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6页的例7和“想想做做”第1~3题。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10的认识过程,知道10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初步会用不同方式数物体个数,会读、写10;理解、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2.在认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的形成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数数的能力,体会数是表示事物数量的符合,初步感受10个一是1个十的思想,发展初步数感。
3.进一步体验数是表示具体事物个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逐步产生对数学的情感;培养认真书写的态度和习惯,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
10的认识和读写。
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教师准备:0~10的数字卡片、计数器;学生准备:0~10的数字卡片、10根小棒等。
▍流程一:引入新课
1.导入
谈话: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字呢?
学生说一说,教师随即贴出0~9的数字卡片。
2.故事
谈话:这10个数字娃娃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呢,想不想听?
有一天,“0~9”这几个可爱的数字娃娃想比一比谁最大,谁最小。数字娃“9”跳出来得意地说:“我最大!”还指着“0”说:“尤其是你,没头没脑,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你最小!”数字娃“0”的脸涨得通红,伤心地哭了起来。这时,数字娃“1”一把拉过“0”说:“别难过,我们俩合在一起比它大。”
这时“1”和“0”并排站在一起就成了——“10”,“9”看到了,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谈话:小朋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字10。
板书课题:认识10。
▍流程二:联系生活,学习新知
1.数一数,初步感知
出示场景图。
谈话:马上就是10月1日国庆节了,大家都会为祖国妈妈庆祝生日,瞧(点PPT),全国各名族的小朋友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庆祝国庆。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能在小组里数一数、说一说吗?
组织学生数数交流,追问:你是怎样数的?
对于学生不同的数法给予表扬(学生有可能单个数、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然后集体数。
明确:图里有10个小朋友在唱歌跳舞。
你还能数出哪些物体或人是10个的?自己数数看。
让学生数出10个物体,然后集中交流。
2.拨一拨,逐步抽象
过渡:小朋友,刚才我们数的图片上的人数和小朋友自己数的物体或人数,都是几个?
提问:如果一个小朋友用一个算珠表示的话,那么,你认为计数器上该怎样拨珠来表示10呢?
学生讨论,然后指名上台拨珠。
师生互动:一学生拨,其他学生一起帮着数。从1开始边拨边数到9,教师示意学生暂停。
追问:已经9颗算珠了,怎样在这个基础上拨出10?(再拨一颗变成10颗)
也就是说9添上1就是——10。
集体再数一数这里的算珠。
追问:这里的算珠表示几?
3.写一写,深化认识
谈话:10个小朋友,10颗算珠,我们都可以用这样一个数来表示。(板书:10)
课件同时出现数字10。
学生齐读。
提问:10这个数字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数不一样,在故事里,同学们都知道了,它是由哪两个数字合起来的?
说明:“10”是由“1”和“0”合起来的。
提问:现在我们认识了10,那么10怎样写才漂亮呢?
组织学生交流,自由发表意见,然后教师总结。
教师示范:写10的时候要摆好两个数字的位置,先看老师怎么写。先在左边写1,再在右边写0。注意两个数字不要写得太紧,也不要离得太开。
要求学生在书上描写、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在黑板上写一写。
追问:小朋友,我们今天又认识了几?
随着小朋友回答,教师贴出数字卡片10。
4.排一排,感知顺序与大小
追问:我们认识了10,你知道10排在几的后面吗?随着学生回答,调整好0~10的卡片顺序。
教师引导学生看着黑板上的卡片从小到大读一读,再从大到小读一读。
谈话:其实这些数,在我们的直尺上也有。(课件出示尺子图)
提问:你能找到10吗?10排在谁的后面?
引导学生观察尺子上的数是如何排列的,了解越往右越大的规律。
明确:直尺上的数从左往右越来越大。
引导学生齐读0~10,追问:你还有别的读法吗?
指名读。
提问:不看尺子和黑板上的卡片,你能把这些数从小到大数一数吗?能从大到小数一数吗?
▍流程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小朋友,我们认识了10,还用算珠表示了10。其实,我们还可以用小棒来表示10,你能数出10根小棒吗?
