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圆明园的毁灭
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 雨果
损失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阐明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从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和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具体介绍圆明园曾经的辉煌;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讲述圆明园被毁灭的经过。
走进圆明园,体会“不可估量”的价值
1.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三个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词句。
①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明的皇家园林。
②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③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呢?让我们走进圆明园,慢慢了解。
(1)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两个“不可估量”说明什么?
“……是……也是…… ”表示并列关系
(2)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
①这一自然段中有一个词:众星拱月,它是什么意思?
②请同学们在图上找一找,哪是“星”,哪是“月”?
③有没有同学知道圆明园的面积有多大?
圆明园的总面积350公顷,占地约5200亩。
458.9 公 顷
齐读第3自然段。
(1)找出文中概括说明圆明园的建筑及景观的词。
中外风景名胜、幻想的境界。
(2)圆明园的景观,可以分为哪几类?
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根据古代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西洋景观。
(3)读带“有……也有”“有……也有……还有”的句子,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并模仿这种句式介绍圆明园的建筑。
金碧辉煌的殿堂
亭台楼阁
买 卖 街
山乡村野
平湖秋月
雷峰夕照
安 澜 园
狮 子 林
蓬莱瑶台
曲院风荷
武陵春色
西洋景观
民族建筑
(4)这美丽迷人的景色只是圆明园的冰山一角!大家知道圆明园著名的景点有多少处吗?
圆明园著名的景点就有40处。这40处景观也是“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比如有“平湖秋月”,有“西峰秀色”,有“曲院风荷”“安澜园”,有“君子轩”还有“关帝庙”等。后又续增了8处景观。
3.指名读第4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中哪一句话写出了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众多,用横线画出来。(指名读句子)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并说说你的感受。
“上自”“下至”不但写出了所藏文物历史悠久,朝代众多,还写出了文物的数量、品种丰富,强调了它的价值之高和收藏不易,说明了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
4.在看到曾经圆明园的辉煌时,你内心是什么样的情感?请带着这种情感读第2~4自然段。
骄傲、自豪
1.默读第5自然段,说说圆明园是被谁、什么时候毁灭的?什么时候毁灭的?(学生抢答)
3.全班齐读第5自然段,这一段中有很多表示时间的词,说说你有什么感受。(课后第三题第二句)
从10月6日到10月18日,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内破坏时间长达十几天。“三天”说明这把大火时间长,破坏力强,不仅说明圆明园内珍宝众多,还说明侵略者的野蛮行径令人发指。
4.圆明园的毁灭实在是让人痛心,可是这样一部令人惊骇的杰作为什么会被毁灭呢?
补充资料:由于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闭关锁国,至清代中叶,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已大大落后于西方,1840年西方殖民主义者挑起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侵略者军舰队再次闯到大沽口外进行武力进逼。10月,绕经圆明园,不能抵抗诱惑,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结伙冲上前去抢劫,恶狼般地吞噬着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总结:归根结底,圆明园被毁,一方面是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和无能;另一方面是侵略者的野蛮与残暴。
揭示辉煌与毁灭的关系
1.思考:题目是“圈明园的毁灭”,为什么作者用那么多的笔墨写圈明园昔日的辉煌?小组讨论
运用强烈的对比,写它辉煌的过去是为了突出它的毁灭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更突出了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激发我们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愤恨,激发我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课文先写损失,再写辉煌,最后写毁灭,作者的心情也是不断变化的,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沉痛——自豪——悲愤之情。(学生自由读课文)
结合相关资料,为什么说“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课后第四题
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占地面积大、景观多、景色美。在建筑艺术上,圆明园还形成了一种中西结合的独特风格。圆明园里还收藏了极为丰富的文物珍宝,堪称东方文化艺术宝库。它的毁灭,既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参考答案:
四、阅读链接
自读“阅读链接”的内容。
教师补充资料
学生交流对“阅读链接”内容的理解和读后的感受。
比较其与课文表达情感的相似之处:
一方面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赞美以及对祖国统一、和平的呼唤,另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憎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