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期中过关训练习题课件(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期中过关训练习题课件(共4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08 19:3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上册●
期中过关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两幅图片背后所蕴含的信息可以印证( )
A. 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
B. 东方文明优于西方文明
C. 儒略历影响世界历法
D. 西方文明成果源自东方
A
2. 受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历史》的影响,长久以来人们认为修建金字塔的是奴隶。古埃及学家哈瓦斯经过考古发现,在距离金字塔不远的遗址中有许多建造者的坟墓。哈瓦斯认为地位低下的奴隶的坟墓不可能直接建在法老墓旁边。因此他认为建造金字塔的不是奴隶而是平民。对此,我们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
A. 历史真相因时代久远变得扑朔迷离
B. 历史在学者的修正中不断接近真实
C. 希罗多德的著作时间离古埃及更近更为真实
D. 考古发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献的不足
D
3. 20世纪初,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块刻有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像的黑色石柱,它被称为“一件历史和文学作品……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司法典籍”。这件“作品”代表的古代文明是( )
A. 古代埃及文明 B.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C. 古代印度文明 D. 古代希腊文明
B
4. 《汉谟拉比法典》明确规定,奴隶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工具和财产,奴隶主可对其打骂、贩卖,甚至杀死奴隶不承担赔偿责任,不构成犯罪行为,奴隶如果妄图否认他的主人,会被割耳朵。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 )
A. 严格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B.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C. 形成了完备的法律系统 D. 注重调解民事纠纷
A
5.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因果报应”“众生平等”“大千世界”等词语,这些词语源于( )
A. 佛教 B. 基督教
C. 伊斯兰教 D. 道教
A
6. “印度古典社会最主要的特征是具有明确的社会结构,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都非常明确。”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君主拥有无限权力 B. 佛教宣扬“忍耐顺从”
C. 种姓制度等级森严 D. 立法遏制贵族权力
C
7. 希腊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手工业和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十分紧密。这样,平民中出现了小部分靠经商致富的新兴工商业者阶层。他们经济实力雄厚,但政治地位低下。在旧氏族贵族的专断统治下,他们的经济利益严重受损,迫切希望进行政治改革,争取参政的权利。材料说明古希腊( )
A. 国家统一,疆域辽阔 B. 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
C. “小国寡民”的城邦的特点 D. 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B
8. 下表反映了雅典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不同类型居民的人数统计情况。由此可见,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 )
A. 全体人民的民主 B. 城邦贵族的民主
C. 少数人的民主 D. 政治精英的民主
C
类型 自由民(含妇女和儿童) 奴隶 梅迪克(外邦人) 公民(成年男子) 出席公民大会的公民
人数 168 000 200 000 32 000 约40 000 约3 000
9. “雅典民主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公民都可参与国家政权,而公民因为……容易被少数野心家操纵,使雅典政坛混乱动荡……为后来马其顿南下征服希腊创造了机会。”这一观点认为( )
A. 雅典亡于民主政治 B. 雅典亡于奴隶制度
C. 雅典民主无进步性 D. 雅典实行直接民主
A
10. “亚历山大在所征服地区兴建了许多城堡,有些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和文化中心,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这说明亚历山大东征( )
A. 促使希腊文明走向衰落 B.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 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D. 导致东西方冲突矛盾加深
B
11. 元老院在形式上只是咨询机构,但执政官必须在所有重大事务上征得它的同意,财务官在支出款项时也必须得到它的同意。下列古代国家存在这一机构的是( )
A. 古巴比伦王国 B. 亚历山大帝国
C. 拜占庭帝国 D. 罗马共和国
D
12. 在《十二铜表法》未编制颁布之前,罗马使用的是习惯法,司法权由贵族控制,贵族可以任意解释法律,时常作出不利于平民的判决,引起罗马平民不满。平民们为了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地位,主动组织起来,向政府施加压力,要求政府编纂成文法。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
A. 保证平民权益免受侵犯 B. 为欧洲法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C. 是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D. 彻底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滥用
C
13.下表中法律条文摘自《十二铜表法》。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
A. 体现贵族意志 B. 蕴含人人平等原则
C. 注意物权保护 D. 体系完备,实用性强
C
第六表第七条 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
第六表第九、第十条 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但在上述情况下,可对改用他人木料者,提起赔偿双倍于木料价金之诉
第七表第九、第十条 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14.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提到古希腊,就会涌起一种家园之感。”这是因为( )
