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数数、读数(第1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数数、读数(第1课时)》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10-08 14:1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2~83页的例1和“想想做做”第1~6题。
1.使学生经历用小棒数数抽象数的过程,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体会相互之间的大小。
2.使学生初步了解十进制,知道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初步掌握1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3.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初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初步的估计意识。
11~20的数数和认数。
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课前要求学生到超市了解哪些东西是10个10个放在一起的。
课件、每个学生一个信封(20根单根小棒、1根橡皮筋),1把直尺。
▍流程一:引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小熊和文具店背景)
森林里住着一只可爱的小熊,今天它非常高兴,因为小熊的文具店开业了。(课件出示若干铅笔,其中整捆的有2捆,另有一个大笔筒里面有若干单支铅笔。)
瞧,店里有好多漂亮的铅笔。小动物们听说了,纷纷到小熊店里来买。看,小猴蹦蹦跳跳地来了!
(课件:小猴说:“小熊,我要买1支铅笔。”)
(课件:师演示从笔筒中取出一支)小熊拿给小猴1支铅笔,小猴满意地走了。
(课件:小松鼠也来了:“小熊,我要买5支铅笔。”)
我们来和小熊一起数,1、2、3、4、5。(课件:从笔筒中数出5支。)
▍流程二:新课教授
1.认识10个一是1个十
(1)提供探索机会
小松鼠刚走,大象伯伯走了过来。大象伯伯想考考小熊。(课件:“小熊,我想买10支铅笔。”)小熊这下可犯难了,该怎么拿呢?谁愿意来帮帮它?
指名回答,估计有两种情况:
①从笔筒中一支一支地数出10支铅笔。
②直接拿1捆铅笔。
(无论学生先出现哪一种情况,老师都继续提问:还有不同的拿法吗?)
(2)比较中体会新知
(课件:只留下1捆铅笔和10支单根铅笔)
刚才,有的小朋友是数出10支,还有的小朋友是直接拿1捆。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提到1捆就是10支,这样拿比较方便)
1捆是不是10支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课件:去掉单根,1捆铅笔展开数的过程。)
果然是10支,把10支铅笔捆成1捆,这样拿起来很方便。
(3)抽象建立新知
你会数出10根小棒捆成1捆吗?(生动手捆)边捆边想,这1捆里有几根?
捆好了举起来。把小棒放在桌上坐直(手拿1捆),这1捆里有几个一根?(10个一根)(板书:10个一)
把10根小棒捆成1捆,这1捆就是1个十。是几个十呀?(板书:1个十)
像这样,我们就说10个一是1个十。(完善板书)
学生齐读。
追问:那反过来,1个十里面有几个一?
(任意拿学生的1捆)他的这1捆是几个十?(另外1捆)这1捆呢?
每个人说说你的1捆是几个十。
(出示1捆教具)看,老师的这个也表示1捆小棒,这1捆是几个十呀?
小结:以后我们看到这样的1捆小棒,不用一根根地数,就知道1捆有10根,就是1个十。
在生活中,除了把10支铅笔捆成1捆,你还见到过哪些东西是10个10个放在一起的呢?(卷纸、火腿肠等)随机出示实物,如面纸,不用数,你从哪儿能知道是10包一大袋呢?引导学生看包装上的数。
追问:为什么人们要把它们10个10个地放在一起呢?
2.认识十几
(1)实践操作,初步体会
小熊用小朋友们的方法拿了1捆给大象伯伯,大象伯伯夸奖了它。
(课件:小鹿老师走来了:“小熊,我要买12支铅笔。”)
这次谁愿意帮小熊拿呢?这么多小朋友都愿意,那我们用小棒代替铅笔,比比谁摆最清楚,能让人一眼看出是12根!
投影展示:
①单根和1捆带两根的情况。(或者其他情况)
比较:这是小朋友们的不同摆法,你觉得哪一种能让人一眼看出是12根?为什么?
②只出现1捆带两根。
他摆得对吗?你是怎么看出来有12根的?(1捆是10根,再添上2根就是12)为什么不1根1根地摆呢?
小结:像这样左边摆1捆,右边摆2根,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是12根。
(2)摆摆说说,深化认知
①师摆生说
下面我们就用这个好办法来试试看。老师摆小棒,小朋友们说是多少根。抢答,比谁快。
(师摆11)生答。
这么快,你怎么看出来的?(板书:11)
再摆13、16,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②生摆生说
刚才都是老师摆小棒,你会用这样的方法摆出一个十几吗?老师说一个数,比比谁摆得快。
14  17  15
每次要求学生摆好的就举手,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摆的。
③同桌活动
下面请你做小老师,说一个十几,让你的同桌摆摆,再看看他摆得对不对。
④自己摆摆
这一次,每个人摆一个你喜欢的十几。
汇报: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摆的,让其他小朋友来猜你摆的是多少。
(3)提炼升华
刚才咱们摆的十几,都是怎么摆的呀?
