3℃时的溶解度计算,所以t3℃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丙>甲,最大的是乙。
(5)现将t3℃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t1℃,则析出晶体最多的无法判断。因为溶液的质量无法判断。
20. 乙 B 降温结晶 B【详解】(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而硝酸钾变化很明显,所以表示NaCl的溶解度曲线是乙图象,t℃时恰好是两曲线的交点,所以两者在该温度下溶解度相同,分析表中数据20℃~30℃的温度范围适合;
故填:乙;B。
(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而甲变化很明显,所以,若甲物质中含有少量的乙物质,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故填:降温结晶。
(3)0℃时,分别在100g 水中加入30g NaCl 和KNO3固体时,氯化钠能完全溶解,此时氯化钠是不饱和溶液,硝酸钾不能完全溶解是饱和溶液,加热到60℃时氯化钠仍为不饱和溶液,而硝酸钾剩余固体全部溶解且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所以60℃时,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同,因溶剂相同故溶质质量分数相同,对于氯化钠溶液来说加热前后,NaCl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量均未变化,故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故填:B。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