A. 古希腊民主政治发达 B.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C. 古希腊文化遗产丰富 D. 欧洲人的祖先均为古希腊人
B
15. 在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有人的七情六欲,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希腊神话的特点是( )
A. 迷信色彩浓厚 B. 否认神权地位
C. 哲学性比较强 D. “神人同形同性”
D
16. 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下列关于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成就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荷马史诗》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
B. 《掷铁饼者》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C. 罗马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帕特农神庙
D. 苏格拉底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A
17. 下表统计了8世纪法兰克王国先后制定的一系列法规的类型及数量。这些法规为法兰克王国( )
A. 强化宗教信仰扫清了障碍 B. 组建军队提供了依据
C. 走向强盛提供了法律保障 D. 构建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C
类型 政治 刑法 民事 教会 家庭事务
数量/条 293 130 110 305 73
18. 某历史论文提到了“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耶稣”等信息。据此判断,该论文研究的对象是( )
A. 佛教 B. 基督教
C. 伊斯兰教 D. 道教
B
19. 不同的古代文明往往具有不同的历史特征,其中能够反映古代欧洲文明特征的是( )
A
20. 《西欧中世纪史》记载,随着庄园制度的发展,农奴渐渐地受领主司法权管辖……有司法权的领主支配着佃户的人身和财产……甚至对他们拥有生杀大权。据此判断,庄园是( )
A. 完全封闭的经济组织 B. 高度自由的生活场所
C. 相对独立的政治单位 D. 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C
21. “农奴与奴隶不同,他们既有义务,又有公认的权利。他们受到保护,拥有一块土地,以维持自己和全家的生活。”材料说明当时的庄园( )
A. 拥有较为独立的司法机构
B. 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能成为自由人
C. 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D. 农奴和领主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D
22. “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这段文字描述的是( )
A. 中世纪西欧庄园兴起的背景 B. 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意义
C. 中世纪西欧大学兴起的原因 D. 近代租地农场的社会影响
B
23. “中世纪城市逐渐造就了一个中间阶级,他们已有的政治管理经验和民主理念与实践,使他们成长为可以与贵族相匹敌的显要阶级。”这一阶级是( )
A.庄园领主 B.封建骑士
C.手工业者 D.市民阶层
D
24. 中世纪的欧洲,贵族身份世袭,各行各业基本上都是子承父业,一个人的命运基本上在他出生之前已经被决定了。但是,大学的诞生改变了这一状况,学位使得任何阶层的人都有了社会晋升的希望。这表明中世纪大学( )
A. 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 B.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C.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 D. 实现了社会的平等
C
25. 在中世纪欧洲,大学作为学者行会,与当时的君主政府和教会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态势。大学并不受所在地的君主政府的管束,在不满君主政府的情况下,大学甚至可以采用迁校等方法来与之抗争。这说明中世纪欧洲大学( )
A. 推动了近代民主政治发展
B. 是各国的教育和文化中心
C. 较为独立并拥有自治权利
D. 摆脱了宗教和王权的控制
C
26. 最初罗马法学家的法律解答仅供当事人及司法机关参考,不具有法律效力。但是罗马帝国时期,均由君主专门指定一些法学家,授以公开解答法律的特权,明令各级司法官吏的审判活动必须受这些法学家司法解释的约束。这一规定( )
A. 彰显了罗马皇帝的权威 B. 促进了罗马法的完善
C. 诠释了罗马法的阶级属性 D. 破坏了司法权的独立
B
27. 他是拜占庭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对帝国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把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了( )
A. 《汉谟拉比法典》 B. 《十二铜表法》
C. 《查士丁尼法典》 D. 《拿破仑法典》
C
28. 部分欧洲国家的国徽都源自拜占庭帝国的国徽版本,如俄罗斯、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的国徽图案与拜占庭帝国的国徽图案有着共同的元素——双头鹰标识(如右图)。这表明拜占庭文化( )
A. 对东欧国家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B. 与东欧文化都源于罗马古典文化
C. 对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
D. 为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精神营养
A
29. 有中国学者评述说:“日本模仿盛唐制度而不取道教;抄袭我国典章而不用宦官;效法宋明社会礼俗而不学缠足。殊不失为明智。”该学者旨在说明日本学习外来文化时( )
A. 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但不全盘照搬
B. 广泛传播了中国的道家经典
C. 建立起一套独特的幕府统治的制度
D. 闭关锁国,抵御中国的影响
A
30. “它的繁荣可同已经有着近千年封建文明史并已出现过秦、汉帝国的中国的唐帝国的繁荣相媲美,更堪与此时西方的繁荣相媲美,并由于它的繁荣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繁荣。”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 亚历山大帝国 B. 罗马帝国
C. 阿拉伯帝国 D. 拜占庭帝国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4分,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力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每月召开3~4次,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雅典的民主制度在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促成雅典政治、经济、文化日臻繁盛的同时,又残忍地窒息、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这是其最大的历史局限。