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排在桌上,说说是几个一根,是几根。
根据回答板书:10个一。
谈话:10根小棒散开数要半天,我们可以将10根小棒捆成1捆。
介绍:这1捆就是1个十。(板书:1个十)
提问:刚刚我们感受了10个1变成1个10的过程,下面请小朋友动手用一根牛皮筋把它们捆起来,看看谁做得最好。
学生动手操作。(由于学生第一次操作,估计很多学生不会捆扎,教师巡视辅导)
介绍:我们把10根小棒捆成1捆,就是1个十,10个一就是1个十。(完整板书)
学生齐读。
再数10根捆成1捆,拿起1捆提问:你知道这1捆是几根?进一步体会1个十就是10个一。
谈话:捆扎的例子在生活中用处很多,作用也很大,请你想想哪里用到了10个一捆或10个一扎。
引导小朋友找例子:小朋友用的铅笔一般10支一盒,硬币10个一扎,新的作业本10本一摞,这样一来,在我们使用时,不用再数,非常方便。
2.做“想想做做”第8题
谈话:看来利用小棒还能学不少知识哪。我们继续来玩小棒,你能用小棒搭一个这样的图形吗?(课件出示第一幅图)
学生拼搭,然后出示问题,填空。
接着出示第二幅图:用了几根小棒?
学生填空。
追问:从第一幅图到第二幅图多用了几根小棒?
出示第三幅图,填空,追问:第三幅图比第二幅图多用了几根小棒?你有什么发现?
明确:像这样摆,后一个图形比前一个要多用3根小棒。
3.做“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数出樱桃总数。
提问:你数出的是几颗樱桃?
你是怎样数出10颗的?数给大家看一看。
追问:还有不同的数法吗?
学生交流汇报,表扬两颗两颗数的同学。
说明:数数时,除了可以一颗一颗地数,有时我们还可以两颗两颗地数,指导全班同学一起数,然后在书上填空。
(2)让学生伸出左手、右手,数一数各有几个手指。
让学生看图想一想:你能怎样数出这一双手上几个手指,再用想到的方法数一数。
交流数数方法,再要求学生五个五个地数一数。
小结:数数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两个两个、五个五个,像这样几个几个地数。
4.做“想想做做”第3题
过渡: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0~10这11个数字,其中有几个数字娃娃很调皮,躲起来啦(随手拿掉一些数字卡片),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学生口答后,课件再出示第3题,让学生独立填空。
出示学生的作品,然后集体读一读。
追问:比7大的数有哪些?比7小的呢?7离10近一些还是离5近一些?
你还能当一回小老师,提一些像这样的问题吗?
学生提问,学生互动回答。
5.做“想想做做”第7题
谈话:不看这些数的排列,你能直接比大小吗?
课件出示第7题,学生填空。
交流完成情况,并适当提问,如:7>6表示什么意思?
6.做“想想做做”第9题
谈话:看到同学们比大小这么溜,正方形和三角形起了争执,它们都说自己的个数多,聪明的小朋友,你们能当回小法官来裁断下吗?(课件出示排列不整齐的情况)
你有什么办法能一目了然地知道谁多谁少?多多少?少多少?
随着学生回答,课件演示一一对应的排列。
学生在书上用虚线连线,填空。
提问:△和□比,哪个多?多的个数在哪里?(随着回答,课件圈画出多的部分)
□比△少几个,△比□多几个?
小结:□比△少3个,也就是△比□——多3个。
7.做“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这些数字娃娃真调皮,这一次完全打乱重排队了。(课件出示第4题)
提问:第2张是8,你知道第5张是几?第10张是几?
学生填空,交流想法。
追问:你是从哪边数起的?这样数,第4、7、9张又是几呢?
再次活动:还有谁来给它们重新排排队。
学生上台重新排序,学生提问,学生回答。
8.做“想想做做”第6题
谈话:看同学们玩得这么起劲,一群小鸭子也来凑热闹啦!(课件出示场景图)
数数一共有几只,然后填空。
提问:从左数起,戴帽子的小鸭各排在第几;从右数起,哪几只戴帽子?
学生回答。
追问:10只小鸭和第10只小鸭的意思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
9.做“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这11个数字娃娃这一次来了全体失踪,全部躲起了猫猫,你能把它们按顺序写出来吗?
出示题目,让学生在书上写一写。
然后集体评议,提醒几个难写数字的注意点。
集体读一读,记一记。
▍流程四:全课小结
1.提问
小朋友们,这节课大家学得高兴吗?老师看到我们每个小朋友都很认真的。你学到了哪些本领?同伴给了你什么帮助?互相说说,再告诉大家。
2.游戏:开火车
谈话:小朋友,最后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开火车”的游戏。游戏规则是:老师说火车火车哪里开。小朋友集体说:这里开。然后老师指名一个小朋友起立,这个小朋友报“0”,后面的小朋友迅速接力,报“1”,一直按顺序接着往下说,当报到“10”的时候,下一个小朋友就要报“9”,然后倒着一直再到“0”。听清楚规则了吗?
开展游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