小结:1捆和几根合起来就是十几。
3.认识“2个十是20”
现在把小棒推向前方。看黑板,刚才摆了16根小棒,现在,继续抢答,再添1根是多少根?(17根)再添上一根呢?……(20根)
怎样摆让别人一眼看出是20根呢?(再把10根捆成1捆)
(2捆)为什么这就是20了?(1捆是1个十,2捆就是2个十)
2个十就是20。(板书:2个十是20)
学生齐读。
▍流程三:巩固练习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哪些数?(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能看到这些数!(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
1.“想想做做”第5题:读数
你认识它们吗?我们一起读一读。
想一想,我们今天认识的这些数,你还在哪儿见到过呢?
小结:生活中这些数可多了,只要小朋友们留心观察,一定会有新发现。
2.数的顺序和大小
刚才小朋友们说到了尺子,我特地到小熊的文具店里买来了一把。(课件出示直尺)我们用响亮的声音把这些数读出来。
你们发现尺子上的数越往右越怎么样?(越大)
谁能从7数到17?谁能从11数到20?
老师看着尺子上的数,还想出了一些好问题。听好:
14前面一个数是几?
18后面一个数是几?
12的邻居是谁?
17是离11近还是离20近?
谁能学老师的样子,看着直尺上的数给大家提问题。
(学生提问,其他倾听回答)
3.“想想做做”第4题:估一估
我们的小朋友真能干,小熊给我们送来了一些草莓。(课件出示草莓图,3秒后消失)草莓的个数比10多还是比10少?大约是十几呢?估计一下,刚才一共有多少颗草莓?
到底多少颗呢,咱们要数一数。怎样数不会漏掉也不会重复?(按顺序数,数一个做一个记号)
把书打开到第79页,找到草莓图,数一数。
投影展示学生的情况:做记号。
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是14颗呢?(10个圈一圈)
学生在书上圈一圈。
旁边小熊还带来了许多漂亮的小伞,你估计小伞是比草莓多还是比草莓少?大约是多少?轻轻告诉你的同桌。
猜得对不对呢,用刚才的方法去数一数,圈一圈。(生完成后汇报)
4.猜数游戏
最后我们来玩个游戏好不好。老师的卡片上有一个数,猜猜我卡片上的数是几?(用“大了”“小了”提示)
你想不想也出一个数,让我们来猜。(可以指一生出全班猜,也可同桌互猜)
5.感受10张纸的厚度
10张纸到底有多厚呢?打开数学书封面,我们一起来数。(师生共同数出10张纸)
用你的右手捏住这10张纸不动。看好,左手把书轻轻地抽走,小心地把手抬起来,这就大约是10张纸的厚度。
想想,20张纸呢?不数,你能用手比画一下吗?(生比画)
你是怎么想的?(20里面有2个十,就有2个10张纸这么厚)
▍流程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认识了11~20各数,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关这些数的知识,我们后面还将继续学习。
九 认识10~20各数
1  数数、读数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设计思想 通过创设小熊文具店卖铅笔的童话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唤醒学生已有的数数经验,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设计思想 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借助1捆铅笔就是10支的生活原型,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10个一与1个十之间的关系。
设计思想 “十”这个计数单位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全新认知,也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难点。在学生有了初步感知后,不能仅仅停留在生活情境中,更需要进一步的抽象认知。通过把10根小棒捆成1捆的实际操作活动,理解10个一就是1个十,初步感知“1(个)”“十”都是计数单位,建立正确的数概念,为培养数感奠定扎实的基础。最后再回归生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设计思想 这里要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完成摆小棒的操作,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摆出12根小棒,并通过对不同摆法的比较,体会“左边摆1捆,右边摆2根”最容易看出是摆了12根小棒,从而初步感悟计数单位“十”的价值。
设计思想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互动活动,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丰富对十几的认识。
设计思想 将“想想做做”的第2题和第3题进行有效的整合,帮助学生将所学11~20各数与10以内的数联系起来,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并借助直尺进一步体会20以内数的顺序与大小。通过老师提问启发学生提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设计思想 在估一估时,通过提问“草莓的个数比10多还是比10少?大约是十几呢?你估计小伞是比草莓多还是比草莓少?大约是多少?”等看似很简单的几句问话,却是在教给学生估一估的方法——比较法,让学生不再盲目地进行估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培养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