材料三 德国的一位法学家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图一这一伟大景观属于哪一古代文明?(1分)图二所示的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有何地位?(2分)图三所反映的古代等级制度中,国王属于哪一种姓?(1分)
古埃及文明。《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刹帝利。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雅典的民主制度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4分)
直接民主;每一名公民都有参政的机会。进步性:促进雅典政治、经济、文化日臻繁盛;局限性:只有成年男性公民享有民主权利,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是怎样“以法律”“征服世界”的?(4分)
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32. 西欧封建社会时期,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经济盛行一时,教会神学对文化绝对控制,西欧城市和大学兴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欧封建制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避免政治分裂……但土地和权力层层下放和分割,且封臣与越级的领主并没有直接联系,必然导致整个国家社会的涣散。如此,封君封臣带来的是中央权力的削弱,地方权力的强大。
——摘编自黄瑞玲《采邑·契约·等级》
材料二 西欧的庄园中,农奴要去领主自营地劳作而无任何报酬。这种生产方式使农奴缺乏劳动的热情。欧洲农业对畜力的需求比较高。很多贫穷的农户根本没有耕牛,只有向富裕的农户租用耕畜。……政治环境方面,比如英法之间进行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战争,德意志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大小战争不断。所以,中世纪西欧农业十分落后。这种状况,客观上却逐渐加速了西欧庄园经济和农奴制的瓦解。
——摘编自冯正好《论中世纪西欧的农业》
材料三 封建领主通过代理人统治、管理城市,直接干涉城市的工商业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统治与干预,特别是经济上的随意榨取,成为城市难以承受的负担,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发展,侵害了城市工商业者的利益。城市争取自治权的斗争因此开始。
——摘编自陈稳《“中世纪西欧城市”教学解说》
材料四 一般认为,欧洲中世纪大学最早建于12世纪。随着贸易和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并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的从业人员,原有的教育机构不论
在数量、规模还是所设专业都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在1100—1200年间,大量的新知识涌入西欧,这些新知识冲破了大教堂学校和修道院学校的束缚,产生了有学问的职业。它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求知欲旺盛的青年……来到巴黎和博洛尼亚,组成那些学术行会。
——摘编自贺国庆《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探微》
(1)材料一说明西欧封建制度形成的最初目的是什么?后来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加强中央集权,避免政治分裂。中央权力被削弱,地方势力
增强。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世纪西欧农业落后的原因。(3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世纪西欧城市争取自治的原因。(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城市争取自治的常用手段。(2分)
庄园生产方式落后,农奴缺乏劳动热情;农户贫穷,畜力等生产工具不足;战乱不断,缺乏安定的政治环境。
封建领主的统治阻碍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意思相近即可)金钱赎买、武力斗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勃兴有着怎样的积极影响?(3分)
推动科学和知识的传播;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等等。
33. 一部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多元化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6世纪下半叶,日本国内出现统治危机。646年(大化二年)元旦,日本统治者任用一些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材料二 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后,拜占庭帝国依然保持着它的繁荣。6世纪,皇帝查士丁尼西征,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剧了帝国的政治危机。而拜占庭帝国仍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
材料三 古代阿拉伯人有句著名的格言:“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他们的宗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寻来真理,哪怕远在中国。”阿拔斯王朝时期,他们在巴格达建立了一所规模宏大的翻译和研究机构,称为“智慧宫”……为延揽翻译人才,哈里发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出现统治危机后进行了哪一改革?(2分)这次改革带来了怎样的影响?(2分)
大化改新。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日本和拜占庭帝国对待其他先进文明各持什么态度?(4分)
(3)根据材料三谈谈,阿拉伯人为何能创造出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2分)
日本:积极学习和借鉴;拜占庭帝国:排斥、不学习、不吸纳。
阿拉伯人重视知识;阿拉伯人大量吸收、消化外来文化。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从日本、阿拉伯与拜占庭帝国的对比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2分)
开放包容带来文明繁荣;一个国家或民族应该居安思危,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发展;应积极学习和吸收先进文化成果,正视自身的不足,积极改革求新。
谢 谢
同课章节目录