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4课 次北固山下
识记积累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中看出了游子们思念故乡的深情。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佳句中,流露出身处异乡的伤感。岑参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更是吟出了其对家乡的思念。故乡,那孕育我生长的地方,在那里,留下了我多少欢声笑语……
导入新课
故乡对一个游子而言,是一个遥远而亲切的地方,那里有年迈的父母,有曾经熟悉的一切,许多文人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李觏的“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李商隐的“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次北固山下》同样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痛,一起来看看吧
明确目标
1.了解律诗的相关知识。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4.赏析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文学常识
中国古典诗歌
近体诗
绝句
律诗
词
曲
散曲
戏剧
小令
套数
(唐)
(宋)
(元)
文学常识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形式,属于近体诗。因对格律形式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从而得名“律诗”。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通常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一共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押韵的字称之为“韵脚”。首联的首句可押可不押,其他联的上句不押韵。
文学常识
每首律诗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对仗要求:
①句法要相同。
②不能用相同的字对。除非是修辞的需要,在近体诗中必须避免出现相同的字。
③词性相对。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如果要使对仗工整,还必须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来相对,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数目对数目,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人事对人事,生物对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义词。
文学常识
生卒年不详。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其诗流传不多。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代表作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
唐代诗人
王湾
写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因此乡愁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诗人王湾是北方人,往来于吴、楚之间。诗题中的“次”字一般解作“停泊”,这首诗是他一路行来,泊船北固山下,触景生情而写下的。
写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因此乡愁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诗人王湾是北方人,往来于吴、楚之间。诗题中的“次”字一般解作“停泊”,这首诗是他一路行来,泊船北固山下,触景生情而写下的。
题目分析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课文朗读
朗读节奏
次北固山下 (王湾)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尾联)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感知诗意
客 路 青 山 外,行 舟 绿 水前。
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青山:北固山。
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舟于绿水之中。
潮 平 两 岸 阔,风 正 一 帆 悬。
平:涨平,潮水涨得与岸齐平。
风正:风顺,指风平浪静。悬:挂。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感知诗意
海 日 生 残 夜,江 春 入 旧 年。
海日:从海上升起的红日。 生:升起来。
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 入:进入,降临。
夜还未消尽 ,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乡 书 何 处 达?归 雁 洛 阳 边。
乡书:思念故乡的书信。达:到,送到。归雁:北归的大雁。
思念故土的书信,送到什么地方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诗句赏析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暗含旅途奔波之劳苦。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经流露于字里行间。
诗句赏析
画面:春潮涨满,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堤岸相平,船上诗人的视线也因之开阔。顺风中平稳而快速行驶的船上,一张船帆高高直直地悬挂着。
因“潮平”才显得“两岸宽阔”,因“风正”帆才有高高直直地悬空的势态,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写景极为传神。此为船上所见景色,表现诗人宽阔的胸襟。
此句不仅写出了风和水顺,船行平稳,而且把潮平岸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壮丽的风景也表现了出来。
诗句赏析
作者把“海日”和“江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和“入”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用“残夜”“旧年”象征旧事物。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深刻的自然的哲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诗句赏析
“生”和“入”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空间。
“生”和“入”的第二妙处,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
诗句分析
诗人在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啊!诗人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洛阳呢?还是托付在春光中北归的鸿雁替自己问候洛阳的家人吧!
这两句紧承第三联,呼应首联,使全篇笼罩在一层淡淡的思乡的愁绪中。
内容探究
“客路”延伸到青山之外,“小舟”行驶在绿水之间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是人在它乡,漂泊异地,思乡之情感已表现出来。
内容探究
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内容探究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内容探究
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内容探究
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内容探究
长江地区;
早春时节;
青山、
绿水、
江潮、
船帆、
海日、
景物:
特点:
开阔、秀丽
江春
结构梳理
即景生情
旅途思乡
次北固山下
(首联)行舟泊:青山外 绿水前
(颔联)望江面:两岸阔 一帆悬
(颈联)观日出:生残夜 入旧年
(尾联)思家乡:望归雁 传乡书
思想感情
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拓展延伸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武元衡《春兴》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